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洛丽塔》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洛丽塔》读后感10篇

  《洛丽塔》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丽塔》读后感(一):看完这本书的人估计不敢嫖萝莉啦~!!!!!!!!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洛丽塔说:“他只是伤了我的心,而你却是毁了我的一生”。

  都说这本书没有主题,但是我感觉教化的意图很强的。看到后来,主人公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这告诉我们,满足了变态的恋童癖好,但是往后的下场是悲惨的。想搞萝莉,又想不被萝莉仇恨,是不可能的。

  至于书的其他方面,都跟商业小说差不多。读过本书的人,应该可以反思下,好好管理自己欲望吧。

  《洛丽塔》读后感(二):这版《洛丽塔》,再见

  这两天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洛丽塔,虽然是厚厚地一本,我却对它有一种迷之自信。因为我相信它一定很好看,然后我会一看就停不下了,最后挤出所有时间去看,结果出乎我的预料。我除了看到到冗长的句子和看得让我心静如止水的情节描述,其他的就是感觉是永远进入不了小说状态

  在读之前我真的抱着很大的希望和兴趣,在很多地方见过有关洛丽塔的。在高中,我见过舍友买这一版本的洛丽塔,所以我对它是有一个心里预期的。但是我还是失望了,我找了找原因,我想是我不够专注吧,或者是读外国文学读得太少。

  洛丽塔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可我觉得越读越累,变成了一个累赘,只是眼睛在追随着文字。要是以前我会完全责任怪到自己身上,我会说叫你读书少,连这都看不懂或者别人的大师受过这么多人肯定,我读不下去肯定是我专注不了。我想到以前很多人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无聊不好读,读完不知道在说什么。可我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时,完全没有觉得像别人说的那样无聊啊,反而很快就看完了。我又想到汪曾琪读书时,只读有兴趣的,不喜欢的书就扔在一边,不喜欢的课就不去。我应该向他学习,拖拖拉拉的看没什么兴趣的书,感觉像在虐自己,莫名其妙的强迫症该改改了。

  到豆瓣上看到很多人喷翻译的问题,说没有文学味,这点我有感觉,可能这也就是我读不下去的原因。这个版本我就不读了,我还是找其他版本看吧。我宁愿有翻译错误,也不想为了翻对,而把它变得这么平实,失去文学味,连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动力都没有。小细节的错误是可以忍耐的,毕竟是不同国家文化都不一样,表达更是不同。翻译有时候就是译者的再创作了,抹去个人特色,那内容岂不是很奇怪。何必纠结与那些翻译有没有错误,要是看都看不下去,谁还有心思去考虑这些事。而且有错误也总比一个完全没学过这门语言,然后直接丢一本原著在我前面要强啊

  最后,我希望是版本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或者作者水平问题。毕竟他是受到认可作家,毕竟我也是读过让我废寝忘食的小说的。

  不应该打4星的

  《洛丽塔》读后感(三):《洛丽塔》摘录和小感

  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很情色的书,结果看完了才发现还好。

  这本书确实把恋童癖的心理描述的很充分,尤其是中间洛丽塔死了妈和亨伯特一起旅行那一段,感觉真的是美也是变态飞了。前期的铺垫和后期的回味我都觉得有点冗长,不过这应该都属于恋童癖的心路历程吧,最后亨伯特可以放弃捕猎其他小女孩甚至对成年的洛丽塔提出在一起的要求,我想他或多或少都是爱洛丽塔的。

  之所以看这本小说,就是想了解一下恋童癖的心理,感觉作者在很多细节上都丰满了我对恋童癖的认知。包括不敢下手的臆想,怎样一步一步让猎物掉入陷阱,恋童癖眼中少女的感觉,恋童过程中的小细节,如:孩子的反抗心理,为了小情人又爱又恨地花钱,性爱后孩子赤裸坐在腿上玩耍,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小孩肉体的肖想…不得不说这有一种病态的满足。

  至于恋童故事中的受害者是怎么想的,在亨伯特眼里是小孩主动诱惑他的,小孩开苞以后是风骚吸引他人的,小孩变得暴躁歇斯底里,是他用不变的爱去包容她。但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只能说,从亨伯特病态的描述中,我可以看到洛丽塔并不喜欢这种跨越年龄和伦常的交媾。她为什么会想去找妈妈,她为什么会歇斯底里发脾气,她为什么会想要逃跑,她为什么最终也不愿意和亨伯特在一起?因为和亨伯特的性爱根本是违背她意愿的。

