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洛丽塔》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洛丽塔》的读后感10篇

  《洛丽塔》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读后感(一):简述心情.,<我觉得实在必要在摘抄文章提要了>

  书的内容有关作者译者的一些事情.

  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在说些什么了.

  大同小异的.只是又一次重复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

  就简述一下自己看这书时的一点心情吧.

  作为小孩子.看这书时.起初很不理解样子.

  慢慢的抵触情绪被软化.

  然后.一口气读完了350,000个字中的每一个字.

  字连成了话.话连成了情节.情节融入心情.心情起起伏伏的最终归于一片寂静.

  直到缓和平静的得到一些安慰.

  然后心满意足的.我离开了那几乎癫狂的气息.

  我不清楚上述的这些话会有什么用途.

  只是简述嘛.对吧.就是简述啊.

  我希望我的话没有扭曲到这书的灵魂.

  在我说完这些话后.我希望洛丽塔仍旧能安然的向你们展示她那带有一些稚气的性感.还有那个几近癫狂的"我"对爱的迷信.这些似乎是法定的不能有任何削减的情节.构架出一份非一般的病例.

  让人痴迷的病例.喜欢

  《洛丽塔》读后感(二):罪恶与灵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My sin, my soul.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如果简单的按照情色小说来读《洛丽塔》,那显然是一本失败的小说,没有让人心跳的场面描写,没有情意绵绵的前戏叙述,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感官体验,这样的情色小说是吸引不了如今岛国爱情动作片充斥下的年轻男女的。

  而《洛丽塔》是怎样成为畅销小说的,怎样让“洛丽塔”这个“萝莉”一词的词源成为世界文化特别是日本人钟爱的文化标志之一的,这事有点意思

  及膝裙、蕾丝边、丝带、长袜、厚底鞋、精巧的装饰物等,这些在日本发扬光大的萝莉文化其实来自于这本美国小说《洛丽塔》,萝莉只是洛丽塔的简称而已,估计作者纳博科夫也不会想到小说主角亨伯特·亨伯特竟然会在日本遍地开花,岛国人果然与众不同啊。

  回到小说,乱伦行为最初应该会让不少人不舒服,特别对亨伯特的变态心生怨恨,这样一个年近40的中年大叔竟然对一个12岁的小女孩心怀不轨,在道德上必须先批判一下,这种批判不分种族和年龄

  看,多么深的误解和道貌岸然。

  试问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大叔为什么就不能爱萝莉?无论亨伯特是出于对洛丽塔肉体的迷恋还是对他年少时的初恋安娜贝尔的精神吸引,他都是在执着追求他的所爱,对他来说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妥,问题来自于他人的偏见

  不错,就是偏见!作者的初衷本来就没想把亨伯特和洛丽塔塑造成唯美爱恋关系,亨伯特有着佛洛伊德式的潜意识主导思想的精神问题(也是作者对于佛洛伊德的批判),洛丽塔则是个贪玩、任性浅薄的问题少女,洛丽塔甚至自始至终都没有爱上过这个疯狂爱上她的继父,但他们完成了一切情侣之间的事情,于是触犯了众怒,在保守主义肆虐的上世纪美国,他们并没有出路

  《洛》的伟大在于突破传统,卸下所有的道德武装,直接面向我们的内心,看看我们的周围,高楼大厦,人模人样,似乎现代化的一切都是文明社会积累,殊不知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没有解放人类的思想,反而可能筑起了思想的高墙,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如果连最简单的爱都要受到偏见,那很可能我们对一切问题都有偏见,这是作者对现实的拷问。

  亨伯特杀死了奎尔蒂,杀死了这个诱拐少女的恶魔,殊不知在别人心目中他和奎尔蒂完全是同一类人,一样是个诱拐少女的性变态,或者说比奎尔蒂更恶劣,因为他还利用了他的继父的身份,还间接害死了洛的母亲,亨伯特的悲剧就在于此,人们不但不理解他,还要曲解对他来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或者说单相思,在这样的社会里,他无处可逃。

  如果说文明发展了物质,却陷害了思想,那文明还是文明吗?

