文章吧手机版
《陶庵梦忆》注评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28 2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陶庵梦忆》注评的读后感大全

  《《陶庵忆》注评》是一本由[明] 张岱 著 / 林邦钧 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 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陶庵梦忆》注评》精选点评

  ●高中時每晚讀上幾篇。越讀越喜歡。

  ●补遗里《苏州白兔》一篇“兔”写成了“白免”。 每篇最后的注评,补充故事的还不错,硬用那套编者的“唯物史观”去评判显得很不知趣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终成一梦。

  ●这货是个好玩

  ●读了几篇觉得挺好,读下去却都千篇一律 娱乐至死 其实还是一迂腐老儿,对自己的三妻四妾闭口不谈,尽数风雅事,其实自己从没逃开过尘世种种的桎梏 未见其平生

  ●最喜欢上海古籍的这个版本,译注朴实本分,不带主观色彩、不画蛇添足封面简洁淡雅

  ●2018年1月24日购入。放在办公室,在午后闲暇几篇,终于在2018年快结束时看完了。林邦均的版本非常好,雅正清平,与文字相得益彰。本书既写山水花石,也写茶酒橘蟹,既写声色犬马,也写名仕品格中痴绝,惟妙惟肖。但这些,却是张岱国破家亡避走深山后的黍离之作。“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休对故人故国

  ●2019年已读034:很不错的版本,注释详尽。张岱的前半生过的太惬意,阅尽人世繁华,晚年遭逢山河破碎家国沦亡,其心绪落差可想而知往事种种,已成烟云,徒留幻梦,忆及惘惘。

  ●好看的散文随笔!由明末清初的张岱所写。因为作者工于手工艺园艺、曲艺、美食民间生活化的东西,再配上他扎实文学功底,为我展示出了明末清初江南众生相,相比较于现代更加喜欢古人性情思想,陶醉于张岱的文字中。

  《《陶庵梦忆》注评》读后感(一):兴,百姓

  注评的人真句句说到我心坎上,试举《包涵所》评语:“明末官宦奢华纵欲如此,社稷焉得不亡。”《兖州阅武》评语:“后半写参将的姣童外宅,或表演马上杂耍,或直指筵前献唱,北调淫词,罔不毕集。如此约兵,军‘容’虽壮,军‘力’堪忧,殆同银样镴枪头。无怪乎十几年后明亡于内忧外患。”《牛首山打猎》评语:“贫寒温饱尚且不足,如何办得。”本书所记述明末诸多繁华处,尽皆奢靡纵欲景象,竟没把笔触对准民间疾苦,题为梦忆,我看是大梦未醒,不知醒悟。

  《《陶庵梦忆》注评》读后感(二):繁华一夜梦,人间几度秋

  张岱是官宦人家子弟,既有风流公子放浪形骸,又具备意气书生的满腹才华文笔间偶尔流露不同寻常理念,更奇特的是,作者浸淫茶,酒,花,食,戏,石,见闻广博,样样技艺精通

  读这本书,常常被文字拖入画面。词语新奇,描述生动,记景记事虽然篇幅短小却能勾起人想象,有如亲见,如是我闻,这种小品文令人叫绝。

  作者生于明末的社会、家国瓦解时期,纵情声色,精研杂艺,晚年回首,真如一梦。应该不止会感怀韶华逝去,更有曾经的济世理想,未能坚持努力,难以平天下的喟叹。

  《《陶庵梦忆》注评》读后感(三):错误太多了,忍无可忍

  随手翻翻,错误遍是,编辑很不负责,注者更不负责

  89 注释9 鱽 应为 舠

  95 第一行 “携楚生住不系园” “住”应为“往”

  114 “而结尾其族弟狎妓得意态的描述和两人会心的大噱,还是暴露出纨绔子弟狎亵玩世的通病”,实在是胡解,张岱的“余亦大噱”那是在应和啊,这都读不出来?还注什么?

  193 “携及童变” “变”应为“娈”

  204 把“高舂”解释为“深夜”实在是放屁,那是黄昏时。

  我估计全本错误不会低于50处,上海古籍也算是大社了,真是丢人现眼,祸害读者,罪该万死。

  《《陶庵梦忆》注评》读后感(四):梦不至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梦不醒,犹忆少年听雨歌楼上。

  无论是《南镇祈梦》一篇中透露出的十六岁时汲汲用世、企盼轩翥之念,还是《梅花书屋》一篇里展现出的风流俊赏、雅趣幽韵,抑或是《二十四桥风月》中狎亵玩世与同情妓人并存的心态,都是属于一个惊才绝艳而出身世家的纨绔膏粱的。

  年轻时候的张岱,实在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出身诗礼簪缨之族,富贵风流,鲜衣怒马。他浸淫于晚明几乎所有的艺术与娱乐,“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不仅喜欢,更且精通。如《闵老子茶》一篇,细叙了张岱与闵汶水二人因茶相识、以茶互探、缘茶结交的过程,张岱于茶道的精熟,在寥寥数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溢出字行的还有作者对自己深谙此道的得意自矜。

  爱极繁华,又爱得繁华过后的冷清。他是天赋奇才又有着丰厚家底作支撑的生活艺术家,将最寻常的日夜都过得精致成字斟句酌后的诗篇。身置宏丽的流光梦境,尚不知人间沉浮。多年以后再回望,才知道这梦境的绮丽,竟是为了衬出现实的凄清。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落笔故人,鲜花着锦;举目山河,衰草寒烟。前半生极尽荣华,后半生潦倒之至。

  而更哀愁处在,他不仅是世家子弟,还是士人——倾国是故国啊!