  至于说到小孩子的恶,不得不说,有些恶是与生俱来的,但作为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的任何缺陷也不能构成侵犯他们的理由。在我看来,洛丽塔缺乏父爱,与母亲关系不好,所以她开始是有意在亨伯特身上寻找父爱,至于最开始的勾引,一方面是亨伯特病态思维的曲解,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有洛丽塔对她母亲的报复。但无论如何,这不能构成之后反复性侵洛丽塔的理由。所以后来洛丽塔才会厌恶反抗和逃离。

  总之这本小说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在理智上我会批判恋童,但是心理上还是对文章中变态悖德的美感存在向往。

  摘录:

  1.乳房生长的幼芽期由于青春发育所带来的身体变化而提早出现了(10.7岁)。而紧接着成熟的就是变色阴毛的第一次出现(11.2岁)。

  2.一条绒线发带仍然抓在手里;她蜂蜜棕色的身体,露出日光浴在她身上留下的泳衣的轮廓,并向我展示出苍白的乳蕾;在玫瑰灯光下,一点点阴毛穗在它隆起的小丘上闪亮。

  3.多漂亮皮肤——噢,漂亮:柔腻的,日光浴过的,完美无瑕。

  4.她骑车的姿势,我是说她的上车,臀部的运动,那种优雅等等,都给了我极大的快乐

  5.看着她欢跳,看着她戴顶橡胶帽,满身水珠,被太阳晒得光滑极了,象广告上那般快活,穿着她合体的缎子泳裤和松紧乳罩。

  6.我脱下她的衣服。她的呼吸酸甜参半。

  7.那个捉摸不定的鬼魂朝我走过来,一步一步泪流不止,气氛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厌烦;她做出一副挑逗样,懒懒地靠在一条窄木板或一张硬靠椅上,身体半裸着。

  8.你能肯,肯定——嗯,当然不是明天,也不是后天,而是——嗯——将来的某一天,任何哪一天,你或许会来与我一起生活

  9.我唯一的怨恨就是我不能掏出我的洛丽塔的心,不能把贪婪的嘴唇伸向她稚嫩的子宫,她隐秘的心田,她绚丽的肝脏,她马尾藻式的肺,她相仿的两瓣可爱的臀。在特别炎热的下午,在午睡气息粘闷的屋中,我喜欢扶手椅的皮面冰着我赤裸的身体,我抱她坐在我的膝头。

  《洛丽塔》读后感(四):洛丽塔

  《洛丽塔》

  洛丽塔啊 ,要是你曾这样爱过我该有多好 !

  你一定得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疯子 ,一个无限忧郁的人 ,生殖器官里有点儿烈性毒汁的泡沫 ,敏感的脊椎里老是闪耀着一股特别好色的火焰 (噢 ,你得如何退缩和躲藏啊 ! ) ,才能凭着难以形容的特征 ——那种轮廓微微显得有点儿狡黠的颧骨 、生着汗毛的纤细的胳膊或腿以及绝望 、羞愧和柔情眼泪 、使我无法罗列的其他一些标志 ——立刻就从身心健康的儿童中辨别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精灵 。她并没有被他们识别 ,自己对自己的巨大力量也并不知晓 。

  我想强调的是 ,我对她的发现不过是在我饱受痛苦的过去 “海边那个小公国 ”的必然后果 。在这两件事之间的一切不过是一系列的摸索和失误 ,以及虚假的欢乐萌芽 。她们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使她们成为一个人 。

  A u f o n d , ç a m , e s t b i e n é g a l 。

  我的头一个念头是厌恶和退避 。我的第二个念头则像一位朋友镇定的手放到我的肩头 ,吩咐我不要性急 。我照着做了 。

  潘神在上

  人类道德观念是我们不得不向美的现世观念所致的敬意 。

  “你知道 ,死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你完全得靠你自己 。 ”

  在我们反常 、下流的同居生活中 ,我的墨守成规的洛丽塔渐渐清楚明白 :就连最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 ,而这种生活结果却是我能给予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最好的东西

  据我们所知 ,未来也可能是极其痛苦的精神错乱的永恒状态 。

  我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悦耳的震颤 ,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间迸发出的不相连的喊叫 ,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心酸 、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 ,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 。

