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密》读后感(一):真心算不上什么好作品,作者对破译密码基本无知
没怎么看过麦家的书,《风声》算一个,《解密》算一个。个人觉得《解密》还不如《风声》,实在是平庸之作。
就主题而言,基本就是威漫的超级英雄的路数,身世奇特、天赋异禀、匡扶正义,只是容金珍的天赋是惊人的数学能力而不是力大无穷、刀枪不入之类。全书的情节设置也没什么亮点,勉强算的上的就是希伊斯的身份(实在是太鬼扯了)和最后解开“黑密”的办法(和珍珑棋局其实是一个路数)。
就人物塑造而言,容金珍是另类的“高大全”,都是脸谱化的人物,和《风声》都不能比;希伊斯也是非常不丰满的,非常极端化的;其他人物么,看完都分不清楚谁是谁(其实分不清也无所谓,反正可有可无)。
就技巧而言,《风声》至少还有几次反转,有些类似《罗生门》,每个人的回忆都是自己加工过的,当读者以为已经知道真相的时候又出来个人推翻或者部分推翻前面的结论,还有些意思,《解密》基本就是流水账(虽然作者很努力的想避免),基本无什么技巧可言。
就真实性而言,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里面的人都是天才到极点,都不需要掉进深谷吃个仙果、学个秘籍什么的,出来就是绝世武功,怎么看怎么假;破译密码更是做做梦就可以了;还什么“一个人只能破译一部密码”,那“亚山”是不是破译完纳粹“老鹰密码”之后就该去死了?虽然我并不太了解密码,不过多少也听说过些二战时的破译密码的故事,就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过程来说,显然不可能是做梦做出来的,关键还是运算能力,“波兰三杰”做的主要还是提出思路来优化运算过程,英国人真正破译还是靠搞到了德国海军的密码机、密码本;而美国破译日本“海军暗号书D”也是靠捞到日本密码本才有了很快的进展,破译“紫色”外交密码(大概是书里“紫密”的灵感吧)也靠了日本人的很多失误(有兴趣可以百度)。麦家同志。你不懂密码不要紧,怎么也要百度百度吧,破译密码又不是武侠小说,随便瞎编些招式(当然麦家同志连瞎编招式都做不到,直接做梦)就可以糊弄人了。
我们有很多同志工作在隐蔽战线上,从国内革命战争起情报工作就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很多隐蔽战线的英雄确实值得我们尊敬,但是用编武侠小说的做法来写他们,让大家以为破译密码就是靠天赋、靠做梦,这样真的好吗?这难道不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侮辱吗?!
《解密》读后感(二):一本爽的读物
1、我真的是无意间闯入了麦家理想谷,无意间碰到了麦家老师,无意间买了本书让麦家签了个名,然后就在寝室一天读完了。
近日重读麦家的著作,又读出了新的味道。前文的铺垫下笔风格很有趣,在我读来充满了文科生和理科生的笔锋碰撞。当然,铺垫越长,先人的一生越是传奇与充满神话色彩,对于容金珍的怪异和不世出的天赋渲染就越足;越是不可思议的存在,越是显得合情合理。很难得是,文章通过一系列不同人物的语录来展现容金珍的一生,但同时又不陷入单纯回忆,显得枯燥无味。通过多人记忆碎片的拼凑,终于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形象但是又模糊的天才。说形象,是因为每个历史的参与者都言之凿凿,容的存在对于他们人生影响的印记太深,难以磨灭;说模糊,是因为每个人又都不能全方位的了解容,包括他的养父--洋先生,可能都只是知其一二,臆其八九。而这,正是文章留给读者的可读空间,你可以尽情想象,尽情编撰你理解中的容金珍,正所谓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
