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者》是一本由[美] 阮清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超的反讽艺术,总是从沉痛的人生经验中来。但绝不是每个从痛楚里滚过来的作家都有这样的天赋,和训练,看得出,《同情者》和阮清越兼具了。
●18章开始高能。被巨大机器碾压过后仍然保持冷静的典范,作为国人读这本可以说有大段可以摘抄。句子可能读起来比较晦涩,但认真读吧,感受这高超的冷酷和反讽。
●“我们一生不能忘记的最重要东西就是,我们一生都做不到忘记”,越南人视角下的文字版《现代启示录》,语言怅然悲气郁结的长篇“检讨书”,被迫远走异乡颠沛流离的越南难民们的“无字碑”——关于“无”的意象一以贯之,无名之人、无脸、喃喃自语的“空”、“nothing”, 比起外来殖民或侵略,自己人之间无穷内耗,同样也应承担相当的责任,让无辜平民平白无故承受那么多无意义的民族苦难;通篇电影感爆棚,炎热躁郁的季节、伤感情歌、奥黛少女隐喻下的越南,实话说仍有明显意图欲符合西方审美与想象的越南之感,但普通人被历史被时代裹挟的动荡命运,此类故事本身总有动人力量,一如书里当初兄弟三人桃园结义歃血为盟之时,便早已注定了日后惨烈的分崩离析
●“没有什么比独立与自由更加宝贵。” 普利策获奖作品,美籍越裔作家作品,整体阅读感观不错。关于越战,关于移民,关于共产主义。有现代启示录之感。 也许英文流畅,太多的一语双关,就像是在炫技。
●感觉前面17章都是铺陈,18章开始才露出真面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震慑人心。越战,“唯一由战败者描述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战胜者”的版本。
●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历史和情感确实真实的。抛开好莱坞艺术的政治谄媚,《同情者》似乎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所有的战争或者历史都一样,真相残留在对立的任何一方记忆中,虚假也同样,聆听者很难真正了解历史,但是即便如此,《同情者》依然用他强大的叙事和充沛的情感征服了历史的虚无,成为虚构类真相的记录者。
●同情者,身份遭被同情者所弃,理想遭现实所毁,一切皆空!空!空!空!
《同情者》读后感(一):建议大家不要买
建议大家不要买,删减版太多了,买了看了也没劲,没意思……何为别浪费钱了,挣点钱不容易……这本书本来译文说是2016年出版的,拖到现在才出,整整2年。可见这本书出版有多困难……不多说,大家都懂得,删减版别买,看了没劲。删减版别买,看了没劲。删减版别买,看了没劲。删减版别买,看了没劲。删减版别买,看了没劲……
《同情者》读后感(二):赵月斌:为《南方周末》作的2018虚构类好书推荐之一
小说开头第一句:“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不错,这是一个谍战故事,讲述的是1975年越南战结束后,原本潜伏于南越的一名北越“地下党”,跟随败逃的南越将军流亡到美国洛杉矶,继续开展间谍行动。这位深得将军信任的贴身副官,一面为己方搜集传递情报,一面又为敌方暗杀有共党嫌疑的越南难民,后来甚至加入了反攻越南的侦察小分队,竟而成了越共的俘虏,遭到囚禁、酷刑,经历了九死一生,方才逃出生天,偷渡美国。在小说的结尾,这个无名的叙事者终于释然:“眼下无他,我们只想活着。”“我们会活着!”——这是小说最后一句。
《同情者》的作者际清越就是1975年逃到美国的越南难民,他和小说的叙事人一样“拥有两种心态、处在两个国家”,都有一种身份的尴尬,所以这部小说的重心并不在于表现惊潜伏者与敌人斗智斗勇、出奇制胜的“英雄事迹”,而是让我们看到战争的荒谬和非人性,看到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浑混地带,看到胜利者和失败者终要面对的一种“空”。
小说以“检讨书”的形式写成,作为自己人的“我”,不得不向自己的同志低头认罪,交待一切,这本身就够反讽,然而正是在这种自白而又自黑的语境中,一个刀枪不入的“革命者”才成了体恤众生的“同情者”,所谓“同情”才有了一种普世的意味。
《同情者》读后感(三):越南余则成后来的故事
前几年大热的电视剧《潜伏》,最后余则成去了台湾,继续潜伏,后来的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位书中始终没有出现过姓名的主角,一位越南余则成,在故事的开篇就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然后他又相反设法的回到了越南,最后又不得不离开。作者设定的这个形象也是很特别,双面人,法国越南的混血儿,内心忠于越共的双面间谍,所以他自诩拥有两套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事物。
书中前面一大部分都在写美国生活光怪陆离,有点拖泥带水,显得如越南热带气候的粘糊糊湿漉漉,但是回越南之后,故事开始凌厉起来。这几乎是所有革命成功以后的共同故事,法国人,美国人已经不再折腾我们,我们开始自己折腾自己。只是我觉得,因为作者从小生活在美国,所以在美国的那一段显得更真实可信,后面越南那部分高能的故事,只是作者根据各种资料想象出来,多少显得有点单薄,当然也可能是我这土鳖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我也难以想象少年时代的兄弟情会终身坚定,就以我国为例,史无前例的革命面前,父子反目都是家常便饭,何况结拜兄弟,只能说敏不够革命啊。
