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新修版)》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8.00,页数:14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真的讨厌张无忌的性格啊,动不动就哭。想着齐人之福又没有胆子啊。还有,我们汉儿想娶赵敏的还是省省吧,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喜欢的是小昭啦。bugbugbug
●新修结局令我emmmm,还是喜欢旧版结局,我果然还是太年轻了…
●射雕三部曲格局最大的一部,配合剑桥倚天屠龙史观看更佳。新修版结局不太满意,有画蛇添足之嫌。
●槽点太多,给张无忌的见一个爱一个性格加了很多抱着一个想着另一个的场面,实在是渣得不忍直视
●金庸的小说是真的好看,每次都能看得欲罢不能。好好的长篇愣是有种看着看着就没有了的泡面番既视感。但话说回来,倚天屠龙记对我来说还是没有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好看,可能因为我实在是不喜张无忌的性格,对周芷若更是从来都爱不来。
●新修版,修订了原来剧情的一些bug,显得合情合理,从结尾来说,我更喜欢三联版的留白。人物形象来说,张无忌确实太滥情了,和芷若好时想着赵敏,和赵敏好时想着周芷若,虽不讨喜,但作为文学形象,可说十分成功,另外小昭分量上升不小,感觉完全属于金庸的私心,总算给读者留了一些念想。(两个妖女芷若和赵敏,金庸觉得不可爱,我倒是看到了岳不群和左冷禅的影子,美丽也有才,只是手段不同),很喜欢倚天,30岁读与少年时代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还有一个感受是,张无忌可能会出轨)
●《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雪山飞狐》>《神雕侠侣》>《碧血剑》>《鸳鸯刀》>《书剑恩仇录》。 接近于射雕的水准,武林世界更宏大了。但槽点太多,如张无忌第二册才出现,如明教群雄碌碌无为
●我永远喜欢赵敏,等等,还有小昭,再等等……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读后感(一):最美竟是没得到
这部小说我看了一周,终是看完了。看了张无忌的这一生,觉得爱情最美的样子居然是没得到。 他固然最爱赵敏,可是他没得到的小昭、殷离、周芷若一直都萦绕在他的心头,他今日想起来温柔的小昭,明天忆起来倔强的殷离,再之后想起来问心有愧的周芷若……他失去谁,就惦记谁,最爱赵敏又怎样,赵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会生气会愤怒,会展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她自然是敌不过张无忌记忆里那些人完美的模样。 多么讽刺,我们期盼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居然是没得到的时候。杨过之于郭襄,郭襄之于张三丰,黛绮丝之于范遥……诸如此类,连没和张无忌在一起的周芷若都知道,张无忌尽可以和赵敏厮守一生,可是十年八年过去,心里便只会想着周芷若了。我们终究敌不过人性,终究还是会惦念那个没得到的人,哪怕那个人你并不多爱。
我没看过旧版大结局,读的版本就已是新修过得了。查阅资料知道旧版结局停止在张无忌与赵敏画眉时,也没有表明张无忌最后究竟情定谁处。其实按照旧版结局,他未必会选择赵敏,不是他不爱她,只是张无忌优柔寡断的性格,实在难说,他游离在四个女人之间,哪个都想娶,只是无奈天不遂人愿,最后可选的只剩赵敏一个。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读后感(二):无法把赵敏当做自己人
我曾纠结自己对赵敏喜欢不来是不是很狭隘,那时没看过原著,完全基于电视剧,因为很多人喜欢赵敏,因此纠结。
后来开了帖子讨论,才恍然大悟,因为我没办法把赵敏当做自己人啊!
下面是新修版原文,节选自第23章 灵芙醉客绿柳庄
“蒙古人侵入中国,将近百年,素来把汉人当作牲口也还不如,但这般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淫虐欺辱,却也极为少见。明教众人无不目眦欲裂,只待张无忌一声令下,便即冲上杀兵救人。 忽听得那少年公子说道:“吴六破,你去叫他们放了这干妇女,如此胡闹,成什么样子!”话声清脆,又娇又嫩,竟似女子。……………… ………………大笑道:“兔儿相公,跟了老爷去吧!有得你享福的!”说着双腿一夹,催马向那少年公子冲来。 那公子本来和颜悦色,瞧着众元兵的暴行似乎也不生气,待见这军官如此无礼,秀眉微蹙,说道:“别留一个活口。”这“口”字刚说出,嗖的一声响,一支羽箭射出…”
赵敏看见被淫辱的妇女,虽然制止,却是和颜悦色,而且说的是 “如此胡闹,成什么样子”,更像是看不得元兵这般不成体统,有些许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淫辱妇女在赵敏口中只是“胡闹”。
待到官兵十分无礼地调戏她“兔儿相公”时,便“秀眉微蹙”,下令不留一个活口。
再看“明教众人无不目眦欲裂”,这是同胞、是自己人的反应。(明教行事乖张,但在国家大义上没的说)
可见,赵敏并没有把那些妇女当做同胞。
书籍和电视剧里,赵敏有出谋划策帮助我们反抗朝廷吗??当然以她的身份,不和我们作对已经很够意思了。
所以,不要再说赵敏弃暗投明选择了大义。赵敏和张无忌在一起,不代表站在我们这边!!