文章最后的结局,其实并不算太出彩,平平淡淡,天才陨落的方式在意料之外,但结果在意料之内。很有趣的一个话题便是天才与疯子之间,是否真的仅仅是一线之间的思考?这里的一线之间,并不是意味着差异的最小化,反而是差异巨大,大到最后,反而濒临了质变的临界点。就好比一个留有一个口子的圆圈,沿着线圈从一头到另一头其实是要绕一大圈,但如果不沿着线圈,可能两个端点的距离可以无限接近,濒临重叠了。而我们凡人,也许处在线圈上的某个位置,或靠近天才,或靠近疯癫,因此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位于天才一端和疯子一端,他们对于自身如此接近质变的临界所产生的焦虑与恐惧,而这往往也是我们只能片刻地理解他们的原因之一。
最后要说一句,还好没去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看了一下演员列表我就默默把网页给关闭了。
《解密》读后感(四):容金珍,一个天才的诞生与灭亡。
初看《解密》是一个月前。
对于这本2002年就出版并常销至今的小说来讲,这个时间不算早。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解密》是麦家写的最好的小说,甚至盖过他斩获茅盾文学作品奖的《暗算》。可能有不少人会因此去阅读他。我去读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这是麦家写了12年的小说。
因为本人也有过长时间写作的经历,所以阅读《解密》与其说是阅读其精彩,更不如说是阅读麦家作为一名作家在十二年中的创作风格的逐渐成熟。
一开始,《解密》讲的是一个容式家族的家庭故事,从容家老奶奶的梦魇需求解梦,到容家先后两个奇人异国求学,再到荣算盘.黎黎难产而死。读者几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传统小说写作的套路。如果因此就判定这是一个传统小说常见的家族史小说,记述了容家之后几十年的兴衰,那就判断过早了。很快,荣算盘死后,儿子大头鬼出生。麦家给了大头鬼的出生铺垫了长达两页,尤其是,在老黎黎断言“生出的孩子不是个帝王就是个魔鬼”时,读者又可以顺而推知,大头鬼是本书的主人公,后面几十万字肯定是记述大头鬼的血雨腥风,可是再读两页,你会发现大头鬼也被作者很快写死了,又出来了一个大肚子女人,声言怀了大头鬼的儿子。作者似乎有意要和读者玩反转游戏,不断推翻你的构想,总之一句话——就是不按常规出牌。
果然,大头虫出生后,虽然经历了被老洋人收养,被老黎黎带回抚养并改名为容金珍的情节,按理说,小说可以按照常规叙事来讲述这个已经在数学上初具天才闪光的容金珍,但是作者不甘于用传统叙事来讲述这个故事,更倾向于用非常规手段来讲述故事,于是,接下来,容金珍的故事不是由全知的作者来讲述,而是通过访谈录的形式借助容先生和郑局长几个人的口述来把容金珍上学和参与“解密”的过程写出来。这样处理有几点巧处:1、借他人之口言之凿凿,让人对容金珍的传奇更信服。 2、该露的露,该藏的藏,既然是他人之口,有些关键(如容金珍究竟如何破解数学难题、和他老师怎么下数学棋、他本人的真实想法等)都能通过巧妙地藏一露百的方式来展现。令读者总觉得,知道了什么,离真相已经很接近了,却永远无法获知最真实的真相。 3、不同人口述带有不同人的性格和语气特点,能让读者在感受不同人叙事方式的同时,保持新鲜感。 4、麦家之后的小说如《风声》《风语》等都能看到这一方式的痕迹,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初见端倪的阶段。
