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谜一样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2-29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谜一样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谜一样孩子》是一本由[美]苏珊·克莱伯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谜一样的孩子》精选点评

  ●读了这本书,我再次领略到抑郁症危害之大!苏珊从痛苦中站起来,告诉我们:为了防止类似事件,更为了防止任何孩子可能隐藏内的痛苦,需要有更大范围行动广阔视野来看待情势。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教育工作者、脑健康研究者看到这本书!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细心一点,还是有可能找到孩子内心谜题答案的!

  ●孩子的行为可以观察,但内心世界却藏了起来。迪兰的悲剧在于进入青春期后,如何对社会进行认知,他的引导者是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孩子情绪变化家长却只以为他还不够成熟,可他只是在用自己方式求救而已。孩子的好强性格校园遭遇欺凌事假,学校不佳的学习氛围,痛苦的暗恋,促使他觉得社会不公平,人生无望。不要单纯的相孩子示好的语言,那可能只是假象,要注意他们的行动,做到真正的关心爱护作者心理也一直在变化,不相信怀疑,否认,失望了解悔恨接受事实,呼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小郑试译过后,这辈子再也不翻译女性作家作品原本磨铁是找我翻译这本书的。

  ●从开始对丧子的苏珊的同情,能感受到她恍惚状态里的痛苦,到发觉其实整个事件也没有那么的无迹可寻。苏珊和汤姆作为父母确实是失职了,就像书里面说“光有是不够的”,单方面付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爱,而忽略孩子正真的感受,我觉得正是迪伦向父母隐藏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但书里面苏珊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爱中,把矛头非常有指向性,不止一次的指向Eric,这点让我非常生气。她对自己的错误不太自知,虽然指责学校,但也说学校只是一方面,迪伦也有自己的问题,不应该全赖学校。但对于Eric,她用的词语恶毒精神病,等等都非常的极端。 她和精神方面专家学习,谈论关于预防自杀、抑郁的孩子的一些细微行为方式、关于科伦拜事件一些精神方面的分析是非有用的,我也学到很多。 希望这样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了,都太可惜了。R.I.P

  ●能够反思长,不一定是完美的家长,但一定会通过不断反思,一步步变得合格,成为优秀的家长, 永远在反思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成长的,只可能把孩子逼疯

  ●一个母亲自白,校园枪击案的罪魁祸首是她的儿子,而在案发前,与他相处点点滴滴中,作为母亲竟然没有及时识别干预。抑郁症、嗜酒、校园霸凌……一切都在他死后被发现,可怜,可怜这颗慈母心。

  ●19019 属于纪实类作品,真实的残酷,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注重写这部作品能达到的效果。这是一本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写就的书,苏珊直面伤痛和困惑,去探寻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她不认识的"魔鬼",她从悲伤中走来,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干预和治疗中,用自己不能触摸的悲伤去拥抱需要被关爱的人。关注大脑健康刻不容缓。

  ●最重要的是能让人感觉到真诚,苏珊对孩子的爱、愧疚、反思。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的刻板印象(当悲剧发生时,人们质问为什么,拿着原生家庭的盾牌似乎就能说服自己,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抵消恐惧)。

  ●绝对是个需要探讨的话题,佩服作者能写出来~

  《谜一样的孩子》读后感(一):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今年口碑爆棚,故事的主要角色,是由一场无差别杀人案件串联起来的。一个在父母严重看起来的性情温和的乖儿子,妹妹身边阳光有当担的亲哥哥,突然有一天变成了一场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同时他拒绝了辩护和与家人见面。 整个故事围绕着被害者家属、凶手家属、维权律师三个角度来延伸这场悲剧背后更加持久和令人窒息的悲剧。贾静雯和吴慷仁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加上HBO 的夹持,吕蒔媛的编辑,整个剧确实算的上华语19年上半年top3(因为看到不多,不敢说第一

  《谜一样的孩子》读后感(二):也许我们并不懂孩子!