印象里电视剧中,赵敏是希望两边谈和,族人退回草原。可是凭什么??踩着我们同胞的尸骨血泪和尊严享受了近一百年的荣华富贵,如此血海深仇,我没办法放下。
两方对抗,我是绝对没有办法完全信任赵敏的,太冒险了,不能拿自己同胞性命健康开玩笑。
如果赵敏不对张无忌恋爱脑,而是一心一意搞事业,维护自己阶级,我就能将她看做值得重视的对手,会很佩服她。
总之,赵敏不算是敌人了,但我无法完全把她当做自己人。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读后感(三):不像样的絮叨
终于看完了“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金庸先生说:“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我还不明白。” 作为女子,对男子之间“义气”的感觉难免会有隔膜,但是归结到“真情”,其实都一样打动人心。亲情,友情,爱情,但凡真挚,总是感人。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洞察世情人心,而每每有“真情”的情节,让人感叹的同时其实不免还有羡慕。张翠山宁死不愿出卖谢逊,兄弟如此;纪晓芙宁愿死在灭绝掌下也不肯加害杨逍,倾心如此;张无忌不惜一切要将谢逊救出少林,父子如此。
而我,其实对武侠小说中的风花雪月情有独钟,庸俗也好,《射雕》《神雕》中执子之手,浪迹江湖的结尾着实令人神往。《倚天》的结局,在周芷若的不期而至和张无忌的惊慌中戛然而止,颇令人玩味。对此,许多翻拍的武侠剧中都有不同的接续作为结局。苏有朋版张赵二人又回到遥远的小岛,曾舜晞版二人在蒙古重逢,策马扬鞭,最终都是完满地浪迹天涯。这样的结局虽然美好,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芷若妹妹看似玩笑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就这样有意无意地被结局“边缘化”了。仔细一想,金庸先生当初至此搁笔是有道理的,反而是个悬念,又像难解的谜底,浮想联翩总是没有完美的答案。
还想说说赵敏。和金庸先生不同,我还是最喜欢赵敏,虽然她工于心计,前期心狠手辣,屡生风波,可也不得不承认她的智慧和勇敢。我本身是一个笨拙的人,因而羡慕她的谋略洞察;而对于她的勇敢,和张无忌的优柔寡断对比之下,显得硬气很多。赵敏和黄蓉一样,都是敢爱敢恨的人,都曾被众人视为寇仇,“小妖女”之称不绝于耳,更曾被心上人狠狠误会,反目成仇。她们经历了这么多,对爱却都是勇敢坚定,忍下被误会的痛,执着地为了自证清白而奔波。女孩子就应该脸皮薄吗?认识了她们,我方觉自己太懦弱,太胆怯,太陈腐,但也许是因为她们有惊世容颜,而我不过平平。不过在我看来,勇敢的女孩子都是值得钦佩的,我从不觉得这样的人应该被“不要脸”这样的词汇玷污。小昭可以说是温柔体贴小鸟依人了,可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她虽然甘居婢仆,可是这种卑微总让人觉得不像是正常的爱情该有的样子。况且她也并非真正的人畜无害,在小船上她也曾经以攻心之言企图联合周芷若让赵敏难堪。与之相比,赵敏似乎坦荡的多。所以我还是偏爱赵敏,毕竟“我偏要勉强”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实不在小。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读后感(四):我为什么偏爱《倚天》——答友所作
【倚天碎碎念】
熟悉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对《倚天屠龙记》的喜欢。其实仔细追究,金古温梁四大家,金的全部、古温的大部、梁的一部我都翻过。可自己都说不清为何尤其钟情于《倚天》。昨晚在床上仔细盘算了一下,原因还是有的,只是很多东西一经出口就折损了味道,得其“言”而失其“意”总是可惜的,但既然了悟于心,不吐却又不畅,当然,“吐”也未必能“畅”,但好歹能满足一下朋友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自己的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安利找一点借口出来——若可如此,那真真儿也是极好的。