在容金珍丢了笔记本并终于找到后,本来可以继续再讲下去,连作者自己都说,可以使本篇的故事结束。没想到,在“合”开篇,作者又赫然点名:结束也是开始。直接,利索。更令人期待这新的开始是什么的开始。这时,笔者这一第一人称,也是全书前几篇的撰写者突然跳了出来,告诉读者他是怎么认识容金珍的,是在父亲住着的老人院里遇到的一个奇人(抛开作者狡猾的埋下伏笔,说他才得知父亲做的也是解密工作不谈),作者既告诉了读者,容金珍的解密生涯在上一篇找到笔记本之后已经结束,又提出新的问题,去访谈容金珍的老同事,了解更多容金珍的工作生活。此时,文体已经从之前的常规叙事到访谈录转到了第一人称的记录方式。这种类似于纪录片似的文体在此阶段的运用更有利于后面的调查内容并引发一连串主观思考。
好容易讲到最后一篇,也就是“容金珍”笔记本一篇。
不得不说,这是全书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容金珍在经历了前面容式家族源起、神秘的身世、各种人的访谈包括作者调查等已经千呼万唤不得不出来。最后一篇,公开容金珍的笔记本成了必要和完美的终结。容金珍是个数学天才,天才的人生有着天才的思想,正因为此,天才的内心才更神秘,更令人想窥探。作者在此篇中,虽然看似公开了容金珍的笔记本,但是实际上,涉及到解密实质的“干货”并不太多。(据说,此书2002年上市曾被某机关强令下架,最后“解密”机关专家彻底研究此书,得出了没有泄密的结论。)笔记本中更多的,竟然是记录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自然是容金珍和他的妻子。这个妻子之前只在荣先生访谈录中提到过,说是一个北方女人,比容金珍高大,似乎是他的同事。之后就再也没提及。他们是怎么结合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才能打动天才的内心,这显然是作者在荣先生访谈录中埋下的伏笔。在笔记本这一篇中,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了。
作者仿佛容金珍附体,把天才的敏感、怯懦、大胆、细腻、猜疑、恐惧通过只言片语(天才的笔记本怎能泄露太多)原原本本的展现了出来。一个清末起源的家族,经历多年风雨飘摇,缔造了一个天才英雄的小说,竟然是以天才的爱情作为收尾,是意料之外(不一定是情理之中),更是意外的惊喜。
麦家作为新一代作家不是科班出身,曾经是个理工科学生。但是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的《解密》(尤其是这本!)从开篇到结尾都洋溢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写作风格也在这十二年的反复磨练中最终凝练而成。个人感觉,从本书中可以看出,麦家的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情节上大爱反转,喜欢让读者猜不到头绪,一转再转
《解密》,十二年创作出了一个惊世天才,一个奇特而充满魔力的故事。诚意推荐朋友们不妨读一下。
《解密》读后感(五):转:文学如大地,永远等着她从天堂掉落的孩子 ——《解密》专题回顾
文学如大地,永远等着她从天堂掉落的孩子
——《解密》专题回顾
今天早晨下楼的时候,我在楼梯拐角的一个房间里看到了晨光。我端着茶杯在门口愣了好一会儿,看着那束光之下的地毯和坐垫上泛着一层幽幽的白色。有点不真实,又恍如隔世。就是那种感觉。
南方一直在下雨。我这几天都关在房间里不敢出门,每天用五个小时来做《解密》的领读,只是为了让每晚十点的那一刻,打开音频听到它的你能和我的感受一样,和我手拿着纸质书,手指触摸上面的文字,每天读上那么二十多页,感受容金珍的内心世界时一样。
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你可以想象吗?
当你,正在开启一个人的心灵时?
