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4-28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锦集

  《给青年十二》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选点评

  ●原来朱光潜是那么早时候的人 对于青年人关注 赞!

  ●获益匪浅

  ●前半部分颇有启智称心之语,越往后说教气则渐浓厚,增补的几篇高频跃于纸上的“国”“族”“责任”等婆三观之词令文风陡然滞重,我已被此般宏大压得骨折,既不能像前文所倡那般“静”,“动”更动不起了。我仿佛着一个老人书本里跳出来两手中指快速拨弄着我这个无业无求的社会渣滓猥琐的一双乳头义正言辞地厉声呵斥。我看本书还得挨骂,对于书中囿于时代局限已与现今科学进展背道而驰观点我索性就不置喙了。这本书被指定义务教育必读书目,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肯踏实娓娓道来,很是经典。非常推荐

  ●找到自己兴趣爱好戒骄戒躁,戒未泛先“专”。 脚踏实地,勿好高骛远,准确掂量自己。 体育锻炼不可缺少,适当的娱乐放松必不可少。“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命力富裕流露游戏与娱乐。中国民族现在已走到衰残老朽生气地步,最显著征兆就在缺乏正当的游戏和娱乐。”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

  ●宜再读,不止对青年。

  ●2018第10本

  ●无论哪个时期的青年面对的问题困惑大体上都是相同的,此书可细读几遍,亦可解惑。(7月已读)

  ●很真诚后悔没有早点看到,现在有点晚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十二碗心灵鸡汤

  我第一次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在上大一或是大二的时候,那时候草草读了几封,就让沉睡在了我的kindle里。前一段时间,整理kindle无意间看到这篇,又拿起来在通勤路上读,觉得文字隽永议论条理清晰,果断买了实体版,细细品读

  老实说,十二封信要比增补的几篇文章写得更好。也许朱先生在写十二封信时,人在国外,旁观者清,文字淡雅,娓娓道来,而增补的几篇则是写于国内,操心过急,语言也变得啰嗦,反而看得人有些不耐了。

  大三的时候,我听叶杨教授讲座,他推荐两个中文作家文笔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阿城,一个则是受桐城派熏陶的朱光潜先生。十二封信许是写给青年人看的原因,语言真挚朴素用词恰到好处,有时候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一个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人来说,朱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阵春雨滋润着我干涸贫瘠的中文。

  说完文字,再说内容。首先,朱先生可谓学贯中西,写信时旁征博引,让人羡慕。其次,逻辑清晰,没有散文杂乱无章的缺点,每一封信讨论一个内容,从朋友到升学,许多见解十分独到,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先生提出多元宇宙的观点,世界有美学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学宇宙以美和丑为标准,道德宇宙以善和恶为标准,科学宇宙以真和假为标准。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自由独立,无有高下之分。先生的很多观点也照应着今日。读的时候,时常感慨,民国时国人的毛病,至今依旧存在。比如在升学问题中,先生说学术界只关注名校留洋这些标签,真才实学倒是其次了,现在不也是这样嘛?

  十二封信确实是适合青年人读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信积极向上,三观正确,不失为年轻人好的指引。然而,增补内容中有些还是让我觉得不够深刻,比如朱先生论自杀,虽然角度新颖,但是层面和出路还是浅了些。也许自己对死亡思考过很多,也幻想过死亡,那种浸入骨髓的悲哀和一时涌起的难以名状的绝望不是念叨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可以缓和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此身、此时、此刻

  前两天看《朱光潜谈美》,仿佛上了一堂美学鉴赏公开课,期间想了许多,在美学上自然是获益匪浅。这萦绕其中的还有一种莫名熟悉感和相遇的喜悦之情,时没有想明白,今天看完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明白了。

  1、

  我深受蒋勋的美学理念影响。

  当我看见附录的《无言之美》便想起了蒋勋曾经说过大意为“天地每天都在做美的功课,但是它没有说。这是庄子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蒋勋有一本书叫《写给青年艺术的信》,像是呢喃低语、细腻安静,文风温柔的不得了。而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像娓娓道来、直白平实、厚重轻快,字里行间干净利落。

