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22 03:3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的读后感10篇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是一本由[美]罗纳德·B·阿德勒 / 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一):沟通的艺术

  为什么我觉得非常的枯燥无味,这是我读过最枯燥的心理学类的书了,还花了五十多大洋,不值啊,好多次看得睡着了、,,,,,,,,,,,,,,,,,,,,,,,,,,,,,,,,,,,,,,,,,,,,,,,,,,,,、、,,,,,,,,,,,,,,,,,,,,,,,,,,,,,,,,,,,,,,,,,,,,,,,,,,,,、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8.6[美]罗纳德·B·阿德勒 拉塞尔·F·普罗科特 / 2015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二):检查我的人际沟通能力

  我在看最新的第15版《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内容与上一版大致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个章节和部分内容。

  记得左岸老师把我写的第一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发表后,德叔在下面评论说——再看一遍,感受可能就不同了。现在我的感受确实是不同了,这是不是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收获。

  刚读完《高难度对话》,再来看这本书的第一章,感觉《高难度对话》更像是对第一章的扩写,当然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加入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和理解。

  《沟通的艺术》说我们为什么要沟通时,提出了生理需求、认同需求、社交需求和实际目标四个原因。这个内容对应《高难度对话》的第一章的,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不多说。

  书中有几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发出来供大家思考。以下引号内的内容引自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破折号后的内容是我的解读。特此说明。

  1“我们被冷落时产生的敌意,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一方面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回应。”——孩子哭泣,有时候是表达情绪,也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2“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时只有微量的,甚至没有自我认同感,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了自己是谁。”——身边的环境塑造了我们,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条道理,全盘接收外界给予的信息,但有些信息未必是对的。

  3“我们在童年时期所接收到的信息最为牢固,他人的影响会贯穿我们一生。”——了解自己或者他人,为什么要看过去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因为那些决定了我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交流模式中的背景来自沟通者自身的经验,这会影响我们理解别人行为的方式。”——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不要总在自己的背景知识里寻找答案。

  5“增进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一起讨论对彼此行为的解读和想法,直到你们能够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含义。”——想要好好沟通,就坐下来好好说话,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坦诚的基础上解读话语的含义,理解就是这样慢慢建立的吧。

  这一章让我有所思考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沟通的原则中说沟通同时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向度。前者指双方明确讨论的信息,后者用以表达你对对方的感受(或可指彼此的角色定位,上司下属、夫妻、父母子女等关系——本人注)。

  有时候我们谈话只着重内容向度,而有时候会更看重关系向度。比如夫妻在讨论谁该洗碗这个事情的时候,说着说着可能就开始相互抱怨,进而把问题引向谁为这个家付出的多、谁该是这个家的主导者、谁侵犯了谁的自尊等等;甚至最后并不是为了讨论谁对谁错,而是要争一个高下,争谁该掌握家庭事务发言权。

  这个问题在年轻一代的夫妻中不少见吧。我们总容易说,谁离了谁过不了啊,谁比谁条件更差吗,我就该在家给你生孩子做家务吗,我就该负担家庭所有的开支吗等等这些问题,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出现的矛盾,有多少是真正坐下来好好协商解决了的?还是根本就是在发泄情绪,相互抱怨,积怨愈来愈深。

  情侣间在被分手时非要问到一个答案,有时候未必是要那一句话,而是气不过自己的角色位置被轻视和侵犯。这时候沟通中的关系向度就重于内容向度。

  第二,沟通高手的特质包括:1)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2)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3)表现行为的技巧。1对应《高难度对话》的工具篇,2和3 对应技巧篇。

  成为沟通高手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为意识觉醒期、笨拙期、熟练期、整合期。这四个阶段清晰的展示了我的沟通能力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家里人说我说话不经过大脑,这让我很费解。比如我妈和邻居阿姨探讨女孩子不能结婚太晚,不然就挑不到好条件的对象了。我接着说:是啊,大姨到现在没结婚不就找不到合适的了。我妈气得对着我大骂说你会不会说话!

  我就很费解,你们正在探讨的问题我正好用实例佐证了啊,到底错在哪儿?长大后才知道其实是我妈的双重标准,一边说着别人一边不希望别人说自家人,到现在我都不觉得是我的错。可是在当时有用吗,谁听我解释啊。

  这样的事多了我就开始想,我怎么样才能变成会说话的人呢?这是我的意识觉醒期。这种反思在大学时到达顶峰,怎么与同学更好的相处,怎么表达我对喜欢的男生的感受,怎么分辨他给我的是不是真心的反馈,纠结啊。

  我经常会问身边人一个问题,你觉得我说话有问题吗,我怎么才能变得更好呢?我爸、我弟和一个老乡都说,想要学会说话,先要少说话,多听别人说,观察别人怎么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慢慢学。

  说得容易,知道我做起来多难吗!我本来算是比较开朗的性格,硬生生憋成地震了都与我无关的状态,本来喜欢叽叽喳喳,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那时候拼命的看书,看自己记下来的笔记,笔记上说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观察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是怎么微笑说话做事待人接物的,慢慢模仿。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啊!那是我的笨拙摸索期。

  我之前写过,从我工作第三年进入市局后,跟着我的师傅学到了很多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经验,也在和老公的感情中收获了巨大的自信,那是我人际沟通能力的练习和熟练期。至此,基本上完成了我多年的追索和训练。

  Charles先生有一种特殊的识人本领,大部分同龄人甚至大一些年龄的人,同他说一次话,他就能大致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这让我很惊叹。(他第一次见我小姑回来后告诉我,她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不信,我说我姑很疼我,从小很爱和我说话;结果我把他的反馈说给小姑听的时候,我姑非常惊诧,问我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还说他的判断很对。)

  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经常说,你不要觉得这个人不错那个人也不错,你怎么那么容易相信别人呢,怎么不会分辨人呢,被骗了怎么办。我说还好吧,大部分情况下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好啊,有些情况就靠直觉分辨吧,这让他很无语。

  七年后的今天,我会时不时的跟他聊身边的人,很多时候说自己的感受会让他很惊讶。他很欣慰的说,老婆你真没白跟我这么些年啊,看人的眼光越来越准了!

