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菌群大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1-17 23: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菌群大脑读后感精选

  《菌群大脑》是一本由[美]戴维·珀尔马特(David Perlmutter) / 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18-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菌群大脑》读后感(一):菌群大脑

  总体论文感受是——这估计是美国银写的(因为英国人喜欢用fancy的方式表达了,也不屑于如此“推销自己”),但是其中说到的关于健康、菌群、肠道和大脑的关系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因为这很可能未来经济增长点(现在营养师就非常贵,包括一些基因测序技术)。

  至于肠道菌群是否对人体有那么大的影响,in capacity of psychology,我想我可以80%认可,因为论是从临床体验,还是相关论文阅读,都揭示了肠道菌群对于相关激素分泌作用,包括抑郁症等多种精神疾病发病也多表现生理上的反应等等。(比如障碍和BP就是应激性过强,很多患者在发作后在生理上会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

  期望可以看到更多关于粪便移植手术介绍和研究,很可能对糖尿病炎症慢性病奇效,到那时,胰岛素怕就不是最赚钱药物了。

  医生最后给的食谱挺好的,如果有营养师能做一个对应的中国版,本土化一下就更好了。

  期待看到更多相关研究的问世。

  《菌群大脑》读后感(二):所有的疾病都始于肠道?

  肠道风险检查

  1. 母亲怀孕时是否服用过抗生素

  2. 你母亲怀孕时是否服用过强的松等类固醇?

  3. 你是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吗?

  4. 你哺乳期不足一个月吗?

  5. 你小时候经常耳朵喉咙发炎吗?

  6. 你小时需要用耳管吗?

  7. 你的扁桃体切除了吗?

  8. 你是否曾经使用类固醇药物超过一周,包括类固醇喷鼻药或呼吸型吸入器?

  9. 你每两到三年至少服用一次抗生素吗?

  10. 你在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用于消化溃疡或胃食管反流)吗?

  11. 你对麸质过敏吗?

  12. 你对食物过敏吗?

  13. 你对日常用品和商品中经常出现的化学物质特别敏感吗?

  14. 你被诊断出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吗?

  15. 你有2型糖尿病吗?

  16. 你超重9千克以上吗?

  17. 你有肠易激综合征吗?

  18. 你每个月至少有一次腹泻吗?

  19. 你每个月至少需要一次泻药吗?

  20. 你患有抑郁症吗?

  《菌群大脑》读后感(三):关于肠道菌群的前沿科技

  鉴于作者在《谷物大脑》里等很多伪科学观点,这本书我是带着怀疑态度去读完的。书中介绍了关于肠道微生物比较前沿的资讯——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脑部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有直接关系,及正在欧美开展的粪便移植实验等等。一些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测成分,比如:肠道菌群失调带来免疫系统、脑部疾病——菌群失调是原因还是结果?有因果关系还是只有相关性?导致肥胖——通过移植瘦老鼠肠道细菌到胖老鼠体内,胖老鼠成功瘦身。比较有说服力证据——样本不够多,在人身测试结果?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看到作者最后推荐的食谱,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作者视碳水敌人,食谱里碳水低的可怜,一天的热量真的够吗?按照这些貌似健康的食谱吃上一段时间,外加运动身体热量缺口会带来大麻烦。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碳水不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姨妈推迟甚至不来,掉头发,与健康美丽目标南辕北辙。另据最近《柳叶刀》上的科学研究,70%的碳水供能比不利长寿,碳水摄入供能在50%-55%的时候死亡率达到最低点。超过这个值的时候,死亡率会有所升高,但没有低碳功能比时那么大的升高幅度,把碳水供能比降低到40%以下是无益的。可见碳水过低或过高对身体都是不利的。

  另外,作者每天实用大量发酵腌制食品,如泡菜。肠道菌群变好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亚硝酸盐等致癌物问题。要知道韩国日本的胃癌发病率可是世界前列,跟他们使用泡菜等腌制发酵食品有直接的关系。

