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闻业的救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3-07 23:4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闻业的救赎》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闻业的救赎》是一本由彭增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19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业的救赎》精选点评

  ●通俗易读,但同时决定内容比较浅显。是说怎么读起来散乱逻辑串联也十分生硬原来是由16篇文章组成的。不过还是指出了当代新闻界的一些困境提出了一些问题,引用了许多学者著作,不过解决办法可行建议就一个……

  ●彭教授字字珠玑,为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活的我,给予不少启迪警示

  ●看目录就很想读了。读完觉得一般,问题讲得略显肤浅

  ●坐而论道,且读且思考,且观察领悟

  ●适合没有理积累的的人看,算是入门书吧,彭兰第四版的《网络传播学概论》比作者看问题要深很多而且视角更广。 我是真心受不了这种公众号文体放在纸质书上的感觉难过……花了我50大洋

  ●一开始工具书读《媒介内容分析法》,但不料该作者真实坦率,非常喜欢此人风格。所以又关注了他的这本书,见微知著,很牛逼,引发我的思考。

  ●正在准备新传专业的复试!这本书对一些重点概念、问题的阐述讲的特清楚

  ●优点:浅显易懂,通俗白话,有点理论基础的人都能看懂。看待当前新闻业所面临的困局窘境客观理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彭老师谦虚,只是说是理论上不成熟看法总体来看,理论上挺切中要害,问题分析的也还算客观,但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缺点就是像彭老师说的一样学界在口吐莲花滔滔不绝业界哑口无言。理论上如此,实际上会怎样不得而知,但这也不是彭老师的错。还是最喜欢那句话,报纸的衰落,不代表新闻业的消亡。有品质的新闻依然在路上

  ●作为一本专业书,价值密度比较低,有很多正确废话

  ●有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到20岁还不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他没有心肝;一个人到40岁时还不是个现实主义者,那就是无脑。新闻记者终其一生必须是有有脑的理想主义者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一):消息不是新闻

  消息不是新闻

  微博微信抖音出现,打破了报纸、电视电台权威媒体对消息的垄断。出现在第一现场的往往是当事人或者旁观者。这些现场的消息人可以说“无组织、无纪律、无规律” ,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意性。

  但是消息不一定是新闻。

  一则优秀新闻,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看。消息在是什么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新闻要在为什么和怎么看方面下功夫

  但是,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灵魂,新闻的使命就是为公众提供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不发或者不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消息。新闻的本质在于验证核实,去伪存真。

  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真实、准确、负责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

  淘宝网可能会消逝,但是商业不会消失。新东方可能消失,但是教育业不会消失。

  只要消息不是新闻。传统新闻机构可能消失,但是新闻不会消失。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我完全同意作者对新闻的阐释。比如如下观点——

  新闻是民主的代名词。在新闻体制上,自由是第一位的,责任是第二位的。客观性不是新闻的目的而是手段,借此接近真相,同时新闻必须拥有自己的立场。传统纸媒的死亡除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自身的僵化和用透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报纸不是从用户那儿挣钱,而是把用户本身当作商品跟广告商兑换,报纸曾经令人嫉妒的利润率反而成了创新和改革的最大阻碍。新闻的速度和准确是相矛盾的,网络新闻的流言泛滥没办法遏制,核查准确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是媒体存在的理由之一。还有一个理由是深度,由此新闻专业主义是必需。

  关于流言和谣言:

  网络新闻中的rumor意思是流言。之所以用流言不用谣言,是因为谣言在汉语中有贬义,多指捏造的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信息。而英文中的rumor是中性的,指的是未经证实的消息,是非官方的道听途说或者小道消息。无论怎样,流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多半反映了公众心中所想、所念、所怕。流言可真可假,不然就不会有虚假的流言(false rumor)这样的说法。流言只有经过验证,才能有事实和谎言之分。

  实际上,在许多情形下,所谓的谣言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对信息源的歧视,某些信心之所被称作谣言,多半是因为非官方。同样的信息,出自官方就是信息,出自民间则成了谣言。

  在人类社会,流言是对不确定或者危险状态的一种认知反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并非都是居心叵测。人们出于好奇心,或者在焦虑和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多半会传谣信谣,社会心理学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恐惧产生流言。(p105—106)

  美国博主Rebecca Blood提出的博客/自媒体六项伦理原则:

  (1)只发布你认为真实的事实。如果只是臆断,请如实指出。

  (2)如果所提到的内容网上有,请提供链接。让读者去判断你引述的准确性。

  (3)公开纠错。

  (4)像定稿一样写每一篇博客。你可以补充,但一经发布,不要随意改写。

  (5)声明存在的利益冲突。

  (6)标出有问题或者有倾向性的新闻源。(p130)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的新闻专业标准:

  (1)新闻首先对真相负责。

  (2)新闻人首先忠于公民。

  (3)新闻的根本是核实。

  (4)新闻须独立于报道对象。

  (5)新闻须独立监督权力。

  (6)新闻须做公众争论和协商的论坛。

  (7)新闻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且贴近公众。

  (8)新闻须全面均衡而不失重点。

  (9)新闻人可以凭良心从事。

  (10)公民对新闻有权利也有义务。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三):为什么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还需要一个不那么可爱的新闻业?

  去年考研途中曾看过作者写的一些论文,但是就觉得非常贴地气,当然这并不是贬低彭老师的学术抽象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其中的一些论点说的清晰易懂而又无比精辟符合现实,不仅是其旁征博引的论据资料恰到好处且令人信服,而且就新闻传播学这个领域如今的理论与现实考察来说,这些直通畅的媒介困境解读、方向指引和美国的新闻业现状分析都是很能够给初入门者很深的印象的。

  十六篇文章中,不乏幽默风趣的家常口语化表达,很是亲切,作者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知识阶梯上来俯视读者,而是面对面地和读者来探讨和分析自己在国内外新闻界和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一些体验和想法。总体来说,作者对于未来的新闻业发展还是持一定的乐观态度,并充满关怀和希望。

  作者将本文集取名为《新闻业的救赎》,已经预先订下了一个基调和背景——即新闻业在此之前是有其贡献和英雄事迹的,只是现在没落了。而全书的十几篇文章也是在就新闻业为什么会没落?新闻业的遭遇是新媒体或是商业模式等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冲击造成的吗?新闻业该如何救赎?新闻人和新闻事业为什么需要救赎?面对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新方式,传统新闻业和诸如新闻专业主义和理论理念、规范实践等该走向何方?等迫切需要讨论和解决的议题进行解读。

  对于新闻业的没落,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展开分析,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新闻业高度垄断,是由于其占据了大量且极具门槛的生产资料,譬如新闻生产设备等;生产和组织方式也具备高度集中性,如报社电视台等机构。而在数字时代,生产资料转移到每个个体手中,除了专业媒介机构的组织化生产和集中性生产方式之外,出现了新的超低成本的新闻生产方式——公民新闻时代到来。

  新闻业为什么需要救赎?这就要谈到本书中反复提到的核心论点——新闻尤其必要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性。

  什么是新闻最核心的灵魂所在?是达成社会共识、监督民主权力、提供公共讨论的社会公器,是即使受众不想看也需要看的那些东西,是自由与责任。

  知道了新闻的灵魂所在,就更需要在当下商业和资本游戏中秉持著住初心和信仰。作者重新梳理了一些广泛存在于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迷思和定义,比如客观是作为方法而从不是原则,立场和担当更能体现发挥新闻的责任和力量,媒介伦理应当泛化为社会伦理,从来都没有新闻商业模式而只有媒体商业模式(新闻从不是买卖),作为中性词的流言即可以提取出新闻价值又需要新闻机构来核实确认,媒体转型往往忽视了媒体人的价值认同,新闻的专业性比职业性更加重要……

  而在这些新闻理论和实践规范的讨论中,作者指出,新闻在未来仍可以发挥其社会效益。不只是新闻从业者、媒体机构需要和坚守这份理想和信念,整个社会以及国家更需要新闻业的贡献。究其出路而言,付费墙模式、公共广播模式、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新闻业的专业性等是操作上的行为参考路径,而同等重要的是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坚守与社会责任的认同。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四):逼自己每章300字内总结,持续更新

  

第1章 新闻生死劫

1. 报纸死亡是个伪命题

  伪命题有两层意思,

  一是这个问题本身已成为现实,而不再是问题;

  二是这个问题没有直击本质,掩盖了真正重要的问题。

  从这两点而言,“报纸死亡”既已成事实,也没有触碰更本质的“传统新闻专业主义之存亡”的问题,所以是一个伪命题。

  2. 为什么新闻不能死?

