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气》是一本由[日] 九鬼周造、阿部次郎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色气》读后感(一):日本色气
日本色气 在仔细品读完这本《日本色气》之后,我承认在此之前,我所了解的日本文化太过狭隘。 在刚了解“色道”一词时,只想到在现代社会中的日本文化里——“性”被看成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当然这种想法是在我读这本书之前了。那么,何为色道呢?简而言之,色道便是为好色,情色寻求在哲学、伦理、美学上的依据, 从而使“色”这种“非道”成为可供人们追求的道。 藤本箕山所要建构的色道,即是在“游里”(妓院中的妓女)中的一种有交往规则 、有文艺氛围、有历史积淀、有审美追求的男女游乐之道。色道所建构的一切,最终都指向审美化。正因为上升到了审美上的追求,原本是肉体交易的下流行径,才能转换为指向身体之美的观照,从这个角度说,色道的本质就是将身体审美化,将肉体精神化。 “色道”的基本指向是“色”。这里的“色”不仅仅是指女色、情欲或性欲,它是一种 “色气”,是色的普遍化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说,色是“对所喜所爱的追求,并不单单是淫欲”。更是从两性的身体之美推延开的“美”。正是因为日本色道具有这种普遍审美的性质,所以这恰恰成为了日本的特色,是从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以来就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日本文学中的“好色”很大程度上就是“好美”,日本的“色道”归根结底就是“美道”。换而言之,日本色道所追求的是身体的审美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阿部次郎的《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江户时代的文化难以捕捉,不可名状,极难概括。戏院、游里成为世间的恶所,表面上被排斥,私下里却深受欢迎。成为恶之花美之草的滋生地。“恶所”的花朵虽见不到阳光,但拥有其独有的,不可思议的美,一是因为它是由心而生的对于美的非一般的追求,二是因为心的表现欲求在其他方面都被堵塞,因而集中于一点上,爆发般的表现出来。 所以当真正了解了日本的“色道”文化后,才知道日本现代社会的社会文化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日本色气》读后感(二):江户时代的"意气"
日系的作品,无论是江户明治时代、现代的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对西欧的幻想,归根结底都带着一种历史文化上的隔阂。见面也好,分离也罢,总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第一部分,是哲学家、美学家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这是现代日本第一部,也是迄今仅有的一部立足于哲学、美学的立场,运用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意气”的语义构造加以分析概括的著作。作者受过德国哲学的思维表达的训练和影响,全书篇幅不大,言简意赅,极富理论思辨性,结构上也环环相扣、不枝不曼。日本学者的许多著作哕唆絮叨、感受力有余而理论概括力不足,但九鬼周造的这本书可谓少有的例外。
第二部分,选译哲学家、美学家阿部次郎《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该书从相关文献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江户时代“好色”文化的形成,
与作家作品做了分析,被公认为是江户时代社会文化研究的名著。其文化史方法可以与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的美学方法互为补充。全书观察犀利、分析透辟、语言睿智机警,颇得德国哲学与欧洲学术的方法精髓,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意气”是从江户时代大都市的游廓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具有相当程度的都市风与现代性。
而狭义上的“意气”是一种“为了媚态的媚态’或‘自律的游戏’的形态”,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两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与美为目的、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超脱、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在这种审美张力与审美静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意气”之美。
