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09 03:2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精选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是一本由刘文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一):这世上的种种告别

  等了两年才等来Tracy的新书,以至于每篇文章每句话都舍不得畅快去读,因为害怕一口气读完下一本书又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看着Tracy从普华永道到洛杉矶这一路走来,你的坚韧你对生活的丰沛充盈你昂扬着的梦想是我疲惫生活取之不竭的太阳。我们都会好的,即使是在未知的世界,哪怕山长水远,路遥马亡。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二):这世上的种种告别

  羡慕她定居在繁华的大都市,不知道那里的人永远都在匆忙赶路的途中,脸上标着生人勿近熟人勿扰。羡慕她有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不知道她十五个月一天无休,朝九晚五的晚五是凌晨五点。我一直想去香港看一眼,四大又曾占据我理想工作第一位,但我现在不由得问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为了过上餐具茶具名牌房车一应俱全的精致生活,即使睡两小时也要挤出时间化妆,踩着10cm高跟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狂奔厮杀,面对再讨厌的客户发泄方式也只有屏蔽朋友圈而不敢拉黑,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感情。时尚届的圈子很残酷,流行的样式一天一换,一不留神就过时,而这个天天盯着钱的圈子也是,永远有更新鲜更有活力的人虎视眈眈盯着你的位置,永远不缺你一个。可是如果拼命挣钱的最终目的就是挣更多的钱,意义是什么呢?活着不是应该为了热爱吗?但是我也说不清热爱是什么,作者的经历丰富多彩,可以出八本书仍旧滔滔不绝,而我每天能被记录的步数不过几十几百,说不出什么精妙绝伦的话,也分辨不出哪种方式活下去最好,反正日子这样不好不坏,得过且过吧。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三):告别,是结束,也是更好地开始

  作者最后在文末说,最不喜欢离别,但是当崭新的机会到来的时候,会依然选择离开去接受未知的挑战。

  作者不止一次在书里强调,在这世上,最爱的就是自由了。所以她不停地告别,告别一些人,告别一些地方,告别做过的工作。颠沛流离也好,自由洒脱也好,只要你可以生活地比以前更好,这些告别,这些放弃过的东西都是值得的。

  喜欢《红裙》和《最好的生活》这两篇。理由可能是相比分清男友ABCDX以及见仁见智的感情纠葛,纯粹的祖孙情更让人动情吧。甚至,我也想有这样一个外公,在我成长的路上鼓励我,对于写作,给予我力量和信心。生命末年的外公,又是让人唏嘘和心疼的,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现实。而《最好的生活》对于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比如我)来说,是很深有感触的,倒不是说经历,我是说心情。

  其他一些章节,我觉得《市井香港》《住房记》《中环手记》《地下铁》都挺有意思的,印象深刻就是那些蹲点的狗仔,八卦的市民,狭小的出租房,拥挤的地下铁,还有作者无数个加班到凌晨的夜晚。告别这个工作,也是种解脱吧哈。

  冲着作者经历买的,只是希望可以透过作者的笔下,去看更大的世界,去了解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也希望自己能像作者一样,努力,勇敢,追随内心,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四):独立的香港女生之书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很像香港女生写的书,为什么呢?因为想起香港女生,脑海里总是出现一个杨千嬅那样的女孩,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出众,可是做起事来就是有一股子小执着,只因 内心写着一个勇。

  而这本书写的大多是作者在香港奋斗的生活,而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也可以感受到香港那快节奏却又有些冷漠的内核。

  在简介,我看到作者刘文是【ONE 】当红作者、香港青年文学奖冠军,想起书中,刘文写道自己每次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稿纸上写下那心中的一个一个小故事。

  这本书说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煽情 ,作者也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词汇,去描绘自己在香港如何一步一步生存下来,自己如何放弃普华永道优厚的待遇去选择留学之后,经历的种种艰辛。

  在书里,我只看到了一个瘦弱却坚强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独立,却又敢爱敢恨,在书里,描绘了作者的几段感情,都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姑娘有些滥情,怎么随随便便就爱上了一个人,又随随便便的说放弃就放弃。

在书里她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有些早早就得到了婚姻,家庭,儿女,有些既拥有金钱又拥有美女,有些却生来就喜欢流浪、冒险、孤独和远方。