  不能的意思不是“死不了”,而是“死不得”。

  理由是民主社会以新闻界为基石:

  第一,新闻业的公共性。它提供的不仅是“消息”(news)这种具体的产品,更是给予了公民参与政治讨论、监督公权力的渠道。

  第二,新闻业的组织性。权力本身是反民主的,新闻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而存在,是凝聚公民、制衡各种利益集团和权力的力量。

第2章 厨师与厨房,大锅饭 与自助餐: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

  传播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绝对不止是信息传播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颠覆了新闻的生产方式、由此带来的生产关系的重构,并最终辐射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点上,作者可以说与麦克卢汉是观点一致的。

  大锅饭与自助餐的比喻,说白了是技术赋权下,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

  1. 自杀、他杀还是自然死亡?

  自杀:新闻媒体的质量滑坡、公信力下降,或者说民众对整个体制都失去了信任。

  他杀:互联网寄生在传统媒体获取的一手信息上,并且不断壮大,最终攫取了传统媒体的流量;媒体由家族集团控制转为华尔街资本控制,成为利润机器。

  自然死亡:时过境迁,盛极而衰是历史的自然趋势。

  归根结底,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支撑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进场彻底改变了传媒业的游戏规则,传统新闻媒体对于传播媒介和平台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社交媒体成为了广告商趋之若鹜的引流新途径。而长期垄断地位造成了传统媒体对悄然而至的致命危机毫无准备。

  2. 厨师与厨房,大锅饭与自助餐

  当食客进入到厨房开始自己掌勺,摆上餐桌的终于不再是“厨师认为你必须吃的”和“厨师自以为你喜欢吃的”,新闻也不再是历经严格工序的成品,而成了一个持续的过程。

  大厨(即职业新闻工作者)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架子,思考如何在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与食客(即受众)合作。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五):《新闻业的救赎》:新闻业或许到了“重启”的时候

  可以说,《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是本思考报纸以及新闻业生死的书。

  本书的作者彭增军,是《新闻记者》的撰稿人,有国内外媒体多家媒体的从业经历,也是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新闻学终身教授,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三江学者,山西省百人计划专家等一堆学术头衔。借用他曾经的一个讲座的名称,他的经历就是“新闻人生,从中国到美国,从记者到教授”,说他是一名跨实务界、理论界的两栖专家丝毫不夸张。

  至于本书,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更偏向于是一本学术随笔,是其先后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16篇文章的汇编。这些文章既有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生死思考,也有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媒体生态影响的思考,还有新媒体环境下专业新闻和职业新闻人的再造思考等,这些文章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发表的目的不同,但是主题与中心却比较集中,这便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作为理念和行业的生存问题,包括传统媒体的困局和出路,以及大变革中新闻人的职业危机。

  书中的精髓是适应与变革,书中的灵魂是坚守与创新。

  1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业的生态环境

  《新闻业的救赎》一书,彭增军的核心基础是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媒体生态,垄断的、封闭的传统媒体领地失守。在他看来,这个变化带来的是媒体业包括内容生产方式、盈利模式、经营模式等在内的,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以内容生产方式为例,彭增军的“厨房”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是集体食堂的“大锅饭”模式,吃什么由厨子说了算,厨子做什么,消费者吃什么。消费者所读到新闻,是经过媒体严格的、封闭的把关程序后,生产出的成品。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出来“搅局”后,整个内容生产就完全变化了。厨房由封闭厨房变成了开放厨房,“吃货”们参与了烹饪和配菜的全部过程,厨房不再仅局限在新闻编辑部,读者从传统的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了新闻的参与者。消费者所读到的新闻,更多的是半成品,或者是消费过程。旧的内容生产模式,新闻是先过滤后发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是先发表后过滤。

  放到媒体经营方式上,从新闻业诞生到现在,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媒体的经营方式基本是眼球换金钱。先给你讲几段新闻,然后不管你有没有兴趣,都必定跟你说哪儿有车哪儿有房。也正是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广告商比读者更重要,因为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命的并不是订户,而是广告商。由于封闭性与垄断性的存在,传统媒体的盈利是通过对资源和渠道的垄断来控制受众,从而控制广告商。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便是面对读者和订户流失,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提高定价、提高单位广告价位来弥补损失,而广告商不是不想走,而是整个媒体环境导致了传统媒介和平台的垄断,广告商无处可走。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击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整个媒体生态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读者有了话语权,广告商顺利出走,传统媒体依赖于商业广告的商业模式被打破,危机便扑面而来。

