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京华》是一本由周汝昌 著 / 周伦玲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斗京华》读后感(一):老北京与《红楼梦》
在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的便是《红楼梦》。这部书自小便读,反复的读,爱不释手的读,连带着一些研究红学的书籍以及与之有蛛丝马迹联系的书籍一旦遇见了也忍不住好奇之心要看上一看。
这本《北斗京华》便是因为我对于《红楼梦》的喜爱而与我结缘的。它的作者是著名红学研究家周汝昌先生,书中收录的虽然都是是讲述老北京文物历史的散文,但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却总是能够找到些与《红楼梦》有关的逸闻趣事。像是曹雪芹故居的重建,《红楼梦》甲戌版本的寻觅,给外国使节讲述《红楼梦的故事》等等种种片段痕迹。这对于我这个伪红学迷来说倒还真的是个大大的惊喜。
周汝昌先生不仅仅是研究红学的大家,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楼梦》的书迷。似乎无论瞧见什么都能够让他联想到《红楼梦》的研究上去。在书中的“胜记寻痕”这一部分中,第一篇文章记述的便是圆明园。作者在开篇不久就将《红楼梦》中的场景与之联系了起来。原来在当时兴起了一种说法,说是圆明园即是《红楼梦》中记述的大观园。这个说法的提出倒还真的是有些让人吃惊的。坚持这一观点正确的人还拿出了“比附”的方式来证明。即拿圆明园之某一景与《红楼梦》中的某一景寻找出相似的地方。如此寻到若干处后,便认为两者是一致的。不过周汝昌先生是不赞同这一说法的,但也奇怪于此说法由何而来。后来他读了张一民先生的一篇文章便有所顿悟了。这其中还牵扯出诸多的历史人物与典故,经过几百年的辗转流传便有了圆明园是《红楼梦》的“原型”与“素材”的观点。
难怪张爱玲的生平三恨中有一条便是“恨红楼未完”。一部未完结的古典残缺小说闹出出多少文字争论官司,引得无数人一生痴迷于对其的探寻研究。读这本《北斗京华》我们能够根据周汝昌先生记录下来的这些有关于老北京的文字去寻找那些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痕迹,也能够去发现《红楼梦》与老北京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汝昌先生对于老北京城的无限眷恋以及对于《红楼梦》的痴迷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北斗京华》读后感(二):周先生笔下的老北京
看见书的名字是《北斗京华》,就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京华烟云》,就是因为都有这个“京华”,所以我翻开书看了一下。结果发现不是故事类的叙述内容,是一本关于北京的简介,涉及了北京的文化、历史、古迹遗址等很多方面。
《北斗京华》这本书的作者是周汝昌先生,我对于周先生的了解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红学家,而我是非常喜欢《红楼梦》的。看了书才知道,周先生不仅仅是红学家,还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他生于天津,是燕京大学西语系、中文系研究生院毕业的。真的是博学多才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看法想说一说。
可能因为我不是北京人,也从没有在北京生活过,北京对于我来说只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大学期间坐火车的一个转车的地方,我连天安门、故宫都没有去过,更别说那些京味十足的小胡同、大宅子老地方了。所以看书的时候我只能感觉到周先生的文笔很好,北京也很美,很有人情味,很有特色。除此之外我看书的时候完全没有代入感,不能融入到作者的文字中,这样的书就都起来有点不够尽兴了。
还有一点就是,书越往后翻,越让我觉得这本书相比较是一本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本参考文献,根本不适合平时的基础阅读,应该在研究北京历史的时候当成参考文献来查阅,翻看。书里面有大量的括号来标注意思,解释说明。虽然意思可能是清楚了,但是读者的阅读兴趣也降低了。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当初写毕业论文在查阅资料一样,就看不下去了。
可能这本《北斗京华》就不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吧!我一则不了解北京,二来也不打算去了解北京,读起来就非常枯燥了。
我读着枯燥,不代表这本书不好,可能只是不适合我罢了。
作者周汝昌先生是非常了解北京的,所以他写下了这本书。他笔下的北京是生动有趣的。市井胡同生机勃勃,百姓商贾都自得其乐,人情味儿浓,古道淳朴。
书里介绍了很多北京的文化,北京的古迹遗址,原汁原味的文化,巧夺天工的古迹,都另人心驰神往。