结尾落实在此处,相当简练,也充满着清醒的理智色彩。然当这种清醒的理智与内心的无耻相结合,并运用于色情题材的时候,便产生了上述的颓废的滑稽文学。
江户时代的性的颓废,大都是在性堕落中朝着一种特殊方向的堕落。决定着这种特殊方向的根源,不能仅仅从公娼制度本身去寻找。
年轻时无色,就没有青春朝气年老时无色,就会黯淡而乖僻。世间所谓“色气”着.就是对所喜所爱的追求,并不单单是淫欲。士无色不招人眼,农无色不生嘉禾,工无色不显手巧,商无色没有人缘,天地间若无色,则昏天黑地、死气沉沉。
《日本色气》读后感(三):《日本色气》
九鬼周造是日本现代哲学史上一位有独特思想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为之书写了如下的墓志铭:远望翠峰顶,郁郁古树梢,枝举风不舞,叶开鸟息鸣,惟守君安眠。
九鬼周造认为粹的含义是气质、态度,举动脱俗不凡,具有独特的风韵、魅力。第二要懂得世事之间的关系,尤其男女关系。第三可以理解为要通晓花街柳巷的事情。粹的审美意识为:媚态、自尊、达观。
江户时代近两百年间社会安定,文化重心由乡村文化转向城市文化,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享乐化,导致市井文化高度发达。
九鬼周造认为意气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意气有三个具体的表征:一是对异性的媚态;二是所谓意气地,就是有底气有骨气的意思;三是谛观,基于对自我运命的理解基础上的一种不执着与超然。其中第一个表征是基调,第二三个是民族的历史色彩。总而言之,可以从浮生如梦身如飘萍这种苦界中找到意气的源头。
意气有四个对立面,比如上品和下品,华丽对朴素,意气对土气,涩味对甘味。意气的表现听觉上是言语,即对男士不卑不亢别有色气。
视觉上则表现的丰富多彩,比如轻薄衣服下窈窕的身姿,面部眼睛、嘴、脸有张有驰,发型则是银杏髻和乐乌髻。另外还有露颈的和服穿法,行走时手提和服的左下摆,不经意打的赤脚,以及将手略微反转轻轻弯曲的手势。
还记得一个朋友去日本旅游,回来以后告诉我们日本的女性真是懂细节的高手。她们脖子后面的发脚线一定是经过修剪的,身上的香气也并不是什么香水的味道,却又觉得香气怡人。果真日本女性总是在细节之处更精致。
意气还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竖条纹给人带来的随重力下降的轻盈感,灰色和建筑乃至音乐等。
意气的立足点在于对武士道理想主义和佛教非现实性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在于对于命运的谛观中所获得的媚态,在意气地中自由生活,这就是意气。
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阿部次郎的《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阿部次郎说他的企图有两个,一是为构筑将来日本文化做出一点贡献,二是他自己人格主义理论的一个运用。
江户时代的文化难以捕捉,不可名状,极难概括。那是一种奇特的大杂烩。町人成为江户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势力。江户时代的平民文艺充满活力但缺少教养,既为蝇头小利争斗,也顾忌着不去触犯武士道精神。戏剧则成了平民文艺的代表。
戏院、游里成为世间的恶所,表面上被排斥,私下里却受欢迎。成为恶之花美之草的滋生地。
游里按照严格的美学标准,将游女培养成秀外慧中的女生楷模。尤其是“太夫”在身体、技艺、美貌和声音方面,被培养的盖世无双。太夫的美是自然打磨的,不能损害天生丽质的东西。强调不能化妆过度,并且要从小袖和服、礼服、衣带到内裙都要倍加留意。优雅的太夫,任何方面都要像养在深闺中的大名家的小姐那样,天真、烂漫、高贵。书中引用了描写夕雾的一段话,果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倾城女郎的样子。
游里的诱惑引发了男人玫瑰色的梦,使他们心旌动摇。买春便作为一种行为习惯而影响到社会。过了享保年间,游里的崩溃迹象显露出来了。情死、逃走成为江户时代后期游里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关键词。
这本书中描述了许多关于意气、色气以及色道的内容,让我们对江户时代当时的文化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作者也在书中发出了对女性的同情,比如后期认为的以立子嗣为目的的结婚。阿部次郎认为如果没有感情而以延续香火为目的,则是女子一生的悲哀。