  2 媒体融合是系统性变革,媒介融合并不等于媒体融合

  在当下的新闻行业,“媒体融合”绝对是如日中天的词汇。但,到底怎么样,不得而知。

  为此,彭增军在《新闻业的救赎》一书中引述了一位丹麦记者的一句话“媒体融合着东西,犹如青少年的性爱,个个都在说,个个都觉得别人在做,而实际上真做的没几个,而真正做得好的就更少。”

  关于“融合”,彭增军在书中提到了两个词语,即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其中,关于媒体融合,他引述了美国新媒体学者詹金斯的观点,“内容的跨平台流动,不同行业的合作以及受众行为的转移”。媒体融合是一种系统性的变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反控制和去中心化的过程。

  相对而言,媒介融合更侧重于传播形式的融合,即人际传播、文本传播、电子传播。通过媒介融合,改变了此前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始终平行线的状态,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彭增军主张的观点是,媒介融合不等于媒体融合。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行业、组织、社会、文化、受众等,是一项系统性的变革。

  在书中,彭增军用“夹生饭”来形容当下的媒体融合。他谈到了当前比较流行的“中央厨房”模式,并以“瑞士军刀”式的多面手,来形容“中央厨房”视角下的采编人员。

  在此,笔者更倾向于“中央厨房”是媒介融合的观点。它是以整合、分享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全天候、多平台、多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并根据受众的习惯和喜欢,做到精确定制,而在呈现上,返回到多平台、多媒体。说到底,这还是行业内的跨媒介融合。笔者更倾向于,媒介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媒体融合是一种高级形式。正如彭增军谈到的,媒体融合它是跨行业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数字转型,其具行业的开放性,是整体经营模式的思考。而且,媒体融合也有受众的开放性,媒体自己说了不算,必须有受众的参与。

  彭增军在书中特别强调了传统媒体在融合与创新中,要注意“工具思维”的影响。他认为,工具思维会导致再好的技术也只是用来“复制报纸”,在上网时代搞报纸网络版,到了媒介融合时代简单成了跨平台出版,而不是从媒体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变去认识问题。

  3 报纸终将会“老去”,但品质新闻终不会死

  在《新闻业的救赎》一书中,彭增军以伪命题的基调,探讨了作为传统媒体标杆——报纸未来的问题。所谓伪命题,以他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是该问题已经被活生生的现实证明,已不是问题;另外一种就是问题本身就似是而非,掩盖重要的问题。他说,这时候还讨论报纸会不会死,是个伪命题。在此,笔者不想就此进行延伸。不过,也援引一下彭增军所举的“瓷器”的例子,来表达一下态度:到今天,瓷器依然存在于世,但是它最初的作用,已远不及其他的作用。

  不过,彭增军的话也没有那么绝对,他做了个设问:如果要问什么样的报纸会死,答案非常简单,没人读的报纸就会死。那么什么样的报纸没人读呢?彭增军没有否认“内容为王”。他提到,内容只有被人消费才能为王。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的两个重要指针是黏性、分享性。只有受众参与和分享才能活的内容,才能成为王。这个观点,是基于前面谈到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的媒体业态所决定的,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是“备餐制”,菜单里有什么,编辑觉得你喜欢吃什么,你就该吃什么。媒体处在垄断地位,读者无话语权。而到了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时代,受众有时候本身就是厨子,有更多的话语权。人人都成为了记者,成为了出版商,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为了主动的生产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新闻人也并不需要过于悲观。相反,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新闻人、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也愈发明显。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在制造信息,但绝大多数信息的特点都是非专业的、局部的。他们的想象力,很难超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也便是为何在新媒体上“谣言”多的原因。当然,笔者不太喜欢对不真实信息以“谣言”定性,更推崇的是“流言”定性。毕竟多数的“传谣”者并无传播谣言的主观恶性。

  但不管是“谣言”还是“流言”,确实扰视听,而且新媒体基于算法的缘故,放大了“谣言”,“谣言”越点击排名越靠前,由此水涨船高恶性循环。每每到这时,读者都会问,“我该相信谁?”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人更应该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定力。因为,新闻报道的过程,真实、准确、负责就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在流言和虚假新闻充斥网络,新闻媒体必须积极地、主动的甄别、过滤出真实的信息,要有自己的担当和立场,作出有品质的新闻,维护和树立自己的公信力,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市场。即便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短”、“平”、“快”的整合与推送,同样也是专业的。新媒体擅长的是推送,而记者擅长的是通过品质来吸引。专业性的本质就是品质,这是专业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有品质的新闻终究不会被淘汰。借用亚历克斯·琼斯的一句话结束这本书的笔记:“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用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闻业的救赎》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