话说休繁,单刀直入。《倚天》之所以绚然夺目,原因在我看来至少有三。
其一,体式恢宏,气韵绵长。
众所周知,《射》、《神》、《倚》是金老唯一写过的三部曲。单从作品的体式来讲,恢宏的三部曲的规制本身就足够大方敞亮。仔细分疏,《射》、《神》两代人交织密切,后浪前浪交迭之间,“江湖”也被勾勒的更加圆满;但无可避免的,人物相交也带来了审美距离问题,这一点又以黄蓉最为清晰,大概《射》里的黄蓉在读者心里永远是那个“转盼万花羞落”的少女,可《神》里的黄蓉,多数人恐怕很难喜欢起来,一则红颜易老,二则心忧家国,三则成熟稳重——当然,人物之转关自有岁月不饶人的道理,而对于为人妻、为人母、为襄阳巾帼的黄蓉而言,温婉贤淑自然更是美好的成长,但恐怕再也无法满足读者心目里的那个“蓉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倚》则把时段向后推移了近百年。百年易逝,俯仰之间,曾经的恩怨情仇都已化为陈迹,时光会给过去的人添一层光晕,且不论守城而死的郭靖黄蓉教人扼腕,纵是欧阳锋、郭芙之流,百年之后又有多少人还能狠起心恨的起?倒是有了之前的积淀,《倚》中对《射》、《神》藕断丝连、若有若无的勾连方可叫人遐思不已、拍案叫绝。若是细细读过《神雕》,灭绝师太一招“黑沼灵狐”怎会不引起对郭襄的思念?郭襄若真“大彻大悟”、斩断情丝,又怎会将招式如此定名?由灭绝而至郭襄,由郭襄而至杨过,由杨过而至小龙女……如斯这般,作者只需“蜻蜓点水”,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读者神游物外,自行想象。一部《倚天》,看似为三部之殿军,遗溟之孤岛,实则有头有尾,有墨有白,只需等你抟虚为实,便可骋目百载,气韵悠长。
其二,人物丰满,情感细腻。
实事求是的讲,张无忌这个主人公大抵是三部曲里最“不完美”的主人公。郭靖傻头傻脑,却恪守侠义,至死不渝。杨过亦正亦邪,风流倜傥,却用情专一(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尚有探讨余地,但不得不说杨之于龙用情至深,情花可鉴)。二者都有足够让人喜欢的理由,反观张教主,正直不及郭靖,用情不如杨过——不然也不至到最后都不知爱的究竟是谁,抑或四人皆爱?但这恰也是普通人生命困境之所在——情字难解更难结,旧怜新爱,覆水难收。当张无忌在四个女子间徘徊抉择时,焉知他日后不会有当年襄阳城下郭芙的恍然大悟?金庸写情,自是一把好手。杨逍毁了纪晓芙的一生,可纪晓芙却给孩子起名“不悔”,这二人的疯癫又何尝不似《神》中的李莫愁?——李莫愁是《神》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其把握难度甚至超过了杨过,至少在我看来,一个能为爱生死癫狂的人物是很难被作者理性节制于最初设定的。至于周芷若“倘若我问心有愧”,赵敏“我偏要勉强”,则各美其美,各有味道了。另外,张无忌与谢逊,谢逊与张翠山,张翠山与张三丰,武当七侠之间……男人之间的情投意合与莫逆之交,大抵也被《倚天》写尽了。只是金庸还一味谦让,说“只可惜 那时我还不懂”,粲然文章,锦心绣口,中国人的聪明真是被他赚到头了。
其三,我喜欢就是我喜欢。
最后还想补一句。金庸所有作品里,《倚天》和《天龙八部》的回目最有特色。但若说喜欢,我还是最喜欢《倚天》的第一章的回目,第一次读,便觉倾盖如故——
“天涯思君不可忘。”
我以为,这世间情话,七字足够。
最后,希望以后有机会聊一聊周芷若和赵敏,以及,自己为什么更喜欢赵敏(当然是因为贾静雯啦哈哈哈哈)。
2019.7.20
《倚天屠龙记(新修版)》读后感(五):这本该是江湖之外的故事
