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14 23: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100字

  《我在印度的701天》是一本由郭菲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01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印度的701天》精选点评

  ●从此不复承恩。印度是我一直想去看看国家

  ●作者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独立见解的人,印度版《江城》,实至名归。希望以后可以多出版一些类似好书

  ●这是一本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书,据了解,作者可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之所向,又不敢去,不一样的文化总是可以带来很大的冲击开拓视野增加包容性

  ●印度元素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我:色彩绚烂歌曲动听舞蹈曼妙人口拥挤街道破旧……矛盾自然融合在一起,神奇得让人惊叹。很多时候来自电影新闻报道的关于印度的认知,都是偏见,只有亲历者才有可能接近真实,《我在印度的701天》,让我感受到了这种难能可贵又不可缺少的真实——让人动容。

  ●书看起来感觉很真实,但是印度真的这么差吗?

  ●对于印度这个邻居,褒扬也好,蔑视也罢,他都是一个在我们看来很“神奇”的存在,何也?一方水土一方人罢了。这种神奇又常因我们的不了解而产生诸多误会。是书的作者走进了印度,并生活了近两年,似日记式的书写,用所见,所闻,所知,所识带领我们翔游印度,深探究竟。

  ●作者是印度顶级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历史上首位中文教师,对,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皇家理工大学原型!在印度理工学院执教的两年间,作者又走访了印度的24个城市,真是了不起经历!作者深入到印度的生活中,深入到印度各个阶层人群中,带我们认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印度!

  ●从读者角度来说,作者还是达到了他要客观记录目的,至于有评论失望不深度,那可能是对这本书期望太高。本来我就对印度很有兴趣,读完增加了不少知识。比如印度斯坦民族只占42%,连印地语都不能通用,这样的国怎么可能发展起来。不过我还是更想去印度看看下了。

  ●不煽情不滥情,情节简单丰富,像美国人文笔风格喜欢这本平静深刻的印度游记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一):冷静而不冷漠

  这不算是一部印度的游记,虽然作者确实游历了印度的很多城市;这是一部肉身心灵都沉浸于印度的旅行记录,作者以有温度的充满好奇平常心体味在印度这不长也不算短的日子,用冷静而不冷漠的文字,记下那些奇妙而真实的生活百态。如果恰巧已萌生了也去那里游历一把的念头,读这本书,可以帮你提前演练一下你将要遇到或遇不到的“突发”情况,甚至可以参考作者的体验记录来制定自己的游历方案……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二):奇特的国家遇见奇特的人

  之前认识以为印度朋友,有段时间联系还蛮密切,当时对于他们的一些言行或是不解或是压根没有意识到"奇特"。直到看了这本书,很多东西得到回应和解释,感受到印度这个国家的奇特,使人百感交集...

  同时最后,书尾意料之中说到印度的宗教,走向宗教与哲学,瞬间感觉书中传递的思想境界"高大上"了许多,没有那么的一直接地气。

  总而言之,文字直白幽默,又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文笔也时而小家碧玉,时而有浪荡形骸之风。

  睡前读物必推!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三):印度青年的雄心壮志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米兰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不惜以牺牲个人情感生活为代价,试图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理。 这种方式肯定让人向往,就是不知道多少人有这种自觉性。我周围至少有3/4的人如果没人管就会想各种偷懒的办法,学生会看小说、玩游戏、压马路;工作的会淘宝、看电影、偷偷干私活、提前下班等等。就像那个法国老师,他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生活,可是在中国他就是一个没有贡献的人,他也没给法国贡献gdp吧,不知道他家里富裕还是法国福利好。总之,社会都是在震荡中产生的平衡,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也是几十几百年下来的结果。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四):误解,源于未知

  两个邻国,却由于隔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缺乏交流与了解。虽然市面上也有众多的印度题材作品,但要么是印度人自己的作品,要么是国人浅尝辄止的游记,能站在印度理工学院的高度,长期亲身体会,再通过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整理成书,这样的机会,趋近于零。可以这么说,在当前的坏境下,我们太需要这样一本印度题材作品。所有的误解,源于未知,了解彼此的关切与逻辑,或许更能找到一条让大家共赢的道路。

  喜欢果阿的海滩、西姆拉的微风,向往泰姬陵的唯美、恒河的神秘,还有那锡克的野性、佛教的纯粹、瑜伽的深邃,好一个多彩的天竺风情。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五):千分之一的荣耀

  说到印度教育你会想到什么?是曾经刷爆社交媒体的大型作弊事件,还是微信朋友圈谣传的“印度全民免费教育”,抑或是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对教条机械式教育的批判? 印度教育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中小学,高校竞争也十分激烈,以印度最富盛名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为例,每年约有30万考生报考,而录取率仅为2%。如果将所有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都算上,顺利考入印度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千分之一的荣耀。 郭菲,被外派到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印度理工学院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教师。在《我在印度的701天》中,用冷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在印度的701天》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