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日期:2022-03-26 03:33:32 作者:海绵 来源:网络 阅读:
  假期,我去海岛旅游。

  海滩上,有几个摆摊的小商贩正在售卖纪念品、零食和玩具。

  我旁边站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拽着妈妈的衣角,想要一只贝壳做的小工艺品,售价35元。

  妈妈看了一眼价签,连忙摆手说:“太贵了,不买不买。”

  小男孩很伤心,小声的问妈妈:“为什么?”

  妈妈义正言辞地说:“平时你上学要交学费已经够贵了,还要买这买哪,家里都是因为你才变穷了。”

  小男孩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他慢慢挪步离开,看到了旁边的冰激凌小摊,眼睛顿时一亮,兴奋地问妈妈:“那冰激凌有钱买吗?”

  妈妈过来问了一下价格。景区的东西毕竟贵一些,普通的冰激凌甜筒卖到了10元一支。

  妈妈皱了一下眉头说:“太贵了,妈妈没钱。”

  两次被“没钱”拒绝,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来,跟在一旁的爸爸有点生气地说:

  “至于么,小孩子吃个冰淇淋而已,咱家也没穷成这样吧?来,儿子,爸爸给你买!”

  妈妈声音也高了八度:“我这不为了他好吗?现在不知道节约,长大了花钱大手大脚”

  我看着小男孩咬着嘴唇,想哭又不敢哭,站在一旁茫然又窘迫的样子,无比心疼。

  这个孩子幸好还只有幼儿园的年龄,可能明天就忘了妈妈的话,又能开开心心的。

  但长期被这样的说教,那他也会去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也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在这个本来最不应该受到金钱困扰的年龄,让她去思考贫富差距,去体验没钱的滋味,是不是有点残忍呢?

  01

  让一个孩子过早地听到并且感受到“穷困”,的确会让孩子变得懂事,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如不乱花钱,知道为父母着想。

  但是这样的孩子,越懂事越可怜。

  这点我特别深有感触。

  在我小学的时候,非常流行Hellow Kitty,Kitty猫图案的铅笔袋,簿子,水杯等等,班上的女孩子几乎人手一个。

  一个铅笔袋5元,水杯7元,那时候我就特别特别喜欢,于是回到家去和妈妈说,妈妈正在洗碗,头也不抬的就骂我在学校里啥都没学到,尽学会和同学攀比了。

  然后就开始了一如既往地灌输:家里很穷,比别家都穷,妈妈买菜平时连3毛都要还价。

  于是后来,我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去班里的时候,我让同桌给我摸一下她的水杯,同桌对我说,说你让你妈妈买呀。

  这话真的在无心之中刺伤到了我的自尊心。这是我第一次清晰的感受到一种自卑的情绪在心中蔓延。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妈妈从我小时候起就灌输给我他们已经花了很多钱在我身上,我不能再额外多花他们一分钱的观念了。

  我为了做个他们眼中的乖孩子,直到高中,我才拥有了第一个Kitty的水杯,也没有告诉过他们这件事。

  02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纪实类的视频,大概内容讲的是少年犯的自白。

  一名少年犯的自述令我不禁鼻酸。

  他在镜头里说:每次小小的愿望,小小的渴求,都得不到实现。

  为了成为父母眼中懂事的小孩,我变得内向,压抑欲望,看重金钱,斤斤计较。甚至,为了几毛钱的东西,成了小偷。

  我第一次偷东西,是一根辣条。

  我第二次偷东西,是一根自动铅笔。

  我第三次偷东西,是一个便利贴。

  慢慢,我有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直到被抓之前,我偷了一个钱包。

  我还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偷的东西,每一次被发现时的不安和羞愧。

  但是母亲不清楚我的这些经历。她不知道我从小在“哭穷”的环境里,长出了如何“畸形”的消费观。

  