  《洛丽塔》读后感(三):简单又复杂

  坚持到一百多页后,为纳博科夫精美博采的文体所折服的心理掩盖过前面作者纵容亨·亨·对洛丽塔精神病变态式的沉迷的一遍又一遍的近乎情景摄影的描写的厌恶。正是如此,让我读完全书,完全忽略了作者在如此冗长的篇幅下竟然写的只是一篇故事平庸情节单调的社会情感故事,并且以好莱坞电影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以坏蛋成功的在冒烟的枪口下结束自己罪恶一生收尾。不过令读过十几本文学经典名著且从来不放过前面遵循社会主义理论的老翻译家写的诚恳得散发口臭的序文的读者惊讶的是,纳博科夫笔下的亨·除了是一个异乡人、学者、离异者、鳏夫、继父、恋童癖、色情狂,在小说最后几章,亨·成了一个爱情的复仇者,没错,爱情——正是作者想扑捉又放走的主题

  《洛丽塔》读后感(四):非常震撼!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这甚至还是本精神病学的著作,可想作者在此的勾画描写如此高超。我曾经朋友说过,我读小说,是在找自己,在这里似乎总能看到一些似乎清晰模糊背影,这是纳博科夫,是我,也是你。他解剖的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如此真实甚至难以描绘我的感触,如果十年后,发生多少事情,让我在它和其他两本《忏悔录》中选择,我可能还会选择它的。

  《洛丽塔》读后感(五):关于洛丽塔—不得不说的废话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9/10/18

  于晓丹 作

  早就想写点什么,可又一直觉得我或许不是最适合说这些话的人,而且说了也未必有意义。最近网上又有人问起,不少读者还有误会。我想,既然热已经热过去了,说说大约也无妨了吧。我首先承认我的译本的确存在很多“硬伤”,朋友们网友们提的意见都很中肯。我的意思是,我不打算为自己辩解,也不想批评什么,只是想就我所知对两个有误解的事实做个说明,同时也发个小小的“牢骚”。

  网上说的最多的是——— 是否“全译”的事。上海译文版《洛丽塔》有句响亮宣传词,说他们的译本乃“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这个说法我不能同意——— 这明显是在误导,好像非要让读者认为我们先前的译本都是“节译”才能体现他们的意义(我不说“价值”这个字)。可这不是事实。起码我的三个译本(江苏文艺1989年版,时代文艺1997年版,译林2000年版)都没做过任何删节。南方的一家报纸曾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过“没有什么可删节的”的话。的确如此,如果看过原著的人一定都知道,这本书从字面上看其实很干净(意思如何可以仁者见仁),里面没有任何不能译出来见人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做任何删节。

  许多人问为什么主万先生的译本会比我的译本多出那么多字?撇开任何宣传词不谈,事实应该是,除了先生的行文风格与我不同、对小说部分的翻译总会有一定字数出入外(但这个出入一定是很有限的),他的译本多出的字数主要是在注释上,也就是说,他增加的是注释而非小说本身多出了那么多字数。

  第二个误会便是这个注释。许多读者认为主先生译本里的注释是先生自己做的,这是很不准确的。我不知道读者是不是受了先生译本上另一句响亮的宣传词———“翻译家主万先生全新权威注释版”的引导而得出的结论,但我思忖总会有一定关系。出版社在“谁做的注释”这个问题上没有给出完整信息

  了解《洛丽塔》原著版本的读者或许知道,在《洛丽塔》写作完十五年后的1970年,V intage出版社又出版了一个《洛丽塔》的注释版本。这个注释版本,跟纳博科夫的另一部作品《微暗的火》不一样,里面的注释不是小说本身的一部分,作注的人也不是纳博科夫本人,而是一个叫阿尔弗雷德·阿佩尔的学者。这个人1934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从他的注释看,他与纳博科夫有过交往,许多注释都直接来自纳博科夫本人的解释,所以,是很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对研究《洛丽塔》的学者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对一般读者理解作品也有意义。因此这个注释版本后来几经修订多次再版,成了最受欢迎的《洛丽塔》版本。