一开始我以为书会像是《京华烟云》一样,会是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结果发现是一个类似于人物生平传记的参考文献。不过还是感叹于周汝昌先生的文笔和记忆力,那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还记得很清楚,也写的很明白。
《北斗京华》读后感(三):锦绣京华事事新°
——读《北斗京华》
文/蓦烟如雪
我不是第一次看周老的文字,但每每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北斗京华》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比较琐碎,像是记录生活,而后部分,却比较多是《红楼梦》的相关信息,对于红学爱好者而言,后部分会比较喜欢。
北京我也曾去过,但在年岁的阅历上,我没有周老丰富,但周老也不能说全,因为自明清老城墙拆掉以后,市容变化很大,而后随着历史的变迁,从“保护古都风貌”,到周老感叹“我所‘赶上’的老北京,已然是‘尾巴的尾巴’。”于我们而言,更是无法描摹,只能对如今样貌,进行描述。
在“东京——北京”中,我看到了身为北京人的幸福,自金人灭了北宋,他们带来很多外来人口进京,建立了新都城,其实我一直有误导,觉得北京应该是明朝建立,而清朝“入驻”,我记得是明朝朱棣年间搬到北京,不过,可能我最近记性不好。
在“进北京”中,我看到了周老的颠沛流离,从读书时历经的“军阀混乱、土匪猖獗、日寇侵略、水灾困阻……”甚至后面他谈及去外地的几年,都可以看出他的不容易,尤其他经历了批斗和稿件“付之一炬”的结果。
都是让他很狼狈的几年。
不过周老颇有铮铮傲骨,每月被扣钱,当时出版社要还他,他谢而未领,可去无量大人胡同时,看到好多好书时,由于囊中羞涩,他失之交臂,虽然文中没有太多感伤,但是也能在文中看出,他的遗憾。
这也是同为爱书人的癖好。
其实在“学术的浪费”上,看到他的愤慨和惋惜,尤其是“折腾了期年累月,稿无法用,打退——而我的光阴心力,就等于和那书稿一齐‘报废’了。”
在他的笔录中,可以看到许多插科打诨,滥竽充数者,他的努力似乎对上头并不受用。
《北斗京华》里,有周老的时光,周老的拳拳之心。他的每一笔都心系着国家,社会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而文中,对于曹雪芹的细碎他都很认真去挖掘,对于假,他敢言,敢说。而后“给外国使节讲《红楼》”,还有建雪芹旧居纪念馆、雪芹与北京随园……都是围绕着《红楼梦》。
这本书里,都是他心心念念的东西。
细细去读,能感受他的经历,他对北京的了解,甚至他对《红楼》无法割舍的情谊。
他的文字深受古文熏陶,很多诗词可以读读。
可以的。
此篇不是评,就是说说。
《北斗京华》读后感(四):每依北斗望京华,观近代老北京发展
九十四岁的周汝昌老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著作却永远留存世间,并继续散发着温润如玉的光华。“紫陌红楼十丈尘,万家烟树瓦销鳞。春愁依约宫墙柳锦绣京华事事新”。生活便如同这首诗一般,虽有许多的坎坷与波折困顿,但精神不灭,灵魂不死,只要满怀希望的活着,总会有烟云消散云开日出之时。
周汝昌老先生将对北京的古建筑,古文化风俗,风貌格局,文化情味的怀念尽诉笔端,消逝的历史实物在周汝昌先生笔下熠熠生辉。“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秋兴·夔府孤城落日斜》,一种厚重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周汝昌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力在此书中让读者惊叹。每一篇著作之后均有一首古诗,意味隽永,意境悠长。让读者沉源程序其中体味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传统与创新,守旧与变革,时代在前进,这些因素不应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正如呱呱幼童要学会走路一般,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在此书诸文中尽现,让读者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周汝昌先生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日寇侵略,水灾困阻,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周汝昌先生仍保有一颗知识分子求真上进之心,不让人性沉沦在现实的残酷里,战胜心底黑暗的心魔,著书成文,立志以文救国人的灵魂,孜孜不倦地钻研,伏案疾书的身影,写成这样诸多的饱含赤子情怀的好文章。
在周老先生的文字中,无一不昂扬着生命的活力,这以国家、民族、民生为已任的情怀正是当代国人应继续传承并发扬的时代精神与正能量。谁料吉凶难定数,几多甘苦渐知愁。个人的力量纵然微弱事尘埃,但一句话说得很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又能保证野火不能燎原呢?