最后阶段主人翁禅宗式的领悟到了“空“,虽然作者书中一直占据篇幅的思想就是西方的基督教和越南的共产主义,但是”空“这一结果,只能说条条大路通禅宗吧,觉得特别的讽刺。西方的享乐放纵之后,最终归到空,东方的痛苦折磨,最后也是空。资本主义是空,共产主义也是空。还好最后他活了下来,登上船离开了越南,按照另一个我很喜欢的书评的标题就是”万事皆空,活着就好”。
我这样的人,应该不算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我是听F小姐的播客知道这本书的,引起了很大的兴趣,但是觉得自己英文水平不足以读原版,所以一直惦记着翻译版。读这样一本书,不像我平时读了那些专业书那样具体可以学到什么,但是就如F小姐所言”文学就是要让你迷路“,这样才可以看到平时不见的独特风景。
《同情者》读后感(四):作者【阮清越】姓名考
不少人来问,为何《同情者》的作者Viet Thanh Nguyen,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版本译作【阮清越】,与台版译本和网络资料显示的“阮越清”不一致。理由如下:
首先,我与作者邮件联系,他署名Viet,即Vietnam(越南)的“越”。一般来说,如果是三字人名,署名会署最后一个字,因此我怀疑人名应为【阮清越】。
第二,越南之声(VOV)有越南语和英语两个版本的报道,英文版中作者的人名为Nguyen Thanh Viet,详见https://english.vov.vn/culture/nguyen-thanh-viet-wins-pulitzer-prize-317571.vov;WIKIPEDIA的作者页面显示,其越南语人名为Nguyễn Thanh Việt(复制黏贴进行网络搜索,能看到不少相关的越南语报道),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猜测:越南人名在英文中的表述顺序和中文人名不一样,是完全反着来的,作者名应为【阮清越】。
第三,作者有个哥哥,名字是阮清某,英文拼写为Tung Thanh Nguyen。详见https://www.ft.com/content/0cd9f69a-e89e-11e6-967b-c88452263daf
最后,请教了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越南语专家,这位老师与阮清越的老师相熟,确认人名为【阮清越】。
《同情者》读后感(五):“中间人”的悲剧
在美国包揽普利策小说奖、卡耐基小说奖及亚太裔小说奖的神作,由越南裔美籍作家写的一个关于越南战争中北越间谍的故事,一看就很吸引人。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深谙两套文化和两种主义的“中间人”的故事。主人公是法国人和越南人的混血儿,在美国接受过教育,但投向了越共的理想,作为北越间谍在南越将军身边从事情报工作,算是一个双重间谍。在南越失败后,他又被越共指派跟着将军逃亡美国,追踪南越权贵的动向。但在他回到越南后,却被曾经的同志怀疑、折磨,最后被认为是“再教育成功”释放,这次作为难民自己逃去了美国。从局外人的视角来看,主人公除了对南越、对美国发展出了标题中的“同情”之外,他对越共的忠诚在全书大多数时候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恰恰是那滋生的同情,那种为了更好地理解敌人而学会的敌对思维方式,让主人公遭到了几乎令他丧命的怀疑。
对任何一个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有点触目惊心。同情,或者是起码的共情,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关键的要素。曾有朋友跟我说,在多年的穿梭后,既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又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自己只是自己,不希望别人来贴任何标签。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极致的表达,但即便是文化归属感最强的人,在深入接触了另一种文化后,多多少少都会变得不一样——看得到世界上不同的可能性,眼里不再只有分歧和冲突。但不幸的是,世界仍由民族国家的界线分割,传统意义上的归属和立场总是闭合的,拒绝变通,排斥异类。于是,那些旅行者、中间人,或多或少都遭遇过争论和怀疑。最极端的便是服务于国家机器中最严苛环节的本书主人公,他的人性流露注定了毁灭的结局。
读这本书时想到了之前读过的关于越南难民聚集于华盛顿周围,从而在美国国内映射出其海外帝国的历史著作,又想到了光名字就在纪念越战的著名米粉连锁店“Pho 75”,不知是否真的有《同情者》这样的故事曾在这里上演。书中也有不少讽刺美国对亚裔种族歧视、文化挪用的内容(特别是主人公为好莱坞关于越战的电影做顾问),反映了美国当前对身份政治的关注,很有意思。另,读的是删减中文版,还蛮好奇英文原版里的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