  我做了一些核对,主先生版本里的注释,绝大部分便是节译自这个注释本。也就是说,先生的注释大部分并非先生本人为小说做的注,而是译自英文注释。

  实在说,我的时代版和后来译林版里的不少注释也是节译自这个注释本,但并没译全。一个原因是注释太多了,注释部分几乎有小说部分的一半厚,要全部译出,几乎等于再译一本书,而且是一部学术著作,其难度不亚于译《洛丽塔》小说本身,可能更甚。主先生的译本也是如此,他也只是做了节译,离“全译”还差得很远。比如“第一部”里的第一个注,关于“洛丽塔”一词,原注有整整一页那么长,很详细地讲了这个名字的由来,纳博科夫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应该怎么念等。而主先生只译出了原注的第一句话,即“‘洛丽塔’这个名字是本书《序文》的第一个词,也是这部小说中的第一个词和最末一个词。”但这句话并不是先生的话,而是阿佩尔的,是先生译的。如果主先生能把阿佩尔的注释“全译”出来,那全书的字数恐怕五十万都不够。再说我,我当年没有全译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也考虑到了版权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已开始有版权意识,知道注释是别人的心血不能随便使用,但还没有足够的版权商业意识,不懂得应该让出版社买下注释版本的翻译权,以免除不必要的纠纷或麻烦。因此,我只在时代文艺版的译后记里对注释本做了比较仔细的说明,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注释版本的存在,并向注释者表示了感谢

  在看到这次上海译文社的新译版本之前,我先在网上看到他们的宣传词,便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买下的版权应该是阿佩尔的这个注释版本的版权。但等后来拿到书查看了他们的版权页后,才感觉似乎不是。是不是也许并不重要,但让我比较吃惊的是,虽然主先生译介了大量阿佩尔的注释,但这部译著从头至尾没有提到这位原注释者一句,读者想当然地以为那些注释是主先生做的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误导其实完全应该、也可以避免。

  有不少朋友问我,译林能否再印我的译本,我问过译林,应该是不行了,现在《洛丽塔》的翻译版权已不在译林。有朋友感慨说我的译本将“不可避免地退出江湖”,现在看他们说的没错。我当然觉得遗憾,不说这个遗憾是我失去了再修订的机会,在如今这个商品大潮里,文学出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利益限制,这更是很无奈的事。我有时跟朋友探讨,人类的文化资源现在变得越来越昂贵,反而不如以前那么容易让人共享了。有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很想介绍给中文读者,但每每跟美国的出版社联系发现,某些代理公司早已承包了那家出版社所有图书的版权代理,我们只能转而跟代理商打交道。代理商有时囤积居奇,有时待价而沽,跟炒地皮一样,还要让几家出价竞争。大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就都放弃了,严肃文学以这种方式搅进商业操作里我还不那么习惯,而且让本来就已经很昂贵的书籍更难为普通读者接受也是我不愿意的。对于那些并不具有市场品性的作品,一些应该毫无条件地让更多人共享到的人类文化精粹,现在的这种市场操作模式,究竟是有益还是有碍?是否应该有一个更合理解决方式?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发的这一点“牢骚”恐怕也无济于事,但我还是想,无济于事就无济于事吧,说说姑且说说。

  《洛丽塔》读后感(六):失语的宝贝儿,唯一的受害者

  第一次读《洛丽塔》,只为作者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技巧以及色彩斑斓文字弄的眼花缭乱,至关重要细节没留意,人物的爱恨情仇也没理清。而重新读一次,真正的感觉才来了——那些曾经扰乱我目光的变换的称谓,那些反复出现的隐喻,那些自述中希望为自己开脱的情感,那个失语的姑娘没发出的呼喊……是的,我懂了,第二次我终于读懂了,每一句话我都深切颤抖,每一个字我都心动。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

