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6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经典读后感10篇

  《沟通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是一本由[美] 罗纳德·B·阿德勒 / 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一):四个方法,让沟通不再困难

  好友芳芳又在向我抱怨,说他老公直男癌越来越重,已经完全无法沟通。远的不说,就上周末,芳芳和老公孩子一家公园玩,那天天气很好,但芳芳皮肤季节性过敏,回家后脸又红又痒。去医院拿了一些药膏,医生说要注意饮食清淡

  正好那天朋友约晚上吃火锅,路上老公提醒她,少吃点辣的。芳芳点头同意,可真正吃饭的时候,喜辣的芳芳早已忘了其他,自顾自开始吃起来,老公再次提醒了她,她说着同意,但仍然没有停下的意思

  第二天,芳芳的脸红得更厉害,还出了些痘痘,正在那儿着急,老公冷不丁说了一句:昨天都提醒你了你还不听,现在知道了吧,你总是这样,只会嚷嚷,也不去做。说要减肥吧,听你念叨了差不多一年,仍然没见有什么行动,再这样下去我都不好意思带你出门了。本来心情郁闷的芳芳因此和老公大吵一架。

  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出,芳芳老公是真关心她,可是就因为那一句“再这样下去我都不好意思带你出门了”让芳芳觉得老公在嫌弃她,这让她伤心愤怒。其实她也意识自己昨天不该吃那么多辣的东西,可是当自己老公这样说的时候,让她产生了防卫的心态,其实她需要的不过只是老公的一句关心话而已。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明明是想表达关心,但在对方听来却是伤口撒盐。那我们如何沟通,既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伤害别人,又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呢?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 Ⅱ)合著的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实用可行的方法。本书已经再版15次,非常值得一读。两位作家对沟通、演讲领域教学研究多年,造诣颇深,并合作出版多本相关教材

  本书主要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看入人里”主要探讨的是与沟通者本身有关因素,说明人际关系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探讨沟通对象关系,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关系的演变,如何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我更愿意把他当成一本教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心理学书籍,从源头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与对方充分理解基础上,通过一些技巧解决与人交流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冲突。

  沟通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不断去练习,从意识觉醒期,到笨拙期,到熟练期,最后达到沟通自如的整合期。以下是我总结书中的四个可以提高沟通能力的方法,只要实践,定会有所提升

  一、学会与自己沟通,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

  朋友和她老公出去玩,让老公订酒店结果订的地方不是她想要的,两个人因此大吵一架。我问她:为什么两人不提前把想住的酒店信息沟通好呢?她说:我以为他知道啊!她老公也很郁闷:“说让我全权负责,结果订了又说不喜欢。”

  很多女人说话喜欢男人去猜,不仅让男人摸不着头脑,两人因此也会矛盾重重,久了甚至会厌烦。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不必要的冲突,其实我们大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另外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有的需求,对自己的一切负有百分百责任。都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想要逛街、看电影或者出去旅行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接受别人的拒绝,学会自己创造幸福

  二、处理好自己情绪,让沟通更顺畅

  情绪就像住在我们身体里的小怪兽,我们一不注意就会被它左右,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文化性别社会习俗、自我坦露的不安、情绪感染力等不同,情绪的触发也会不同,但由情绪引发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沟通不畅,给生活带来各种各样困扰

  一个成熟的人,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必要作者建议,我们可以通过给情绪命名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某种情绪,但并不意味着会说出来,也就造成了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与自己对话时刻觉察自己,认清目前自己处于哪种情绪。当我们正确给情绪命名的时候,也就是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因此,可以扩充自己的情绪词汇,更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复杂情绪。同时记录自己的情绪激发事件,引发的自己某种情绪,以及自我内言(自己坚信的某些信念),并判断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是负面的,写下一个较为理性正面的替代思考,修正负面自我内言;把自己的感觉通过适当时机表达出来。

  三、正确表达需求

  了解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并整理好情绪,就需要将自己需求准确描述出来,不评判,不情绪化。比如:老公堆了几天的袜子没洗,如果直接说老公懒,就是评价;如果是说你袜子堆了几天了仍然没洗,这让我觉得你不注重卫生,就是描述问题。或者孩子因为喜欢看电视,就说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等等。

  评价就是一种变相的贴标签,如果说经常说这些评价的话,给对方贴上某种标签,对方就真的会像自己设想的那个标签发展。同时还会产生对方的防卫心理,导致沟通不畅。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既是以一种公正态度对待别人,也能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

  四、学会倾听

  作者认为,倾听是最重要的沟通技巧。沟通是双向的,我们有“述说”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倾听不等于听见,是“大脑将这些电化学脉冲重构为原始声音的再现,再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即不仅要听见对方的话,还要做到专注,理解,回应记忆。对对方抱有同理心,必要的时候及时回应,将自己所解读的信息重新说一遍进行释义。并根据对方的需求,做到分析、评断,同时询问对方自己的评断正确与否。如果对方需要一些建议意见,也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建议。

  另外,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如何使用正确的沟通语言,如何调整沟通氛围,如何处理冲突等都有详尽的描述,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人与人之间,沟通必不可少,沟通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在充分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基础上,站在双方角度友好地协商解决问题是必要的,也是保持人际关系顺畅,家庭和谐爱情保鲜,友谊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二):沟通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

  蔡康永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而说话伴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会说话和不会说话,懂沟通和不懂沟通,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会造就事态不一样的发展。

  你有没有试过,常常对你而言非常清楚的信息,却让其他人困惑误解。你告诉发型师“头发修一点就好”,然后你非常惊讶发现她的“一点”竟然是你的“很多”。你激昂地与对方讨论某件事情,却发现你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诸如此类的沟通过程告诉我们,沟通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里。很多时候沟通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在那个沟通里是否足够用心,是否感知到了其真正所表达的意思。

  作为普通一员的我们,要如何做,才算有心,才能提升自己的沟通,实现有效沟通呢?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就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沟通的艺术》由美国作家罗纳德•阿德勒以及拉塞尔•普罗科特所著,从心理学的层面上为我们讲解了如何才能更好的沟通、如何在面对冲突时打开一个双赢的局面。作者投注了多年的专业经验,将《沟通的艺术》打造成为有关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

  该书兼具深入性、广泛性与完整性,特别针对性别与文化观点进行了贯穿全书的探讨。销售40载,再版15次的美国沟通教材,超过200多万大学生使用的人际关系读本。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对于沟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下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收获,希望对你也有触发。

  01

  认识自我

  你是谁?大家常常会问别人,却很少会这样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会这样深入研究自我,所谓自我,是你对自身的认识与感觉。