一切的色道恋路,都要具备两种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仿佛可以永远延续的可怜之心和可爱之情。无常驱动着人们去享乐。一寸之前是黑暗,性命就在露水间,浮世难测明天事,只管一路往前赶。所有的爱恋都是悲哀,都是无常,都是梦魇,都是虚幻……世之介领悟到:这个世界无非是由五行构成,人的生命最终要归还给阎王爷,活着的日子,其实就是一场梦……
第一部分 《“意气”的构造》读后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了解它的过去。同理,了解一个民族的美学或者具体地讲,审美标准,也是要透过它的过去进行了解的。 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因为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成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文化。在这种美学文化中,身体美学成为其主要的枝干。人类审美在蒙昧时代就已经萌芽并且在人类文明中得到了不断的孕育和强化。翻阅史书和美学的一些书籍,我们很惊异的发现每个民族的审美中都存在着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身体美学。或许对于异性美的欣赏和渴望是人类美学观念产生的核心动机吧。西方美学中要求不论男女都要举止优雅,言语文明,这在东方文明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唯一不同的是,西方强调的是一种直白,直抒胸臆式的美的追求,而东方则相对表现的含蓄。日本美学中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趋势或特征,这正如九鬼周造所指出的日本人追求一种极致的美,但是又不希望这种美太过直白和流露。在追求身体美学时,日本人的这种观念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表现。江户时代产生的身体美学观念似乎是这种观念的极端表征和体现,町人追求女性的美,欣赏女性的美,但却不能以拥有为目的。 基于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日本的审美中产生了一种大和民族所独有的美学标准,即色气或者意气。这个标准根据层次的不同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是“媚态”“意气地”“谛观”。一样东西是美的,是需要通过被欣赏者的评价才能得到。如果玫瑰的香味因为其有刺而被众人嫌弃,那么不论玫瑰的香味是多么芬芳,它终究也是不美的,是不会被赋予以美好的联想的。正是因为玫瑰的香味被人类欣赏到了,因而人类才会将它的有刺这一特性是为一个瑕疵,并且瑕不掩瑜,选择性忽略,这就是美的一种表征。游女们的“媚态”或许犹如带刺的玫瑰,虽然在伦理道德上不可接收,但是最终这个伦理道德的刺让位给了具有“媚态”的美。因为存在对美的极致追求,因而“意气地”就不可避免,面对同一个美的对象的时候,竞争必定会是常态。如同欣赏昙花那一刹那的美,也如同欣赏景点的美,人山人海的景象层出不迭一般,“意气地”体现了人类对美的极致追求,简言之,就是占有或者饱欲。美的追求是普遍的,对美的追求势必存在成败,因而欣赏美需要一种“谛观”的态度,即不以拥有为目的。 意气似乎是难以界定的,如果必须要说明,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数学范式。将宇宙中存在的事物根据其美的程度,其被欣赏人数的多寡或被追求程度的深浅是为一个从人数少程度浅到人数多程度深的一个连续统,那么具备意气的美好事物似乎是处在靠近人数多程度深的那一边,却不达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诚然,意气既然可以作为大和民族的美学文化中的重要表征,那么仅凭单一的或者两三个连续统表示是绝对不可能,因而可以认为意气是有众多的如上的连续统表示的,意气是多维的,是很难从某一方面进行界定。因而,简而言之,意气可以被视为是大和民族对美学的一种独特的纯粹的追求。
第二部分 《江户时代的文艺与社会》 读后
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阶段,尤其是从文艺与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时代所独有的一些现象是会被广受诟病的。 这个独特的阶段体现在身体美学上就是对身体美学追求的伦理放纵和恋爱的泛滥。尽管江户时代的统治阶层对这种弥漫着浮躁的文艺和艺术进行了限制,但是合理化的管制而不是彻底地禁止,给了这种泛滥的、浮躁的身体美学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只要有足够的条件和合适的时机,人类就会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平和时代,战国时代过后,大和民族在那个封闭的岛屿上过着平安祥和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平安祥和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传统的四民阶层悄然发生着改变。