  这也是我欣赏的姑娘,勇敢的去迎接下一段未知,又不惧受伤,在尘世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五):举杯邂逅,微笑告别

  告别这个字眼很戳心。每次读Tracy的书,总是“心甘情愿被俘虏”。

  孤身一人在某个城市的生活,仿佛就是由不断得到与失去串联起来的故事合集。并不想做你们心中完美的女神,我只想做更好的自己。

  从《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到《我爱我自己,你爱你自己》到《我们都没好而且值得被爱》再到《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每本书都记录着成长与改变。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犯过的错,流过的泪,难过悲伤绝望,长大还是带给我们更多勇气与信心。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发光的点,触碰你内心真实软弱的那个地方。地铁,机场,大房子,小饭馆…用心感受每个场景,脑海中会闪现那些颠沛流离中的欲望和真爱。

  跟着她每段旅程向前走,特别是现实与故事交相辉映,徘徊在真实与虚幻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把辛酸咽下去依然保持微笑,她的文字会有种神秘的小性感,“不快乐才是正常的”,但是吃一碗拉面,喝一口爱的咖啡,生活还是要继续,“音乐响起,我们还要起舞”。

  她对香港细致的描写刻画,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我对香港多了一份了解与好奇。逛街八卦下午茶到贫富差距,兰桂坊的纸醉金迷,中环写字楼的加班熬夜…即使面对无能为力的复杂,还是没有放弃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她说她在写作的时候,觉得内心有团火在燃烧。尤爱每次她文字中描写跳舞的片段,高难度的动作,曼妙的舞姿,默契的舞伴,一起随着音乐旋转跳跃,每首曲子,每段爱情,都散发出光芒,仿佛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我们害怕告别,但熟悉的地方,亲密的关系,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消失不见,都可能变成过去。不必说再见,或者好好说再见,只要没有遗憾就好。一起加油吧。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六):我们这一代,总觉得自己可以干点什么

  10年前,一拨少年从全国各地赶来上海,他们因为一个叫新概念的作文大赛,在泰安招待所相遇。

  十年后,我收到刘文寄过来的新书,她已经拿掉“新概念”的标签,那些不甘平凡的少年,终于要开始给大家讲讲自己的平凡故事。

  这十年,是跨过山与大海的十年,我们在自己的海域把海水升高,把冰山与火焰都隐藏在水下,不动声色。

  与此同时,我们又老想着穿透每个人的水面,去看看她的冰川或者火焰。

  这不是一种窥探,这是一种观察力,也是写作者的职业病。虽然十多年过去,少年时写作留下来的直觉,很难丢失。

  刘文,我看到的是对安排与秩序的反抗与逃离。

  从江苏到香港,从香港到法国,再到美国,再到北欧,满世界跑,为了摆脱从小而来的控制,她只能一直往前走。生活像是给刘文漏了一个破绽,她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只能一直不停往前走。

  在旅途中,你知道最难面对的是什么吗?是刚刚熟悉后的告别。几年前,我辞职到尼泊尔,在路上结伴而行的几个朋友,逐一告别,那种不舍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但是,很快,你就习惯了这种告别,习惯了孤独和寂寞。当你反复经历一个事,新鲜感逐渐消失,直至最后是麻木,火焰会被冰山覆盖。

  我们这一代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干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是什么,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有人留学、有人创业、有人出书,有人当编剧,更多的人做着和文字相关的工作。曾经生如夏花,如今走上平凡之路。

  被工作填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丢失了自己,一旦闲下来,又觉得闲得心里发慌。最后,我们用一场场展览、一部部电影、一场场足球赛,一趟趟旅行……继续填满生活。

  我们新概念这拨人,已经没有几个还在坚持写作了。以前大家聚会都会聊最近在写神马题材,现在聚会是问最近还在写作吗?那一刻感觉大家都被拔光了羽毛。

  文学,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裱在墙上的画,而是长在身体里的纹身。

  我们还是生活的观察者,但是已经离写作者越来越远。我们还在解构这个世界,只是很少再用生殖器出来武装战斗了。

  你或许会想,我们最终是不是都成为了自己曾经最鄙视的那种人?其实生活没有这么悲情,我们没那么多的政治映射,也没那么多阶级分裂的痛苦和人性的挣扎,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被赞颂千遍,同样也克制得不值一提。