  因为一些比实际看来更为明显的理由 ,我反对死刑 ;我相信这种态度会跟宣判的法官是一致的 。

  因此 ,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 ,我们俩都已不在人世了 。可是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 ,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 ,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 。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 。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 。不要跟陌生人谈话 。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 。我希望他是个男孩 。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 ,否则 ,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 ,会像黑烟 ,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 ,把他撕成碎片 。不要可怜克 ·奎 。上帝必须在他和亨 ·亨之间作出选择 ,上帝让亨 ·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 ,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 ,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 ,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 ,想到艺术的庇护所 。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 ,我的洛丽塔 。

  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 。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 。然而 ,就是这些思绪 ,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 ,即一个大约三十页长的短篇小说

  有那么一两回我险些儿把我的未完成的书稿烧毁 ,并且抱着我的宝贝已经走到了无辜的草坪上歪斜的焚烧炉影子边 ,就在这时 ,一个念头教我停了脚步 ,心想 :在我的后半生 ,烧毁的书稿的鬼魂会在我的案头游荡 。

  淫秽必须与平庸配对 ,因为 ,所有类型的美学享受都得完全被简单的性刺激所取代 ,这就要求这传统的词语直接作用于接受者 。

  不应指望一个自由国家的作家会关心美感与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一说法是荒唐的 ;我只会赞赏 、却比不过那些将年轻漂亮的哺乳动物照片刊登在杂志上的人判断的准确 ,因为要在这些杂志上刊登 ,一般衣服的领口要低到内行人窃喜为宜 ,又要高到外行人不皱眉为限 。

  《洛丽塔》读后感(五):极致的美

  很久之前读王小波的时候,他说小说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力量,翻译很多时候无法传达原著的神韵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但最近却越来越认同了。我们读的《挪威的森林》中的诗意的感觉,到底是村上春树带来的,还是林少华带来的呢?像阎连科、莫言、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后,还有没有当初的那种文字上的野性和震撼呢?怕是没有了吧。《洛丽塔》这本书,从翻译来的文字就可以看出原文究竟有多美,大段的唯美的描述、繁复的长句、优雅的场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望之火,我死之葬列,万有寂灭的法诫。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面对小孩子的性这个话题的时候,全世界的人出奇的保持一致——保守。固然,小孩子作为最纯真的存在,不应该被欲望占领,不应该被性所亵渎。这也是全世界读者,包括我,无法完全接纳这个故事的原因——讲述了一个十足的变态长期侵占一个小女孩

  但是米兰昆德拉说过一句话,我们在评判一本文学作品时,应当暂时将道德伦理搁置一边。《月亮和六便士》讲的还是一个抛妻弃子的浪子的故事呢。朱自清谈美,说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情,肯定了美的无限可能。《洛丽塔》的这种来自一个怪蜀黍的欣赏,给了洛无限的美的可能。整本书读者都可以察觉出那种美的氛围,美得疯狂,美得让人流泪,美得让人窒息。

  亨伯特受欲望的指引去追逐一个小女孩,在他看这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所在。亨伯特在洛丽塔身边逡巡来去,狂热的追求依靠肉体的无尽求索最想要得到的,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他如同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王子皮革马里翁爱上了自己雕的象牙雕像一般,紧拥的身体不能给他一点温暖,只能是一个虚空的幻影。追逐内心想追逐的东西,追逐一个得不到的东西,这颇有些理想主义者的味道。并且,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追逐信仰的过程,在三观建立完整之后,人竭尽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呢?只不过在几十年内把时间一点点消磨掉罢了,这样的话,能够做自己想做的,追逐自己信仰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在本书中,亨伯特虽然选择了一种不被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方式,但也算是幸福的了。

  这个追逐信仰的主题,在《月亮与六便士》里也出现了。不过这种题材的作品很考验作者的功力。假如你写不出博纳科夫笔下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假如你构造不出毛姆笔下那种对信仰的极致追求,仅仅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到了第一位,把道德沦丧做到极致,就像黄色小说和日本黄漫一样,那只能活该被人骂“死变态”了。