  朱光潜的系列书叫《谈美》《谈修养》《谈美书简》《谈读书》,蒋勋的系列书叫《孤独十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吴哥之美》《美的沉思》,怎么看起来都像是同出一辙的“好盆友”

  朱自清曾盛赞朱光潜的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

  蒋勋的文字在我心目中是,像风轻云淡,从容极了。

  像是久石让和宫崎骏,像是林海和石进,像是朱光潜和蒋勋,一定能成为好朋友吧。

  2、

  《谈现实与立志》中老先生说,自己的生活信条是‘三此主义’,即是“此身”“此时”“此刻”。突然想起了去年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尾声的时候她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想到这里,我又回去看了一遍这个纪录片,依然热血澎湃、热泪盈眶。(尽管对此纪录片网上有很多批判的声音,也不乏对柴静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道德绑架。对这种瞎比比的人只嫌弃眼后方的空间不够大,白眼转不过来。you can you up 呀。)

  我喜欢柴静,她让我看见温柔与力量可以共存一身。

  3、记录阅读感受:

  (1)《谈读书》一文语言真诚亲切,大白话文。真想是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跟你聊聊心里话,当他说道“凡人越老越麻木”,忍不住为句话的精准点赞。

  (2)朱老先生在《谈动》中教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表达、释放情绪,让负性情绪如水龙头的自来水一般自然流淌。晋人陶侃搬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古代独守闺房的女人把绿豆和红豆混在一起,分别拣择来治愈失眠的方法。

  (3)《谈静》中想起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可以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中菊。”这种灵气和悟性,不禁为这个才貌俱佳的女子暗自点赞。

  (4)《谈文章》中我看到的中心思想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个也是我相信的事情,每次写几个字总能一改再改,隔几天再看会有不一样的看法,隔上一年半载又有新的思路。香港作家董桥曾说过大意是,我不曾辜负过笔下的任何一个字。听起来有点洁癖和强迫症,怎么可能不辜负每一个字呢?在我看来是怎么写都觉得可以更好,怎么写都觉得是辜负。因此,修修改改也挺好的,说明有进步空间嘛。不够好也不要紧呀,做到了当下能写到的最好即可。尽人事以待天命。

  (5)“你说过第101次要辞职了,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要走。”在看《谈摆脱》莫名就想起这句话。纠结是最大的内耗,埋怨很费力气和时间的。

  (6)前几个月朋友给我展示了蒙台梭利的“寂静游戏”,当时被这个游戏深深的打动,却不知为何。而书中老先生也介绍到蒙台梭利幼儿园的这个游戏,文章名为:无言之美。顿悟。(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感受到蒙台梭利的魅力和有趣。深受鼓舞呀。)

  4、

  蔡元培说,以美育代替宗教。

  I think so!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想做自己能做的事,能做自己所想的事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永不过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朱先生信中所与我们谈的读书、烦恼、静的修养、修身、做人、恋、升学等等均与我们息息相关,亦可以让我们受益。虽然这本书并不是很厚,但内容却很精,值得我们细细地品读,同时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其实有几封信一开始并未能很好地理解朱先生的主张和所要表达的,所以反复读了几遍才能理解并记录一些小感想。

  1、谈读书

  首先,无论多忙,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有时很难有可以一口气完完整整地去读完一本书的时间,所以有时候我们总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读书,但其实是一有点空闲时间便开始与人聊天、刷微博、看朋友圈,最后一天天就过去了,我们的时间也在悄悄流逝,最初定下的读书计划也没完成,所以需要去养成一个习惯,可以变成融入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为什么而读书?一是可以在书中寻出一种趣味,提高自身学识;二是通过可以通过读书来寄托心神,抵住外界很多恶习惯和诱惑。

  读什么书?读经过时代考验保留下来的书,并根据别人的指导及自己的探索去选择要读的书。

  怎么读书?“第一,凡值得读的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记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因为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可以刺激思考。”

  于我而言,读书不仅是在书中了解在我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他人的故事与想法,而且在书中,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身边的事情、自己的处人处事及自己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与自己、与作者的对话,同时,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想不通的问题,有时候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豁然明白该如何去解题。

