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短篇小说集》是一本由爱伦·坡著作,读客图书·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瓣没有不想读 就在想读这里标一下吧 避雷 听说这版翻译的很差劲
●初看这些故事觉得不稀奇,但是考虑到作者生活的时代,才明白为什么都说爱伦坡是推理小说恐怖小说的鼻祖,这些点子都是后世侦探小说的模板。相对而言,比较喜欢那几个推理故事,尤其是那篇解读密码的金甲虫,对其他的一味渲染气氛的恐怖小说无感,但是有几篇读着读着就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PS:插图很恐怖,翻译功夫深。
●这特娘的都翻译了些啥
●怎么写出爱伦坡式的恐怖小说:面前的一切有着一种令人恐惧的魔力,那令我丧胆的力量攫住了我。 怎么写出克苏鲁式的恐怖小说:眼前的怪物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邪恶。
●小时候爱看推理,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爱伦坡。直到近年才开始读他的作品,这哥们真是有才,随便一个故事拎出来都够拍部电影,构思精巧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流畅优美的文笔。若生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编剧,不会同他后半生那样风雨飘摇。然而这版译的不算上乘,虽然对坡渲染的环境氛围翻译的还不错,但是读起来不够流畅。
●读本书时常会不由得猛然感觉刚读过的情节与曾经看过的某篇作品有相似之处,这便是爱伦坡开创了多种小说先河最有效的证明。
●总体来说还挺不错!
●文学性!和之后的推理惊悚作家相比,坡的小说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值得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书中塑造的幻想场景恐怖意向追求的不仅是惊悚刺激,更是衰败残缺的美感。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一):一刷书评
坡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本书只摘选了前三类(把第一类分为了惊悚和心理两辑)。 在死亡恐怖小说中,最主要还是采用环境和心理描写,例如非常有名的《厄舍府之倒塌》和《黑猫》,这类是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看得非常过瘾(。>∀<。) 读推理一辑时,总是有种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感觉(特别是金甲虫一文解谜思想一模一样),百度了才发现福尔摩斯就是脱胎于迪潘(。・ ・) 幻想是我最觉得难读的一辑,似懂非懂,每次觉得明白了,但往往又与百度上大众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每看完一篇就去度娘上搜相关理解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 ̄︶ ̄)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二):《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才看了惊悚部分第一篇,就觉得头皮发麻,压抑到不能呼吸的环境描写,立体到有画面感的人物肖像描写,在最高潮处以房屋倒塌,突然戛然而止,真是大呼过瘾;第二篇《陷坑与钟摆》,像睡觉磨牙的感觉一样,一点点慢慢折磨人的神经,看完几天,有时候还会想起片段,怕怕的;中间三篇写女性的故事,简直就是中外鬼片的范本,把女主的美貌与诡异结局写成极惊悚的对比;《长方形箱子》算是一篇缓冲吧,不是很经典;《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把活埋人的过程,写的入木三分,那画面太惨,我不敢看;《一幅椭圆形画像》呢,好吧,让我错误的感觉到所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都是用模特鲜活的生命画出来的。在心理短篇部分,《泄密的心》感觉上像是所有犯罪心理描写的基础—丧心病狂的犯罪手段、面对警察从故作镇定到风声鹤唳,最后歇斯底里地认罪,让读者打心底冒冷汗;《威廉 威尔逊》真切地感受到语言重复的力量,尤其是对描写人物人格分裂(或精神分裂)的作品,有极强的代入感,并使自己产生有时候自己也是天使与魔鬼并存于心里的共鸣,感觉很想去挑战一下《24个比利》;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三):推理值十星
前两天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推理小说的阅读顺序是什么?其中一个回答给出了逻辑清晰的推荐,于是我特意按照推荐前来拜读「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的大作。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这位大师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风格似乎还有挺大差别。在恐怖死亡小说的部分,他的写作简直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大段大段的阴郁恐怖的文字,让人读来也觉得累,同时又不断地用恐怖的氛围来迫使我不断专注往下读。在《厄舍府的倒塌》中,当我读到妹妹出现在门外,我的母亲大人也正好进来看我在做什么,给我造成的沉浸式恐怖体验一段时间内我是难以忘怀了。