  《洛丽塔》读后感(六):无法抑制的爱

  算是脍炙人口。疯狂迷恋性感少女的亨伯特遇上了他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洛丽塔。所以他打破了规规矩矩的生活,把他的欲望付诸行动。把她囚禁起来,占有欲,性欲无限延伸。他毁了一个女孩(一个问题女孩?)的青春期(原著说是童年,我认为是青春期),他的欲望使然。爱不应该成为毁灭她的理由,所以即使她对他一开始有好感,也随风而逝了。只剩下,逃离,无望,厌倦。无论如何故事都要收尾的,结局就是他她他都死了。莫名想起三体中所说: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最终都得转向他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书中也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不得不向美的现世观念所致的敬意。

  《洛丽塔》读后感(七):我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的文字游戏使这部作品显得有些神秘,真与假,善与恶,没有固定的标签。而当一切变得模糊时,内心最重要最隐秘抑或最柔软的地方才变得清晰起来。

  有广泛的学科领域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而我不知该如何探讨,我甚至不太喜欢阅读它,但我似乎通过它找到了我的洛丽塔。

  谁是洛丽塔呢?答案因人而异。

  作品的开头和结尾触动了我的心弦: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我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悦耳的震颤,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间迸发出的不相连的喊叫,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心酸、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

  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不要可怜克·奎。上帝必须在他和亨·亨·之间作出选择,上帝让亨·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洛丽塔》读后感(八):Lo的成长与爱情

  其实它不是一个关于猥亵儿童的故事,不是一个关于疯子的精神学教材,更不是警世恒言。反而觉得它是用侦探头脑写出来的爱情小说(原谅我理解爱情的尺度有点大)。

  1.继父对lolita的感情,是从对青春期少女的色欲沉迷,上升为对她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不疯魔不成活的爱。

  2.当继父发现lolita的成长必须通过冲破他的占有来完成时,他选择禁锢她的成长。这种隔阂,最终由奎来打破。lo和奎一样聪明狡黠,她可以和他一起放肆地玩弄、嘲笑、背叛继父对她的爱。

  3.lo说,奎是她为之疯魔的人。继父以为奎奸污了她,殊不知奎是个阳痿。继父想用性来捆绑lo的人生,而lo的爱却诞生于没有性行为的互动中。这似乎是一种反讽。

  4.继父最后枪杀奎,与其说是一种愤怒(使他痛失所爱,而且奎的玩世不恭和过分要求也伤了lo的心),不如说是一种嫉妒。嫉妒奎对爱情漫不经心,却赚取了他最深爱的女儿——lo的痴迷、爱慕和眼泪。

  《洛丽塔》读后感(九):我为什么要看《洛丽塔》

  在银川旅行的时候把手机弄丢了,虽然不愿意过于直白地表示自己有着文艺青年的普遍追求,但考虑到漫漫近30小时的列车时光断然不能以巴巴地看住西北荒漠变作江南山水打发,还是忍痛买了这本连作者名字都印错的盗版《洛丽塔》,而把三毛和余华都留在了货架上。

  从西藏开过来的列车拥挤不堪,西北人黝黑中泛着红光的面庞在西安人平静安详的书卷气里格外突出,四周嘈嘈杂杂一片四川口音,我抗着行李跋涉过两节车厢才抵达自己的座位,稍作整顿,就拿出《洛丽塔》来看,一点儿也没关心旁人。

  当看到亨伯格博士搬进夏洛特•黑兹的家,初次见到“性感少女”洛丽塔时,我无意中发现右边座位上的男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我没有遮住的一块文字。

  于是我借故上厕所,把这本封面美好纯粹的书留给了他,想到在车上遇见一位书友心下快慰至极。

  我回来的时候,特意站在一边好让他多翻几页,然而他很快站起来对我说:“你怎么看这样的书啊?”

  “你怎么看这样的书?”

  ——这句话在我的意识里充斥着冒犯意味,尽管我当时并没有形成有关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的确切看法,但我头脑清晰地还击到:“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书?”