  其实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之前的时间都是我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经验的过程,现在就到了产出的时候,也是我人际沟通能力的整合期。

  这个能力的习得和进步,让我很安心的适应身边剧烈变化的环境。目前我所处的工作环境,大家对于负责人的评价非常不好,负责人对大家的表现也不太满意,但是我自认为作为新人的我处理的很好,与各方面的关系都打点的很融洽,也在最开始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界限(我刚入职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在各种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也能运用学到的沟通技巧去化解危机和尴尬。我觉得,这就是我这些年的进步。

  人际沟通能力说起来很玄妙,其实就是生活的各种事情的总结反思,经历的越多就越成熟;看人识人能力说起来很难,其实也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学会运用同理心、感知过去和敏锐捕捉细节的能力,遇到的人多看得多想得多,自然也能有所收获。

  看书的过程有的一些些想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三):做个“高情商”的人,学会与情绪共处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情绪的故事。一是王朗之死:在对阵中,诸葛亮以舌战群雄的口才,数落王朗,骂得他体无完肤,王朗听完,怒急攻心,竟然一头撞死在马下。二是空城计:司马懿大军逼近城下的档口,诸葛亮竟以悠然自得的抚琴姿态,让司马懿狐疑而退。一正一反,可以看到,情绪控制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决定生死存亡。

  《沟通的艺术》是 拉塞尔·F·普罗科特和 罗纳德·B·阿德勒 合作完成的一本“沟通秘籍”。这本书在美国畅销40年,作为一本人际沟通的教材发受欢迎,如今已经再版了14次,《沟通的艺术》中提到,在沟通过程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影响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部分也是最让我获益匪浅的。书中提到,情绪管理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解读你的情绪:

  我们在英语启蒙的第一课都会作这样的练习:“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然而从辨认情绪的角度来看,这里的“fine”并没有精准说出当事人真正的感受。又比如,如果你的心头涌上了一股情绪,你可以描述它究竟是什么吗?如果你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它可能是【生气】、也可能是【害羞】,精确界定你的情绪,是与情绪共处的第一步。

  《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你必须有足够的词语来描绘情绪,最好能够说出你现在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说“我挺好的”。书中提供了三种方法:比如“我很快乐”(直接定义你的情绪)、“我”(描述你此刻的身感受)“我真想放声高歌”(你想用怎样的行动表现)。

  二、化解消极情绪:重新评估

  情绪就像浪潮,有的浪潮劲头很猛,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这是消极的情绪,更会带来不小的困扰。

  《沟通的艺术》中提到了【思维反刍】,就是指长期沉溺在消极情绪中,从而进一步强化消极情绪的情况,比如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例子:跟老公(妻子)吵架,窝了一肚子火,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心烦气躁,脑子里都是白天吵架的情景,越想越气,怎么也睡不着;或者是恋人分手,持续的痛苦让人茶不思、饭不想,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这种消极情绪让人越来越痛苦。

  在化解情绪的方法中,作者的一个建议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重新评估】,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逻辑链条,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个逻辑链条,对其进行修正或重写。用理性逻辑一步步分条缕析,就能够化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负面情绪,简单来说,就是每次被情绪控制时,先冷静一下,跟自己聊一聊。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演讲的途中,有人离开了座位,走出了大厅(事件),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如果你的反应是“我的演讲一定很无聊,所以他离开了”,那么触发的感觉就是“难过,郁闷;但是,你同样可以用第二种思路“他一定是有紧急事件,或许是吃坏东西了”,那么触发的感觉就是“释然,平静”。

  总结一下就是,当你遇到某个【事件】时,你有权决定选择哪个【思考路线】,这个选择也决定了最后的【感觉】。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内心更为强大,而有些人却容易被负面情绪围绕。

  在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飘》一文中,塑造了梅兰妮这个近乎圣人的角色,而她也是一个很好的情绪控制的典型。在书中,梅兰妮的角色是宽容、慈悲的,对于斯嘉丽触犯众怒、离经叛道的做法,她都能够欣然接受。不愿安分守寡的斯嘉丽在义卖会上与白瑞德共舞,出尽了风头,也惹来了许多人对这种“不体面”行为的斥责,皮蒂姑妈伤心落泪,认为

“ 可怜的查理死了还 不到一年——这讨厌的巴特勒船长就使你那么抛头露面,……”

  而梅兰妮却对斯嘉丽的做法有另一种解释。

“你不要难过,她说,亲爱的。我知道,你昨晚做了件勇敢的事,这对医院有很大帮助。”

  正是由于她对每个人行为的诠释都从正向出发,她的内心一直祥和、平静,被白瑞德称赞“ 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困难,只是要懂一点逻辑,多费一点心思。

  保持心情轻快,让自己多一点时间,享受人生的好时光。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四):帮你读《沟通的艺术》(上)| 沟通不可复制,但可以学习

  帮你读书系列:《沟通的艺术》

  本书作者投注了多年的专业经验,将本书打造成为有关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

  关于沟通,本书全面的介绍人际关系的本质,自我意识、情绪、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角色, 进一步讨论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增进沟通气氛等等内容。

  本书能连续出到第14版,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的读者,可见必有其过人之处。

  1. 沟通的本质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其参与者在不同的但是有所重叠的背景下,通过交换信息进而建立关系的过程。同时,关系的质量也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所干扰。

  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沟通:1)我们是通过其他人在沟通中对我们的回应,建立自我认同的;2)沟通满足我们社交需求;3)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4)沟通是让他人依照我们的意图去做的最好工具,也就是游说。

  沟通有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内容维度是指明确讨论的信息;关系维度用以表达出你对他人的感受。因此,有效的沟通必须包含:能达成一定程度的个人目标,并且要能维持或增进关系。

  当然,有效沟通的方法绝不只有一种,而是随着不同情境和关系不断变化的。而且,沟通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沟通高手的特质:沟通时,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并能够挑选最恰当的行为,而且可以有效地表现沟通行为。沟通高手还会时刻关注沟通的状况、关注对方、关注信息。