  而在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坦露:有意向他人揭露关于自己的、重要的且不为人知的信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去构建与他人的沟通,给彼此带来更多有效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会忽视了这个自我,没有足够正式那个真实的自我,往往就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潜移默化的无效沟通。

  这个自我,会随着时间环境、文化的变化发生改变,而你要学会去感知每一段经历中那个真实的自我。有一位作家说,经历可以让基因变得沉默或变得有活力。即便是害羞,一旦落入生活之手,也能变得像橡皮泥一样。

  所以说,不管你是怎样一种性格的人,都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打破自我,塑造自我。

  作者在书中提出,关于构建自我形象的4点建议: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2)有切合实际期望

  3)有改变的意愿

  4)有改变的技巧。

  通过掌握以上方式方法,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中,总会让你对自我有新的认识,对沟通有新的理解。

  02

  构建知觉

  在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受自我概念影响,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与看法

  比如说,同样是外出游玩过程中,突然遭遇大雨的侵袭,有人会抱怨真惨,被淋成了落汤鸡,有人会感慨这雨来得真及时,带来了一场独特的雨中漫步。

  而这份知觉,是受我们自己控制的,调动知觉的能力,对我们处理各项事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构建知觉,以此了解知觉。

  作者在书中,通过以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4个步骤来达到这个目的:

  1)选择

  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知觉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选择那些能给自身留下印象的信息。

  而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刺激强度重复的刺激、动机等。所以,在做这些选择时,要清楚自己处在怎样的一种境况,更看中的是什么。

  还有要记得这个选择,不仅包括选择注意某些刺激你的信息,还包括选择忽视某些其他的线索。比如说,你认可某个人时,你可能就会忽略了对方的缺点,你抵触某个人时,可能就会放大了对方的缺点。

  所以,为了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你得学会选择,做出那个正确的决定

  2)组织

  在你接收并选择了那些信息后,我们必须学会用有意义的方式来组织这些信息,而不同的组织,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刻板印象,在你心中,认定某一种思维模型后,后面都会将其对号入座。比如说你信仰宗教,那么你对待教友的态度就会和看待其他人的态度不同;你觉得男女有别,那么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断句,不同的断句会造成各式各样的沟通问题,甚至发生争议,而在这份争议中,与其去争执,不如承认彼此的问题所在,进而寻找解决的方法。

  3)诠释

  在我们选择和组织自己的知觉后,我们还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

  比如说,在人来人往大街上,一个朝着你微笑异性是出于礼貌还是对你表示爱慕呢?好友拿你开玩笑是想活跃气氛还是想激怒你呢?

  而在这份诠释中,你会受到个人经验、对人类行为假设、期望、态度、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诠释。

  4)协商

  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一群人中间,他们影响着彼此的知觉,并且试图在感知上达成一种共识,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商。

  而要了解协商运作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人际沟通视为彼此故事的交换。

  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在沟通中,知觉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你很难指出它的起点终点。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学会在这一段段的沟通中,去理清自己的知觉,构建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

  03

  管理情绪

  沟通塑造了感觉,感觉又塑造了沟通。这个感觉,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情绪,它们借由内在的生理变化发出信号,借由非语言反应显现出来,并且在大部分情境中借由认知的诠释而变得明确。而我们会通过这些信息来选择是否用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觉。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我们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常常都没有孔子的那种大智慧去处理问题,而是看到此情此景时就会一味指责对方,急于爆发出内心所有的情绪。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我们总是容易被表象的东西所欺骗,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爆发情绪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就将负面情绪带动到沟通层面了,进而影响着整个沟通过程。

  为了能让你更自信、更有效地去沟通,就要学会辨别情绪的激发事件和你的自我内言,学会用更有逻辑的情境分析来重新评估你所有的非理性想法。

  要想了解到全面的事实,我们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04

  学会倾听

  倾听是最普遍的或许也是最常被人忽视的沟通形式。听到跟倾听是有差别的,心不在焉的听跟心无旁骛的听也完全不同。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主持中曾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在倾听的过程中,切忌听话不要听一半,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学会倾听,是指弄懂别人所传达的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了5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只有努力做到这5个要素,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才能明白信息背后的前因后果,懂得别人所传达的意思所在。

  沟通都是双向的,并不是单一的,要最终实现有力的沟通,必然要懂得其中沟通的技巧,并践行在日常的沟通中。

  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8大专栏、超过100篇文章,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新增多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可以轻松印证作者在每一章总结的沟通准则,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在本书中你将学到许多沟通技巧,通过亲身实践,你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行为资料库。

  要知道,沟通是门大学问,值得你我一生为之学习领悟。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三):书评|在职场该如何优雅的撕逼?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在职场上,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管你是否喜欢对方,因为工作原因,你都不得不跟TA共事。

  前几天朋友特别生气的跟我吐槽他的同事。

  朋友在上海总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同事请他帮忙,他前前后后忙了一个星期,牺牲了休息日加班加点的帮他们做Case,提供一些数据支持。按说不管Case有没有通过,同事都应该表示感谢吧?但是,上海的同事既没有在工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也没有任何感谢,反倒因为Case最后没通过把责任全部推倒朋友身上,不仅在电话里特别生气地指责朋友,而且还直接挂断了电话。这让朋友更觉得生气和委屈。

  明明是自己加班加点的为他们部门忙里往外,到最后还落一通抱怨,太不值当了!

  职场是一个考验智商和情商的大熔炉。

  有的人工作能力强,但情商堪忧,同事领导全都得罪了还不自知,要不是因为业务能力优秀,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有的人工作能力一般,但极会做人,你跟他一起工作,即使拖了工作后腿,你都不忍心责骂他;

  还有的人工作能力不强,情商也不在线,脾气差,又不会好好说话,跟这样的人一起工作,简直是一个灾难,撕逼大战随时都能上演。

  那么,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得不撕逼的情况,怎么能优雅的撕?