  《菌群大脑》读后感(四):《菌群大脑》试读:成也肠道,败也肠道

  文/小葡萄Tina

  戴维·珀尔马特,是谷物三部曲之一,也就是这本《菌群大脑》的畅销书作者,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如此希望推荐给大,因为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原因:“所有的疾病都始于肠道”。为此作者为我们一一赘述了我们身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大脑和身心健康的,那真是成也肠道,败也肠道。

  肠道健康如此重要,看完本书后希望自己能跟着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饮食计划”,好好调整自己的肠道,吃出健康的大脑。

  本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带这我们认识了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让我们对自己的肠道做自检、炎症和我们生病息息相关;“生了病”的肠道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伤害;我们的健康微生物组也会变坏。

  第二部分:积极的饮食对健康和疾病丢油积极影响,其中讲解了关于果糖、麸质(这个概念在《谷物大脑》里也是重点提及),抗生素的好处危害

  第三部分阐述了如何选择适合肠道健康的食物,以及食物、压力、运动、睡对肠道产生的影响,除了益生菌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哪些维生素营养剂。

  这本书作者在开篇对比两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不同饮食的2个小孩的某个岛屿自然分娩、吃母乳男孩子和在美国出生长大、喝配方奶,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小女孩,前者的小男孩从身体素质心理状态,都比后者的小孩子方面情况要好的多,我了解小男孩生病了,妈妈会给他喝一些当地的蜂蜜;而小女孩要是发烧生病了,父母选择的都给她吃一些药来缓解,也会吃抗生素的药来治疗。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心理状况和疾病都跟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健康饮食让我们的肠胃处在健康的活动范围中,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的双重影响。健康的饮食和必要锻炼,会使得我们更好健康。

  虽然作者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给我们科普肠道微生菌群的知识,但从一定程度上,我更加坚定的得知,肠道是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地方。我们生了病,是炎症在作祟,大脑会接收到身体出现问题的指令作为第二大脑的肠道我们需要尽快通过饮食调整,因为肠胃的心情不好,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会不好,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大脑。

  《菌群大脑》读后感(五):菌群,生活,大脑,他们是怎么互动

  《菌群大脑》,看到书名毫无疑问,(肠道)菌群与大脑的关系。肠道菌群和大脑还有关系?本书开端,作者首先带我们重新认识了肠道菌群,随着书本展开,一层层面纱逐渐揭开。我们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决定身体的健康,解释这一原因的科学我们归为炎症,“炎症涉及糖尿病、癌症、抑郁症、自闭症哮喘关节炎冠心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肠道微生物菌群受损,通过神经释放炎症信号,大脑对这些号做出反馈,进而产生多种疾病,但我们不知道,这个炎症什时候显现,以何种形式显现。为了减少炎症的发生,我们的健康首要问题就是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健康了。想要避免微生物菌群的损伤,那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恶势力”是谁,下面的答案或许让你有点吃惊:“恶势力一号:能够杀死肠道菌群或对其组份造成不良改变物质(例如糖、麸质、抗生素等);恶势力二号:营养元素缺乏;恶势力三号:压力;)。这三方面我们都会有所耳闻,知道他会对我们有所伤害,但没想到的是,他们产生的影响这么大。而且,我们人类的肠道菌群结构早在生命的前三年就已经稳定,他的形成与我们的生产方式、哺乳方式密切相关,可是出生方式与喂养方式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呀,难道我们一生健康就这样被定型了么?别担心,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饮食对菌群结构进行调整,比如低糖、高纤维、高蛋白饮食,饮食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熟洋葱),这点又与我们的营养学相呼应

  本书中有很多作者自己接手的案例,或许作者对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疾病有一定经历,他在写这本书时与读着更亲近,就像你的朋友与你聊天一样写法生动,并且全书的结构前后呼应,交叉互渗,比如作者写第二章某一点时会带出第四组的内容,会引发读着兴趣继续读下去;书中对某一点进行阐述时,作者也会提及之前讲过的内容,可以帮读作做一个知识巩固提出熟悉的内容也会提升阅读体验感。作者在书后用了大篇幅内容指导读者如何饮食以改善肠道菌群,并且细心的写出食谱。但有一点比较矛盾,作者提出的个别饮食观点(改善肠道菌群的饮食)与目前的营养学相反。比如营养学认为酒精没什么益处,最好不要喝,而作者认为每日适量红酒能够帮助改善菌群结构。营养学不建议饮食腌菜,而作者认为腌菜这种发酵过的食物中含有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有益。当然这种矛盾点不是很多,也许学科研究方向不同有关,人类的科研尚未结束,但在逐渐接近真理,留点疑问我们继续探讨