  第一篇《钟山》忆昔日祭祀之事,絮絮如史,而篇末一句“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已是直抒秉笔当哭之意。梦呓一书,落笔字句清丽,却往往于平淡处见大哀恸。“崇祯五年十二月”、“披发入山”等句,一望不疑有他,思之方觉字字泣血,亡国士大夫的黍离之悲喷噀而出,令人读之怆然涕下。金乳生的痴气,沈梅冈的风骨,然后方才明白,陶庵梦里忆的岂止是繁华靡丽,更是不可再得的故国精彩。

  明亡之时,张岱的好友祁彪佳留下绝笔诗自沉于湖,而他“学节义不成”,“忠臣邪怕痛”。国亡不死,无论是为《石匮书》还是其他原因,道义上的遗憾陪伴了他整个后半生,直到八十一岁尚感慨“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

  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传奇却真实的张岱,一个苟延残喘而哀恸半生的遗民。他的“二梦”及其他,是华美,也是真沉痛文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梦不至,此生痴笑怎堪醒,无奈眼前,漏尽钟鸣。

  《《陶庵梦忆》注评》读后感(五):淬火名根:张岱在价值虚无主义中的自我救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美是妄念(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50402588/ 本文试图以康德对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来解释明末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一文中所表达出的“大梦将寤”却依然“名心难化”[1],依然要“一番梦呓”的内在动力。 一、张岱的自我期待:名心难化 张岱作为累世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了浓厚的艺术熏陶。在五十岁时遭遇“国破家亡”的惨祸,生活经历了大变革,于是自我醒悟:“…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五十年锦衣玉食的生活,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就是“一场梦”。 什么是梦?是虚幻,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恰如叔本华所说:“它(欲望)是一切斗争的出发点”[3]。五十年,追逐于声色犬马,抑或有零星半点的大志大勇,到头来,尽是虚幻。 既然大梦将醒,得知前半生是“梦一场”,那么后半场人生也就无需再度过,张岱想到了自杀。可是他自己说,没有自杀,理由一是“怕痛”,理由二是《石匮书》未成。甚至在文末提到卢生名心难化来自嘲。认为自己苟存于世,就是为了写下一些东西以传后世。对于自己的选择,他自己在文中的评价是:“叹”——叹自己一点顽固的“名心”。知道这样选择是不对的,但还是拗不过自己,只能感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既然已经看破人生是梦的张岱,为什么还要执着于这一点顽固的“名心”?是根本没有看破,还是看破了然而格局境界上不去?从张岱的自传《陶庵梦忆序》中我们似乎能得出肯定的答案,但要细究起来,结合康德提出的“艺术游戏说”,我们见到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张岱了——这样的选择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二、康德:艺术的创造性与合目的性 艺术,在康德看来,是“对自身愉快的”、“好像是只是游戏”[4]的活动,因此,艺术活动对人的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一切感觉的变化的自由的游戏(它们没有任何目的做根柢)使人快乐,因它促进着健康的感觉”,“它不需要有任何实际利益的意图安置在根柢之上”。由此,康德强调了艺术的无目的性。 而艺术之合目的性,需要将康德的“艺术具有创造性”观点,与叔本华“痛苦来自肯定生命意志”的伦理观,结合起来解释。康德认为,艺术与科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在于“发现世界”,而艺术在于“主体独创”,艺术的出发点就是主体,带有主体本身的色彩。叔本华认为痛苦一方面来自于满足意志(即欲望)的艰难过程,太艰难的过程甚至导致意志无法满足。另一方面来自于意志满足后新意志产生,周而复始的空虚。艺术的无目的性,恰恰是生命意志的否定,又恰恰能带给主体最终的归宿——快乐,因此又说艺术是合目的的。 正是艺术的无目的之合目的性,使之成为破解价值虚无主义的一枚灵丹妙药。 三、从艺术游戏说看张岱的“名根” 张岱的“半生如梦论“即价值虚无主义,认为存在皆为虚空,万事万物都没有意义,所有的作为,所有的念头、欲望都逃不过一个“空”字,一个“无”字。按照这个逻辑他不应再坚持写作,坚持在只言片语中回忆往事的种种美好。但他反其道而行之。 表面上他的思想和行动矛盾了,让人看起来像这个人看透了,做不到。如果张岱的思想与行动真的已矛盾到这样的地步,那么除了心理层面人格分裂就没有更好的解释了。但矛盾在某些层面上是可以统一的。 如果按照康德的艺术游戏说,艺术是无目的之合目的,那么张岱在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时,便选择了艺术来自救。 艺术不包含目的,否定了生命意志,却又能给人带来愉悦,这要比单纯的生命活动更符合当时张岱的认知。放在张岱身上,虽然明知一切皆是梦幻泡影,但不带有目的性的写作能使自己梦回当年,只言片语便可浮现一座安乐宫,使自己获得极大的满足。这种快乐譬如身边有泉,甘甜触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无痛苦可言。相比于自杀,艺术更纯粹,更高级,因为自杀行为本身依旧带着解脱的目的,依旧没有逃离虚空的束缚。 精书琴,好古玩,善诗文,花鸟鱼虫,亭台楼榭,饮食茶道,戏曲杂耍等等诸生诸相,刻意追求也许是镜花水月,但有则享之,无则念之而神游艺境,才是张岱执着于一点名心的内在动力。这不是看透做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看得透,且选择了一条更好的路。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林邦钧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2]《金刚经·心经》,赖永海,中华书局2019年版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段远鸿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陶庵梦忆》注评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