1.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因为工作而发生争执扯皮的情况经常会发生,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谁的胜算才会更大一些。

  首先要听对方把话说完,不要着急去抢话和提高声音,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就算对方言辞激烈咆哮叫喊也不要被激怒,同时你最好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要知道,职场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一件工作的处理,都能显示出你这个人的情商和品性。或许你逞一时口舌之快让自己舒服了,但是你的领导和同事会在心里对你的能力和性格打折扣,即使公司里是谁的业务能力强谁就有话语权,但是一个脾气不好情商太低的同事也是不受欢迎的。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是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由它肆意妄为,不仅伤人更会伤己。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自我沟通,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罗纳德•B•阿德勒《沟通的艺术》在第一部分就讲到“看入人里”,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及时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

2.抓住对方的观点,重复一遍

  不要在愤怒时回答言不由衷的话,不要针对对方的态度进行回击,而是要抓住对方的核心观点,并用两三句话总结出来,重复给他听,让对方知道你的理解是不是他想表达的。同时,你表现的越平静,语气越温柔,越能降低对方的怒火,缓和紧张的气氛,不至于把关系弄僵。

  如果两个人不解决问题,都只从对方的态度上去判断彼此,原本是工作本身的沟通问题就会升级到人身攻击。虽然双方都知道,人在极度愤怒时,很难表达清楚,而如果有一方能抓住对方愤怒的核心观点,并向对方表达理解和尊重,就会卸下对方的“对战”心理,事情就会更容易解决。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太注意听别人怎么说,尤其是在职场沟通上,听不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观点,也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也不反馈给对方自己是否理解,结果只能是工作上的互相推诿。罗纳德•B•阿德勒《沟通的艺术》第二部分关于“看出人外”讲的是如何通过对方的语气、言行等线索去倾听,从而抓住对方想要表达的重点。如何做到有效倾听?书中提到:少说话,摆脱注意力分散,不要过早评断,寻找关键意思。我们要有看出人外的洞察力,要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给出合适和倾听反应,照顾好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3.为对方找个台阶,共同解决问题

  当沟通清楚问题之后,就要开始解决问题,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不管你多有理,不管你有多正确,都要记得给别人留三分余地。虽然事实证明你是对的,对方已灰头土脸,就不要再赶尽杀绝。赶紧为对方找一个台阶下,结束此次争吵才是当务之急,同时对方可能会因为你的善意而化干戈为玉帛。

  职场中为工作争论在所难免,而维持与同事之间的友好关系是让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即使在工作中吵得不可开交,找到问题根源也要共同努力一起解决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不要把事情做绝,凡是都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才能长久的共事。

  不得不再次提到罗纳德•B•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书中第三部分讲到的“看人之间”,其中有一章讲到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在职场中因为工作而发生冲突在所难免,甚至在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矛盾。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而不是某一种策略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彼此的双赢。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沟通高手。

  而《沟通的艺术》告诉你,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升起来的!这是一本让你情商在线的超级沟通教科书,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在职场上如鱼得水!

  【完】

  作者:爱啃骨头的猫咪。

  习惯早起,喜欢读书,业余写字,最近又爱上健身。

  不吃鱼只啃排骨喝鸡汤的喵。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四):越成长,越淡定

  我们都吵过架,就算没有吵过架,也与别人发生过争执,争执的结果有时赢有时输,有时大家不赢不输达成第三个观点。撇开结果来说,争执也是沟通的一种。真正的不沟通,那就是孤立,比如夫妻间的冷战。

  孤立是可怕的,在越南北部的战俘营里,被独立囚禁的战俘,冒着严厉拷打的风险,拼劲全力发明出一套用敲打墙的声音传递信息的方式,目的只是让单独囚禁的牢友,感到不那么孤独。所以我们才会听到那么多怨偶中被冷战的一方说:我宁愿他或者她跟我吵起来,也好过现在这样完全不理我。从这一点上来看,沟通已经超越了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求,成为一个贯穿这五个层次且必不可少的需求了。

  但是这个需求,我们处理得几乎可以说很糟糕。其他五个需求,不管是最基础的衣食住行生理需求,还是自上层的自我实现需求——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都比较容易听到做得成功了。但是,回忆一下你生活中的场景,关于沟通的冲突似乎随处可见: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员工与老板的相互抱怨、情侣或夫妻间的幽怨,甚至去趟超市,也能看见顾客和店员在发生争执……这些情况,大部分都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

  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可能来我们自身,可能来自沟通的对象,也可能是选择的方式不对,再版14次的《沟通的艺术》,从三个层面解读了人际关系全貌: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将沟通概括为两个向度:内容和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把话说的很明白了,但对方仍然拒绝接受我们的意见,因为把话说明白只是完成了内容向度,而在不同关系的沟通,会有涉及感情、情绪等因素掺杂,比如一句简单的“今晚很忙,改天吧”,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说,表达的含义截然不同,得到的回应也天差地别。

  《沟通的艺术》非常厚,正文内容就有四百多页,涉及沟通的内容非常全面,总结来说,解决沟通问题和其他问题一样,三步走——收集信息、好好说话、以结果为导向。

  第一步 收集信息

  与我们处理其他问题一样,在处理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围绕该问题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我们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在沟通之前,我们需要收集足够多和我们沟通对象相关相关联的信息。比如性别、种族文化、成长家庭这些较大范围的信息,以及对方现在的情绪状况,和对方想解决的问题。收集这些信息的方法,除了观察,观察身体动作、仪容仪表等,更重要的事倾听。

  “倾听,不只是听见”。摒弃心中一切先设条件,“心无旁骛”地倾听沟通的对象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到回应,让他/她传达出更具体详尽的内容,以充分了解他对方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是我们与沟通对象之间的问题症结所在,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第二步 好好说话

  我们常说“有话好说”,我们常常做不到有话好说,如果是有共同认知的沟通,倒是可以做到好好说话,一旦沟通有矛盾,三句就能冒出火花。

  做到好好说话并不难,做到客观(书上叫知觉核检)、同理心以及清晰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引起矛盾的常常是我们的情绪,而不是客观观察。比如下班回家的老公,看到家里的脏衣服没洗或是洗碗槽里还对着早上的碗筷,他通常的表现是抱怨:“你又没做清洁,你太懒了。”也许妻子正在因为没做这件事而忐忑,这一通数落带来的不是歉疚,而是基于不想被抓小辫子的恼火,这种表达想不吵架都难。换这样一种表述方式,也许会好很多:“我们说好我做饭,你洗碗,但现在我看到早上的碗还在洗碗槽里,你是有事情忙忘记了还是今天身体不舒服?”既描述了事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关心——也是同理心的一种,谁都有犯错误、忘事的时候,你帮她找出了一个开脱的理由,她会觉得你善解人意。

  而清晰表达包括了客观描述和同理心,还有最后一点,就是结果的陈述。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后面可以再接一句:“你看是现在稍微收拾一下,我们吃完晚饭一起洗,还是今晚出去吃?”是不是一个矛盾就化于无形了。

  第三步 以结果为导向——解决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通常要以结果为导向,在沟通中说以结果为导向,可能会感觉太冷冰冰了,毕竟我们要沟通的对象不都是事务性关系对象。