  我不敢花家里的钱,不敢买衣服,几块钱的零食也舍不得吃,日子久了,心里的欲望就像野兽一样滋长。

  我真的很羡慕其他同学,他们都嘲笑我,他们骂我是穷光蛋,越压抑越难受,就这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03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在父母哭穷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最高赞的一个回答是:

  1,热衷于便宜货。

  2,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购买体验。

  3,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经济能力逐渐好转+心智逐渐成熟后,这种症状已经有很大好转。但依然会感觉到贫穷是最大的恐惧。

  那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会把赚钱当成头等大事,其他的一概置后,甚至忽略与无视。

  只有金钱的丰盛,才能忘记灵魂的缺失,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这是一辈子的贫穷感,即使长大以后拥有一份好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面对想要的东西依然会抑制自己的欲望,潜意识觉得“我不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从前两集的“小官巨贪”赵德汉的“面币思过”,到祁同伟为了权力投靠权贵,官商勾结,害死同僚,掩盖罪行,徇私枉法。

  他们有一句共同的话:“穷怕了!”,更深层次的其实是他们心中深深的“匮乏感”。

  还有的孩子会恰恰相反,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做“报复性补偿”。

  用来形容成年人因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的买玩具欲望,在成年之后进行报复性补偿。

  童年的报复性补偿的主要现象是:特别钟情小时候爱而不得的东西。

  淘宝上许多80、90后年少时的复古玩具一直保持着热度:小霸王、发条青蛙、滚铁圈、套圈圈水机、爬墙粘人。

  淘宝数据显示,一年有7000万成年人给自己买玩具。

  这些成年人中90后占比高达57%。全国五大"玩物丧志"的地区分别是黑龙江、上海、北京、浙江、广东。

  除了玩具之外,还有的成年人会大量购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奢侈品,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弗洛伊德曾说过: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正确的财商教育,尤其是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关于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财商,你必须让孩子知道的四件事:

  1.钱究竟是从哪来的?

  孩子有一定金钱观念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家庭大概的收入及支出计划,在有规划范围内花钱。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那些是有必要的花费,那些是一时攀比的额外不必要支出。

  2.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钱购买。

  钱或许能带来各种物质享受,但也有它到不了的极限。许多东西都是用钱买不到的,而这些,恰恰都是人生中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3.让孩子自己理财。

  给孩子立一个小账户,每个星期(或每天、每月,视家庭收入和孩子的花销情况而定)给他定量的钱,让他自己安排花销。

  他要买零食、买玩具、打游戏……都让他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支出。

  如果花完了,家长不用管,等到固定日期再发放零花钱。如此反复,他慢慢地就会学会理财。

  只有通过亲手管理自己的现金,孩子们才能学会制定预算、明智地花钱并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

  4.学会自己挣钱自己花。

  父母现有的物质生活,是他们奋斗多年的结果,孩子享受的这些,都是父母给予的,以后自己需要靠努力来达到或超过父母,让父母享受自己的回馈。

  总之家长可以去找很多更好的沟通方式,千万不要只会一味的哭穷。

  可是有的人会说,那家里就是穷啊?还不能说嘛?

  那不好意思你穷是你的事,不要把你对金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未成年前没有义务替你分担这份压力。

  所以有和孩子哭穷的时间,还是自己想办法多赚钱吧!

  别在孩子面前哭穷,百害而无一利,孩子既不能帮你改变贫穷,又不能帮你分担工作的压力,那何必去给他一个不快乐的生活环境呢?

  我特别赞同黄磊在采访中针对“孩子要怎么养”说过的一段话:

  “应该家里是什么条件就怎么养,也别铺张浪费。我们家也没有富养也没有穷养,该吃饭就让她吃饱、该上学就上学,也没有刻意过于严厉,也不会去纵容,用爱去养吧。”

  无论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去养。

  你给孩子创造什么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别把穷过继给孩子,让他们活在爱里,而不是亏欠里。

  在我们的爱中,他们将以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接着一点点创造自己的新的环境。

  他们将以自信勇敢作为前进动力,一步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