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尼亚》是一本由[英]西蒙·温德尔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2,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不太行
●[201968] 作者貌似是个出版人,虽然零散地接受过德语教育,但内容写得非常散乱,好像是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拼图。偶尔有精彩之处,但放在一起毫无系统,不知所云。作者试图把德国游记和时间顺序穿插在一起,按照时间整理出不同地点和历史人物的意义,想法是好的,但操作极其失败。读过后唯一的感受是常年阴云密布的德意志天空下,从历史角度去看其实不过是一大堆零散的小国家,最极端的领地只有两个修道院的势力范围。大大小小的君主们通过通婚和战争拓展自己的领土,即使在德意志和欧洲内部,战争和野蛮的杀戮似乎也是永久的主题,难怪后来大航海之后对待其他民族也是类似的打法。看过之后对中国早期就实现大一统表示无比自豪,这个意义上算是很好的“民族自信”读本了……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游记。作者太自怨自艾了。文化,艺术 思想只是可怜的注释和碎片,大多还是地理,政治变动。不推荐。
●随手翻了一下学校图书馆的今日推荐,竟然呆呆读完。其实不是很懂德意志文化,但是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仿佛回到那个时代,对那些陌生的人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是严谨的历史,不是轻松的游记,不是文字优美的散文。是一桌没有加工好的饭菜!
●可以带着书一起去旅行,我是边看边在排行程(●°u°●)」
●还是散文化的表达,类似于文化苦旅,对于想要了解德意志历史的人来说还是云里雾里
●算是翻完了全書。作者博聞是有的,但書太亂。
●按需。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一):被华丽的封面吸引,但是内容低于预期
1.我的一位朋友能讲流利的德语和意大利语,他曾向我吐露在分别使用这两种语言时,他感到自己的性格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说德语时,他一丝不苟,严肃理性,言语辛辣,疏离的冷漠中带着十足的礼貌。 而在说意大利语的时候,他变得善于表达,语言富有感染力,生活充满混乱的乐趣,同时也更受欢迎。
2.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在游览德国十次以上之后写了一个游记,由各种各样的小散文组成,总体上来说,跟我的预期不太相符。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二):在历史和现实的拼图中“发现”德国
«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是一部德国通史,讲述了自罗马时代至二战结束,纵贯两千年的德国历史。然而,相比于普通通史按照线性时间顺序书写的方式,这本书通过“历史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绚烂多彩、引人入胜的“另类”德国史。
作者西蒙·温德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德意志迷”,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数十次走访德国和奥地利,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历史资料,著成本书。阴森巍峨的古堡、金碧辉煌的宫殿、美丽宁静的村镇、各具特色的展馆……从塔西佗笔下的“野蛮人”,到中世纪林立的城镇,再到近代犬牙交错的诸侯国,以及德意志三个帝国的兴衰荣辱,一幕幕各异的景色,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德意志艰难而不凡的历史,像一块块历史与现实的拼图,带领我们走过德意志发展的历史长河。
纵观德意志的历史,最让人唏嘘的就是其支离破碎的国家结构,对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以及对于自身发展和定位的迷茫,这与德意志这个欧洲心脏,在文化、思想、经济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鲜明的反差。在罗马时代,不同的民族如走马灯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时代更迭,这些罗马人口中的“野蛮人”构成了德意志民族,但德意志的历史中,却有意无意的避讳自己的出身,将自己描述成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德意志的领土陷入了诸侯林立、支离破碎的境地,七大选帝侯主导国家,但地方领主、教会领地、自由城市星罗棋布,进入了野蛮生长的时期。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三十年战争以德意志为主战场展开,几乎将德意志毁为白地,但普鲁士却借机崛起,虽然普鲁士一直致力于对德意志的统一,但德意志的领土内即无民族的概念,也没有政治的中心,各势力之间仍只能维持一个松散的联盟。直到普鲁士相继赢得了普丹、普奥、普法战争的胜利,以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组建了德意志帝国,才慢慢走上了民族融合和国家建立的轨道。然而福兮祸之所倚,对外战争的轻易胜利,使得帝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被冲昏了头脑,错误的国家定位以及国际形势估计,使德国又陷入了两次大战的灾难之中,随着德国的战败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德意志终于涅槃重生,走上了当今的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作家而非严肃的历史学者,作者西蒙·温德尔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充满人文精神的主观意志,他流连忘返于德意志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精美的名胜古迹,遍尝各类食物而褒贬不一,尤其对于德意志的文化赞叹有加,而对那些王公贵族修建的奢靡享乐的宫殿城堡,歌功颂德的纪念建筑嗤之以鼻,“不过是炫耀虚荣的出格行为,以及古代世界中极力展现慷慨与宽宏的方式,在人们的记忆中,永恒不灭是应当受到报偿的美德,谁又会对金字塔的修建者表示同情与怜悯呢?”