  在这里的以结果为导向,是指以达到我们沟通的目的为导向,达成目的的路径并不重要。书中举了一个案例,两个女生合租。A女生爱干净爱做饭,B女生不爱做饭也不爱收拾。两人合租,家务工作肯定是要一人承担一半的,在某个B女生又忘记洗碗的早晨,A女生和B女生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讨论,最后的解决方案是,A女生负责打扫卫生做饭,爱逛街的B女生负责每周两次的食品采购,并帮A女生顺路办些事。

  原本是两人共同完成的打扫卫生和做饭,变成了A女生一个人事,但是她不喜欢的逛街卖菜由B女生承担了,仍然是一人一半家务,形式不同而已,各取所需。

  沟通不是万能的,即使掌握好这本书中的有所内容,并用得炉火纯青,也不代表我们就能处理好生活中所遇到的纠纷以及处理好各种需要沟通的场景,因为我们不排除确实就有那么些蛮不讲理、拒绝沟通的人。不能白试百灵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用去研究沟通的技巧,哪怕,它能改变我们与一个人的沟通方法、重构我们之间的关系,也算是有意义。更何况,我们学习这些沟通,更多地是用在与我们有密切联系的人之间,比如,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朋友,而这些人,并不会那么蛮横无理,真有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你还选择和他/她做朋友,只能说你心大,不学沟通也罢,当做慈善了吧!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五):解密英国女王的高沟通能力,你也可以成为沟通高手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历史上有名的女王,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是亲王。有一次,他们夫妇两吵架了,丈夫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维多利亚女王觉得是自己理亏,于是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

  第一次敲门时,阿尔伯特问:“谁?”,维多利亚答道:“英国女王!”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

  第二次敲门时,阿尔伯特又问“谁呀?”,女王答道:“我是维多利亚。”可是对方还是没有开门。

  最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这一回她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而这次房门从里面打开了。

  在我们赞叹英国女王的高沟通能力之前,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反面事例:

  2004年有一场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读于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了四个人,最终在三亚被捕。

  于是真相被揭露:马加爵在打牌时与几个人起了争执,这几个人历数了马加爵以前的种种劣迹,对他冷嘲热讽,甚至说:“吃饭时,就连你的广西老乡也不愿意叫你。”而就是这一场口角之争,使马加爵产生了杀人的念头。

  两场沟通,高低立现,一个化干戈为玉帛,一个却让凡人立地成魔,而这就是沟通的力量:小到家庭琐事,大到关乎生死。由此可见,了解沟通,提升沟通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美国权威沟通教材《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是大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最佳读本,这本书是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两人合作编写的。

  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更是一位从事沟通写作的专家,这本书已经修订到了第15版,畅销了40载,有超过200多万的大学生在使用它。更有读者在亚马逊上评论说: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已经习惯了枯燥粗简,令人混混欲睡的教科书,但《沟通的艺术》是一个例外。书里的绘画,诗歌以及故事,甚至卡通,都是美丽而且有趣的,内容经过精心组织,文本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您是一位沟通学者或心理学教授,正在为新课程挑选教材,请帮您的学生一个大忙:使用这本书吧!”

  在这本如此受人欢迎的沟通教材中,作者阿德勒从看入人里-沟通者,看出人外-沟通信息,看人之间-关系演变,这三个方面来帮助我们了解沟通和提升沟通能力,而英国女王高沟通能力的秘密也蕴藏其中。

01高沟通能力的秘密

  “看入人里”主要是阐述沟通的本质以及自我与沟通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什么是沟通?什么是高沟通能力?以及沟通高手有哪些特质?

  虽然人人都在谈论沟通,然而实际上沟通学者们对于沟通的定义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符合大多数沟通情境的定义:

  “沟通是有关使用信息来生成意义的过程。”

  既然沟通的定义是有争议的,那么关于沟通能力也不可能会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不过作者阿德勒提出能够有效实现沟通目的的沟通能力必须同时兼顾有效性和适当性,而符合这两个要求的高沟通能力也一般会包含如下三个特征:

1灵活多变——有多种沟通方法 2随即应变——能够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适当的沟通方法 3后天习得——基因决定了一部分沟通能力,但沟通能力可通过后天学习来提升

  明白了高沟通能力,那么沟通高手的特质也就不难辨识了: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沟通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维多利亚女王完全具备沟通高手的7大特质,而这7大特质也就是她高沟通能力的秘密,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如何具备这7大特质,从而成为沟通高手呢?

02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答案很简单,掌握这7大特质的源头就在于“提升我们对沟通的认知复杂度”即提升我们打造“沟通”这件事物的架构能力。

  以《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为例,他对沟通的认知复杂度绝对比大多数人要高,因为他打造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架构:写了《沟通的艺术》这本500页的书,其中参考文献就占据了45页,且这500页也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清晰组织出了下图的沟通架构: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去从零搭建“沟通”的架构,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然后进行消化和取舍,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不过理论知识总是令人感到枯燥,抽象的,因此作者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还开设了一个电影电视栏目,搜集了大量跟沟通有关的影视剧,寓教于乐的同时,让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知。

  下面是我整理的所有影视栏目中所涉及的影视剧,并摘抄了一句话推荐:

  https://mubu.com/doc/4bGv8npBd

  所以英国女王的高沟通能力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我们愿意提升自己对沟通的认知复杂度,让自己具备沟通高手的特质,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点击❤收藏。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六):你说我刷朋友圈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我是在研究沟通的艺术!

  一提到朋友圈,你会想到什么?微商、炫富、晒娃、秀恩爱?还是浪费时间、影响工作、不刷心里痒痒?

  其实朋友圈属于一种社交媒体,与电子邮件、手机通话、短信等个人化的电子沟通同属于媒介沟通,这其实是一种沟通形式。

  我们就以最常见的发一条朋友圈为例,看看如何用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来解读发朋友圈这个沟通行为。

  你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你和妻子各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一般来说会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如几点几分,在哪家医院,顺产还是剖腹产,男孩还是女孩,身长,体重等等。这一条信息,代替了以前挨个给亲戚、朋友、同事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这其实展现了媒介沟通的“群我特性”,也就是能将个人信息一次性发送给许多人,从而维持联系。

  接下来,很多人给你点赞并发表评论,这是利用了朋友圈的“互动功能”,这为进一步的维持沟通创造了环境。

  过了几天,出院之后,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你们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可能是孩子身体上的不适,也可能是大人睡眠不足,又或是新手妈妈的焦虑,父母与老人在养育方法上的分歧等等,这时你的妻子很有可能会去“微信妈妈群”里寻求帮助与认同,与具有同样问题的妈妈进行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缓解焦虑,这些做法都属于寻求“社会支持”,这是因为与有着相同想法或经历而又没有正式联系的人说话,会让我们感觉更自在。