  2、谈动与静

  所谓的动,是顺应我们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动,去发展,去创造,尤其在苦于各种烦恼的时候,选择自己时适合的方式去宣泄,可以去运动、去歌唱或者通过文字去大畅胸怀。正如作者所说的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所谓的静,是指心界的空灵,与之相反的是心的浮躁,通过静的修养,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做一个能领略之人,更能体会人生乐趣。

  在生活中,越是压印着自己,内心的痛苦便更加强烈一分,以致一直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整个人变得烦躁与易出错,所以需要一个宣泄口,暂时转移注意力,你会发现再回过头来,事情似乎变得没那么难解决与沉重,心情也会随之轻松。在那过程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可能是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所带来的一个留空期,是大脑的一个休息期,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

  3、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十字街头

  正如蔡孑民先生说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两者不可偏废,而要做好这两者,就要以实际行动去做好,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即“君子求诸己“,与教育、生活、社会接轨,想好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一步该怎么做,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相对应的处理,而不是空喊口号,看不起或者偏废其中之一。

  不盲从传说,不盲从时尚,不盲从附和,需“以冷静的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克服障碍。”

  4、谈多元世界、升学与选课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在哪个宇宙就用哪个宇宙的定义去衡量其价值,无需用另一方面的规矩去限定属于这个宇宙的选择,在其中,就用其中的准则,一心一意去感受。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如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所以在选课这一方面上,首先是要选择自己的兴趣,然后才去做学问,先博大而后精深,一开始不必早走专门的狭路,不然在生活中便不能面面俱到,需要先把基础的学好再去专研,同时在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范围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5、谈情与理、摆脱

  “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得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感受知,我们更要能够感。”

  人生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自我们可以做选择以来,我们便不得不面对选择,选择一方面,放弃另一方面,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难以选择,一是我们难以去判断那一个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亦难预知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是自己所想要的结果,选择了之后带来的结果我们是否能承受;二是两个选择都是难以割舍的,两者都不愿舍弃,因此我们总是免不了内心的挣扎,抑或是我们选择了之后由于自己的犹豫与徘徊,一边对另一个选择念念不忘,一边对现在的选择畏手畏脚,无法以做到最专心的状态去投入,最后的结果亦不尽人意,从而一方面浪费时间精力,一方面两个都不能得到。“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一旦选择了,便只顾盯着这一选择前进,拿得起,亦放得下。

  6、谈效率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总是要求超效率,似乎只要求数量,而不要求精。

  在书中,朱先生就谈到在夏访问卢浮宫时,惊讶于一个法国向导领着旅游的人匆匆地观赏了不到三分钟的《蒙娜丽莎》,让作者不由想到现在与之前的比较,创作者很难潜心去创造作品,只要求快速地完成作品,而观赏的人亦不再深入地去了解作品和观赏作品,有的只是匆匆一瞟,就满足了。

  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去旅游的人们,很多都只是为了旅游而旅游,而忘记旅游本身是为了放松,很多却为了能多去几个地方,就像赶场一样,到网红的地方打卡,到网红的小吃店匆匆吃一餐,就匆忙到另一处,可能连当地的人、当地的物亦未细看,就已经匆匆而过,当回忆的时候,可能仅保存在图片中,可能除了累,再无其他。

  要求效率固然没错,但只顾效率,究竟会错过很多,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慢慢去品,慢慢去享受其中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贪图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和心得

  谈读书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出来,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合理分配读书的时间。学校的课程虽然门类众多,但范围太狭窄,需要课外去研读与自己心性相近的书籍,要将兴趣和研究分清楚,不要将兴趣束缚住了。书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新旧之分,对于书籍的选择,一方面是靠别人的推荐,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寻找还挑选。读书需要反复读和做笔记。

  谈动

  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谈特谈,谈文学,谈哲学,谈理想,但是一旦情绪受到了影响,整个人就都无法平静下来,这是缺乏修养,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不动心”的地步,所以在烦闷之时,要让自己动起来,要有事可做,可以是打扫,可以是写诗,可以是喝酒,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悲剧比喜剧更能让人产生快意。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烦恼,以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去看待烦恼