  2. 沟通是为了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就是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稳定可靠的知觉,反映出你的情绪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社会角色等等(可以理解为你的三观)。

  自我认同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化。一个从荒岛上长大的小孩,没有人跟他沟通,他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多聪明,也就不能形成自我认同。日常生活中,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决定我们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这样的比较也决定了我们要和别人相同或不同。

  自我认同的特征:自我认同是主观的、而且可能是扭曲的;自我认同抗拒改变,我们会一直坚持已有的自我认同。这种认知的保守主义会引导我们去寻找支持我们的自我认同的人做朋友。

  正确的塑造自我认同:拥有真实的自我感,承认不完美的自己;拥有改变的意愿。

  你不可能把自我全部展现出来,有一部分自我是“隐私的”。“展现的自我”是一个公开的形象,就是我们要别人看我们的方式。而区分这两种自我的边界就是社会规范。

  在沟通中回应别人的行为,就是在建构他们的自我认同。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认同,顺畅地控制社交情境,是沟通能力的体现。

  我们致力于建构多元认同,也就是在不同的关系中表现出多样的角色,转换着各种不同的行为,这种能力正是重要的沟通能力。我们通过三种方式管理自我认同:举止、外貌和配备。事实上,如果没有沟通对象的表面特征可供参考,我们几乎无法有效沟通。

  令人满意的沟通者,其实是懂得选择最适当的面貌(自我认同)来应对的人。

  3. 认知和沟通

  人类自身的局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绝对全面的认知世界。人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知,主要通过四个步骤: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第一个步骤是我们从周围环境中选择一部分我们要注意的主题。

  第二个步骤是我们使用自己特有的观念来组织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我们会把人归纳为友善的、冷漠的、尖酸的等等,这又进而塑造了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这种归纳很容易失真,例如你会以偏概全,认为“女人总是这样”。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停止对别人的分类,认为对方是一个个体,而不属于你划分的某一类人。

  此外,我们在对别人进行归类时,常会进行评判,例如老公指责老婆喜欢吹毛求疵,而老婆则抱怨老公和她渐行渐远。这些都会让双方产生沟通的障碍。

  第三个步骤是诠释,即对别人行为的理解。在我们选择和组织我们的认知后,我们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我们会根据交情深浅、过去的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以及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等因素,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诠释。

  第四个步骤是协商,也就是将人际沟通视为故事的交换。共享的故事可以创造出顺畅的沟通。

  在构造我们对周围的认知时,常常会出现这几种错误,以致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1. 对人对己使用双重标准:在我们将行为赋予某种意义时,往往对人严厉,对已仁慈,过于强调别人的缺点。

  2. 先入为主:我们很容易坚持对别人的第一印象或是对其外貌的印象,并贴上一个标签。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该保持开放的心胸,愿意改变自己最初的判断。

  3.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别人的思考方式和我们是不相同的。

  为了防止错误的认知阻碍我们的沟通,我们要时常核查自己的认知:1. 客观描述观察到的行为;2. 列出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3. 请求对方对行为的诠释做出澄清。

  4. 同理心和沟通

  同理心是从别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塑造自己看法的能力。

  同理心包含三个方面:1. 认真的观察 ;2. 去感受别人的恐惧、喜乐、伤心等;3.真诚地关心别人的福祉。

  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同。对别人有同理心后,你更加了解他们,但不见得会对他们产生同情。

  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就是逐一尝试各个观点,包括:

  立场一:我对你错。这是我们通常会采用的观点。

  立场二:你对我错。尝试用最强有力的相反论点,用来解释对方为何会以相反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找自己的缺点,并试着支持对方的立场,这需要训练和相当程度的勇气。

  立场三:双方都对或双方都错。承认了彼此的长处和弱点,进而让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非是一个全对、全错的事件。

  立场四:这个议题不重要。 我们很容易为了争辩一个议题而越陷越深,以致忘了双方观点的相似处,其实相交于双方的关系来说,这个议题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立场五:以上四个立场都具有道理。当你意识到每一个立场都有些优点时,你就有了对别人的同理心,并因此改善了沟通的气氛。

  5. 情绪和沟通

  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体察别人的情绪对沟通至关重要。

  我们最普遍的问题是不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内向,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影响。

  为了正确的表达你的情绪,你应该知道:

  1. 要能够辨认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2.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后,并不一定要表达出来或有所行动;

  3. 人们会习惯性地淡化或低估自己的情绪;

  4. 有时对方会以一种暗示的方式表达情绪;

  5. 清楚的表示你的情绪只是在当前的特定情境之下,而不是针对你和对方的整个关系,以免造成对方的误解;

  6. 你所表达的情绪通常不是你唯一感受到的。例如,表达你的生气时,会忽略了在生气之前的困惑、失望、挫折、悲伤或尴尬。 我们经常只表达其中一种情绪,而且是最负面的那种情绪;

  7. 强烈情绪涌上的瞬间并不是说出口的最佳时机。选择最适宜表达这个信息的时机,三思而后言;

  8. 如果你感觉到强烈的情绪,但是又不便口头表述出来,写出你的感受与想法,有利于心理和情绪的调适。

  情绪可以分为有助益与无助益的情绪。有助益的情绪有助于提升效率。这两种情绪的差异是它们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例如,某种程度的生气或恼怒可以是具有建设性的,因为它往往会提供让你改进不满意状态的刺激;但另一方面,盛怒通常会让事情更糟糕。

  无助益的情绪往往来自于我们的错误观点,包括:

  1. 完美的谬误:过于渴求别人的重视与欣赏,努力表现完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流露不确定的感觉;

  2. 赞同的谬误:认为得到别人的赞同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

  3. 应该的谬误:对世界期望过于完美,想太多的“本应该”。

  4. 过度推论的谬误:例如,对别人或自己的缺点过度的夸大。

  5. 因果论的谬误:当我们相信别人会引起我们的情绪时,因果论的谬误也会产生运作。

  6. 无助的谬误:被迫害妄想症、杞人忧天的想法。

  减少无助益的情绪的方法是:要注意时刻辨认自己的无助益的情绪,特别是在出现无助益情绪时的时刻,要想出什么事件引发了你的情绪。然而,去驳斥你可能出现的上面这几种非理性观点。

  未完待续,下期见。。。。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五):如何有优雅而又有建设性的处理冲突

  lt;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称为美国的沟通教材确实是不为过的,我花了大概1个月的时间从头看了一遍,其实目的只是为了书中的最后两章,增进沟通气氛和处理人际冲突.