  再过一段时间,你们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渐渐有了一些心得,开始晒你们照顾孩子的照片,这些照片肯定都是去除了家里凌乱的背景,再把自己精心捯饬一番,拍下了很多张照片之后,挑选出来的最满意的一张,而且很有可能是用美图秀秀处理过的,这时你是在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在说假话,而是意味着选择自己的哪个角色或者哪个部分加以展现,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沟通方式,你可能不会展示一切,你分享的只是自己真实的一部分。

  因为完完全全地坦露自我是不合适的,这就涉及到人际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自我坦露”和“隐私管理”。“自我坦露”是指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重要的、不为人知的信息的过程。而“隐私管理”是指人们选择透露或者隐瞒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自我坦露在宣泄情感、自我确认、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社会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安全问题,建立负面的印象、降低关系的满意度等等。这时我们就需要从坦露对象的重要程度、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影响以及是否具有道德上的义务等方面,来决定坦露的内容、方式和程度。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沉默、说谎、模棱两可、暗示等方式替代自我坦露。

  上面提到的印象管理既发生在媒介沟通中,也发生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沟通不仅包括口头上的,也包括书面上的;不仅有面对面的,还有电子媒介的;不仅有表达,还有倾听;不仅有语言的传递,还有非语言线索的表达;不仅有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还有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沟通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认同的、社交的和实际的需求,更是一门艺术。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就是一本关于人际沟通艺术与技巧的理论性书籍,不仅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沟通概念以及沟通技巧,而且还附有大量的实例说明。这本书的初版距今已经超过30年,每一版的修订都会添加最新的研究内容,这本最新出版的插图修订第15版,添加了最新的美剧、电影和真人秀节目等案例分析,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唐顿庄园》、《纸牌屋》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极具趣味性,通俗易懂,还重点增加了社交媒体沟通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前文重点提到的这部分内容。

  除此之外,本书的两位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将书中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可以说是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全貌。“看入人里”讲的是与人有关的因素,包括自我、直觉和情绪等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讲的是人之外的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包括语言与非语言线索以及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人之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发展与演变,以及沟通氛围的改善与人际冲突的解决方法。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是一本沟通技巧方面的经典著作。虽然书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理论,但穿插其中的大量案例,使得本书读起来并不枯燥,此外对于我们所熟知的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等节目的深入剖析,更能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并提高我们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学生、职场人士、培训人员,也适用于身为父母和子女的普通大众,书中的内容可以让你妥善地处理与上司、同事、朋友、家人、爱人、子女之间存在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处于与他人联结的社会中,沟通——他人的陪伴——不仅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快乐。

  所有文字首发于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七):来看看你的家庭属于哪种沟通模式

  最近父亲来我们家帮我盯着我家房子的装修。在这几天中,我发现父亲的腰更弯了,额头上的皱纹更加深了,头发硬刺刺的夹杂着几根黑发。我同他一起去吃饭,他穿着装修的脏衣服,跟在我后面。开门时我等他进来,扶了他一下,他的身体很轻,似乎一阵风就能吹起来,远没有年轻时高大强壮。我和他沟通我家房子问题,新批的腻子由于承包商水泥号太小,粘附力不够强导致腻子大面积龟裂。我说这个装修队没有关系,是承包商的问题。父亲说装修的也存在问题,瓷砖有空鼓的,腻子刮得也不太好。

  回家在对待我女儿的问题上态度也不同,他认为我女儿不听话,任性;我认为我女儿乖巧懂事,虽然在一些小问题上有时任性,可还是很懂事的。我认为他应该试着和女儿沟通,应该说一些女儿感兴趣的话题。但我发现他与我的看法有很大差异,不要说与他隔着两辈的女儿了。我越发的觉得代沟不仅隔着时间的距离,还隔着对事情的认知。

  我对父亲充满了敬爱和感恩,但这么多年我发现与父亲的沟通次数是如此的稀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与父亲的沟通时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模式,只有发生冲突时,这种沟通就越困难。最近读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对我们之间问题的根源以及今后我与女儿的沟通,找到了方向。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已经再版15次了,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只要探讨了关系的演变,“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我注重的是“看人之间”这部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向度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指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有四个向度:身体的、智力的、情绪的和活动的共享。性别和文化都会影响亲密的表达。

  身体的接触就比如胎儿在母体中被拥抱滋养,孩子出生后被摇动、喂食、拥抱和握住都属于身体接触。智力的分享比如教授和同学讨论课题,同事之间讨论工作等。第三种亲密的向度是情感的,交换重要的感觉,共享个人信息,有助于反映和创造亲近的感觉。我有一个十多年的朋友,上大学我们就气味相投,性格相似非常聊得来。毕业八年来,我们隔一段时间就打一个电话,就聊些生活的近况、婚姻的困惑、养育孩子的问题。只是听着彼此的宣泄,也并不会给出什么指导意见,关键是有效的倾听。打完电话后就会觉得心情舒畅。这就是书中说的自我坦露有助于关系的维系,与人分享感受联结就会发生,有效的倾听比发表意见效果更好。共享活动可以是工作上的并肩作战,也可以是定期的健身运动。共享活动是获得亲密关系的第四个向度。

  许多亲密关系只呈现其中的一两种,当然有些关系并不是亲密关系。熟人、室友以及工作伙伴有可能无法变得亲密;在某些情况下,家庭人员之间也可能是冷漠的关系。前面提到我与父亲就缺少亲密关系的互动。书中也指出:即便你没有那么幸运的能够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下成长,作为一名成年人还是有可能通过学习的方式培养出幸福的关系。《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提到了与家人沟通的模式。

  家人沟通的四种模式:

  这里要先提到两个概念:谈话取向,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时有多开放。有着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他们的交流不仅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遵从意向,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都高的家庭是一致性的。在一致性的家庭里,女儿既可以提出她要刻文身的理由,父母也乐于倾听女儿的意见。不过,最终的决定还取决于父母的意见。

  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低的家庭是多元型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给对于文身利弊的评估。

  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高的家庭是保护型的。在这种家庭,父母决定一切。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都低的家庭是放任型的。不论什么事情,父母的反应都是随便你。

  纵观这四种家庭沟通模式,我与父亲的家庭属于放任型家庭。父亲本身就沉默寡言,工作非常认真,也很疼爱我们几个孩子。但与我们的谈话太少了,无论我们成绩好坏,爸爸都没有给过评判。升学、毕业、找工作甚至找对象结婚,他都没有发表过什么意见。我都是自己做决定然后告诉他,他也是随我们的心意。所以我们家完全是一个放任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一定的缺陷: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缺少指导,会自己摸索着走路,成人后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缺陷。而且这种家庭沟通太少,不利于培养感情和亲密关系。当意见不一致时也容易发生冲突。

  反观我自己现在的小家庭,我希望成为一个多元型的家庭,成为一个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低的家庭。希望女儿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们做父母的会给出意见,我们也尽力尊重孩子的想法。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八):巧用15版的新内容,我读完这本大部头了

  关于这本书内容的书评太多了(因为版本实在太多,而且每个版本都很热呢),这里我只想讲讲我是怎么巧用第15版的新内容,快速有效的吸收这本大部头,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确实需要学习沟通又着实觉得此书太厚的朋友。

  ——————————————————————

  这本《沟通的艺术》真真很有年头了,居然已经第15版了,是人际沟通入门经典之作;但也着实是一个大部头,500多页厚厚一本。看看豆瓣上的书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不低,甚至有的人宣称值得花一个月的时间去读。如此被这么多人看重的好书,对于饱受沟通困扰的我来说,怎能不读呢?