  《菌群大脑》读后感(六):善待你的肠道,则肠道回馈你以健康

  本书和《谷物大脑》一脉相承,但延伸了一些新的观点。在《谷物大脑》一书里,作者认为麸质是健康的罪魁祸首,然后是糖和不健康油脂。本书则普及了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身体的影响,认为肠道菌群失衡很可能是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比如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的数量丰富度就不如体态健康的人。在治疗和平衡肠道菌群失衡上,作者基本还是开出了和《谷物大脑》一样的方子:少糖+健康油脂+适合的营养补充剂+运动+规律睡眠。但又额外提到了需要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这和《深度营养》的作者所提到的多吃发酵食品殊途同归。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代糖的问题。他认为最好连代糖一起戒了,因为代糖虽然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但和其他疾病可能有联系。

  作者还认为线粒体可能才是终极生命之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线粒体的活性。让其正常运作,为我们的生命和健康提供保障

  本书在结尾列有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书本的权威性说服性。还提供了作者的个人网站:www.DrPerlmutter.com 进一步为读者和想要了解更多健康知识的人提供了途径。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网站是英文的并且很多建议是根据国情况所书写的。希望国内能有类似指南(尽管我认为国内野兽生活的科普做的不错,但食物指南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并且野兽生活还经营相关企业,所以会推荐一些他们的产品,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普通人/消费者看待其产品宣传时还是要三思最好)

  从我个人的短期经验(从减碳到采用低碳饮食法快一年半了)来看,减肥效果明显,体重、体脂下降超过四分之一,肌肉率上升(重训即无氧运动我主要参考的是YouTuber:peeta,一个营养学学位的健身教练和健身房老板),没有明显反弹(最高反弹纪录3公斤多,主要是那段时间比较放纵,碳水不健康油脂吃得多运动还少)。可能因为我减碳减的速度很慢,然后身体适应性算比较强(毕竟还算年轻),酮症症状(酮流感)很不明显,以至于我自己没啥感觉

  不过方舟子曾质疑过作者之一戴维•珀尔马特 https://link.medium.com/wH9FqN7O4W,认为其并不是相应领域权威学术履历有限。然而最近的几年的一些研究都证明了肠道菌群和一些代谢疾病之间的联系比如自然杂志上的 ‘Gut microbiome and serum metabolome alterations in obesity and after weight-loss intervention’和2015年微生物学通报上的“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还是要善待自己的肠道菌群,不断丰富肠道菌群数量和丰富度并维持不同菌群之间的平衡。方法就是多吃无糖或无添加糖的发酵食品,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保持和加强运动(尤其是强度)和适当补充益生菌补充剂。

  《菌群大脑》读后感(七):菌群大脑告诉你什么让你增重

  菌群大脑的革命

  菌群大脑和我前一本书看的肠道的小心思颇为相似,不过其中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本书作者戴维研究许多的人类现代化的常见疾病,并通过和农业时代习惯做对比,试图找出目前如此严重的退行性疾病频发的原因所在。我看的作者所写的上一本书谷物大脑是从如何减少麩质的摄入,采用高脂肪,高纤维,地碳水的饮食方式来辅助治愈疾病的方法,这本菌群大脑或许就是将其中的奥秘,那些存在于肠道的小菌群如何在这场饮食革命中起的作用放到台前,让人们知道是那些和我们共存的小生命改变我们的人生。