在政治上处于底层地位的町人阶层却在自由经商中获得了经济上的上层地位,因而便将大量地金钱投在了游廓中,使得游廓顿时间成为繁华和热闹的场所。相比之下,在政治地位上处于上层的武士阶级则由于理财方式的落后和理财能力的匮乏日子常常过得捉襟见肘,这使得他们在游廓中的竞争力不如町人阶层,因而发生了向町人阶层借贷的情况。借贷一旦发生,便产生了难以遏制的不良的社会反应,原本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或者管理者的武士阶层因此只能对町人的这种不雅的行径进行庇护并且受到游廓里面浮躁的氛围的影响,武士也不自觉地加入到了其中,因而游廓的存在和性质就成为了全社会的现象。加之政府的不严格地或者在今天看来是有漏洞的管理方式客观上促进了游廓的发展和兴盛。因而可以说,游廓里面的这种身体美学的社会性扩展是经济地位上占有优势的町人阶层对政治地位上占有优势的武士阶层的逆压制,是一种经济上的优势压制了政治上的优势。 游廓文化的这种跨社会阶层的扩展不仅仅是在纯身体美学领域的游廓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延展到了江户时代文艺的各个方面。讨论游廓内部文化和建立所谓的道德标准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作者阿部次郎看来,这些文学作品讨论的是一种恋爱的泛化,或者是日本儒学良心的丧失。这一时期层出不穷的文章体现了日本伦理道德的扭曲,进而这种不良的游廓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江户时代也渐行渐远,但是游廓文化给大和民族带来的审美上的影响却部分地保留到了今天。阿部次郎从儒学的角度讨论了这种文化存在的儒学根源。由于儒学思想没有能够很好地给出关于恋爱的认知和定义,因而使得恋爱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了异化,因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在游廓文化盛行的江户时代,游女和客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妙的关系。彼此真诚也有真情,这种真诚或真情也是极致的是相对绝对的纯真,但是这种真诚真情不能进入到传统家庭中。一旦进入到传统家庭中,这种真诚真情就无法存在,也是当时的游廓文化所不允许的。如果游廓文化本质上是意气的,是单纯地欣赏身体之美发展出的一种极致的美学追求。各种对美的欣赏是共有的,不为某一游客所独有,因而造成了一种欣赏的和谐。一切似乎都难以避免,总有游客会和游女们产生一种难以自已的真情,很不幸,野花终难开出正果。因而在游女在游客的经济帮助下取得自由的时刻也就是他们分道扬镳,永生不再相见的时刻。 游廓文化在江户时代的盛行一方面是经济的胜利,一方面是儒学恋爱观开出的恶果。在这种文化盛行到极致的时候,衰落也就开始了。政府的管理给了游廓存在的合理性,尽管政府采用各种措施进行管制,但是这种管理理念给予游廓的合理性不仅没有起到限制游廓的作用,反而使得那些拥有游廓的地方,尤其是拥有高级游女的游廓的周边,大量的游廓兴起并发展开来。随着游廓数量的增加,加入游廓中的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于是使得江户时代那种高贵的游廓的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参差不齐的人加入到游廓中给了游廓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原本奢靡的游廓在经济上难以维系,因而只能仰仗借贷维持自身的奢靡,到最后这种凭借着借贷而生存的游廓也难以维系,因而整个游廓文化走向了衰落。处在游廓时代最后的那些游女们的离去因此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悲壮,美好的青春浪费或埋没在游廓的风尘中,只留下一个渐渐远去的凄凉的背影。 一个独特的或者是异常的社会现象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根源。不可否认的是,游廓文化在本质上并非一般所想象的那样的裸露和夸张,它作为大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连接了大和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它依旧体现了大和民族的意气式地审美追求。
《日本色气》读后感(五):美学和当代诗歌的思考片段,人工智能感受到“萃”是什么吗?