还记得第一次读《解密》的那个晚上。那是三年前,我一直读到凌晨,读到了严实所说的“凌晨三点,神气和鬼气都是最聚集的时刻”……容金珍的笔记本丢了,他疯了!天啊。我告诉你我捧着书页在哭。因为他的心丢了,他的秘密丢了,他的努力丢了,他的一生丢了。
我已经在书的文字中嗅出了他不会再找到笔记本,必将被摧毁的命运,所以在那写满两页的大排比出现之时,眼泪好像雨水根本止不住。
这是一个人啊!他首先是一个人,麦家创造了这个人;然后,他是一个你看着他成长的孩子。你知道他的家族缘起,他奶奶是谁,爸爸是谁,养父是谁,知道在他出生之前的所有辉煌和惊险,也知道他出生之时,如同那个老洋人说的“必将自生自灭”的虫子一样的可怜命运。所以,你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上帝也是母亲,撒旦也是父亲的眼光去看着这个开始叫大头虫的孩子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天才的,但又在书页翻动,尾页变薄的过程中眼睁睁的看着他真的,最终就那样被自己毁灭了。然后你心痛了。
这就是阅读。
翻开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从此被那个凭空而起又有血有肉的人牵动……
这,就是阅读。
《解密》是本好书,但绝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它的优点和缺点并存,简单和复杂并存。就好像本书的主人公容金珍一样,思维古怪,不随众人,自成体系,思维跳跃,但在破译密码时,硕大的脑袋里所闪耀出的光芒足以让众人瞩目。
我最初很担心领读内容的完整性。因为本书的素材浩瀚,人物众多,对数学和密码的专业领域涉及高于其他小说。无论从从广度和深度上,它的领读难度都非常大。但是后来,在逐步领读写作中,我强迫自己回到第一次捧起它的时刻,思路才逐渐清晰。
一个江南的盐商家族,古老、神秘,她的开始和结束都缘起于梦;家族故事的末端也是一个天才故事的开端;大头虫被带出铜镇的那一刻也是他走进密码世界的命运时分。还记得那个片段吗,梨树树下的大头虫,呀呀学语对着同样孤独又瞎眼的老洋人喊“大地”?还记得那个片段吗,容金珍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因为他要感谢师娘?一定还记得那里吧,他在容先生被批斗时神奇般出现救下了大姐?更要记得那里,是的,怎么能忘记呢?全书的最高潮,最激动人心又撕裂人心的那一处——笔记本丢了,天空下了大雨,容金珍在雨中听到了那个声音在说“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是啊,这不公平。
一个为了人民安全把个人拉长到极致与敌国厮杀的破译天才怎么能那么容易被摧毁呢?一个短命老爹的遗腹子,生命如同虫子一般低贱的孤儿为什么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补偿呢?
还有他阴谋毒辣的洋教授希伊斯,一生悔于认识金珍又幸于较量金珍,难道不同样受到了命运不公正的待遇吗?
但,它就那么发生了。
这就是这部小说。你这九天来一直在读的那个故事。
即强大又脆弱,是钢铁又是丝线,即不可想象又全在意料,即虚假到极致又真实到极致。
这就是这部小说。
麦家的《解密》。
可能你还不知道,或者你曾经有所耳闻,因为这本书出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又在前年因为海外热销重新被国人重读。可能你早就知道了那些数据:写作十一年,十七次退稿,写成121万字,最终出版21万字……它的创作历程丝毫不亚于容金珍破译密码的过程。就如同本书中麦家后记中所写的那样:“这不是一次写作,而是我命运中的一次历险,一次登攀,一次宿命……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真本色的苦和乐,也是我不灭的记忆……”
这,就是写作。
是每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写作非凡的小说时都会抱有的一颗心;期盼写作中的撕裂和狂喜化成铅字被人去发现时的一种迫切;更是,在如今这个疗伤文学、快餐文学肆虐,人人轻浮躁动又惴惴不安,魔幻现实轮番上演的疯狂年代里少有的一种对文学虔诚。
作为一个也同样在投身小说创作的人,我乐意同大家一起分享感动我的好小说;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阅读岁月的我来说,文学曾在我生命中所扮演过的角色,对我生命和命运的拯救只有曾被文学感动过的人才会懂得。
所以,我们需要阅读。
所以,我们痴迷阅读。
所以,我们愿意捧起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在极其细微又极其宽广的天空中让自己飞上一会儿,然后,像个孩子一样,眼角带着泪水,稳稳地降落在大地母亲的胸怀里。外面风很大,但不要怕,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