  身在职场这个江湖,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增进沟通气氛和处理人际冲突,在开会中,在讨论问题中,在处理问题所站的立场不同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冲突产生,陷入沟通的死循环.本书通过详细分析冲突的类型以及技巧来使我们对冲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及如何处理的方法.

  冲突的类型从逃避到合作,作者详细介绍了每一种方法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以及结合语境所对应会产生的影响,使读者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职场内,很多人的沟通都是处在一个竞争的情况,比如,站在采购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降低,应该大规模采购,但是站在计划的立场上,如果大规模原材采购的话,就会导致要大规模生产,导致占用成品库存,打乱生产计划,站在财务的角度上,就会有考虑一个平衡,大规模采购会占用的资金流是多少,这部分资金流的现金价值是多少,将来原料的价格走势是什么情况的,等等.以上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会议的态度就是会调适,竞争,妥协都会有,但是很少的公司会考虑到合作,通过跨部门合作来建立项目,将项目内的干系人都牵涉到内,通过描述各个部门的需求,思考相互的观点来商议一个双赢的解决之道,这才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正螺旋.

  职场人常说要open-mind,并且时常要改变我们的mindset,看了此书之后,我觉得改变mindset首先要从沟通做起,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六):你真的了解沟通吗?

  生活中总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 你在对朋友关心,他却误会了你的意思。 朋友在你说话时,不回应或者打断你的话。 两个人开心聊天,却最后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 你和家人聊天,他却一直看手机。 …… 对于日常生活中类似这种不愉快的小事,我一直觉得是性格所致,从未思考过其背后的真正原因。直到我看到《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才知道生活和工作中这些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每一个沟通结果或矛盾都有形成的原因,如果我们学会好好沟通,就能避免这些不愉快的问题,达到自己想要的沟通目的。这本书《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就是教会我们理解沟通,学会沟通的书。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跨越40年,已是第15次出版,可谓是沟通界的教科书,作者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罗纳德·B·阿德勒以沟通写作为专业,一直从事沟通写作与教学,并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于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这些年,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去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 《沟通的艺术》先从自我认知开始,从自身因素扩展到语言、非语言以及倾听的主要沟通途径,再到周围的亲密关系、沟通氛围以及面对冲突的处理方式,分析了各因素对沟通的影响,并告诉我们如何改善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让你理解每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教你成为一个沟通高手。 在沟通中掌控你的情绪,这句话很多人都同意,却很难做到。情绪是什么呢?情绪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务的评价和体验。当一个人情绪强烈时,在身体上会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肾上腺素分泌激增、血糖浓度提高等,在外观上表现为脸红、冒汗,特别显著的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这些非语言反应上,比如表情、姿势、手势、不同的声调和语速等。 和情绪有关的一个词是情商,就是指一个人理解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并能对他人感觉的保持敏感的能力。当你工作中和朋友探讨一个问题时,双方都持有不同观点,面带温笑地控制自己拍桌子发怒的情绪,会容易达到目的;但如果你嗓门很大,不屑的表情,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很可能就谈不拢,甚至争执。 这绝不是说要限制我们表达情绪,隐藏和压抑情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但有时直接、清楚地表达出来不好,那如何建设性地表达情绪?作者罗纳德和拉塞尔在书中写到,在表达情绪时,做到辨认你的感觉,扩充词汇。比如你意识到“我生气了”时,就及时调整情绪。你带着情绪对男朋友说“我觉得该去看秀”,不如把情绪表达在语言里说“我很无聊,所以想去看场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无聊”。

  再一个就是正向自我内言。在除了神经生物学之外,我们的想法也会对我们的感觉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情绪表现出来,自我内言就是我们对一件事做完诠释之后的感觉。当你被别人叫了绰号之后,你自我内言是“我做错了某件事”时,就会感到受伤、心烦,但如果你的自我内言是“我们交情好,喊我绰号显得亲切”,就会感到很亲切、开心。你的感觉是受伤还是开心,取决于你的自我内言,所以合理表达情绪、正向自我内言都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 你能在沟通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吗?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聊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不仅帮我们在沟通中了解彼此,还塑造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知觉,也反应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民间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对人产生积极影响,也可生产生消极影响。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几句话重拾信心;辛苦的推销员也会因为顾客的几句话,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妻子会因为丈夫冲动时说出的话,哭鼻子抹眼泪。 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书中把语言模式依照权利和礼貌分为高权力语言和低权利语言。我们在面试、谈判时选择高权利语言会显得自信,但在请求别人帮助或一些免责声明时,用低权利语言,这种间接地、试探性的语言会显得很有礼貌,更容易达到沟通目的,家人之间的沟通一般都是低权利语言。

  第二点就是分清事实性陈述,避免使用意见性陈述、情绪性语言。比如“你忘了我生日”是事实性陈述,赌气事说出的“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则是意见性陈述,容易引起争执。情绪性语言就是说话者对某件事不客观的态度,当你认同一个人时你说他“外向”,不认同时你会说“人来疯”。所以我们在说话时,要想一想这句话说出去,会给我们塑造什么形象,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沟通气氛是一直存在我们周围的情感基调,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作者在书中把人际关系比喻成天气,它可以是晴朗、平静,也可以是寒冷、狂暴,你的天气完全由你决定。 如何形成良好的沟通气氛,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晴朗温暖呢?首先要做到多肯定,少否定。别人说话时,你要先有回应,多肯定别人的话,即便你不同意他的意见,可以先在别的方面肯定,在视时机或需要说出自己的意见。 维持气氛的另一点是要避免对他人防卫。如何打消别人的防卫念头?我们要做的是多使用描述式语言,而不是评价式沟通。当反对别人的意见时,你不能说“你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应该说“我不明白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描述式语言通是“我”的语言,比“你”的语言防卫强度弱很多。