  但是,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于沟通这件太刚需的事情,我依然觉得这么厚一本大部头读下去很困难;尤其是里面铺满各种教科书化的概念知识点,也让我觉得了无生趣。但是我在愉悦的状态下,用没那么长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对其中的重点概念记忆深刻收获良多。

  我没有按照一般封面-封底-前言-目录-重点章节的方法去读,我们是要系统了解沟通解决沟通难题嘛,但是我也没有按照封面-封底-前言-目录-顺读章节的方法,在完成封面-封底-前言-目录的浏览后,发现了第15版本有趣的新内容。

  翻看了一下这本第15版本的《沟通的艺术》,是经典教科书的框架,结构非常清晰:

  1、按章节循序渐进讲述沟通的不同方面;

  2、每一章第一页是本章节学习后的达标目标“学习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3、每一章节都有概念点、案例和小结,同时作为第15版的新增亮点部分,每个章节结尾都有一节《电影与电视》,用热门电影、电视的分析,去印证小结的沟通准则。这就是第15版引起我注意的新内容。

  翻看那些恼人的概念,是不是感觉他们太抽象且难记;而读本书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只不过急迫的想知道,怎么解决沟通困难?

  第一步,当然是看看每一章的第一页面的学习目标。

  这些学习目标中也许也包含一些概念,不是很明白也没关系,看它们只不过是让自己心里对本章节大概有个框架和方向。

  第二步,直接翻到每一章的小结。

  它可是每一章最重要信息的集合,而且它并不长,可能在其中你会发现了某个你不熟悉,并且不懂的概念或者话题,感兴趣的话就回头检索一下目录中这一章节内这个概念在那一页,用查工具书的态度去读一读,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比顺着阅读时印象更为深刻。

  第一步让你对这章的内容有了个轮廓地图(学习目标),第二步让你摸到里面重要的大小路径(小结),顺着他们去找那些你感兴趣的标志物(具体的文字概念),这样的能记忆能不深刻么?

  第三步,你可以享受每章最后一部分《电影与电视》中提到的那些电影与电视了。

  你可以选择在看片之前先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的介绍,然后边看片边思索,也可以选择先看片,看完后再回过头来阅读这些介绍,边阅读边回味。不管哪种方式,都会让你对片子和每个片子对应的书中概念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种场景体验的方式去更深刻的了解每个章节的概念,一定会让你有比只阅读文字方式有效得多。

  当然,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你的感受和书中所写的并不一致,用便利贴将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也许读完这本书回头看这些记录时候,你会更清楚是什么阻止了你的沟通。有的时候对自己的觉察,也就是意识的觉醒,是提高某种能力的第一步,所以这种对自己感受到的记录一定不要偷懒。

  注意:还有一个你不能错过的就是某些章节中可能会出现“想一想”、“伦理挑战”、“技巧构建”栏目。

  里面有一些有趣的测试和思考,可以提醒我们在阅读每一章的当下,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和我们自己相关、和真实场景相关的问题,进行一次脑力上对沟通的反思和练习。

  本书前言里面提到,新版修订前询问了读者对新版本的需求,读者的回答是“想要一本结构清晰,内容有吸引力、表述简介的人际沟通入门教材,并且这本教材必须反映出沟通在当今世界的运作方式”。沟通在当今世界的运作方式的反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这本新版本中也讨论了很多,随时在线、即时反馈、场景体验都是绕不开的关键。我想用利用第15版本《沟通的艺术》中的新内容用这这种方法去阅读这本经典,可能就是一种经典教材以当今世界的运作方式的反映”吧。

  最后,用这种方法进行本书的第一遍,可能会错过一些内容,但是本书的主体一定能被你抓住;用这种方法完成一遍阅读后,你可以回头再看看本书目录,看看还有哪些被遗漏但是你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带着你已经充满电的沟通新概念和新技巧,去挑战理解他们吧。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经典大部头教材时的方法了。分享出来,希望让其他和我一样想运用这本经典教材改善沟通水平,但是实在无法读这本大部头的书的朋友以及读完也记不住里面内容的朋友,也能顺利的读完本书且获得里面的重要精华。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九):想学读心术,这是一本你不可错过的教科书

  01

  沟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在探索它的道路上一直是亦步亦趋、虔诚求知的。当我最开始感到人际交流带来的烦恼时,就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做一个自信的能够掌控局面的人。

  很多年前我并不知道有些书可以教你怎么与人交流,教你思考和说话,我所有的教材都来自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难得到完整的学习案例,就会从书中或电视中学习。

  印象深刻的是十几年前很火的香港刑侦剧《鉴证实录》、《读心神探》,讲警察、法医的故事,每一个案子都是从被人忽视的小细节展开追踪,最终破获一起重大的案件。

  当年熟悉的面孔已经在演艺圈隐没了,但是那些传达着大都市生活理念和窥探人心的剧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时候能够像那些人一样懂得透视人性,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一直是我孜孜追求的生存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能力也在增强,但是我总觉得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太多时候我只知道自己心里不舒服,情绪发泄后还是不爽,或者某件事处理的不好,却找不到原因和更好的方法,这让我感到很无力。

  如果我连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学会看透别人呢?这就是我最开始看书的动力。也是在这个动机的引领下,我开始看各种心理学和沟通类书籍。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绝对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专业、最权威的沟通类书籍。

  这本再版15次的美国权威沟通教材,是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的。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前言、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

  作者从最基础的为什么要沟通谈起,在详细阐述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基础上,说明知觉、情绪、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倾听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而过渡到讨论人际沟通的演变过程、沟通氛围的形成及改善,最后论述建设性的人际冲突处理方法。

  我在看完四五遍之后感到,《沟通的艺术》就是在谈你的问题从哪里来、是什么造成了你的沟通困难、身边的环境是如何塑造你和被你塑造的、你能怎么样更好的解决沟通问题。我相信这些是每一个想提高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最好就好在,它会详细地告诉你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能向你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言论和行为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归类,更能够给你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法。当然,这些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的著作主题涵盖了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组交流、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写作之外,他还在大学授课,以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北肯塔基大学教授。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翻译者之一:黄素菲,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东吴大学专任讲师,并在台北商专、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学院、东吴大学、实践大学、辅仁大学、海洋大学等学府担任兼职讲师和辅导老师。现任阳明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

  从作者的履历中可以看出,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从事多年的沟通话题研究工作,相信他们带来的这本教科书级别的著作能让每一个翻开它的人收获满满。

  02

  在讨论沟通之前有一个问题要搞清楚,那就是“我是谁”。有的人可能会笑,我是谁有什么好研究的,我只想知道能怎么样更好的沟通交流,你跟我扯那么多没有的干嘛?