对于想要从细微处了解德意志历史以及民族气质,特别是想要亲身探访德意志历史的人,«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绝对是你游览途中最贴心和细致的导游,带领你在历史和现实时空交错的长廊中,漫步古今德意志。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三):對維舟先生勘誤的回覆
維舟先生讀的很仔細,挑出了一些錯誤。勘誤原帖鏈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annotation/88752530/&dt_dapp=1)。我簡單在下面做了些討論。從他舉的例子看,書的翻譯不甚好,其他因翻譯或譯者自注造成的錯誤應該還會有。
第一處問題,原文括弧裡的內容是「although their defensive ability to keep them going, albeit mutated and contracted , right down to the present as the Republic of Turkey」,中文版翻譯很成問題,即沒看懂原文的意思,又喜歡做自我創作,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儘管他們(指奧斯曼帝國)的防禦能力能維持他們的運行,卻劇烈變化與收縮,直到如今成了土耳其共和國」。
第二處問題,原書沒有為Heinrich von Kleist注生卒年分,Kleist的生卒是1777-1811,還真是拿破崙時代的人(拿破崙1804年稱帝)。這大約是編輯或譯者自己查的,查錯了,查成英國詩人、翻譯家William Morris的生卒了。
第三處問題,這部十一世紀的法國史詩指的是The Song of Roland,講的是778年郎塞沃山口戰役(Battle of Roncevaux Pass)裡古羅馬皇帝Charlemagne的軍隊被巴斯克人(Basque)擊潰撤退的故事。在詩的2924行(E cil d'Affrike e cil de Califerne ),Califerne被用來指某個地名,但具體位置不詳。有可能是指代當時的Calagurris Nassica Iulia,也就是今天西班牙的Calahorra。
補注:維舟兄指出,第二處提到的人是Treitschke,而非Kleist,生卒沒有寫錯。我於是查了下原文,是這樣寫的「I was struck by an incidental sentence mentioning what it was about pre-Napoleonic Germany that most infuriated the ghastly anti-Semitic Bismarck nationalist historian Heinrich von Treitschke」,真實的意思是「一個偶然讀到的句子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句話提到了拿破崙時代前的德國最能激怒那位令人厭懼的有反猶主義傾向的俾斯麥時期的民族歷史學家海因里希·馮·特賴奇克」。這位中文譯者把「與俾斯麥同時期」理解成「俾斯麥式」已是大謬誤了,將特賴奇克理解成拿破崙時代以前的人,則真的是譯者幾乎讀不懂英文稍長些的句子的表現。是為注。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四):充满荆棘的民族历史食用指南
写在前面,被约稿至今发出这一篇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冒着被2编辑大大骂死的前提,又托了一周的时间,重新重头的看了一遍这本《日耳曼尼亚》。比起之前上次那本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系列的《哈布斯堡王朝》,很惊喜的我发现,这本新书的写作角度,真的不硬,可以说对于想了解德意志的读者来说,门槛不高,第一人称的视角还是非常友好的,别当成严肃的历史,就当成游记,那看起来真的不费劲。
我的建议就是,请把它当初单独的小故事来看,举个例子,从书的前言看起;
日耳曼尼亚,最早来自于高卢语,也就是上述图片中,我们看到的绿色的部分,最早是由古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凯撒先使用的。
日耳曼民族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信条,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信奉着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那本用他们名字命名的《日耳曼尼亚志》。和我们的书名一字之差,却展现了更为详尽的,日耳曼人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特别关注的人性价值:自由、坚毅、正直、淳朴。尽管沦为了罗马社会的殖民地,但是这个民族中的还未达到罗马的堕落、腐化、淫荡、不自由和虚伪。
我们大多数人,知晓日耳曼民族,多数都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的伟大,其实欧洲的历史可以说是由这三大民族写下的。反观现代的德国和奥地利两国的领土,只是历史上德意志帝国疆域的一部分,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一直以来就就那些难以界定的边境问题充满了争议,往往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上述就是书中交代这个长久故事的开篇和现状。
本书的作者西蒙·温德尔,为了梳理本书的逻辑线,我想他一定做了很多的设计,德意志历史的琐碎程度近乎和欧洲的所有国家有关,所以在严谨的历史考证之外,书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着实他打破了传统范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传递信息,以时而幽默时而犀利的语言进行叙述,让读者获得全方位的、充满愉悦感的阅读体验。