  还有在你需要或要求别人做一件事时,采用问题导向而不是支配导向。问题导向的沟通者着眼于寻找办法来满足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反应的是“我们”的语言,显示出讲话者是在与对方一起做决定,而不像支配导向一样像是你给对方下决定。比如我们想麻烦别人接电话时,避免说“你接下来两小时最好就在这里”的支配导向,而应该说“我待会有一个重要的包裹会送到,我出去见销售员的时候能麻烦你待在办公室吗?”这样问题导向。打破沟通障碍才能更好沟通。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才能保持沟通顺畅、愉快。 《沟通的艺术》除了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还加入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资料,让我们在不断带入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检视自己的沟通方式。这本书并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沟通却无时无刻存在于生活中,让我们对沟通多一些理解和学习,毕竟沟通和人生一样都是不可逆的,不留遗憾很重要。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七):做一个在家里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中午与同事闲聊,谈起一个话题,新手父母总是希望通过书籍得到大量的育儿经验,而书中有一种论调就是:当孩子是婴儿时,如果孩子啼哭,只要父母忍住不予理会,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就不会再啼哭。

  不知道这种论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我只想说:管他什么育儿理论,作为父母怎么忍心让一个小婴儿在那啼哭不止而不理不睬呢?

  无论孩子是婴儿还是少年,作为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要跟他说话,哪怕是一个小婴儿,父母也要与他嗯嗯呀呀,交流着彼此的情感。

  沟通是什么?

  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中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可怕的实验,证明了缺少沟通,除了带来情感上的痛苦,甚至会影响到生命本身。腓特烈二世,公元1196年到1250年的德国皇帝,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对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之前,婴儿开口会先说出哪个语言。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亲生父母说的语言?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

  所以在一个家庭当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什么是沟通呢?《沟通的艺术》中写道: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处于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关系的品质会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性的噪音干扰。

  在这个定义中,就很容易理解平时为什么会出现父母和孩子沟通无效或者陷入僵局。相信每个家庭都出现过,孩子越不说话,父母就越来越生气的状态,或者是父母说100遍不让做什么事情,孩子却偏要那样做。因为“沟通就像跳舞,取决于同伴的参与”,一个舞者再成功,但是同伴不配合,也会显得糟糕。所以孩子越不说话,父母就越容易被激怒。而父母和孩子沟通经常处于不同的背景之下,比如孩子的脸很脏,父母会觉得很丢脸,但是孩子却不觉的,因为对于丢脸这件事理解的背景不同。

  自我概念

  当我们认识到了沟通是什么之后,就会发现平时作为父母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沟通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改进自己的用词或者句子,而是要先了解自己是谁。“我是谁“会反映,也会影响你与孩子以及家人的沟通。

  认识自我就要了解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价值观等。别人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正是别人的评价塑造了自我概念。当孩子学会说话、了解语言之后,语言信息就开始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了解子女的自我概念,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注意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将有助于子女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就如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说你的单眼皮不好看,那么女孩对自己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我的单眼皮造成我不漂亮。

  自我概念不仅决定了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这被称为自我应验预言。用通俗一些话解释就是你的期望最终会变成现实,但是这个期望不一定就是好的期望,比如一个经常被说不善言谈的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善言谈,当他见到陌生人时就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避开陌生人,或者不得不跟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尽量选择被动说话,这就是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沟通方式有很大影响。

  情绪

  父母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塑造方面作为重要他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实作为父母即使不了解前面的理论,相信大多数仍然会知道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仅是父母,我们还是公司的职员、其他组织的成员,当然我们也是自己父母眼中的孩子,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就会产生情绪。情绪在沟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我们在气头上,就会口不择言,有时情绪好的时候,演讲会超常发挥。所以情绪也会非常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是平时情绪好的时候,孩子拉着一起做游戏,会跟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沟通,但是如果在单位遇到烦心事,孩子要与我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就会沉默,或者心不在焉。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会在与孩子沟通时注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可怕的是,中国的家长很难准确的形容自己的情绪,形容情绪的词汇少之又少,有时会把忧郁认为成焦虑,这样会造成与孩子沟通的障碍。比如明明是自己很害怕,最后与孩子沟通时,却表现出很气愤。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写道:研究者已经证实,如果一个人无法与别人建设性地谈论情绪,这人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包括社会鼓励、不满意的人际关系、焦虑和沮丧的感觉,以及隐忍的攻击行为等。不仅如此,其他的研究者也证实,父母对待小孩情绪的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仅要父母认识自己的情绪,也能够与孩子准确的谈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总是把“妈妈生气了”挂在嘴边,有时我们是忧伤,有时我们是伤心,认识自己准确的情绪,说出自己准确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理解我们的感受,才不会产生沟通障碍。比如我在跟2岁的儿子做粘贴书,我是引导一句,儿子做一个动作,而女儿是把书上所有的文字读一遍,儿子没办法领会。我告诉女儿:你走开,我生气了。但是其实我当时不是生气,而是感觉她打扰了我们,让我很着急,我没有说出自己准确的情绪,导致我女儿根本不明白我我为什么生气,就一直没走,这样的僵持,导致我俩最后都不欢而散。

  当我们知道了沟通时内在的自我概念、情绪对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产生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语言的长处和减少它的缺点,优化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有效倾听

  作为父母在利用语言与孩子沟通时,第一要学习的就是有效倾听,如何有效倾听呢?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

  1、少说话。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但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父母喋喋不休,孩子不说一句话,如果孩子说一句话,我们就会称之为插嘴。有时我们要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我们并不是要保持沉默,而是要去回应和澄清孩子的话,这样才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2、摆脱注意力分散。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成为低头族,有很多时候孩子与我们沟通和交流的时候,父母总是眼睛一刻也不离开手机,然后好像很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没办法多线程处理事情,所以根本没有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和问题。当我们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是眼睛对着眼睛,全身心的在倾听。