最后,让我以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请给与我这个特权。
让我们把故事暂停在这一时刻,虽然我们无法改写原著但我们可以在这一刻给与那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定格:
……一切都在悄然隐退,继之而来的是流动的空气和夕阳燃烧天空的声音——他真的看见了无形的空气和空气流动的姿态,它们像火焰一样流动,似乎马上会溢出天外。流动的空气,夕阳燃烧的声音,这些东西如同黑暗一般,一点点扩张开来,把他包裹起来。就这样,豁然间,他感到自己身体仿佛被一种熟悉的电流接通,通体发亮,浑身轻飘,感觉是他躯体顿时也化作一股气,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流动起来,蒸发起来,向遥远的天外腾云驾雾起来……
碧珊
2016/6/20 杭州
《解密》读后感(六):无悬念无智力,就是一文笔训练的模板教材
我平时很少逛书店,一方面不喜欢人来人往的环境;另一方面,为了生存所需,再有修为的书店都会向现实低头,把畅销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我这个在文学上有些许洁癖的人心里不那么熨帖。所以基本上都是看书评列书单直接网购。
但那晚我逡巡在一家新开的书店里,仅仅是因为拿到了一张折扣诱人的优惠券,然而,从架上的书源不难看出这家装修精致的书店的人文涵养其实相当浅薄。寡欢之际,同行人给我推荐了麦家,于是这个我此前不甚了解的作家的作品到了我的书架上。
读前言的时候因为作者的一段自白兴奋不已,总觉得如晤知音,于是满怀欣喜的往后读去,但结果是越来越失望,但是这段最初吸引了我的话还是值得记录一下,毕竟从这段看来作者还是比较有情怀的:
“文学让我变得宽广坦然,上帝在我身边,我敢对魔鬼发话。听着,如果没有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人文精神的代代传承,科技这头怪兽也许早把我们灭了,即使不灭,恐怕也都变成一群恐龙、僵尸,只会改天换地,不会感天动地;只有脚步声,没有心跳声;只会流血,不会流泪;只会恨,不会家;只会战,不会和;只会变,不会守……以文学为母体的人文艺术,像春天之花一样,让我们内心日日夜夜、逐渐又逐渐地变得柔软、饱满、宽广、细腻、温良,使科技这头怪兽至今还在我们驯养中。“
本书起了个很有悬疑感的名字,腰封上又吹擂说是倾十年之力写就的智力小说,于是我便对其内容产生了极不合理的期待,期待智慧的碰撞、期待激烈的鏖战、期待缜密的逻辑、期待抽丝剥茧,期待波澜壮阔……但是,所有的这些期待,都!木!有!
1.不纪实不魔幻
注:这里的纪实不是说对历史的还原,而是贴近现实的摹写。
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为了引出主角,前面每一环用以铺垫的线索的离奇程度越来越甚,而主角的离奇程度已彻底突破了作者口头上不断强调的纪实口吻叙写的预设框架。有人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呀,但显然作者完全没有能力构造这种世界。最终的感觉就是不纪实不魔幻、不伦不类。
2.虚晃一枪,雷声大,雨点小
关于密码题材的电影书籍其实不少,大概也都是因为看重其神秘性和紧张性吧,作者以此立意,但自始至终只是说主角光芒多闪耀,主角一家多牛逼,和让人心惊肉跳的解密过程八杆子都打不着,更不肖说自吹自擂的智力啊悬疑啊的了。然后还非要拿“保密”当挡箭牌。
3.人物塑造功力几乎为0
早年读小说的时候,我比较追求故事性,但后来会越来越关注作者对角色的塑造与把握,毕竟”人“才是”故事“的主体,角色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复杂变洄的思想才是真正推动故事的核心内因,所以千人千面也成了我评判一个小说作家的标准。
不幸的是,这本书里可以说几乎所有角色都是一本僵硬的台词本,没有自己的表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衬托主角光环的跪姿。
即便是主角,除了众人不吝口水的吹捧,除了作者对发生在其身上的事件不吝笔墨的渲染,我真的没法从比较实质的角度看出他有多厉害。
“回忆录式的写作手法”并不能成为这一条的借口。
4.文笔训练的模板教材
虽然有以上种种问题,但不得不说,麦家的遣词用句非常酣畅,能把一件简单的事一个简单的想法描摹的绘声绘色,绝对是入门级写作者文笔训练的模板教材,特别是“打比方”的修辞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但我还是觉得,直正的好作家,思想必须大于语言。
《解密》读后感(七):还是小说好看
