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啾啾吟》
4、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
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传习录》
5、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化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以舟航。今居中国而师佛教,是犹以车马渡海,虽使造父为御,王良为右,非但不能利涉,必且有沉溺之患。夫车马本致远之具,岂不利器乎?然而用非其地,则技无所施。 ----《谏迎佛疏》
6、《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7、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8、你看满街圣人,满街人看到你是圣人在。
9、天理即人欲
10、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1、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1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传习录》
13、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1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传习录》
17、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1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
2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1、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传习录》
2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2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5、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
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假如你对财、色、名、利等的想法,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就是心中一片廓然、毫无私心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通达其理,各种情绪表现出来,自然会合于节度,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去处理事情。
2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下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0、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人间情无计可消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唯心自知歌以咏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