  曾经我以为,亨伯特虽然有着怪异的癖好,邪恶的淫欲,但他至少是痴情的,是爱而不得,伤心绝望的。我虽然对这个恋童癖的做法不敢苟同,但至少我心里还是同情的。于是我也问过:洛丽塔到底有没有爱过亨伯特?——心里隐隐的希望,答案是爱过。可是第二次读,当我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亨伯特为了为自己开脱的欲盖弥彰,我真的同意了他自己为洛丽塔添补的那句台词:“他伤了我的心。而你干脆毁了我的一生。”没错,没错,洛丽塔,这个外表儒雅,内心自私肮脏的死刑犯,他是怎样的毁了你的一生啊!整本书如果只有三个主角,那么洛丽塔——被不停地叫着“我的宝贝儿”、“我的美人儿”——就是唯一的受害者。

  不管从哪个方面分析,洛丽塔都是没有爱过亨伯特的。当她第一次在家里的草地上看见亨伯特,不是没有心动的,只因为那个十二岁的小脑袋中刚刚好还停留着一张相似的名人的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不是很正常吗?因相似而心动,因心动而接近。当她要去参加夏令营,关上车门的刹那突然想起楼上英俊的房客,然后像小鹿一样不顾一切的奔上来,以少女柔软的嘴唇,去满足的其实是一个孩子关于爱情的想象。同样的,母亲死了,亨伯特把她带到那个“着魔的猎人”,在这里,他用似乎无辜的笔调写道:“我来告诉你们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是她勾引了我。”是她勾引了你,卑鄙的猎人,以你对她的了解,以及你那些奇特、敏锐、诙谐又独到的对艺术以及生活的见解,你难道会不了解,在洛丽塔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青春期的尝试,就像她在营地里和查理试过的那样,就像她飞奔上楼给你一个告别的吻一样,只是一个孩子,想去了解未知的、引得她无限幻想的领域。在她那个年纪,似乎有了这样的经历还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呢。这也是为什么,这场闹剧般的荒诞激情过去之后,我们沉静下来的十二岁女孩会一言不发,闷闷不乐,冲动易怒。在之后的路途——或者应该说是心怀鬼胎的逃亡——过程中,自私、荒淫的魔鬼又是怎样以各种卑劣的手段(比方说,限制洛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剥夺洛所有的隐私,通过金钱来交换违心的爱抚),一再、一再变态地压抑着那个本来活泼爱笑的孩子?就像那一天她毫无缘故的问的那样,“我们在这样闷热的小木屋里生活,一起干着龌龊的勾当,行为举止始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究竟还要过上多久”,亨伯特,难道你的心只盘算着怎样满足你无底洞一样的欲望,而彻头彻尾的忘记了,洛只是一个孩子吗?不仅仅是洛,换做了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打开一个缺口,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都会毫不犹豫的逃开这一切吧?你根本不是一个继父,你是一个恶魔,你对洛也不是真正的爱情,你只是渴望毫无保留的占有。同一种由你那辆汽车载着的生活,对你来说是天堂,却成了洛的地狱。

  而可恶的亨伯特,在这份回忆录、忏悔书——或者是自我开脱的借口——之中,巧妙的对洛的语言不加以直接的引用,我们只能通过亨伯特看似忧伤而痴情的笔调中,揣摩那个少女,而误导读者将她认为是一个放荡空虚、崇拜金钱和物质的姑娘,似乎正是这个恶魔通过他巧舌如簧的文字希望达到的效果——噢,同情可怜的亨伯特吧,洛,你这条多情、邪恶的小蛇!