像是书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通过:
79页:围墙小镇 90页:政治体制简述 96页:日耳曼部落 119页:勃艮第诅咒
141页 帝国行政圈 等内容,从细小的点中,我们更是容易体会到这个民族的转变,包括他的融合和迁移。
141页 帝国行政圈的部分中,他考证了卡夫卡的名作,《审判》和《城堡》中的细节,对当时官僚主义层层积压的社会做了剖析,包括宗教改革,战争压力,结盟和反戈,一直到拿破仑占领期间问题的延续等等。
不过我还没有完全看完,再有亮点的部分,还会继续更新的。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五):从一盘散沙到国家统一,德国走过了漫长的千年之旅
最近几天,在美国和德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或者说争论,“肇事者”自然还是美国:原因是美国五角大楼正式向德国提出质问,要求德国完整缴纳北约军费,否则将把美国基地从德国撤出,转移到更值得信赖的波兰境内。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回应说,拒绝与美国进行任何和解,不会多缴纳一分钱军费……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都举足轻重。不过,像今天这样敢于怼美国,在德国二战后的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美国的肆意妄为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而德国历年来所积攒的不满也到了何种程度。撇开这场争论究竟如何结束先不管,单是来回顾一下德国之所以成为德国的历史,就很值得一说。虽然在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时长,在这一点上德国不及美国;但就厚重的历史感来说,德国人还真的可以在美国人面前说道说道。毕竟,德国的历史,是可以从843年时由《凡尔登条约》分割而形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开始算起的,迄今为止也已经将近1200年!
想当年,在德国还远远未能成为今天的德国,也就是公元前后,罗马帝国辉煌一时的时候,现如今的中欧地区,也就是被罗马帝国称为日耳曼尼亚的地区,分布着多个以日耳曼人为主的部落。虽然他们还只是部落形态,但却不由得别人轻视。比如,尤利乌斯·凯撒就曾经如是评价:高卢人虽然好战,但还算文明;而日耳曼人则是野蛮未开化的民族,对罗马人和高卢人是严重的威胁。不过,辉煌一时的西罗马帝国,最终还真的是亡于东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
从东法兰克王国开始,德国的历史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跋涉”。现如今的德国历史,历史上曾有过所谓的德意志“第一帝国”“第二帝国”以及“第三帝国”。“第一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神圣罗马帝国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常常处于一种“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而“第二帝国”则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经过数十年间和丹麦、奥地利与法国的三次战争,一个统一的德国至此才真正成立,并由此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的所有基础;“第三帝国”也就是纳粹德国。战后德国分为了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至1990年两德完成统一,这就是目前的德国。
经过将近1200年的“跋涉”,在今天,德国不仅仅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国家。虽然仅就领土面积而言,即使是在欧洲,把土耳其计算在内的话,德国只能排在第7位,不及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法国、西班牙和瑞典;但没有人会认为德国不是一个大国。与领土面积上的“无可奈何”相比,“德国制造”的名次要靠前得很,德国足球也曾经四次夺得世界杯,确实足以扬眉吐气。
而且除了足球和啤酒,德国能够让人记得住的地方其实还有一大串长长的“名单”。这一点,在英国著名大众历史作家西蒙·温德尔撰著的《日耳曼尼亚》这个“大部头”就得到了充分的回顾与再现。虽然曾经是“一盘散沙”,虽然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德意志的一举一动却曾经以及正在影响着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与此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建筑和诸多文化元素——当然,西蒙·温德尔也不无揶揄地谈及了德意志那奇怪的食物、城堡、疯狂的王子!不过,单说食物的话,英国的食物似乎也不怎么样,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更何况,究竟谁是“五十步”谁是“一百步”还真不好说……
无论如何,能够把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德意志写得如此丰满鲜活,并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单就这一点来说,西蒙·温德尔干得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