  谈静

  人生的乐趣一半在于活动,另一半在于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感受也不同,感受力有强有弱。我们要想从生活中领略出趣味,需保持心界的空灵,心越静,越不容易受到干扰,如果你能保持心界的空灵,即使在喧闹的街道上,你也能抛开一切,寻得一片净土。和懂得静,有趣味的人相处,即使默然相对,也能心领神会,获得朋友之间那种感情的共鸣与欢愉。

  谈中学生和社会运动

  在其位尽其责,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目的便是读书,而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做到做什么说什么,做好分内事,不要空谈。

  谈十字街头

  艺术,学术走向大众化,现实化,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人与人接触,问题就会产生,是从大众还是保持自我,是做100个人中的99个人还是中那唯一的一个,既不要盲旧,也不要盲新,要保持自由的自我。

  谈多元宇宙

  所谓标准并不具备唯一性,有的事物的标准不能用到另一事物,一个人的标准也不能强加给另一个人,不论是道德,科学,艺术,还是恋爱,都是如此。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恋爱是心灵的交融,感情的共鸣,不应让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影响一分一毫。不要因为一时之欲而贸然承诺感情。

  谈升学与选课

  学校里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和和爱的益友,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好,都靠的是自己,与资格无关。对于选课,不要一味迎合社会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那样的人生是痛苦的,是无趣的,就学生阶段而言,我们涉及的知识面要广,要培养多种兴趣,基础不广,专也专不到多远,学问这东西先博大才能精深,因此基础很重要。在精力有限范围内谋求多方面的发展。

  谈作文

  写文章一定要反复琢磨,修改,模仿和创造都不可缺少。要想文章写的生动,描写文和记叙文必不可少,着方面写好了,议论文自然不在话下。

  谈情与理

  人生来就是感性动物,不要让理想控制了感性,顺应人的天性和自然。

  谈摆脱

  有所得比有所舍,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吗,放弃某些东西是必要的,不要在关键时踌躇不决,最终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现在的人都太注重效率,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所以我们要去赞扬那些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谈人生与我

  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人与万物平等。我们可以站在前台和台后,在前台时,要去努力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要参与到生活中去。站在台后,我们要去发掘人生的趣味,发现人生的悲与喜,发现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既不奢求分享胜利的喜悦,也不嘲笑失败者的努力,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无言之美

  要含蓄得去表达情感,有时沉默比表达更耐人寻味,爱情摆在肚子里比摆在口头上来的恳切。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此”的失望

  悼夏孟刚

  悲观的人生,有两条路,一是绝世,二是绝我,绝世一是明知人世悲患多端而生命终归于尽,乃力图生前欢乐,以诙谐的眼光看游戏似的世事,这是以玩世为绝世的,二是遁入空门,为未来修行,这是以逃世为绝世的,绝我则是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绝我而不绝世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谈现实与立志

  一个人如果有自信力和奋斗的决心,无论环境如何困难,总可以打出一条生路来,“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要选定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绝不拖到明天,这里的事情这里完成,绝不拖到那里,自己的事自己完成,绝不依靠别人。

  在混乱中创秩序

  要有条路,懂得整理,能从混乱的素材中,以某个东西为线,连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创出一个形式来。现在中国人的大病就是不下手做整理的功夫,只望着目前的紊乱发呆,或是怨天尤人。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平等的。大处着眼,下处着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民族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的一切病症都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因循苟且,看见应该做的事不去做,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民族的生命力在于活力,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格,什么事就都有办法解决,我们,思想的松懈往往是由于精神的缺乏,而精神的缺乏又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造成的。

  游戏与娱乐

  要有丰富的娱乐生活,这些活动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能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的,能调剂生活的单调,求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麻痹和放纵。而且这些娱乐的方式还需要多种多样。

  谈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想象中的欲望的满足,而事实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指定出来的合理的规划和目标,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读书,干哪一行职业,也都可以得到若干经验学问。我们的问题是,职业很多,只是受过教育的人不屑于做小事,事没有人做,自然没事可做。事做不出来,那是自己没有能力,不要怨天尤人。中国青年的毛病在于洁身自好而不能团结,但是如果做的这件事是有益于集体的事,不妨参与进来。