  而至于另一个主角——正式上场极晚而实际上很早就被亨伯特以一种极不情愿的情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奎尔蒂,说他是亨伯特的阴暗面也是不为过的。相比起道貌岸然的亨伯特,奎尔蒂似乎是个更为邪恶荒淫的恋童癖,并且他对于这样的癖好并不加掩饰。同时,他也是一个更加敏锐疯魔的猎人,亨伯特想要猎获洛丽塔,而奎尔蒂却一举将两人都收入囊中。同时,他还有着比亨伯特更加诙谐又残酷的捕猎方式,我们从他在旅店中故意留下的化名就可以看出,字字直击亨伯特的要害,这些留在纸上小小的字迹,是对亨伯特无情辛辣的嘲讽。但是洛丽塔是否爱过奎尔蒂呢?是否像亨伯特所说,“他是她为之疯魔的唯一的男人”呢?不知别的读者怎么理解,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认为洛丽塔爱过奎尔蒂。如果说亨伯特爱的方式是毫无保留的占有,那么奎尔蒂的方式则是不管不顾的使其毁灭。他不珍惜,洛丽塔对他来说虽然美丽,却也止于美丽,她并不珍贵,也不唯一。至于洛丽塔为什么心甘情愿跟着他从医院逃走,也从亨伯特身边逃走,首先是因为奎是那个她一早就倾慕的杂志上拿着骆驼牌香烟的剧作家,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上面所说的,她需要一个人带她逃离亨伯特的牢笼。这个人出现了,又是那个有名的奎尔蒂!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没有理由不跟着他去了。可是跟着奎尔蒂,洛丽塔发现自己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牢笼,要做的是另一些她不喜欢的事。于是她最终逃离了,不管是亨伯特还是奎尔蒂,对于洛丽塔来说,全部都是凶狠自私的猎人,在他们的手里,她永远是受伤的、失去自由的小猎物。因此,虽然我们看到洛丽塔最终的结局是嫁了一个普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失去了她当年作为一个性感少女的所有灵气,最终死于难产,我却认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也是可怜的她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而亨伯特最终杀了奎尔蒂,似乎是他在向洛丽塔赎罪,但是不管这两个猎人怎么忏悔,都无法弥补他们的罪恶——“他伤了我的心。而你干脆毁了我的一生。”

  《洛丽塔》读后感(七):美国病人

  咬着牙读完全书之后,我差点作出了阅读生涯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

  那就是,从今往后不再看任何外国作品的译作,要么就直接读外文原著。

  只是,恐怕在我的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对任何一门外语达到熟练阅读的水准。

  这个决定一旦作出,就意味着我将自绝于外国作家。

  但因噎废食公认是一种很SB的行为。

  “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又需要强大的意志和毅力。

  平庸如我辈,还只能心向往之。

  因此,这个决定也就只是意气用事的一时冲动,不能当真。

  按正常的逻辑,不懂外语的人是没有资格指责翻译的。

  可我读完书之后不爽,心中的抑郁不平的怨气、怒气总得有个出口。

  纳博科夫?这年头你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名字不会引用他老人家的两句名言你都不好意思谈文学写文章,胆敢说他的书写得不咋地就属于纯粹找抽型。

  自我批评?我如此热爱学习读经典自掏腰包买正版,据说现在中国都没几个人买书读书了,我买完读后再把自己臭骂一顿,你丫忍心吗?

  所以,背黑锅,翻译者你来;赚钱,出版人他去。

  回过头来谈谈这本书。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争议,并最终赢得盛名,我看首先还是以题材取胜。

  将禁忌的话题写成纯文学作品,至少,在他那个级别的作家里并不多见。

  虽然这种题材在阅读过程中给你带来的感觉并不愉快。

  它有些压抑,会让人至少是让我感到憋得慌,闷得慌。

  纳博科夫另一个高明之处,还在于通篇就讲这一个故事。

  作者的意欲、心力也只在于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并没更多的雄心或者杂念。

  小说结尾部分有那么几十页不错,颇能打动人心。

  也就是说,对作者的实力多少还可以有一些期待。

  《洛丽塔》读后感(八):时间无法医治,病人已不在此

  尽管小编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去做,但是阅读却不曾停止,小编很庆幸养成了每晚入睡前的阅读习惯,推荐读者可以尝试下载一个手机免费阅读软件“书香云集”,这样可以不用买书,直接阅读电子书籍,非常方便。近期小编参加了一场关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辩论赛,初出茅庐,的确经验有所不足,但是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深化地理解了“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经验经历身份是有局限的,我们如果仅仅凭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看不到自己所想不到的那个世界。譬如,这一期要给大家推荐这本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陷入其中,便会做出一系列不自知的愚蠢行为,从而导致自身毁灭的悲剧。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十四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的12岁女儿洛丽塔,称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圣诞。