  一、细菌和我们一直存在共生关系

  谈起细菌很多人会感觉是不干净的东西,现代医学早已把细菌当作所有疾病的发病源,这也导致在抗生素被发现之后的毫无节制的滥用。诚然,一些只能用抗生素才能治愈的疾病这样子做无可厚非,抗生素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姓名,将人类医学发展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就一直和细菌在打交道,孩子从母亲子宫里面出来就经受了母源细菌的洗礼,告诉我们欢迎来到这个充满危机的星球。随后,无论做什么都会与细菌为伴,所以教会孩子勤洗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减少婴幼儿的手足口病患病率。可是这些细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的各种代谢生命活动。例如,早有人告诉你,人是无法消化植物纤维的,可是为什么那些号称健康减肥的饮食都会加入大量的植物纤维食物,这是因为你不会喜欢,可你的肠道菌群喜欢,他们热衷于那些你无法消化的食物,这样才能让它们饱餐一顿,与此同时,细菌也会制造出有益人体的蛋质,如欧米茄3-脂肪酸等。类似于大自然的生物共生关系,所以,以后当你咀嚼着蔬菜的时候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说:肠道微生物,麻烦你们啦。

  二、也许暴饮暴食不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

  不用问很多患有肥胖症的患者会感言:有时候是想少吃来着,自己也差不多饱了,可是就是忍不住还想吃一口。难道是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吗,不应该的,他肯定这些东西没少吃,而且都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按理吃着吃着就会有种很油腻的感觉上头,让人不自觉放下手里的芝士热狗。或许问题的根源在于你的肠道喜欢糖分和脂肪的菌群占多数,他们在诱惑着你一步一步掉入肥胖的深渊当中,成为饮食的替罪羊。究其原因,在肠道的小心思这本书中也有写入,细菌很聪明的,虽然没有大脑这种器官的支持,但是很明白如何愉悦你的大脑,当它分食糖分和脂肪的时候,会制造出能让你大脑兴奋的蛋白质,例如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你不自觉地开始体会到高糖的快乐所在,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糖分能让人快乐的根本原因。

  三、对于肠道菌群的改变,我们前辈早就开始行动

  这里作者谈到如何改变肠道的菌群种类从而改变人的身体状态,这里就谈到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发酵食物,例如酸奶,腌大蒜,酸黄瓜等。这些都被作为日常开胃菜端上菜桌,却在作用上能和主菜硬菜一决高下。毕竟喂饱你的肠道菌群你这顿饭就算是完成任务啦。说道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匪夷所思,肠道细菌那么小的单位,分出来几十亿个都很难用肉眼捕捉到,怎么能控制我们身强体壮的人类的,这你不用怀疑,就是直接用快乐的多巴胺等蛋白质控制的,你去想想那些吸毒的人,一点点烟雾居然能让人好似进入仙境,如痴如醉,这就是多巴胺这类激素的作用。说到这里你可能明白啦,其实就是细菌自己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告诉我们大脑,嗯,你这样做真棒,大脑像个被表扬的孩子一样,开始重复它认为正确的行为,也将你的体重喂得越来越胖。

  书中还提出多采用健康的无麦麸饮食等习惯,都是在谷物大脑有提出的,所以这里就不再过多提及,书的后面有一张健康饮食清单和食物的制作方法,有些很容易在家都能制作的健康食物何不动手试试呢。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奥秘还需要许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挖掘探索!

  《菌群大脑》读后感(八):《谷物大脑》续集,有意的骗子,精心包装的伪科学:1星|《菌群大脑》

  先说结论:作者是有意的骗子,本书内容是作者精心包装的伪科学。

  本书是《谷物大脑》作者的新书,英文版出于2015年。

  主要内容:列举许多专业资料,说明肠道细菌群和大脑之间可以互相影响,肠道菌群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都有影响,中间精心夹杂一些私货,说出自己未经验证的想法,举几个个案说明自己诊所使用的细菌疗法效果惊人。最后给出一些菜谱和食谱。

  前面一大半都是比较枯燥的学术资料堆砌,阅读体验很差,估计是作者刻意要向读者展示的专业氛围。

  说作者是有意的骗子,是因为作者显然知道以下几条医学界的基本原则但还是违反了:

  1:提出新的疗法,正确的流程是去做实验发论文跟同行交流(作者直接向公众宣讲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脑洞);