  谈敬

  敬是一种礼貌,一种信仰,是一种从内心中而发的想去做某种事情,而不是整天只会空口喊些口号。

  第一次拜读朱光潜老先生的书籍,被他的才情和细腻的文字所深深的折服,书中说的很多话恰好是我这个年纪所担心或是迷茫的一些问题,朱老先生就问题做了一一解答,让小子受益匪浅,只可惜小子生错了时代,无法亲眼目睹朱老先生的尊容,从此以后一定多多拜读朱老先生的书,正如朱老先生所说的,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相信朱老先生的书同样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信的内容都一样,不同的是12封信后附的其他文章,我看过几个版本,发现这个版本最好。

  最近再次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受颇多,择其几点,与诸君分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1925-1933)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对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恋爱等话题做了探讨。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之作,此后多次重印。我读的是增订本,除了十二封信,还有别的文章多篇,在此一并谈谈感受。

  读书为了啥?

  世界读书日刚过,关于读书的话题又一次被提起又放下了。很多人说自己忙,没有时间读书。真的是这样吗?正如书中所言,咱们比孙中山还忙吗?比富兰克林还忙吗?他们尚且有时间天天读书,咱们就没有时间吗?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大概是最难回答的。朱光潜先生说,读书第一是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抵制不良的嗜好。

  那么读书需不需要选择呢?需要的!朱先生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所以,我们要读经典。读这个领域专家推荐的书。

  朱光潜先生最后还讲了两点读书方法,感觉还是很有益的。他说:“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兴趣最重要!

  在谈到选课、选专业的问题时,朱光潜先生主张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跟随大的潮流。本来你很喜欢物理,但是在家长的建议下,学习了经济管理,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大概不少吧。朱先生说:“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不能因为社会上这个很火,就学这个专业,而是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民国也浮躁?

  朱先生在参观卢浮宫时,看到一群美国人在观赏《蒙娜•丽莎》时,一晃而过。从而有感而发,写了这封信。在信中 ,他结合国内的现状,说了关于大家浮躁的问题。最后说道:“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人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人,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我们总说现在的人浮躁,其实民国时期,朱先生也说当时的人浮躁。可见浮躁在哪个年代都存在。或许在现在更盛。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快,但是也丧失了很多东西,这是应该警惕的。

  克服拖延症!

  朱光潜先生的“三此(此身、此时、此地)主义”很有名: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自己)去做,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再做。

  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种环境去做。

  这不正是克服拖延症的法宝吗?在生活中,我经常拖拖拖,总是觉得明天再做也行,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以后要推行朱先生的“三此主义”才行。

  野蛮其体魄

  书中关于体育的论述直戳我的心。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向来偏重道德学问的修养而鄙视体格的修养。”现在对于体育的重视仍然不够,我自己从小就不重视体育,暗暗觉得文化课学习好就行,体育好不好无所谓,和朱先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到现在才发现问题,如果身体不好,学习再好有什么用呢?

  我们国家现在的体育教育还是有问题,大家对于体育重视普遍不够。

  结语

  真心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最后用阿忆老师回忆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来做结束:上中学时,我们去北大玩耍,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我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一定是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怀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我只好一个人走上前,站在矮墙外,双手接过小花。我看见老人的嘴角在动,我知道,他是在努力地微笑。 直到考上北大,我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但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那位写过鸿篇巨制的朱光潜,竟会是如此矮小的老人!他中西合壁,学富五车,身高却只有150公分。 那些年的中午,每逢我从图书馆抄近路回宿舍,总会看到朱先生独自静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先生对后生的爱,听着让人动容。那时,许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时常到先生家索要钱票。先生乐善好施,家门大开,从他悟彻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问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盘的人。大三的时候,我从燕南园独自穿行,途经那段残垣,先生又一次隔着矮墙,送过一枝小花。 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 朱先生病故时,是89岁。听闻先生乘鹤西去,我驱车回家,把那部夹着两朵小干花的《西方美学史》点燃,心中默念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