麦家是位小说家,他的小说据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风行多时,《解密》、《暗算》、《风语》、、《风声》、《听风者》,都是鼎力之作,影响力之广、之大,看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人绝对大大多于看过他小说的人。
电视剧《解密》之前也看过,现今再读之本小说,感觉颇不一样。小说完全是从容金珍的身世说开来的,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然后给我们一个鲜明的人物,而容金珍参与破译密码——紫密、黑密,占的份量并不多,毕竟破译密码是种挺枯燥的事,外表上是没有大风大浪的,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其过程,但破译者的内心确实会跌荡起伏,这个功能由小说来完成就显得理顺成章了,而电影、电视是难以承担这个功能的。
况且小说可以拖沓,她可以从容金珍的前几辈写起,写出他的前因后果,从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天才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天才也需要一定的基因。
而电视可不行,不能拖沓,必须非常紧凑地延伸下去,必须围绕着一件事情,设计更多的冲突和情节,那才有吸引力、才有艺术的张力。
所以看小说,看的是生活中的容金珍,看电视,看的是艺术中的容金珍,两者是有区别的。
有的时候,还是慢慢读一本书,更能体会生活的艺术。
《解密》读后感(八):天才的命运
天才,乃人间之灵,少而精,精而贵,贵而宝。像世上所有珍宝一样,大凡天才都是娇气的,娇嫩如芽,一碰则折,一折则毁。这句话像子弹一样击中了他。
——节选自《解密》
认识麦家是从《风声》这部电影开始,可以说正是因为《风声》让我对麦家及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麦家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神秘感,压迫感,在他的作品里悬念层出不穷,每一段故事,每一个文字的安排看似很普通,却自有其独具匠心,最终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魅力。他的《解密》亦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同样也是一本看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尾的好书——在他的作品里仿佛充满了未知的变数,最终却百川归海,终于成就了一段传奇。
《解密》,是一本谍战小说,但不同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发生在更富有传奇色彩的隐秘战线上,是包括容金珍、郑处长以及701所全体人员在内的中国无名英雄的共同传奇。
天才,他们往往背负着与常人不同的命运。孟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解密》中的主人公容金珍正是这样一个天降大任的奇人。他是天才与愚笨的结合体。从他的出生就预示着他的不平凡,无论是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还是入学以后的人生际遇,他种种的经历,可以说是近乎一种“神迹”,是一个不出世的天才,注定会成为想都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过程和结局的人。
数学天才荣金珍,还有一个类似数学家约翰•纳什般的天才人物。他们亦师亦友,亦友亦敌。在命运面前就算是天才也得服从自己的角色。容金珍因为非凡的才华被招募至国家秘密单位701,奉命破解敌国密码“紫密”。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命运之轮飞速,容金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凡人,顺其自然的生老病死,一生的轨迹宛于一条条平淡无奇的线;而天才则是从一开始就非凡,却最终要注定其异乎常人的命运的一部分人。天才之间的争斗并不是火星撞地球式的表面上的壮观,而是那样一种壮观的更为传奇的体现。《解密》里讲的就是容金珍与希伊斯这样一个天才与另一个天才之间的博弈。天才是孤独的、寂寞的、专注的,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心灵粉碎再重铸。而命运是无法选择的,就像一个天才他会才华横溢,他会一枝独秀,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万能的上帝往往会给天才安排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他创造他们的同时也在毁灭着他们。