周汝昌先生著作颇丰,《北斗京华》只是生活随笔感想,但这短小篇幅的随笔感想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不粉饰太平,敢于说真话,写真言,著真文,周汝昌先生称之为大师确实名副其实。
以丰富的学识立足于巍巍天地间,以赤子之心来睥眤天下事,周汝昌先生的豪情是让读者心心念念不忘的内因。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数十篇短文将周汝昌先生的生平似珍珠般缀连。读这些文字,读到《北斗京华》,就像是读了一本透彻的北京近现代发展史。
无忘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周汝昌先生在本书中经得起推敲,论述观点也值得读者深思。
《北斗京华》读后感(五):“老北京”的古都情思
从血气方刚到耄耋之年,享有“红学泰斗”盛誉的周汝昌先生与北京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结之缘,可以说是一名地道的“老北京”。北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已经深深烙印进了他的血脉。《北斗京华》是一部散文结集,记录了他在北京生活的点滴和感触。字里行间,我们每可感到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对于古都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切关爱,他对于红学的执著痴迷。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一首诗中叹道:“人生到此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西东。”人生如天地之逆旅,又似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人生,常常是这样不留一点履痕的。而翻开《北斗京华》,你会惊讶于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对古都北京有着怎样的炽热情怀。他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多次走访古都旧迹,虽往往所得微少,更有甚者无功而返,却痴心不改。每有发现,必喜出忘外,如获至宝。以垂垂老朽之身,而往来奔波,虽力不能任,却痴心不改。他热爱古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之深,竭尽一已之力,呼吁保护破坏殆尽的历史古迹。使人不免想起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之争。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等人提出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令人深为惋惜的是,这样有长远眼光的建议未得采纳。周汝昌先生对于北京古迹的尽力保护,正是有识之士的同一心声,并矢志相随的。
周汝昌先生对于北京的一腔热爱,在他的一首诗中得到淋漓体现,诗是这样说的:“至日云鸿喜不遐,春明风物系吾家。轮痕履印坊南北,茶影诗魂笔整斜。霏屑却愁琼易尽,揖芬长愧墨难加。揩摩病眼青灯永,惆怅东京总梦华。”诗原本是为邓云乡先生的《燕京乡土记》所作的,其中的“春明风物系吾家”、“轮痕履印坊南北”、“霏屑却愁琼易尽”、“惆怅东京总梦华”,却是周汝昌先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写照。诗中解释“春明”代指京师,并提到明清鼎革之际的一部著作《春明梦馀录》,专记北京古迹。他没细说的“春明”在唐代是长安的一座城门,因而代指京城。关于京华烟云的风俗画卷,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在早先的老北京是尽人皆知的,也颇值得一读。
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看似不难,实则殊非易事。周汝昌先生一生痴迷《经楼梦》,从青年时代开始钻研考证《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他的《红楼梦新证》被海外著名学者评之为“无可否认的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考证《红楼梦》的基本材料大部分是他一手挖掘出来的”,国内学者则称之为“是任何有志于红学研究的人都无法绕行”的巨著。在《北斗京华》这部书中,周汝昌先生不顾年龄和身体的不利条件,而身体力行,对于他年青时能写出《红楼梦新证》这样的著作,也可以从此一窥而得全豹了。通过“新证红楼”一文,我们得以知道《红楼梦新证》一书名字和书名的题字由来。原本《红楼梦新证》是叫《证石头记》,后经文怀沙先生提议而改为现名,封面签名则是书法名家沈尹默先生所题,更有蒋兆和夫人萧重华绘的清代旗装少女图像。像这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北斗京华》中所在皆是,读来总会给人惊喜。
一个人的命运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周汝昌先生也概莫能外。因了一部书,而被特调北京,从此与北京结下不结之缘。身处顺境固然可喜,身处逆境而能泰然处之,则更加令人敬佩。在“地震著书”、“聋与音乐”诸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汝昌先生那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他在逆境中不离不弃、苦中作乐,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精神财富,更可作为我们的人生楷模。学者的可贵情怀,于兹可见。
周汝昌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也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委员。在他任政协委员期间,他关心教育,关心交通,他给外交使节讲解《红楼梦》,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离开书本,他是一位合格的委员。
《北斗京华》有古都之思,有爱家之情,有专注之功,有切实之行。周汝昌与古都北京结下的是割舍不断的情缘。每一处留下他足迹的地方,都记下了他的一片心意,一份情怀。他的热爱红学与热爱北京是不可分的、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
碧月清风
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