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作文千万不要相信“语言平实、质朴”这种鬼话,在阅卷场中,人们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品味那些平实、质朴的语言,在改卷的短暂时间内,评委需要有快速而富有冲击力的语言撞击他的视觉神经,以便让自己快速做出打分的判断。
3、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咀嚼、寻找、对比、确认词语和句子的过程,我们带着一种二度创造的快感,依着原作的足迹,搜寻最切恰当的对接文字,如果我们对接错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我们理解不到位,那么我们的文字对接也一定不准。
4、扣题说到底不是文章写作的刚性要求,而是安抚读者心理的柔性需要。但读者是上帝,作者是子民,子民只能服从上帝的指令。
6、把握学情是备考的基础,这是雷打不动的备考第一原则,研究教法必须基于这一原则。不懂学情、忽视学情,就会盲动、乱动甚至错误行动。
7、对于一个没有情感参与的学生而言,老师讲得越多,充其量只不过是废话越多而已。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实施备考教学的重要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比简单的强化管理更为重要。
8、写作是一种述说方式,是聚拢观察思维的有力抓手。对于一个无须述说的活动,我们的感受是迟钝的,我们的接收信号的微弱的,我们观察过程是浮皮潦草的。
9、为什么很多人也观了、看了、视了、见了,但依然没有思想呢?现在,我们突然明白了,形成思想的关键不是肉眼,而是“心眼”。
10、在这种积极有效的发怒模拟准备之后,可想而知,我们真正在课堂中的发怒,才能做到有礼有节,做到抑扬顿挫,做到游刃有余,才不会信口雌黄,不会口不择言,不会说过激话,不会触犯学生的心理底线。
11、我曾经批判过,印刷术的发明,是对人们语言敏感的第一次阉割;而互联网,则是对人们语言敏感的第二次阉割。与前一次阉割不一样,前一次的阉割刀锈迹而钝,所以割而未阉,互联网技术是一把锐利之刀,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剃须刀片,这一次是把我们很多人彻底阉割了,痛绝子嗣。
12、从边界来说,语文的所有活动,必须是向心性的;从中心来说,语文的所有活动,必须能辐射到的。不具有向心性或不能辐射到的“语文活动”,就不是语文活动,因为它们处于语文的边界之外。
13、面对高考作文,我们甚至连辩护的欲望都没有。我们高中教师似乎在干着一件“与全民为敌”的亡种事情,尤其可笑的是,这种事情每年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是,我深知,这个艰难的处境,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高考作文的贬损,纯粹是泛道德主义下的一种胜利,是裹挟着思维偏见的一种胜利。这种胜利不光明,不正大,不值得敬佩。
14、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
15、我们会得到一个学术的真理:不管一方、双方或多方是多么的肯定或决绝,他们的相反命题一样可以甚至更加肯定或决绝,任何标榜为探得本质的判断,都是一孔之中的偏见。皮浪说,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这真是人类思想的一语中的之语。但皮浪因此认为“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就错了,恰恰相反,一切独断论都是能成立的,因为所有的独断论都是因个人而生的,也是因个人而成立的。
17、在长期的观课过程中,我发现,“没有结果”已经成了我们的课堂,至少是语文课堂最严重的流行性疾病之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无结果教学”竟然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许多教师在纠缠于“是否有效”时,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课堂竟然是毫无结果的。每当听完这样毫无结果的课以后,我就感叹很久,为我们几十位学生40分钟的青春而唏嘘不已。
18、或许是因为人类从自然中走来,血液里潜藏着对自然的依恋和敬仰,当人类跌入自创的人化自然,即社会中的时候,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无限怀想。这种怀想最后上升为一种审美情结,即:凡是自然都是美的。自然因此也最能感动人心,最能俘获人心。
19、尖子生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尖子生”的界定问题,没有科学的界定,就不可能科学地遴选出尖子生,也就不可能组建成合理的尖子生队伍,最终也就不能建构良好的尖子生成长生态。
20、落后的文化阻碍生存与发展,先进的文化一定是促进生存与发展的,弱势文化只能造就弱者,强势文化必然造就强者。
21、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养成了一个坏脾气,那就是看不惯当下,瞧不起现实,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永远在他处。远方和他处是什么?是“虚”。人类,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好虚务远,喜欢拿虚说事,更要命的,这种“虚”竟然构成了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以,我么的写作必须顺应这种审美心理需求。
22、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方法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比方法更本质、更深层,也因此更有影响、更为重要。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语文素养。
23、在“喜欢”的世界里,最美的喜欢是尊重。尊重里有心扉的敞亮,有自由的光芒。这个世界,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没有谁欠谁,“欠”永远是生命之外的东西,真正的生命没有亏欠,只有同欢。
24、绝大部分学校只拥有弱性生存危机,因而也只能孕育弱势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当前的学校文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所在。
25、在语文教学长期低效的惨痛现实面前,我看到了语文教学“去科学化”严重弊病。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活跃着无数的“语文教学”,这种泛滥的个人化的语文课堂,彻底消解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严肃性和专业学术性。语文教学缺失“公理”,丧失“原理”,消失“机理”的现状,可以说正是语文教学“科学性极度疲弱”的必然结果。
26、真正的写作高手,追求的恰恰是“常字见奇”的艺术境界,最能打动读者的语言魅力,往往也是一个普通常见的词语被高手运用得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27、语文教师的教学烦恼,很多时候就根源于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大面积塌方,改进语文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增进语文教师的课堂幸福指数,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增强语文教师的学科本领,而文本解读技术,就是众多本领当中,最为核心的其中一项。
28、我的上课体验一再表明:将上课与人生有效对接,你的课堂就不在平面,而是立体,不再趴着,而是站立,不再干瘪,而是丰盈,不再乏味无聊,而是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