  从故事内容上可以看出这本书肯定备受争议,尤其是故事中“色情”的内容是上个世纪的人们所不能忍受的,以至于这本书一度被当作“黄书”来对待,甚至一度成为各国的禁书。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这本书有了许多角度的不同解读。

  人类不断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主要探索了两个相关问题,一个是死亡,另一个是性欲。弗洛伊德说,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受深层潜意识的性的心理支配的。而《洛丽塔》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观察我们人类自身的潜意识中的一些事情。

  在现代工业和信息化文明中,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在旧有伦理道德和西方的性解放大潮的漩涡激斗中,人类的精神病患者是越来越多,这当然包括了许多性心理的变态者,也是越来越多。越是压抑和扭曲的环境,越容易造成性心理扭曲和性变态;反过来,越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约束,无限放纵欲望的社会,性心理扭曲和性变态也非常严重。前者我们可以举出来的例子恰恰就是我们中国,近年来当权者的恋童癖屡屡被曝光,后者要举的例子,一个是古罗马,一个淫荡的帝国,最终在淫荡中逐渐衰弱,另一个例子是现如今的日本。同时,今天相比于过去产生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不男不女中性化、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性虐待SM、制服控、萝莉控等等。

  《洛丽塔》是一本复杂的书,包括很多东西。对于这部书褒贬都有,而且争论激烈。这种复杂性,本身就是小说成功的反映,同时,也因今天社会的无比复杂性,更映衬出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洛丽塔》借用情色小说的外壳,成功地抵达了人类心灵深处核心地段,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做长久的思考。

  《洛丽塔》读后感(九):对部分差评的驳斥

  越想越气最终还是决定说说:什么叫翻译史上的一次事故?细微的错误是有(比如Carmen应译为卡门而非司机,rambler实际上是攀缘蔷薇而不是横越的旅者),但总体而言主万老师译得非常好好吗?还有“太过繁复华而不实”是什么意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简洁有力」的语言才是对洛丽塔的一种羞辱。”

  纳博科夫是遣词造句的工匠,精雕细琢正是他的风格,文字游戏更是他的特色。大家去看看原版《爱达或爱欲》就可以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还有“恋童癖好恶心”算是什么?艺术之美不应该首先以道德进行批判。艺术根本意义上就不能以生活经验评断。这么说的绅士淑女们,你们干嘛不去质疑一下《魂断威尼斯》的娈童和《夜莺与玫瑰》的人兽恋呢?

  《洛丽塔》读后感(十):洛丽塔;洛、丽、塔。

  译林重版了《洛丽塔》。知道这个消息,心里有一丝丝的微颤,忽然间想起多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光。

  在西方,“洛丽塔”是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名字。性感少女、恋童癖……诸如此类的等等。许多对它的评价,混淆了我对它的感觉,所以当时买了这本书,却一直搁置,似乎翻开了封页,就进入了一个会使人不知所措的牛奶瓶,雾蒙蒙看不看不清楚外面的世界。可是最终我还是看了它,而且是不止一遍。

  “洛丽塔”出生之始,开始招致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许是书中呈现给我们的所谓“道德”与“非道德”的争论。

  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无奈的很,世俗总有一些无形的框框,束缚住了某些挣脱的意念,所以它会在入世后遭到唾弃、之后沉寂,直到今日的重现。不知道这一次,“洛丽塔”会不会获得再一次新生,也许吧,谁知道呢?这纷繁的世间,带给人们的,或许是连“洛丽塔”都想不到的。

  只是我空暇时总在想,现实颓败到现今这个地步,又有什么道德与否,可笑的还是人类,竟然讨论前人早已看透的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洛丽塔》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