  昨天逛书店看到的一本书,kindle买下来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的时候时不时眼泛泪光。

  作者是1999年“科伦拜恩枪击案”中枪手之一的迪伦的母亲。书中不仅记录了她的悲伤和对儿子的爱,更多的是对孩子精神状态的探索和反思。

  1. 与世人想象中杀人狂魔不同,迪伦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并不是那种会伤害别人的人,在事发前也未在亲友前表现出异常。事发前几个星期,他还参加了毕业舞会,也和父母去参观了将要就读的大学,一切正常。而在事后发现的录像中,迪伦表现出父母从未见过的嚣张残暴的一面,在日记中第一次透露想自杀是在事件发生的两年前。事后精神病及心理学专家根据他的日记分析,迪伦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原来一个人抑郁症患者可能从外表上并不能看出端倪,他如果有心掩饰可以掩饰得很好。

  2. 一般孩子出了问题,大多认为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比如孩子有暴力倾向,应该家里也有暴力现象。而迪伦的父母并不是这样的父母,他们在教育中更强调爱。作者关于这一点的反思是有爱并不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可小视。迪伦所在的高中校园欺凌严重,而他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之一。他的报复心理也许由此而来。如果孩子遇到欺凌,师长如何教育其应对很关键。

  关于学生自杀的报道时有出现,孩子心理健康常常被忽视,这本书可以给为人父母的我们一点警醒!

  《谜一样的孩子》读后感(三):将犯罪扼杀于萌芽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

  作为父母他们恪守职责,尽心陪伴,关注孩子情感动向,从不出现虐待,冷暴力等负面情绪,对待两个孩子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倾尽全部的爱。积极参与社交,家庭氛围和谐,融洽,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模式。孩子的表现也尽如人意,热爱运动,能融入群体,学业和爱好也能兼顾,性格上甚至还有点完美主义。

  正是这个孩子迪伦,参与制造了一起校园枪击暴力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暴力?这本书记录了母亲对他成长的回忆和内心的自责,以及对成因的分析,和不遗余力的呼吁。但回忆总有偏差,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偏颇之处,而且最有可能的是孩子的表象只是精彩绝伦的戏码,内心的扭曲并不为人所知。

  从师十多年接触了一些特殊孩子,归结为内因和外因,家庭影响不在此赘述。就迪伦来说,外因之一就是遭受校园欺凌,把一个校园暴力受害者扭转成为施暴者,之前看美剧《十三个原因》,就深感看似波澜不惊的象牙塔暗藏了触目惊心的群体性校园暴力。此外,交友不慎和社会习染也是主要因素,另一名主犯埃里克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暴动分子,沉湎于暴力文化,军事主义,种族歧视,极端主义。内因是个很复杂的情况,甚至还有遗传和基因的作祟,之前在龙布罗梭的《犯罪人论》和TED《探索杀人凶手的心理世界》等研究中了解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两人还有一种内因,就是罹患精神疾病,这也是最容易被外界忽视的,自身没有意识更别说求助心理机构。

  作者出书以求赎罪,更重要的是让为人父母看到如何去避免此类惨剧的发生,呼吁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见过许多邋遢,没有自控力,无动于衷,冷漠,没有共情力的孩子,在家长看来就是“小毛病”,但也许这就是堤岸溃泄的一个小缺口。

  :没时间看书可以看TED《我的儿子是校园枪手》。

  《谜一样的孩子》读后感(四):很多时候不是有爱就行了

  当朋友问苏珊是否能原谅她的儿子迪伦时,她说,为什么是原谅迪伦,我最需要原谅的是我自己。没有在发生枪击案发生之前发现迪伦的异常,有那么多的预兆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悲剧发生,葬送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为自己没有尽到的责任的懊悔,希望用记录下自己儿子在作案前的种种生活来给这个世间无数个家庭以某种参考的方式,来防范惨剧的再一次发生。苏珊写作的初衷,悲悯、痛惜、懊悔,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昭示着人类强大的另一面,反思能力。