而在 推理小说中,不知爱伦·坡是否想要向愚蠢的普罗大众细细说明他的推理天赋,从头到尾可说文风平和,借业余侦探迪潘之口仔细地复盘案件以及推理的过程。《金甲虫》详细说明了侦探该如何破译密码;《莫格街》详细说明了如何运用证词进行推理;《玛丽罗热案》则是对犯案动机的说明。颇有谆谆教导之态,也让我看到很多眼熟的桥段。如果说《厄舍府的倒塌》还让我心有疑虑,那《莫格街》就让我心服口服,五体投地。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四):一读再读爱伦·坡
最开始对爱伦·坡产生印象,是因为看到柯南道尔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当一个推理小说家沿着推理小说这条路,走着走着,前面总能看到爱伦·坡的脚印。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爱好者,我当即被击中,赶紧屁颠颠地去读了爱伦·坡。
一直到现在,我也还在读爱伦·坡。每次读都沉迷不已。
这么伟大的作家,自然值得一读再读;把他到底哪里厉害说清楚,也都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作为一个读者,我之所以一遍遍读他,主要是因为,他的小说太美了。
对,太美了。
这种美,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有很多种形态,让人着迷不已。读越多他的小说,这种体验越深刻。
爱上爱伦·坡有很多个入口:我的入口是推理,但其实也可以是悬疑、惊悚、科幻、心理分析、哥特,等等等等。毕竟爱伦·坡就是写什么都写得好,下笔就是典范,从哪里开始读都好。
这些不同的类型,故事侧重点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但是美却一以贯之。
《静——寓言一则》里的一段话很精妙地表达出了这种美。
“那是个夜晚,天在下雨,往下落时是雨,但落下来后是血。而且一直在下,天在下雨,但一直在下,那是血。我站在水百合丛中的泥淖里,雨浇在我的头上,那些百合在孤寂与凄凉中相对喟然,唉声叹气。”
语言有点儿繁复,甚至矛盾;情节是超自然的,有点儿诡异。画面感一流,仿佛身临其境:一种静美的恐怖。浑然一体。
我觉得,这就是后人再怎么抄他也无法超越他的原因。把人砌在墙里;把猫的眼睛挖掉;血色的酒;坐在椅子上推理的侦探;被活埋的恐惧;美人早早殒命,只留下华美而昏暗的空房间……这些情节被抄了又抄,几乎变成当代推理和悬疑的标配,但这其中的那种美,没人学得来。
这种美,段位实在太高了。它不是轻飘飘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刻在爱伦·坡写的每一个段落里。惠特曼曾经用“灿烂夺目”来形容坡的作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爱伦·坡的文学地位,大家都在说;但这种美,倒是说的不多。也许真的很难表达吧,只有读了才能感受到。
最后,爱伦·坡到现在在中国甚至还是一个有点儿小众的作家,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五):细节描写令人惊叹!值得再读
昨天恍然觉得自己的词汇量太小,语言过于贫瘠。脑里所想,心中所感~~~无以名状!即使对于我热爱的食物,也只能颠三倒四的重复什么“好吃,非常好吃,棒,赞,浓郁,肥美,香甜~~~~”
唉!
于是漫无目的的在书店瞎逛,随手翻了下花间集,没读下去,果然我这种浮躁的人,还是没办法沉下心来阅读汉语言词汇的唯美。
果然我还是热爱故事情节的精彩纷呈吧!
热销书架上摆满了东野圭吾,我下意识的拿起了在角落里不起眼的爱伦坡,毕竟是侦探小说之父。
时间有限,读了两篇!
《厄舍府的倒塌》
这个细节描写也太有画面感了吧,不是华丽的辞藻,却一下子代入情景~~~值得一读再读。
至于情节,我想如果拍成电影,真的会很惊悚。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各种故事的洗礼,光读文,至少没有让我害怕。总觉得有所寓意,但是因为学识浅薄,不能看懂看透。
故事走向:
1、“我”接到好友来信,去他家(因为是外人,不了解情况,容易被厄舍兄利用)
2、见到厄舍兄,发现其患有精神上疾病。被他告知,厄舍妹病入膏肓,可能随时会死。(儿时伙伴,相信厄舍兄的话,但是就如“我”对这个屋子熟悉却又陌生一样,其实兄也有了变化)
3、厄舍妹死,帮助兄抬棺材(情节发展)
4、兄陷入疯狂(做了亏心事,心理害怕。“我”)
5、厄舍妹从棺材里逃了出来(揭开谜底,原来兄活埋了妹)
6、妹吓死了兄,两人双双死去,厄舍府倒塌。
《莫格街凶杀案》
推理小说鼻祖,杜宾出场。
前面一大段对杜宾的铺陈,表现了其高超的推理能力。两人搭档真的很容易联想到福尔摩斯和华生~~~
故事走向:
1、报上刊登了一起凶杀案:母女两被极其残忍的手法杀害。
2、各种证人的证词表明,凶案时有两人在吵架
3、警察根据作案动机逮捕了银行职员
4、杜宾根据大家都不懂作案人的语言以及手段的残忍而分析出可能不是人类
5、抽丝剥茧,现场查勘,发现犯人的逃跑路径
6、刊登报纸,引诱“犯人”的主人及目击证人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