  我自以为这是一个漂亮的对答,将对方或许是无意的贬损在反诘的语势加强下尽数还给这个口无遮拦的小子,不仅把自己包装得“高深莫测”,还将对方定义得“俗不可耐”。妙哉。

  而现在看来,这种自卫式的应激反应恰恰说明了我在那个问题上的不自信,好像自己在看的是一本香艳的情色小说而急于转换成一种学术眼光以掩饰被抓包的尴尬,却欲盖弥彰,无意中印证了对方的判断。

  众所周知,性是我们社会生活中谈论的禁忌对象,何况《洛丽塔》还涉及广受保护的未成年儿童,而仅凭传媒风评和故事概要,《洛丽塔》无疑与“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对等的。知之不详的读者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想入非非,甚至是美国的出版社编辑,也对这部作品的意义大有看法。

  迫于这种压力,纳博科夫干脆假托一位子虚乌有的约翰•雷博士,大谈这份病历对于精神病学的意义,“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做出努力”。

  这种假冒真实的做法很奏效,一开始,我的确是带着这种被规定好了的眼光去看,企图从中获得精神病、心理学方面的临床知识的。有了这层缓冲,我心安理得了不少,但仍免不了被窥视时的不安。

  被他问了之后,我也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要看《洛丽塔》?为什么要听一个精神病患者不厌其烦地描述他的幻觉和美国风光?

  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虚伪的卫道者,还是为了在豆瓣读书上添加一本“看过”?

  是为了从浪漫主义的角度获得有关的精神病学知识,还是为了了解青少年的性觉醒?

  是为了批判国外混乱的伦理纲常教育,还是为了洞悉悲剧的起承转合以恰到好处地规避?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通览全书,那个叫“意义”的东西始终没有露出蛛丝马迹——我怀疑是它藏得太深了,毕竟在很多的豆瓣线上活动,诸如“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开头”、“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中,《洛丽塔》的提及率都居高不下。

  的确,《洛丽塔》的语言艺术是在水准之上的,尤其开头,“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让人不由得跟着他的字词从口腔到心胸品味这个单词,着魔一样把能感受到这份缠结的诱惑视为一种生命的垂青。

  纳博科夫为逼真地塑造一位出身上流社会的,精神错乱、有被害妄想症的性变态,极尽语言功力,运用插入日记、幻想和悬疑小说的写作手法,把阳光明媚和春暖花开渲染得灰雾蒙蒙,我像透过亨伯格日益垮掉的精神和渐渐昏聩的目光环视他所处的环境,雾霾附着在衣服的缝隙,楼梯扶手冷冷地亮着油光,在这一切没有希望的陈设里,洛丽塔长手长脚地涂抹着鲜艳的指甲油,在苍白的脸上绽开不熟练的妩媚。尽管阳光很好心地想拯救这个孤苦而桀骜的女孩儿,把温和的光线投到她的耳畔,使其泛着毛茸茸的希望,但依然无力改变灰蒙蒙的基调。

  ——或许这就是《洛丽塔》的意义:它是一个完整的、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故事,是作者本人与英语“恋爱的记录,仅此而已。但我正是他提到的“以‘他为什么要写它?’或‘我为什么看写疯子的书?’这样的心情读过《洛丽塔》的打字稿”的傻瓜,甚至为了维护这本书“潜在的尊严”将其看待得严肃而神圣,是一道与“凡人”分界的三八线。

  说白了,这是创作观念的差异化表现。

  中学时期大家都喜欢梁启超那篇《少年中国说》,以“少年某则国某”为甚,排比气势最强,便于记忆,也十分接近中心思想,于是众人动辄齐诵,自以为得其大趣。某天我留心看了全文,才发现后首几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才是最精要,最显出梁启超汪洋笔力的部分。但我们大多数人只知梁任公是革命者,不知其也是出色的作家,自然对其中的文字章法疏于鉴赏了。

  再者,我们打小所受的训练就是如何迅速归纳中心思想,反而把“语文”的欣赏意旨放在了末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早早领会了“文章”的真趣自行训练倒好,假如都像我这样蠢钝,拿到一篇“无意义”的作品便不知所措,恨不得把作者从地里挖出来好好说个一二三四,就真是中了“意义”的圈套了。

  了解得多一些的话,会发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羁旅美利坚的法国作家,平生最大的念想就是回到欧洲,完全是以使用英语为代表的不便,以儿童教育为代表的观念差异催生了这本广受争议的《洛丽塔》。而再如何惊世骇俗,《洛丽塔》也不过是作者本人的一团小火。把心理学留给弗洛伊德,读者只要享受文字就好了。至于为什么《洛丽塔》让人念念不忘,与其说它特别有价值,不如说它的题材相当特别好了。

  (PS.本文无意评价国人教育,也不倾向“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说法,只是偶然悟到了看书的另一层趣味不来自“意义”,还来自“文字”,对待不同的作品要拿出不同的欣赏眼光罢了。)

  lt;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島書(Penin2ula)获取更多影视、音乐、图书内容。>