  舐犊情深,是动物的本能,凭着本能的爱没有一直带给这个四口之家幸运。原生家庭的不幸容易孕育问题儿童是公众已经接受的认知,而一个家境良好、父慈母爱的中产阶级家庭却孕育了迪伦,这个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哪里出错了,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年,爸爸接连动了手术、妈妈调整了新工作,家庭的经济状况变得紧张,哥哥刚刚搬进公寓独立生活不久,新工作适应的并不好,小儿子是家里唯一一个看起来不需要操心的顺顺利利的人。只是表面的平静下面却是绝望、暴力、失去理智等等病态情绪的堆砌。

  没有谁能无时无刻的关注着别人,即便是所爱的孩子。那些压抑情绪的蛛丝马迹、暴露内心想法的端倪,并不能为大多数家长察觉。苏珊说悲剧发生后,很多成年人,陌生的熟悉的,告诉她青少年时自己遭受的创伤,而这些即便在当时状态极差的情况下,父母也并未察觉到。

  带着伤痕成长,是大部分人的命运轨迹。对父母的无限信赖往往止步于婴儿时期,人越长大越学会了保留自己。受伤、犯错之后的自我责罚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理,而情绪的堆积在不良环境下发酵,造成的危害,并不比一次感冒、一次撞击来的轻微。在物质匮乏的祖父、父辈们的年代,养活孩子就好的年代,和物质丰盛时代里成长的孩子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心理的问题变得特别明显。单纯喂养的爱、单纯教导的爱、单纯想着为你好的爱,已经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打猎生存所需了。

  这本书的反思,踏出了两代人之间的第一步,带着满腔的爱,却用不得法。而在伤痛里长大的另一代,更需勇敢的踏出另一步,告诉上一辈们如何爱,学习和未来的下一代沟通爱。书里没有给出圆满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要自己去写答案吧

  《谜一样的孩子》读后感(五):爱,可以战胜一切

  从未有人告诉过我,原来哀伤与恐惧的感觉是相同的。 ——刘易斯 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自杀前的视频,看着小姑娘如此淡定的讨论自己的归途,我心如刀绞。花样的年龄,就这么没有真正的开放就凋谢了。自杀,在现今社会,已不是罕见的存在。它如一个张着大口的恶魔审视着社会上的人,等着有自杀倾向的人埋没在它的口中。 “自杀是一种大脑疾病”《谜一样的孩子》中如是说。 《谜一样的孩子》是纪实文学,作者苏珊·克莱伯德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两个凶手之一迪伦的母亲,把这些文字公布与众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正如作者所说:我之所以能跨出这一步,是因为我所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生命攸关的议题。我深感责任在肩,必须与父母和其他家人分享所发生的事件和缘由。我相信讲述迪伦的经历对他人会有益,尤其是那些身陷绝望的循环之中,正在苦苦挣扎的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如何敏锐发现孩子深藏痛苦的领悟箴言。它紧紧攥住你的眼和心,使你读下去。 读苏珊的故事就像跟着她重走了一路,其中的痛苦让人时刻想着放弃。“放下它,它让你痛苦”,“读下去,也许会有所收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读者我都有如此矛盾的心理,那么作者呢,又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这些严谨诚实的文字和盘托出。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也是一个母亲向着自己爱着的孩子隐秘内心走去的艰难之路。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在有爱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手持枪支扫向无辜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家人是否忽略了某些征兆?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本书里充斥着一个母亲的绝望和对天下孩子成长的关心,她的书并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给自己的孩子犯下罪行寻找理由,推脱罪责。她只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划向痛苦的深渊时拉上一把,让更多的父母能够根据丁点的预兆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科伦拜恩事件无疑是一场浩劫,它使众多的家庭支离破碎、分崩离析,也为众人敲响了警钟。 让社会上少一些“谜”一样的孩子,让他们感受爱,拥有爱,不因归属感而痛苦彷徨,不因孤独而只能与自己的影子为伴。敞开心扉,与信任的人交流,让爱围绕在身旁。 也许所有的《谜一样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忽略造成的,他(她)原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却因一条岔路走上了不归途。但愿读过这本书的人能够更正确认真的看待孩子、爱孩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谜一样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