  其实“我是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沟通方式。一个人会怎么样接收信息、加工材料、表达感受、看待事物,就会怎么样对待别人和展现自己,也在这些行为中不知不觉的塑造着自己的人际关系氛围,推进着人际关系的演变。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第三章详细的阐述了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即自我认知,它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后者包括身边的重要他人和所处的社会比较的影响。这个观点类似于我们俗话说的“三分天命、七分修行”。

  自我概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一个自我概念偏正面阳光的人自尊水平就比较高,他倾向于相信身边的人对自己有更好的印象,更喜欢自己,当然在自我表达时更自信,与人交流时不容易产生无助益情绪(第五章),在对话中不会轻易做出防卫行为(第十一章);而一个自我概念偏负面消极的人就很难说了。

  对世界的自我感知(第四章)和内在情绪(第五章)同样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和表达。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的觉得世界就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样子,在表达的时候更会不自觉展现最明显的一种情绪。

  但是这样是对的吗?肯定不是。如果是对的,沟通交流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矛盾了。这时候应该引入“知觉检核”和“情绪管理”来处理问题。我们应该学着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用不同的感受去体会生活,细品人类的各种情绪,了解它的来源,理解它的原因。

  “我是谁”解决的是个体内部的问题,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个体的外在行为。

  我们使用的语言如何搭建着人们的沟通,又如何阻碍着它;我们不曾认真感知的非语言行为如何透露着内心真实的感受,又如何被无视和忽略;我们每天听到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如何充斥着繁忙的大脑,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反馈。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突破了我对于沟通的认知。以前总觉得会沟通就是会说话,看了这些章节以后才知道,会说话的前提是听懂了话、会听话,会说话的要求是会用合适的语言在合适的时机对合适的人表达,同时学会内外一致的用身体语言、物理空间等去协助完成意思表达。

  说到这里就到了沟通最关键的节点。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模式是什么样的?

  书中第九章分别用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论述关系演变,无论哪种观点都说关系就像跳舞,我进你退、亦步亦趋的动作协调才能完成一曲舞蹈。

  这里问题就出现了,看入人里和看出人外两个部分论述的内容混合为不和调和的矛盾。关系陷入僵局、沟通氛围变得尴尬和冷漠之后,问题如何解决就是个大难题。

  作者在最后一章给出了五种冲突处理方法:逃避(双输)、调适(一输一赢)、竞争(一赢一输,有时会转成双输)、妥协(部分双输)、合作(双赢)。

  从字面可以看出来,双赢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使用它需要练习好六个步骤,还要及时通过提问和释疑解决对它的疑惑。

  这本书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许多疑问,特别是书中论述无助益情绪、让人混淆的语言、防卫的原因和对策等内容,让我能够清晰的对照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书思维导图

  03

  看书的时候我会想起来很多事,自己的、家人的、朋友和同事的,很多事情在当时发生时感到很疑惑、很无力,现在慢慢能理解深层次的原因。

  我知道自己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对自我有了更客观的认可,不会自卑也不会游移;

  知道家庭氛围为什么会让我感到压抑和紧张,就能更好的理解父母,不再埋怨;

  知道同事之间出现纠纷是因为一个人使用意见和推论来代替事实,立马引起另一个人的语言防卫,就能看清他们之间的问题,不会任由感情去评判是非,而是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值得尊重的地方;

  也更加知道这些年我与Charles先生无意识的使用着各种方法去黎清我们之间的矛盾,改善着我们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地感情。

  看完书以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就像很久很久以前行为存在在语言和文字之前一样,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都在印证和演示着书中的内容。

  你不知道自己的自卑源自何处,是因为不了解身边的重要他人和社会比较对你的自我认知的强化;

  不明白为什么改变自己那么难,是因为不了解“认知保守主义”造成我们很少学着去认识“真实”的自己,反而会用各种行为和思想去强化熟悉的自我概念;

  不知道为什么情绪走在语言之前,是因为不知道无助益的情绪来源于我们的生理因素、情绪记忆和自我内言;

  不明白伴侣为什么慢慢变得冷淡、沉默,是因为不知道关系发展的模式和辩证的模式在悄无声息的发生;

  不知道沟通氛围怎么样被破坏,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总是使用不肯定信息、异议信息在交流;

  不知道所有的问题怎么总会被搁置、被跳过、被无视,而亲密关系在越变越差,是因为两个人从来没有尝试使用双赢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更不知道所有的沟通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提高。

  我在看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的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时更像是按图索骥,走到一个地方发现一个问题,印证一种行为,理解一种方式。

  如果有人问,看完这本书就能成为沟通高手吗?对不起,我无法回答。

  就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样,每一种方法都不能保证一定有用,但是我们总要去学习更好的更有建设性的方法,给交流的对方传达出我的所作所为在将关系往更好的方向推进的努力。

  认识自己、了解别人,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在中国也有一个特殊的学术名词叫“厚黑学”。但是我更喜欢用“沟通”来定性这种行为,因为沟通不是我对世界怎么发生作用,而是我与世界如何和谐共处。

  学习沟通技巧对我来说,有一种神秘的作用,就是学会“读心术”。术业有专攻,想要了解人类行为深层次的根源,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最佳读本。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读后感(十):如何让你沟通清晰、内容有吸引力?