  《洛丽塔》读后感(十):三个洛(评《洛丽塔》)

  我来谈谈我所想说的几个“洛丽塔”。

  【1.初印象的洛丽塔】

  正如纳博科夫在文后的评论所言:

  “这本书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和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的《洛丽塔》是一本从装帧开始就符合那股带给我的气息的书。就是那种明媚的、危险的、夏日的加州的气息。此前各版的封面都没有带给我的感觉,被这一版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版的装帧和封面设计是非常过关的。

  有很多人给这版打差评说翻译的车祸,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污蔑。文章内容本身逻辑通畅,有几处的所谓“误翻”也并没有带来任何阅读难度,其中大量夹杂的法语拉丁语原文在形式上反而提供了一种“味道”,写作风格上也非常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纳博科夫作为典型学院派,正是玩弄文字的好手,他的原文也并没有简单易懂到哪里去。

  读起来不适并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而是因为它跟你设想中的翻译不符。

  肯定有些人会说“这对翻译来说是不严谨的”,但我想说,这本书是一个【形式高于内容】的个例,它的风格和手法上所带来的魅力充盈起了整本书的美学效果,所以比起把它完全地机械地翻译过来,我更欣赏保留了风味的一些“错翻”。

  【1.美学效果上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本人在文后的评论,不难看出他写出这部小说的动机从来不在于讲道理,而是单纯地体现出一种特殊的,优雅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是无关伦理无关道德的,它不应受到任何一种指责——

  气喘吁吁的疯子,与文质彬彬的亨伯特的融合,精神病所特有的,带有危险性却如同万花筒般华丽的人格载体。

  这是纳博科夫文字上的独特魅力,他用一种能明确感受到色彩与特色的人格,带领着你跟随着亨伯特在名为洛丽塔的金色阳光下沉沦得越来越深。而这种光芒就越来越炫目,越来越美丽,让人心跳加速。

  你随着亨伯特体会到那种疼痛的,懵懂的沙滩上的爱恋,你随着亨伯特体会到那种潜伏的,带有危险性的对少年少女之流的性幻想。你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是不好的,但是你随之勾勒出那个褐色皮肤少女身形的时候,你的多巴胺分泌也会开始加速,也会开始气喘吁吁。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是同样的想法,书中所言的“性感少女”是我的切身体验——

  或者我称之为“性感少年”吧。

  这个词具有暧昧的魔力,它可以使一个长相或许并不漂亮的少年体现出远超过人类本身的美学意义,使人气喘吁吁。我无法具体地指出到底是哪一个部分引起了这种吸引力,但当我遇到那类少年的时候,我都会体会到一种令人炫目的、无关爱恋的魅力。

  或许对我来说,《洛丽塔》最打动我的地方,正在于那种可以引起我共鸣的,波德莱尔式的禁断体验。这是无关道德的一种独特美学,就好像暴力美学一样,是难以言说的美。是恶之花。

  有句话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那么我也想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

  纳博科夫是在做一个赌,赌人们是否能直面这种有违现有社会道德的美学。

  【2.道德意义上的洛丽塔】

  在看《洛丽塔》的时候,有人从我身旁经过会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我通常会说“讲恋童癖的”,然后再看看他们的反应。

  通常来讲,他们会挑一下眉头,抽搐一下嘴角,然后耸耸肩离开,抑或直言不讳地说“你怎么看这种心理扭曲的书啊”。

  我就会微笑,然后再也不提此事。

  并不是说到判个高低,而且说来也没有高低,只是接不接受的问题。很多人是不喜欢面对所谓的阴暗面的,因为他们觉得从那之中诞生的事物,都是不具备积极意义的。

  但我喜欢,因为这些东西反而能给予我超越所谓阳光向上之物的积极意义。

  就如纳博科夫在序言里,躲在约翰·雷这个身份之后给我们留下的最真切的导读: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做出努力。”

  是的,所谓的阴暗面所带来的教导是更加有效而直接的,它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种种所带来的危险性,从根本上去解除他们,而不是在阳光里欢快地跳着舞,而对那些潜藏的危险不闻不问。

  我所希望的,是这颗名为《洛丽塔》的,金黄色的太阳,能照耀那些,人性暗藏着的危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洛丽塔》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