其实像张无忌这样的做男主,必定会引起一番争议的。他的性格里有太多软弱的一面使他成不了事业,如若在历史里也要被冠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吧,即便他并不在意这些。但金老选了他,给他安排各种契机学得一身绝世武功,偏偏设定了优柔寡断的性子。大概便奠定了这篇小说的基调:更人世化真实化。 张无忌除了他作为主人公该有的光环外,他的性子便贴近普通人,他经历我们平常人要经历的爱情与亲情,他担任着我们在生活中要担任的责任感,他犹豫着我们为难着的抉择。可能许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这种犹疑,其实是不喜欢被生活拘束的无奈感罢了。这本该不是血雨江湖中的故事,却被写进了武侠。越贴近生活,越给不了人痛快,清醒地看清生活的真相,总免不了有些痛苦。 一开始我被剧里苏有朋演得张无忌所迷,觉得他万般皆好,只不过有些被动而已,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遇到“情”字有谁又不糊涂呢?幸而遇到赵敏,幸而他选择了最适合的。可把新修版的小说看完,却觉得书中的感情远远复杂过电视剧。 书中的张无忌自小生活在冰火岛,能接触的人不过是父母和义父,自然心地纯善。而等他们一出岛,便经历了爹被各大门派逼死,娘自刎而死,自己也中了玄冥神掌,日日夜夜遭受寒冷的折磨。放在其它小说里,前期的苦难造就后来的成就,这对主人公的成长有了极强的催化作用,自此便可让他人刮目相看,耍便心机也是他人所逼,随便闯闯就走上人生巅峰了。可张无忌除了武功大涨,之后可以在各门派面前装装逼,当了个明教教主,心地却是一如既往的宽容大度,因此活得也是一如既往的憋屈。 被朱九真一家欺骗,他不记仇;朱九真的父亲卡在山洞外,他给送去果子,之后甚至意欲和他好,幸得上天保佑让坠落山崖。甚至于周芷若夺走倚天屠龙,害死珠儿,嫁祸赵敏,他在明白真相后依然为周设想,因她迫于灭绝师太的压力之下。所有的欺骗在他脑子里是过眼云烟,因而他内心独白很多时候是“他待我也不差”“她待我如此之好”。剧版歌词中写“他的心宽容似海”的确如此,宽恕众生的罪孽这本是神的责任,将之放在人的身上,读者难免会受不了。人有七情六欲,这样显得太没原则没抱负。 究其原因,大概是他自小父母双亡,又身受大病,每一日都在与死亡打交道,也见证了许多死亡。说他有情,他比万物都有情;说他无情,他比谁都无情。他不在乎那些隐瞒欺骗诡计,他用一生无非在搜寻别人对他的好,然后加以回报。至于他自己的想法爱好都退为其次,随遇而安,听之任之了。 他内心缺乏安全感,真正渴望的大概是桃花源般的生活,小家安宁喜乐无忧。 “张无忌听着她手上的铁炼偶而发出轻微的铮铮之声,只觉心中平安喜乐,但觉如此这般天长地久,人生更无他求。” 书中多次提到他想辞去教主的担子,一身轻松,他成不了什么大事,他也并不喜欢。可为了明教,为了汉人,为了义父,他也就担着,多麻烦也无所谓。 这样的人,难怪在感情上如此被动了。四个容貌颇美的女人都喜欢他,他也不在乎她们耍的小计谋,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她们。谁在我身边,谁待我好,我亦不负她。对珠儿许诺娶她为妻,如果珠儿当时答应,那时便可安宁度日。小昭若没去波斯当圣女,也就允许她在身边一辈子。周芷若用计骗来的婚姻,赵敏没能来阻止,也就举案齐眉,白头到老。赵敏可谓付出最多,排除一切困难终于让他说了一句“刻骨铭心的相爱”。小说的最后,走向是他与敏敏一齐去蒙古,虽不得拜堂成亲,也以夫妻之名生活,生娃娃,共渡余生。 看到这里,故事也大概圆满了。新修版金老偏偏让周芷若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尽管做夫妻、生娃娃,过得十年八年,你心里就只会想着我,就只不舍得我,这就够了。”这太残酷了。 这本该是武侠世界以外的故事,涉及到了琐碎的婚姻问题,一般都会被瞒着,被故事的圆满所遮盖。读者不是想不到,只是不去想。一切美满爱情的终点,并不是故事的末章,而是婚姻的开始,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可金老却直直点了出来,未免让人有些惆怅。让人觉得武侠即生活,生活即武侠。 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好,从武侠中看到生活的真谛。也许我太过悲观主义,幻想进入武侠世界逃避现实的阴暗面,却发现从一个现实到了另一个现实。我寻不到预想的乌托邦,不免生出点憎恨之情来。这是我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