  2:给病人使用的疗法,需要有确切的证据确实有效(作者直接给一些疑难病病人用了他拍脑袋想出来的细菌疗法);

  3:个案不能说明疗效(作者刻意举了不少他的细菌疗法的神奇疗效的个案,有时候还不忘提醒这仅仅是个案,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效,但是实际上他的这些个案根本就不应该向读者提)。

  从英文版出版到现在已经几年过去了,如果作者的细菌疗法的真的有效,现在显然会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推广。这也是验证本书内容真伪的一个方法,就是让时间去检验它。

  总体评价1星,不推荐阅读,小心上当受骗。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摘抄是为了方便读者快速了解书中的内容,不代表我认同这些内容:

  1:这种观点与当前的科学完全脱节。消化系统与大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我们的肠道在各方面都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相关,或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肠道的内部生态,也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微生物,特别是细菌。P4

  2:我曾经见证过采用简单的饮食改善或者在少数情况下采用更具积极性的技术来重建健康微生物组所带来的人体健康的戏剧性好转。例如,有位先生患有严重的多发性硬化,他需要轮椅和膀胱导管来辅助生活。在接受治疗后,他不仅告别了导管,在无须辅助的情况下重获行走能力,而且多发性硬化也完全缓解了。P7

  3:实际上,其中一些肠道细菌可以像神经元一样释放化学信使,通过迷走神经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大脑交流。P21

  4:他们的发现十分引人注目。在公共卫生条件最差的国家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率急剧降低。但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国家中,寄生物水平和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相对较低,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却剧增。P33

  5: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炎症就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我认为,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很难发现,因为大脑发炎时,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疼痛或肿胀等平日认定的炎症普通特征。P40

  6:当前已经有据可查的是,当肠道屏障受损时,由于炎症水平增加,人更容易遭受一系列的健康威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物过敏、哮喘、湿疹、乳糜泻、炎症性肠病、HIV、囊性纤维化、糖尿病、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P46

  7:令人更加震惊的是,法萨诺博士的近期研究发现,当肠道暴露于麸质中的醇溶蛋白时,不仅肠道的通透性会增加,血脑屏障也会变得更通透。这就像是错误打开了一扇门后,另一扇门也被打开了。人侵者接踵而至。P47

  8:在美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波及超过3万名患者。当前的研究正聚焦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脂多糖及肠道通透性的作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不仅血浆中的脂多糖水平较高,而且脂多糖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见图2-3)。P49

  9:多发性硬化及其他神经疾病是否与肠道细菌环境的改变直接相关呢?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几乎都是通过剖腹产出生,没有接受母乳喂养,或是在早期生活中用抗生素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P59

  10:卡洛斯从英国回来一个月后,我们又通了电话。他报告说,在接受第二次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后(他总共接受了10次治疗),他注意到自己的行走有了显著的改善,并且一直在持续好转。他对我说:“我现在走起路来别人察觉不到任何异样。”P60

  11:让人更加感兴趣的是,最新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在部分人群中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化学物质水平而产生疗效的。换句话说,现代抗抑郁药物的实质机制可能与血清素没有任何联系,这一切都是靠降低炎症水平而发挥作用的。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抗抑郁药物是永远有效的。P67

  12:对我而言,这类研究展示出了确凿证据。脂多糖在肠壁中的移动在大脑和身体中点燃了火焰,从而导致了抑郁症及继发性痴呆症。实际上,在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胰岛素抗性及肥胖等其他炎症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要更加普遍。P69

  13:事实上,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服用益生元的人能够更加关注积极信息而不太关注消极信息。这种效果也出现在服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的群体中,这表明益生元服用组面对消极刺激时更少感到焦虑。P77

  14:6个星期后,我再见到玛蒂娜时,甚至不用谈话我都能很明显地看出她的改变。她看起来容光焕发。在诊所里,我们会在初次检查时为所有的病人拍照。我当时又拍了一张照片并且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比。玛蒂娜的状态有了大大的改善。P78