感觉:
九月二十日
色是居于本质之上,色是世界作为肉体之上的纹身,一头暴怒的老虎,一个妩媚的美人,一个冷峻的少年。好色的本质,就是唯美,最好色的人,就是最唯美的人,但算不上最唯美的人,真好色的人,则是追求好德如好色,德才是色的极致,色需要游戏作为装置,而道德本身就是游戏,是活泼泼地三摩地境界,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用唯美者的语境来看,正是感叹:啊,这世界上真是缺少领略真正的极致之美的美学家。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日本美学文学家囿于时代,多少领略到这一层,却偏偏只执着于其显现,如《灯录》中“和尚莫将境示人”,"我不将境示人“,不去品味其真正的实在。色是皮肤,而德是肉身,二者相加等于世界的肉体,但是世界并非只有肉体,也有灵魂,而世界是肉体和灵魂相遇的一种永恒、流动的过程,它只可以被描画出来,却不可被说出来,“庭前柏树子”、“吃茶去”,此在又怎么说,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二者一见钟情的电光火石的刹那,又如何去说,你看见山巅的小树在夕阳中被微风吹拂,又怎么说?语言无法承受它的威力,唯有求助于命运的功德,世界的变化,肉体和灵魂总是处在一种如露如电、即生即灭的反弹中,如量子圈论中的现在的宇宙,不过是前宇宙的反弹。
感受力极深者,能体会到世界不过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审美者站在闪电之锋芒以醉眼复观万物之并作。日本的美学给予一种成功的思考方式,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的结尾,葬礼结束之后,切到教学楼安然地立在前方,而楼上则隐约传出欢乐的儿歌声,唱得是如此稚嫩、鲜活,心无挂碍,却又分明组成明媚的颜色给真正的忧伤者沉沉一击,再镜头一切,又是老人独自坐在屋内,扇着扇,面对长河向天而去,几只铁船缓缓驶经,流出道道波痕,仿佛是生者心上弥散的伤口,日本文化,对生命的忧伤本质的感受力,是做到了极致,如王尔德说:悲哀是一种神圣的感觉。而真正的悲哀,不是对逝去者的悲哀,不是对失去的悲哀,而是对生命的本质,世界的无常的本质的悲哀,所有的现象都会令你归往虚空之境,但这悲哀,却又表现得不沉重,只以一种飘然地伤心处置之,于是雁过无声,人死无迹,真正寂寞的不是人类,而是天地。
东方的美学,如日本,多识真空,因此日本绘画多少看起来有些荒寒空漠,如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是虚;而西方的美学,多识妙有,因此看起来阔大宏伟,是实。但东西方也无非是施造的概念,世界的本质,是真空妙有。以虚无为体,东方美学多强调超逸,而以实在为体,西方美学多强调恩典。不过这些也只是一种浅层的二元论分法,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实在和虚无也只是一种游戏的相似。
“萃”有禅宗之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或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超现实主义游戏。日本人的美学与日本人的美,都富含着一种轻盈的游戏性,这种轻盈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是此在不过是浮生一梦,你我皆只是尘埃梦幻,风过无痕,不如趁此机会,游戏一把,潇洒一把,纸醉金迷一把,在巅峰和迷狂之中,用一把玲珑的寂寞的小斧头杀人,是那样萧杀,可杀人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嬉闹,像商纣王跟比干借心,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如此残暴,如此唯美,斩下现实的虚妄,也唯有在享乐、狂欢的巅峰中,再借一个宫殿灯火通明的夜晚,在妓院中喧嚣的吵闹里,在院子空旷的的金风里,明白,人生如梦啊,今日我们匆匆一会,明日就将人世永隔。
固然禅宗给日本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但无论“萃”与“通”也不过是境之说,契入实相之三摩地,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根针上现三千架战略轰炸机呼啸叫杀,一枚早樱上八万鬼神头颅如瀑摔地,铃木大拙给西方传递的禅宗意象之所以失败,因此嬉皮士运动,乃至于今日流行于市面上的种种佛教心灵鸡汤,骨子里的烂,就失败在,全是禅境界,却分明不说禅,不过民国时代早有胡兰成这种仗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潇洒为理由为自己的奸佞开脱,都是因指亡月,而因指亡月,岂失其月!