  3、不要过早评判。过早评判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的比孩子多,自己最了解孩子,所以往往还没等孩子说完,我们就会作出评判。当然,有时孩子说的可能会语无伦次,这时候我们更不能着急,过早评判,而是帮助孩子澄清他所说的。

  4、寻找关键意思。这方面是父母在倾听的时候很关键的技能,孩子说话的时候没有成人那么有逻辑性,往往前言不搭后语,但是他们一定是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帮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说的,有时也需要父母再用有逻辑的话重复一遍,这样的倾听和回应才是有效的。

  家庭沟通模式

  父母会有效地倾听,更需要形成自己家庭沟通的模式,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把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相结合,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谈话取向就是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时有多开放,遵从取向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八):运用“知觉检核”,走出人际困境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快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这样的对话模式,是不是很常见?

  这样的对话模式,是不是会产生很严重的人际困境?

  答案是一定的。

  凭着自己“所见”的“事实”义正言辞、一针见血的评论对方,这样真的好吗?

  有一个词,叫眼见为实,意思是说我们见到的才是真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见的未必是真实客观的,而很有可能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解释后的所谓事实。比如说我们看到下属在开会的时候使用手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在”玩“手机,但事实上他有可能正在用手机做笔记。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并且很直接的表达出来,那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并陷入很严重的人际困境。

  那么,怎么创造更好的沟通情境呢?《沟通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知觉检核。

  知觉检核的要素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第二部分,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第三部分,请求对方的澄清。

  于是对于文章最开始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的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这样说是不是好多了?一来我们没有马上下结论,二来我们给对方一个解释其行为的机会。

  正如书中所说,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直觉外,知觉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但是,和每一个沟通技巧一样,知觉检核也不是一个处处皆有效的机械公式。如果你想要发展自我知觉检核的能力,在你决定何时及如何使用这个途径时,想一想下列决定因素。

  一是完整性。我们不一定要体现完整的知觉检核的要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只说一个诠释加上请求澄清,可以只说行为加上诠释,也可以省略描述行为的部分。甚至最简略的知觉检核,比如只是简单的问”怎么啦?”也能奏效。你可以靠着别人的帮忙让暧昧混淆的行为产生意义,不过,当听来的判断有较高的风险时,完整的知觉检核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非语言的一致性。我们经常说,你的眼神出卖了你自己。只有当你非语言的行为也反映出你语言表达的那种开放的态度,知觉检核才能成功。当你很刻意的使用知觉检核,但是你的潜意识并没有接受自己的这种方式的时候,你的表情、语调和姿态,可能会跟你澄清的真诚语言矛盾。因为你的非语言信息暗示了你对别人的真正态度,仿佛你早已经为此下了结论。

  三是文化支配,知觉检核这种有话直说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种文化。比如说有一些地方,“以和为贵”的社会价值观可能优先于“把事情讲明”。那么直言直语可能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但是在一些高语境的地方就很能奏效,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喜欢直话直说。

  四是保留颜面,除了澄清意义之外,知觉检核有时能以一种保留颜面的方式使我们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

  比如说我们十分确定对方根本不想要洗碗盆,但是我们可以这样问,“你是打算稍后才清洗碗盘还是忘记了今天轮到你洗?”比起直接对峙,知觉检核是一种比较不具威胁性的指出他们行为的方式。

  试想这么一个情景,你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很棒的建议,虽然老师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是他说会立刻核实这个问题,现在三个星期过去了,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该怎么办?

  你掌握了知觉检核的要素了吗?不妨试试写下你的答案吧!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九):孤独的人生止于沟通

  杨绛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而她与钱钟书的结合,一直被称为是“模范夫妻”。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句话,道出了真谛。

  一段好的友谊,或者婚姻,并不是随时为我们准备着,它也是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渐建立。好的人缘可以让这个人顺风顺水,从而拥有一个自己满意人家羡慕的人生。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沟通,而我们的沟通模式,已经不止于口头交流。你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倾向于做“低头族”,整日手机不离手,跟家人或者朋友的情感交流日渐减少,无意中疏远了彼此间的关系,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深入沟通需要哪些技巧?如何运用沟通艺术来化解你这面临的人际危机?这些问题的深入浅出的探讨解析,全部都可以从这本沟通圣经中找到答案-----《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是美国作家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共同著作,这是插图修订第15版。罗纳德.B.阿德勒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的著作主题涵盖了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等,最终通过这些组建帮助职场人士获得并改进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一名教授,他和阿德勒相遇后,就对沟通这个主题达成共识,广泛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很多教材。

  《沟通的艺术》是由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与辅导研究所博士黄素菲、吉林大学心理学学士李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王敏共同翻译。

  《沟通的艺术》主要阐述的是我与彼的认知,以及建立各种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现实中的例子,多方面多维度的阐释了沟通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有效沟通的方法。其中,非常新颖的是,书中每章后面,都附录了电影电视的例子,还有多元视角拓展。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职场关系建立的教材,又像是一本直达内心的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本解决人生困惑的精囊妙计手册。

  沟通高手如何养成

  我们生活中不乏口吐莲花的人,就像是生意场上的老手们,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再比如说职业销售人员,他们有人能让客户开心的签下合同,也有人能顺利地让老板为自己升职加薪。或者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恋爱桥段,有的男生什么也没有,就凭着口才和毅力,终于赢得美人归。

  以上这些种种,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能力-----沟通。《沟通的艺术》对一个沟通高手的养成,是这样建构的:

  首先是沟通高手的特质:

  一,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可以沉默,可以暗示,可以化解,可以坦白,可以直接叫停。

  二,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在一定的情境下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三,对他人完整全面的认知

  不同年龄,性别,亲密度,社会地位的人,不同的沟通效度。

  学习沟通技巧的不同阶段:

  1,意识觉醒期

  对自己行为方式的目的的意识,意味着你在这方面即将觉醒。

  2,笨拙期

  初次使用新技巧时,会碰到很多尴尬,沟通也是如此。

  3,熟练期

  克服了初期尝试的尴尬,能够熟练把握自己。

  4,整合期

  没有刻意表现,却也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到最佳。

  以上这些只是高通高手的路途上,所做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沟通也好比是打仗,不过,最终检验成功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是否能让彼此都能共赢,彼此都能通过有效沟通来获益。而且,沟通不仅是有声音的,有时,无声的文字交流,能起到更有效的效果。

  就像《沟通的艺术》中提到的媒介沟通的优点:可以增加更多的关系机会;维持和强化关系;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当然,过度的依赖媒介网络等,也有很多的不利:很大程度上是泛泛之交;容易社会孤立;导致现实关系恶化;易被欺骗。所以,合理选择交流沟通的模式,也是高手必备技能之一。

  知己知彼相互成全

  有效的沟通,并非只是自己一味的倾诉给对方,而完全忽略了对方有怎样的需求。既然是沟通,那就是双方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很准确地了解自己,也要完整的了解对方。

  了解自己,就要从自我定位开始,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一、自我概念的确立。

  评价的标准有:对自己有真实的认识;有切合实际的期望;有改变的意愿;有改变的技巧。

  二、印象管理。

  沟通者的举止、外貌、和配备以及和别人的互动模式,都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观感。

  三、自我袒露。

  沟通者出于各种需求,需要袒露个人信息,比如宣泄、互惠、自我澄清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表露真实的自己。

  了解对方,先要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首先要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信息,其次是验证我们对别人行为的诠释是否正确,最后,同理心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选择沟通方式和内容。

  当你做到知己知彼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偶发因素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比如情绪。假设你此时正为一件事焦头烂额或火冒三丈,而恰好你没能够控制住情绪,那么,也将很难很好的与人沟通。

  《沟通的艺术》中举的一个例子:1条侮辱+1000条赞美=1条侮辱。这就是负面情绪的强化,当你春风得意时,哪怕一句泼凉水的话,都能让你瞬间笑意全无,当然,会调整和管理情绪的人除外。

  恰当的语言,不是针锋相对的“我想怎么样,你就必须配合我”之类的话,而是“我们如何做,会彼此都高兴”,就犹如书中提到的语言相对论:我们的字词不仅反映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它们也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所以,知己知彼,合理运用语言,相互成全彼此。

  将人际中的各种冲突一一化解

  人际沟通中,有很多亲密关系的建立,比如爱人间的快乐伤悲,朋友间的推杯问盏,家人间的天伦之乐,都是人间美妙乐曲。但有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当然,生活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运用沟通技巧巧妙化解,是不是就少了很多不必要而烦恼呢?

  一,改善沟通气氛。

  营造肯定的气氛,消除不必要的防卫心理,为对方保留面子。

  每一段人际关系都会形成一股沟通气氛。正向气氛的特征是肯定的信息,这使双方互相重视的信息得到彰显。

  二,冲突的处理方式。

  根据关切自己还是对方的高与低,将处理方式分为五种:

  逃避(双输)。

  这是对冲突的悲观态度,当事人都认为自己没有好方法解决问题。

  调试(一输一赢)。

  调试者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竞争(一赢一输,有时双输)。

  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以“都听我的”来解决问题。

  妥协(部分双输)。

  双方都牺牲了一部分目标,给了对方想要的好处。

  合作(双赢)。

  高度关心自己和别人,重视用“我们的方法”解决问题。

  《沟通的艺术》还给出建设性处理冲突的技巧:提问和释疑。比如运用这样的提问:它听起来是个好主意,但......,从中思考理性的双赢方法。

  当然,还要努力消除负面的冲突解决方式,比如:强烈批评,或者防卫,或者蔑视问题,或者回避,以上四种被称为“末日四骑士”。

  《沟通的艺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沟通技巧,同时,也是洞察人心的一本心理研究的书籍,把它称为沟通圣经一点不为过。就好比我们在人生山峰的攀岩中,总有一些荆棘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这时,翻一翻圣经,里面有很多精囊妙计,总有一条为你所用。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读后感(十):沟通不可复制,但可以学习 -- 读《沟通的艺术》

  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沟通不可复制,但可以去学习。当初选这样的一本书来读正是想学习沟通,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特别是一些现场说不出合适的话,常常会“无语凝噎”,或者把对方搞的“无语凝噎”。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沟通或者说话的书,比如《说话的魅力》,《说话之道》,还有《非暴力沟通》和《学会提问》但从没有一本书这么体系的讲沟通这件事情,要么是生活中的小故事集锦,要么是某一个方向的拓展。这本书把沟通分成三大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什么意思呢,下面讲讲我的收获。

看入人里:怎么样算沟通高手?

  我们对渴望而不曾拥有的能力总有一些仰慕,比如说编程高手,首先应该是有扎实的基础编程能力,然后熟悉多种语音、框架的优缺点,并且深谙性能优化,代码简洁之道,甚至在UI、产品设计上都有一定的造诣。映射到沟通这件事上,高手应该懂得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不同的方式,明晰彼此利害关系,在周围人中有较好的口碑。

  反过来说,沟通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回应的方式有限,比如老是吐槽,或者什么场合下都沉默不语,就像KTV只会唱一首老歌或者自己做饭只会煮面条一样,而没有准备足够的沟通行为在不同场合运用。其实我们的性格某种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沟通方式,高自尊的人比较有可能对别人有较高的评价,低自尊的人可能对别人有较低的评价。比如低自尊的人常常愤世嫉俗、认为别人心怀不轨,而高自尊的人常常从正面的观点看别人。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我们从别人身上发现的特质,是我们无意识投影在别人身上的影像。而沟通中的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角色以及当时的情绪等,这些都影响着沟通的方式取舍。我们和父母聊家常,和爱的人谈感情,男生与男生一起聊技术、聊游戏或者聊女生。与书友一起聊书,与志同道合的人聊理想,每个角色有不同的诉求,如若随意颠倒可能就会闹出尴尬。沟通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确保对方是感兴趣的,是相关的。再进一步,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遵从的价值体系,这是左右人们言行的重要因素。认知是复杂的,我们应该有同理心,即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理解他的观点。下属常常不理解领导,为什么没事整事,而领导往往是立足部门或者企业的利益去做的一些布局。这就是看入人里,做好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去了解我们要想要了解的人。