  15: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粪便微生物移植对于所有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万无一失的治疗方法,但是这样的结果激励着我继续在自闭症患者中尝试这种疗法,并抱有令患者受益的希望。P112

  16:有趣的是,在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自闭症的发病率极低,那里的卫生状况远不如西方国家,但却保持着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P118

  17:动性的食物成分了。我认为,尽管只有一小部分人对麸质高度敏感并且患有乳糜泻,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麸质的负面影响,只不过还没被发现罢了。P131

  18:这意味着麸质敏感性的话题将上升到一个新层次:麸质不耐症和乳糜泻病例的增多可能主要是由于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当你绘制出过去25年里乳糜泻发生率和小麦中草甘膦负载量的关系时,就会发现惊人的并行关系(见图7-3)。P154

  19:现在你知道了,高糖分和低纤维的食物会为有害细菌提供燃料,增加肠道渗漏、线粒体损伤、免疫系统危害以及直达大脑的系统炎症的机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这一切都会进一步影响微生物的平衡。《谷物大脑》书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脂肪(不是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新陈代谢的首选燃料,它是人类进化的全部。我自己坚持选择优质脂肪,并且从不担心所谓的“高胆固醇”食品。P164

  20:如果你还没有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纤维和微生物组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这种特殊饮食所供应的成分不仅能够养育健康的身体(以及健康的微生物组),还能滋养出健康的大脑。保持血糖平衡的饮食也会保持肠道细菌平衡。P166

  21:记住,尽可能选择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和无麸质食品(可在我的网站上查看隐藏麸质成分的产品)。在采用牛肉和家禽时,要选择无抗生素、草料饲养、百分之百有机的肉类。选择野生鱼类,这往往比养殖鱼类的毒素水平更低 P168

  22:你应该高兴的是,你可以尽情地享用葡萄酒、咖啡、茶叶和适度的巧克力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它们含有天然的最佳药物来支持肠道细菌的健康。P169

  23:和我一起用过餐的人都知道我喜欢喝上一杯。事实上,每天喝一杯红葡萄酒对你和你的微生物群落都有好处。白藜芦醇是葡萄中的天然多酚,它可以延缓衰老过程,促进血液流向大脑,促进心脏健康并抑制脂肪细胞的发育。P170

  24:总的来说,美国人并没有摄人足够多的益生元。我建议每天摄入12克益生元,无论是来自真正的食物、补充剂还是二者的结合。以下是天然益生元含量最高的食物清单。P172

  25:为了避免在自来水中发现像氯这样的肠道破坏性化学物质,我建议各位购买一台家用净水器。如今有各种各样的水处理技术,从简单的手动填充过滤水壶到安装在水槽下方直接过滤水源的装置。P173

  26:大幅减少每日卡路里摄入量的想法对许多人来说毫无吸引力。但是间歇性禁食,即在一年中每隔一段时间进行24~72小时的完全禁食则更容易管理,也能够达到和热量限制相同的效果。除了增强线粒体的功能和健康以外,禁食还有其他的好处;P176

  27:对克里斯托弗来说,我知道他的问题重点就在于功能失调的肠道。我和他的母亲讨论了治疗方案。主流医学会根据个人的疾病症状和严重程度选择具有潜在危险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生素。她不想让她的儿子这么做,她一定很高兴我在她抉择时出现了。P181

  28:她告诉我,他们做了灌肠,几小时后"他的身体就平静下来了。。她紧接着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下一疗程,以及是否可以增加剂量。在我的许可之下,她开始进行每天I.2万亿单位的益生菌灌肠。克里斯托弗的Tourette综合征症状几乎消失了。P182

  29:益生菌产业马上就会火爆起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还会鉴定出其他有益的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也将以各种方式融人非处方药物组合中。不要害怕去尝试不同的组合。P184

  全文完

  相关链接:

  1星|《零极限》:伪科学,负分。基本的思路是用正能量去治病,去提高工作业绩

  1星|《巨婴国》:差评。伪科学/非科学,逻辑比较差,以偏概全,解释牵强,竖起一个稻草人打得挺嗨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1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1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34多本书(截至1月31日)

  本号800多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菌群大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