萃与通之于意气,如如来藏之于阿赖耶,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日本人的文化强调忠、义、勇,却极少强调仁,这使得它的美学化演绎得高明,可美是真的密匙,是精致的诱饵,是指月之指,所谓美学的局限性,正在于此。
九鬼周造是我看过最好的名字之一,这名字乍一看带点邪气,九鬼二字看起来就有一种冥魅的气质,而周造却给九鬼施加了一层秩序感,像在一片神鬼荡漾的坟墓上看见一座法度森然的庙宇。
所谓的“媚态”,依然可以用禅宗解释,是男女匆匆一会间,相逢处,暗尘随马,如《景德传灯录》说“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无需语言再次理解,仅仅是瞬时的默会,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就是大明白。
实际上通常好的艺术家多少都会有世界是虚无的,世界只是一种装饰,或者装置的感怀,多少艺术都以不同的表象体现世界只是虚无的这一点,比如基督教的教堂,做得如此宏大辉煌,就让你感受神的绝对崇高与神与人之间的不可能性,神的无限大的无限小相逢于眼前辉煌璀璨的雕饰,于是人只能叹息自己的卑微,由此神就抛出恩典的道路,告诉你,唯有因信称义才能获得自由,这是基督教的美,而在佛教文虎的东方,连神也是虚无的,路德的上帝是一个隐秘的上帝,内在的上帝,它是不存在的,人只是它的恩典,而在东方文明之中,世界既无上帝,亦无隐秘,也无有恩典,唯有圣人、真人、萃人能通达,在命运面前,人的存在不过是树叶上的轮廓。
论起唯美主义,它看似纯真之处,有一种暴戾在里头,如人们都看动物可爱,实际上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吃肉,猫看着可爱,实际上捕杀鸟儿起来却是冷酷无情,动物们互相捕杀,人类以为可爱,其实不过是自己需要可爱,忘却背后的真实,却是一种极为残酷的行为,因此”唯美性里有一种暴戾、专制、铁血在里头,只不过它体现出来又是精致化的,游戏性的,仪式性的,因此说成它是优雅的,可爱的,潇洒的,真是玄之又玄。
描写日本女人最美的,倒不是小津安二郎, 而成濑巳喜男里的《女人步上楼梯时》,如果说一定要在“媚态”的描述之中找一个实际参照物,这里面的高峰秀子,即可看做示例。
态、色、气,都是一种表演性,都是一种演化,都是一种组织,都是一种装置,都是一种系统,都是一种算法,都是一种呈现,都是一种勾兑,都是一种流变,都是一种旋转。
人工智能有“意气”吗?人工智能有“媚态“”吗?人工智能有“色气”吗?人工智能有一种“"红黑色是多么玄妙的颜色的感叹”吗,记得一位爵士乐大师说:“感受,是在这个社会里最令人惊讶的事情”。禅宗里有语录:“狗子有佛性无?”,“父母出生前何模样”?则可换语曰:人工智能有佛性无?人工智能有XX无,人工智能有XX无。此为一现成公案。
许多人感受力出众,学佛禅修,好像也有模有样,实际上学到的都是兵气王气,鬼气神气,我也不例外。
从前对比过民国“时代曲”与昭和“演歌”二者,比如姚莉的歌词“: “”我睡在云雾里 云雾在我的周围起 那样缓缓地缓缓地 云雾在我的周围起 ””
这也是何等的媚态,在我眼里《哀乐中年》、《小城之春》也是不输给日本电影的,相比日本电影的工整形式,中国的气象更大,说起来也更难说,我心中对日本文化是有眷恋,但最终还是更喜欢中国文化之中的东西,哀乐中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和小城之春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种对现实的关切比日本文化更深,因此好似显得没有那么执着于美学色彩,但实际上如王阳明评价佛老说,释老看似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看似着了相,其实不着相。这句话虽然是偏颇而不全面的,但用在评介日本美学之上,却更好合适,因此日本美学,日本艺术,往往到最后会流于装饰性和游戏性,因此自然而然从艺术过度成了设计,而中国艺术,中国美学反而因为它着相,而有更大的表象层次,表现空间,这固然有我的民族自尊心在作祟,但在我看来,中国艺术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中国的美,是最美的美。
我心中的中国是那样元气淋漓的中国,我心中的日本是那样人生如梦的日本。
