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擅长“哭穷”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负二代”
日期:2020-03-07 12:45:29 作者:碧读·东方 来源:碧读好书指南 阅读:

擅长“哭穷”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负二代”

  好书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成长

  文 | 东方

  最近电视剧《安》火了,女主房似锦,让人心疼。

  二十八岁的女孩,本应光彩照人,但房似锦的人生底色,却是一片灰暗。

  她像机器人一样,不择手段,拼命赚钱

  她极端吝啬,虽是销售冠军收入远超同事,却穿最便宜大陆货,连一条漂亮丝巾都不舍得买。

  她为了省钱,租凶宅去住。

  她不懂生活情趣,没有任何娱乐,天上班,晚上回家,边啃馒头边加班。

  图/《安家》剧照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展开观众了解到了房似锦的过往原来又是一个从小被穷养的女孩。

  她的母亲一天到晚责骂她:家里太穷,没钱给你读书。你是女孩,也不配读书。更过分的是,长大以后,母亲把她成了人肉提款机”,不断压榨她。

  如此长大的房似锦,内严重匮乏,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钱。快乐对她而言,是奢侈品,是自己不配拥有东西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现实生活中,鲜有父母会像房似锦母亲这样,无限地压榨女儿,但向孩子“哭穷”的情景,却比比皆是

  “这个太贵,所以不买”……

  “家里很穷,爸爸妈妈买不起”……

  “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

  “爸妈挣钱很难,你要节约”……

  原本是怀着善意希望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体谅父母的品质,但这些语言,无异于一座座大山,把沉重压在孩子稚嫩的心头,让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荡然无存

  从小被父母“哭穷”的孩子,长大后,或多或少,都被摧残成了“房似锦”——内心缺失的“负二代”。

  01

  被“哭穷”的孩子,心底烙上一生伤痕

  我有个闺蜜,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买买。高兴时候,买。不高兴的时候,也买。三十来岁了,没有一分钱积蓄

  看她朋友圈各种晒,大家都很羡慕她。可她却告诉我:自己总是半夜偷偷地哭。感觉内心有个空洞,怎么也填不满

  她去看心理医生,原来她的不快乐,跟原生家庭有关

  小时候,她家条件不算差,妈妈却总以“家里很穷”的理由拒绝她的合理要求

  长大后,她自己赚了钱,就拼命想补回来,但再也难以体会金钱带来的愉悦感。就算买了喜欢的东西,记忆中那种委屈压抑,依然在——小时候得不到的一个书包,一条裙子,居然成了她心头的一道伤疤,永难消除。

  我想起了张爱玲。她的少女时代也是艰难的:

  “有一个时期继母治下生活着,捡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羞耻。”

  她哪里是嫌弃那件衣服?她是嫌弃物质上被忽视耻辱自卑

  她曾向生母寻求经济援助。可是,生母也斤斤计较:

  “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

  张爱玲缺的不仅是钱,更是爱。当她的合理要求不断被养母侮辱,被生母奚落,她得到的反馈是:你不配得到好东西。我吝啬的不仅是钱,也是对你的爱。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张爱玲,不但极度爱钱,对亲情也很凉薄。

  她和姑姑住在一起多年,却把经济账算得一清二楚,就算姑姑打碎了一个东西也要赔钱。亲弟弟落魄的时候向她寻求经济援助,她明明有钱,却一口回绝。

  所以,在物质上被极度压抑的孩子,总是容易走各种极端:

  要么极度自卑怯懦,没有勇气追求美好事物;

  要么报复性消费,拼命用物质来武装自己;

  要么变得和父母一样吝啬,把消费当罪恶。

  02

  小时候越匮乏,长大后越放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都在修复自己的童年,童年缺失什么,长大后就拼命寻找什么。

  网络上曾经有一篇热文,分析那些腐败贪官的童年经历,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大多吃过苦。有些是长辈有意设计安排的“锻炼”,有些是时代与家庭际遇造成的,给当年的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观念,表面上励志,其实是副作用极大的毒鸡汤。

  那些被“哭穷”的孩子,如果成功了,会怎样?会迷失自己,拼命用权力、金钱来放纵自己。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贪官赵德汉就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被穷养。因为小时候没有体验过金钱,所以穷怕了。这导致他成人之后,对金钱无比渴望,不择手段贪了两个亿。

  图/《人民的名义》剧照

  赵德汉早已习惯节俭的生活,住的是七十平米左右的老机关房,家具土得掉渣,拖鞋是破的,晚餐吃的是最便宜的炸酱面。他贪财,是真的生活上很缺钱吗?

  未必,他只是童年时代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缺钱”。所以,贪来的钱,却不花。只把钱藏满了一屋子,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来看一看,数一数,像农民看丰收的庄稼地,心理得到了满足。

  这样的畸形心理,可悲,可叹。

  而被“哭穷”的孩子,长大后不成功,意志力和能力都很弱,会怎么样?

  有可能会为了一个苹果手机,去卖肾;为了一个名牌包包,去捐卵;为了跟同学攀比,去裸贷;因为一个男人的一句甜言蜜语,一点物质上的小恩小惠,去被人包养……

  虚荣,价值观扭曲,欲壑难填……其实都是走不出童年时代的执迷。在童年时代遭遇到的匮乏,总是在成年后被加倍的反弹。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运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03

  “哭穷”的父母,缺的不是钱,而是……

  让孩子的人生变得艰难的,不是家庭贫穷本身,而是父母对待贫穷的方式。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分享了一则女儿成长的小故事:

  有一次,尹老师和爱人带圆圆回老家。途中要找酒店住一晚。

  他们路过一家装修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圆圆的眼里露出了羡慕的神情。但尹老师决定,只住更便宜的普通旅馆,这时圆圆显得很沮丧。

  尹老师注意到了圆圆的表情,就对她说:“等你长大了赚好多钱,天天住五星级酒店好不好?”圆圆一听,立刻神往不已。她好奇的问爸爸妈妈:“五星级酒店是什么样的?”

  尹老师既没有过分夸大五星级酒店的奢华,也没有跟圆圆“哭穷”,而是很平和的描述:五星级酒店里有很干净的床和卫生间,有二十四小时热水,有冰箱,随时可以喝饮料等等。

  尹老师每说一句,圆圆就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和我们家一样呀!原来我们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圆圆很快变得释然,她说:“我不住五星级宾馆,就天天住家里,家里还有爸爸妈妈呢!”

  尹老师对孩子的回应,真是教科书式的:有肯定,有共情,有展望,有爱。

  她向孩子传递了正能量:就算现在没钱住五星级酒店,但通过努力,将来一定住得起。其实,住五星级酒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什么样的豪华,能比得上全家人幸福在一起呢?

  内心被爱浇灌的孩子,就算物质上匮乏一点,也是富足的。

  而那些整天唉声叹气跟孩子“哭穷”的父母,带来的是压抑,是对现状无力改变的消极,是告诉孩子要认命。

  “哭穷”的父母,是孩子头顶浇下来的一盆冷水。给孩子富足感的父母,则是孩子头顶的一道光。

  “身穷穷一代,心穷穷三代”。父母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和眼界的穷。是用“哭穷”的方式,把局限性继续传给自己的孩子。

  下一次,请停止再对孩子“哭穷”。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部分图/摄图网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微公众号:碧读好书指南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人生课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擅长“哭穷”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负二代”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