看出人外:你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沟通价值

  回过头来再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沟通?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换。有意或者无意的,不仅只是口语、文字式的沟通,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沟通价值,包括身体动作、声音、触碰、外貌、物理空间、物理环境、时间等,它们是沟通的必要条件。这些因素可能反应出与口语沟通相反的情绪和态度。我们也能从这些因素中判断沟通者的一些情绪和特征。最简单的来说我们去面试,一个人衣着整洁得体,做好简历,修好边幅,对自己得意的项目如数家珍,这些肯定是加分的,如果有系列的博客或者优秀的开源项目,更是锦上添花。但如果简历上写的精通什么什么语言,主持过什么开发,面试官一问又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这自然是会受到质疑的。我们的形象,谈吐,过往经验都在给面试官传递信息,他也会以此做出判断。同样回归到生活中,特别是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很多在网上的行为都会留下记录,比如芝麻积分的高低表示着信用的好坏,我们的博客、微博、朋友圈都多多少少的反应着我们的信息。这些可能就会成为别人和你交往中的一个依据。所以不单要会察言观色,还要会观察人相关的一切。

  再进一步说,既然我们的行为和我们自己打造的环境反映着我们的信息,这其实会得到别人给我们的一种认同,为何不把这种认同管理起来呢?一辆华丽的敞篷车或别致的进口车并不只是让开车的人感到舒适,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选择物件的定位和得到它们的方式是一种认同管理的重要方式。用时下的话说,叫做形象设定。你希望在别人眼里成为什么样的形象,或者说你自己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去用你的行动去维护它。你想疼爱你的女朋友,你想孝顺父母,你想得到领导的信赖,不用多说,去做好就行了。真诚、认真的行动比动听的语音更有说服力。

看人之间:你能经营好这段关系吗?

  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因为对方的外貌,第一印象好;也可能是因为对方和我相似,有着相同的爱好和习惯;也可能是互补,可以取长补短;也可能是对方能力比较强,希望跟着厉害的人一起涨见识,也可能只是闲聊。除了一些萍水相逢,我们与人沟通,建立起朋友关系、恋人关系或者合作关系,都有其发展的阶段, 作者将其分为十个阶段:

  十个阶段

  当然并非所有的关系都按照这个线路去走的,有可能是跳跃式的,也可能是反复的。拿恋爱来说,初次见面双方都比较谨慎,只是大致认为对方是个值得交往的对象而见面,这就是初始阶段,而后觉得感觉还可以,但不知道对方对自己是否也有感觉,于是再回去试着约出来,这便是第二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相互倾慕,有一方表白,一方允诺,确定男女朋友关系,这就是强化阶段了。关系确立之后,对前缘旧爱不再惦念,因为对方的喜好自己做出一些调整,这是整合阶段。继而介绍给亲朋好友认识,融入到彼此的生活圈,甚至父母双方见面讨论婚姻事宜,然后走入婚姻,双方的关系得到一个重大的成果,这就是结合阶段,是一个从“你”“我”到“我们”的过程。但随着相处的日趋了解,对方曾经光鲜的一面变得暗淡和习以为常,对方的不良习惯越发明显,开始有所冲突,进入分化阶段。如果矛盾没有解决,互不迁就,彼此的沟通品质下降,限制着、压抑着彼此希望在很多方面划清界限,这就进入了各自阶段。到了停滞阶段,双方冷战继续,沟通还是限于老的方式,关系不在成长,就像一个空壳;到了最后,这个“我们”可能又走向了“你”“我”,一段关系走向了结束。

  当然并非所有的关系都会结束,许多生涯的伙伴,友谊,婚姻一旦建立之后都会延续一辈子。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阐述,关系是会变化生长的,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比较爱缠着父母,到了青少年时期渴望一个人的空间,甚至会和父母关系变得疏远,但到了成年,我们不需要和父母天天在一起也同样感觉很亲密。关系会回旋式的向前推进(也可能后退),认识到这些有助于我们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和努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是我们可靠的后方,是幸福的来源,合作关系的亲密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多成果,那么一段关系为何变的亲密呢?

  许多亲密关系有四个向度,生理上,理性上,情感上和分享活动。比如许多女性认为性是一种在关系已经建立后表达亲密的方式;反之,大多数的男性则认为,性是一种创造亲密感的方式;而我们交换想法,探讨理想这就是一种理性上的共识;朋友间的理解和支持,吐露心声这建立感情上的依赖;另外通常我们会用我们和他人分享信息的量来衡量人际关系的强度。一些人会引以为傲地声称:“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秘密。”,而如果丈夫做了什么不愿意告诉妻子,可能就会产生间隙。企业进行交流,国与国之间进行会谈,这都是加强关系的方式。

  说了这么多,怎么做到呢?如果你想快速成为一个沟通高手,对不起,这本书不能给你答案。

其实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并没有速成的办法,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修养是一生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你往你的目标移动。

  我很认同作者这点,沟通是我们毕生的要做的一件事,需要我们不断的投入。关于怎么样去倾听、如何避免产生防御心理以及如何化解冲突是有一些策略式的建议,这些技巧很多书中都有,但每个沟通都不可复制,人的变化以及场景的变化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总结,所以这里我也不再赘述了。

  小结:沟通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锻炼的能力,带有目的性的社交活动让我们去着手如何去说服别人,打动别人。比如恋爱的过程,我们从没有如此用心的去关心一个人,或者去思考怎么样才是真的爱一个人,给红包送礼物这换了谁都能做到,有什么事情是你真正为她所做的。男生如果因为钱的问题而不谈恋爱,那也太短浅和可惜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