  沟通对每个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离不开交流,我们每天和家人交流,工作的时候和同事领导交流,但是对我来说脱口而出还算是比较难的事,我可能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天都变得不想说话,不想交流,只想远离人群,不被打扰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会不会书看得越多,越不会社交了。我知道我这种状态是不对的,人是群居动物,而且人也是需要交流的动物。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 ,亦称弗里德里希二世),公元1196年到1250年的德国皇帝,可能是第一个以系统化方法证实这个论点的人。一位中世纪的历史学家描述了他那独特的、残忍的实验: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对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之前,婴儿会先开口说哪一种语言。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亲生父母说的语言?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

  看了这个故事更明白沟通的重要性,所以我要把我享受孤独变成生活中的调剂品,不能超过自己独处的零界点,超过了这个零界点,愉快就变成了痛苦,我们需要人际关系,我们都需要去沟通

  在这本《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一本再版15次的书,全书分成“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3个部分:“看人人里”着重讨论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介绍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着重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重点分析语言和非言语的特性,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着重讨论关系的演变,重点是强调沟通关系的重要性,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如何增进沟通气氛及人际冲突的形态与因应之道。

  这本非常之厚的书由两位作者合著完成的,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以沟通写作为专业。除本书外,还著有六本书,主题涵盖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在写作和教学之外,他还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 Ⅱ),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于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

一,看入人里

  1,沟通因素

  我们与他人交谈能减少孤独感和与之而来的疾病,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创造出积极的关系能让生活更健康。有研究显示,一个人一天仅需短短十分钟的交往就能改善记忆力,增强智力功能。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 Abraham Maslow ) 提出,我们一直讨论的生理的、认同的、社交的和实际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并且在关注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应该先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充足的空气、水、食物、休息及繁衍种族的能力。在马斯洛的需求论中,第二类需求是安全需求:保护我们的生存免于威胁。在生理和安全之上的便是社交需求。再往上,马斯洛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需求: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至于最上层的需求,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需求:指的是希望自己的潜能发挥至最大,使自己成为最棒的人。当你读下去,你会发现沟通对于实现各个层次的需求通常都是必要的。

  2,知觉历程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对兴趣不同的人来说,在公园里散步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经验:植物学家可能会注意植被的情况;时装设计师可能会关注路人的衣着;而艺术家意识到的可能是人以及周围环境的色彩与形式。无论我们多么留意四周,都不可能注意到每一件事情,因为每时每刻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调动知觉的能力对我们处理各项事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先仔细地查看知觉的过程,以此了解知觉。我们可以通过为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四个步骤来达到这个目的,即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在这本《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刺激的强度常常会左右我们的注意力,那些更响、更大、更亮的事物总是更醒目,这个因素说明了为何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特别高或者特别矮的人。在宴会里大笑或者大声喧哗的人也比安静的宾客更吸引目光;还有在学生时代老师更容易记住的学生是学习特别好的和学习特别差的这两种学生。

二,看出人外

  1,语言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中,信号与它们所象征的事物有直接联系。比如,烟是有东西在燃烧的信号,发高烧是生病的信号。自然界信号与它们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的,然而并没有人创造这些对应,它们独立存在于人类的意见之外。

  语言是符号的,这一本质是上天的恩赐,它使我们能够用若非如此就不可能的方式,就观念、原因、过去、未来及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沟通。如果没有了符号性的语言,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然而,符号与它们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间接关系会导致沟通问题。如果每个人都用相同的方式使用符号,语言会变得更容易使用和理解。比如,你告诉发型师“头发修一点就好”,然后你会发现发型师的“一点”竟然是你的“很多”。

  语言在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影响,一个人如何使用语言取决于你在对方心中会处于什么位置。比如,“我”和“你”语言,分别看下面两句话:“你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乱!”,“我看到这个房间很乱就会生气”,第二句用“我”字开头的语气明显要弱一点,而且能让对方下得了台阶,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要多用“我”字开头交流,而少用“你”字开头的话语。

  2,非语言沟通的特征

  在这本《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为了达成目的,我们将非语言沟通定义为“通过与语言无关的途径所表达的信息”。这样就不只把手语排除在外,也不包括书写文字,但却包含经由不涉及字词的声音所传达的信息,这些声音像是叹息声、笑声、清嗓子的声音和其他各种混杂的噪音等。除此之外,这样的定义可以让我们探讨说出的话语语言无关的向度,包括音量、语速、音调,等等。这一定义也包含更多抽象因素,比如外貌,沟通情境、我们站得离彼此多远或多近、我们用了多少时间等,当然,也含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非语言沟通的特征:身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假设你试着不再交流任何信息,你会做什么?停止说话?闭上眼睛?蜷缩成一团?离开房间?你可能会发现,即使这些无声的行为也在传递信息,它们意味着你在“避免接触”。所以我们很难忽视有效的非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对别人的非语言行为予以阅读和反应的能力。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看到非语言信息提供的实用功能,比如每天早上在人流量大的路口我们都会看到交警在指挥车流。

三,看人之间

  在这本《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书中,作者还让我们学习到人际关系的演变的过程。关于关系的发展阶段最为著名的一种模式是由马克.克奈普发展出来的,他讲关系中的起起落落分为十个阶段。

  初始阶段:第一阶段的沟通通常是简短的,比如握手,谈论天气这样无关紧要的话题,友善的表达自己。

  试验阶段:在与新朋友接触后,下一步就是考虑我们是否有兴趣进一步追求这段关系,下面就开始通过获得更多有关他人的信息逐步了解对方的过程。

  强化阶段:两个人在强化阶段的沟通模式会发生一些改变,向对方表达情感的次数变多;情侣会使用更广泛的沟通策略来描述他们感觉到的吸引。

  整合阶段:当关系增强后,双方开始具有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的身份。在亲密关系中,情侣开始邀约,社会圈开始整合,双方开始向彼此做出承诺。

  结合阶段:双方会有一些象征性的公开姿态,来告诉全世界他们的关系是存在的。那么就会组成一段结合的、相互承诺的关系。

  分化阶段:就是“我们”取向已经发生转变,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我”的信息的时候。交谈的焦点从“我们”周末计划做什么变成了“我”这个周末要做什么。

  各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成员沟通的品质和数量都在降低。面对一个意见不合的话题,成员选择退缩而非讨论。

  停滞阶段:人们的兴奋感早已过去,成员用老旧而熟悉的方式对待彼此,双方都没什么感觉、一旦关系中没了新感觉,无聊就开始滋生。

  逃避阶段:有时他们会在一些借口的伪装下间接地制造距离,有时则会直接表达出来,这两种迹象都会使关系的前景陷入困境。

  结束阶段:并非所有的关系都会结束,许多职场伙伴、友谊和婚姻关系从建立之后就会延续了一辈子。但是的确也有许多关系会恶化并走到最终的介绍阶段。

  在这本《沟通的艺术: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让我们学到了沟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沟通不畅真的会死人的,你会发现你学会了沟通技巧后,和人交往起来都有信心多了,沟通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更有助于职业发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