天才的命运究竟如何?我想书里的这段可以作为一个答案:你把他们都带上同一条路,这路你走下去也许可能步入天堂,而他们走下去可能就是地狱。你创造的并不比破坏的多……
《解密》的故事里,容金珍解开了“紫密”的秘密,也无限接近于解开“黑密”的秘密,但他终究没有解开自己人生的秘密。而希伊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解密》读后感(九):一部当之无愧的五星好书
潦草的读完了一遍麦家先生的《解密》,我似乎能看犹如暗语密码一样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个701,那个无数精英的生命、智慧的头脑相互搏杀的战场。没有钢铁风暴和飞溅肢体,但毁灭和恐惧却缠绕着分针与秒针之间伺机噬人。它们与不可逃脱的命运在阳光下达成不可告人的契约,英雄燃烧着自己的灵魂从无法变动的轨道中升腾,然后奔向自己永恒寂灭的长夜。合上小说的最后一页,故事完了,又不太能相信故事是否真的完了。似乎在略过的章节中,某些无关紧要的文字里,又有另一个故事等待着读者阅读。希依斯的怜爱和阴谋,瓦西里的另一种可能性,神秘小偷的身份,黎黎家族的命运这些种种另外的可能性都让我忍不住放下书本沉浸在空白的故事里。我并不了解麦家老师还有他的其他作品,我十分担心在这么一个若隐若现的巨大世界里,信息不足的我一不小心走到过度解读的道路上了。我想我是一个容易臆想的人,所以我还是尽量缩得小一点吧,接下来我只讲讲荣金珍。
当然,荣金珍就已经十分巨大了。
故事的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似乎带有一点儿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剧变时代中的隐秘家族史。梦、解梦、西洋、奇人、死亡、异类这一切汹涌而来,原来最后都汇聚到了荣金珍身上,不,现在他还不是荣金珍,他只是没有正式名字的弃儿。可所有的悲剧,所有的黑暗已经准备好了,不洁的双亲,隔阂的世界,老少相依的生活,无处安放的专注,99步的悲剧在最开始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石。如果时间再拨后一点点,那支用来记录的沃特笔也一样的神秘不可测,绝望地指向一个灰暗的答案。同样,另一面也是准备好的,天才的血统,不学有术的惊奇,骄傲的热情,名师的赏识,成为天空启明之星,已经准备好了。
我曾经试图好好研究剪刀石头布的战术,我尝试这么推演:首先连续出两次石头,那么第三次出手的时候对手就会在我出石头和不出石头之间做选择。假如我第三次仍然出石头,有很大可能不赌我不会连续出三次石头,所以我会赢。可是又一想,常规的思维方式大概一定是这样子吧,所以我要想到对方能想到的,不出石头。可是又如果,对方也能想到我想到了对方想到的呢?接下来我的推演就差不多开始无穷尽的循环了。
虽然这个举例非常幼稚,但是差不多如此荣金珍在破解黑秘“真简单”或“假简单”的时候就是这样吧。似乎是有所规律能依靠的,最终发现是空虚的幻觉,能依靠的这是自己相信的。
荣金珍是强大天才,而天才是将自己无线挤压成为指向一个方面的一条直线的人。天才是脆弱的,是不同于石头的玻璃,可以反射出异彩的光芒,可是却没有普通石头的坚固。
我想到罗曼罗兰对于英雄的定义,具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即他所说的大江大河般奔腾不息的强大的生命力;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我想还应该再加上一条,专注地成为真正自己,有着充分发挥自己与生俱来天赋的强烈渴望,在自我毁灭的预兆之中依旧能够本着自我的渴望选择相信自己,如同荣金珍选择相信“假简单”。
所以,我们应当把荣金珍称之为英雄。
结论的证明又再一次强调了对抗悲剧命运的无力感。“没办法”,这简单的三个字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情感体验,某一瞬间甚至能让人代入成为荣金珍,面对四面八方呼啸而来挤压。这种无力感是可以脱出故事以外的,这种无力感是可以因为读者本身而针对性的挤压读者的。
很有很多,我不想说了,就到这里吧,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一场美妙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这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五星好书。
《解密》读后感(十):梨花少年:他以天才般的孤傲游离于尘世间
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无以复制的高级密码。那么,最难解的一部就是自己。