对比中国在抗战时期的歌曲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歌曲,前者是那么不屈的意志,如《毕业歌》等等,男女老少都坚定一个信念就是中国不会亡。而日本那个时代的歌曲却是一味的哀愁,写战争的壮丽,故乡的遥远,从美学的表象上来看,这也是军国主义美学化的色彩,它的军国主义使得它变得肃穆、秩序,但也带给了他残暴,以及人性上的忧伤,既然那么忧伤,又何必打仗呢?因此日本定然战败。我这样的想法,是天真浪漫的幻想,只是我需要去想象一个美好的中国,一个元气淋漓的中国,一个不需要所谓的"四个自信“便能屹立不倒的中国。”
在文化美学上,我是一个绝对的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到了一种暴政的程度。
前两年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叫“蒸汽波”,其实有一点“露水的世啊,尽管如此”的意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我不过是信息,是比特,因此不妨让蒸汽波一波,多取80年代的城市流行、FUNK等等音乐,此时的合成器还不够成熟,也不仿真,其失真效果仿佛给它施造了一层模糊、丰硕的梦幻感,有一种滑动、游动的感觉,因此人就轻飘飘的,因此这种美学风格如此确立下来,再如对昭和美少女歌曲的流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热情的年代,重新拾起这份纯真,烂漫的幻想,是信息爆炸的当代之中,一种新的解域方式,它还会继续变化,可能会在hip-hop之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当代爵士,新hip-hop是未来音乐之中的重点,未来的世界始终是电子乐的,如白南准的电视佛,它的凝视,永远如谛观,洞察着赛博朋克、电子世界、虚拟与仿真之中的真相。
今敏的电影《千年女优》,也是媚态之中的一个代表。
我记得有个夜晚我的朋友对我说,我每次听到日语就有一种梦幻感,依我看,我体会到的日语最美的地方,不在于那些词组,而在于其破碎的用法和介词。日语中と是一个美好的助词,日语最让我觉得美妙的地方,是各种助词的出现,と是阿基米德翘起地球的杠杆,打破事物的均衡,翘起句子转折的拐点,是曲折的鹿角,也是夕阳下,一个男人背着年幼的小女孩。而に是一只最精致的活路,它将针线完美的插入缝隙,从不令人遗憾,へ是一只射出去的飞矢,你不知道它何时才会归来。が就像大地上的泥土,托起青草与花朵,让我们透过他看出植物的生长。最后是を,它就像火箭喷射器的火焰,用反作用力让词组获得意义,如明星冉冉升起。
萃与通之于意气,正如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萃与通游戏的表象,唯有借助意气这座移动的游廊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流淌性,简言之,意气是“萃”与“通”的赋形,它是一种游戏 、飘逸的、非功利的、精神性的状态,尤其在恋爱之中体现出来,它对现实具有敏感的洞察力,游动于其中,又不挂碍于其中,如清酒在陶器里摇晃、游逸,却始终不与碗壁相连,顺滑地在它的表象上面游动,不溢洒,不沾滞。
日本的美学通常都以这样的方式打开:在本质上洞察到了世界的表象和本质,意识到了全部的表象即是全部的本质,于是世界由整体零碎成了一台可以拆解的橡皮泥或是积木,人只需要以游戏的心态来赏味,看看表象有何变化,看看飞鸟是如何飞过天空,看看在恋爱之中失败的你我拥有的如何恍惚的神情。所谓谛观,谛是真理的意思,洞察到真理,亦即本质,因此世界不再是我的身外之物,世界正是我的身体。
近日往上流传的,“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其实也未必不可当公案参究,我常以为这种看似娱乐,看似笑话的东西里,往往夹杂着非常悲伤,甚至引人不得已地往生命之大哀恸去思想的本质,你乍一一看是个戏剧,但回头一望,却是彻底的悲剧,如有笑话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说是因为闹了痔疮,看起来多么好笑,可这又是千千万万生灵的命运悬于一线,或者说没有一种喜剧的真正的喜剧,也没有一种悲剧是真正的悲剧,凡是涉及戏剧性的,一定就是悲伤的,李商隐说:莫愁还自有愁时。是同一个道理,一切现境,皆为前造。
要想体会什么是“媚态”可以听我建立的这个歌单:https://www.xiami.com/collect/279187335
真正的“萃“,就是在色道中历经无数,含而不露,克己自律,不与人争,被四方众人仰慕,兼有智、仁、勇三德,知义理而敬人,深思熟虑,行之安顺。p11
此篇持续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