容金珍,一位罕见的数学天才,一位破译密码的奇才,他能满足世人对“天才英雄”的全部想象:智力超群、天赋过人,个性孤僻、内心成熟,有着强烈的创新性和责任感,愿意为国家利益献出所有。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解开了令人望而却步的超级密码紫谜,却用尽余生的岁月也解不开自己这部独特的密码。
在我看来,比起反复称颂他一生传奇的天才伟绩,我更愿意在细枝末节处探寻到他内心的细腻与柔软。毕竟,强大的生命和灵魂深处必然藏着另一层脆弱,天才的触手会将自己无限拉长,如游丝一般,透明又易碎。
他一出生就带着离奇的色彩。祖母是容家大才女,为人类立下千秋功勋,足以被世人代代传咏;而父亲却是一个作恶多端、罪名满贯的不孝之子。父亲的出生害死了祖母,而他的出生也与父亲如出一辙,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虽身为富家子弟,却得不到家族的承认。旁人的冷眼,父母亲情的缺失,使得他养成了沉默寡言、敏感自尊的性格。
他随洋先生在梨园中生活,在梨花的飘落中长大。年幼时的他像只迷惊的小鹿,立于在梨树下,沉默不语,目光怯怯。唯一的温暖就来自洋先生,梨树下的那架秋千,是年届八旬的洋先生为他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洋先生还带给他数学和英语的启蒙训练,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知。虽然他的长相随他父亲,但在天赋上与他祖母一样,天智过人,悟性极高,性格沉静有力,两人如两滴水一般相似。
在很长时间里,他都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与社会的接触极少,再加上天智过人,一般人难以企及,喜欢离群独处,待人孤僻冷漠。换做现在来说,就是不会社交。这放大了他内心痴迷又不乏脆弱的部分:情感丰富、渴望交流,但外表冷漠,不善交际。既是他性格中的弱点,也可能是命运中的陷阱。
原来的老师、后来的对手希伊斯曾评价他的性格:极度尖锐又脆弱,灵敏又固执,是典型的科学家性格。破解紫密获得的荣誉和特殊的职业性质,让他变得更如玻璃般透明和易碎。他越发的孤独和沉默,但他就是想要以别人不能忍受的沉默和孤独来与旁人保持距离,独立于人群。因为孤独会让他变得深邃而坚硬,而这是破译密码的拐杖之一。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容先生对他性格的评价其实已经可以窥见他最后的归宿——如果有什么破了他忍受的极限,或者触及了他心灵深处的东西,他又似乎很容易失控,一失控就会以一种很激烈、很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笔记本的丢失是他最后失控的导火线,而真正的原因是需要更多孤独才能支撑起的破解黑密,而黑密却是希伊斯愚弄天才的一个漏洞,怎能让人不唏嘘感叹啊。
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感情,他总是很压抑的。他与师娘的感情很好,但言语间从未流露,而是写下了要报答师娘的血书;他对新换的保密员有好感,将写下的心情给她看,由其决定,含蓄而内敛。在知道算错洋先生寿数时的崩溃大哭,用手使劲地掐自己大腿,在出发去701临别时的猛然一磕头,带着泪的哭喊,都是他少有的直接情感表露。
就像麦家先生在书中所说,对一个像容金珍这样的人来说,什么私情、亲情、友情这类东西本来就是不该有的。因为不该有,所以首先他本人会极力抽掉它,其次,即使自己难以抽掉的,别人也会设法把它抽掉。就是这样的。
但这样难道不残忍吗?
儿时干梨花泡的水,给了他一个弱不禁风的胃,还在多年后差点儿要了他的命;
离奇的家族背景,给了他超群的智力和过人的天赋,却几乎抽掉了所有的私情。
有人说天才,只有在天才眼里才能显出珍贵,而同样的,作家要遇到懂他的读者。但要我说,不懂没关系,理解和尊重就足够了。不偏好悬疑特情类型书籍的我,也还是会被书中含蓄内敛的感情所打动;不是天才的我,也依旧觉得容金珍美好珍贵,除了折服于他天才般的伟大,我也喜欢他“我生病是上帝在帮我逃避教科书,担心我变成它们的俘虏,失去了钻研精神,以后什么事都干不了了”的傲气;喜欢他少有“因替人圆梦而被上级批评,在上交的检查书中却只有一句话——世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梦中,包括密码”的不羁;还喜欢他写的笔记,像诗歌一样梦幻的笔记,流露出内心情感的笔记。
还有,我最喜欢他不管何时,都是很多年前站在梨树下的少年,就像梨园中纷飞的梨花那样,沉默不语,目光怯怯,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广袤深远的世界,始终如孩童般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