  韩寒在给朴树写的《平凡之路》中说,直到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答案。因为他们早已历经过生如夏花,而我们,还是觉得下一个故事才是最精彩的。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七):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应该是二〇一四年夏季,我去香港参加为期四天的文艺复兴夏令营。夏令营结束那天,营地大巴将我们放在方便搭乘地铁的地方,营员们各自散去。我的通行证次日才到期,因此也不想草草过关返程,想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给刘文打电话,以求可在她的住处留宿一晚。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我回想我们认识的时间大约是在〇八年左右,具体的情况如何已不太记得,只记得有许多个夜晚,她从香港打电话来,我就站在宿舍走廊外和她聊天。她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努力。很拼的一个女孩,从认识一开始到现在这个印象一直没有改变过。或许这是她为什么在内地辗转至香港,期间又去过法国留学,现在又在美国学习的原因。

  事实上我个人的生活态度悲观,在各路媒体看到的一系列新闻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的魔幻,这种魔幻又令人绝望。所以,以一个小说写作者的角度,我所书写的世界大多也是悲观的。世界千变万化,温暖不是没有,却少得令人可怜。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更需要慰藉,这或许是这几年为什么鸡汤文体盛行的原因之一。

  鸡汤这个词,应该是由那套著名的英文文丛而来,还在高中读书时我就读过,主要的目的是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书中不乏温暖故事,读来总是会令人心头一颤。从我的印象,应该是从一三年开始,网络上也开始流行一些宗旨相似,但相对来说质量粗糙的文章,同样被冠以鸡汤一名,有时更是连叙述方式、叙述语气与套路都几乎一致,发展到后来,鸡汤似乎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我从不认为鸡汤是一种坏的形式,而是坏的文章败坏了这种形式。短篇小说名家欧·亨利其实可以说是一代鸡汤大师。无论是《麦琪的礼物》还是《最后一片叶子》,最后所展现的依然是生活之美,情感之美,人生之美。这让身处于绝望生活的人们,或多或少也能得到一丝安慰。刘文的小说,常常让我想起早期曾看到过的那种真正的心灵鸡汤,故事中或许有许多曲折,或许有许多恶意,但最终仍然能找到一丝潜藏在生活深处的善意。

  而这一切都和刘文自身的经历和她独特的眼光有关。经历对于作者而言,有着不同的作用。许多作家一辈子都身处于自己所在的一个小小市镇,没有离开过,同样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而也有一群作家利用着自己更多的经历,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美丽、多元的世界。对于同样作为写作者的我而言,我不得不说,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走遍世界,但是,总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许多出行计划最终未能成行。刘文的经历是令我羡慕的。而这一份经历也是她宝贵的财富之一。而她也一直在致力发现出生活的善意,并将此呈现于世。所以在对这个世界失望的时候,回首一看,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仍带有善意。而她,正是善意的发现者。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八):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在繁华都市疲于奔命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跳salsa的朋友认识了Tracy,真心收获了不少惊喜:我高中时最爱读的《美文》和《萌芽》里有她的文章,向往不已的新概念大赛她有得名,都有一个被应试压抑的童年和严格的母亲;都在大学的时候去法国做了交换生;都在四大工作后,选择离开;

  更不用说相当一致的三观了:痛恨高仿,讨厌屌丝兮兮的行为,在爱情中不顾一切却难免带着伤痕走开,立志要嫁给爱情, Crazy but in a good way:)

  所以自然而然地,在她的新作《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虽然我没有生活在香港,但来自二线城市的我,18岁就背着行囊来到了上海。法租界的洋房,弄堂里的市井小民,外滩的纸醉金迷,写字楼的加班熬夜,我并不是没有迷失过。

  最近这一年工作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每次在街道上游离,看着公交从身边疾驰而过,人群仓皇窜动,然后如旧的回家,关上门,一个人在屋里抽烟,落魄的样子连狗都不如。

  一边反思着自我,一边质问自己的内心。最初心心念念的所谓理想呢?折磨、失心,甚至开始对什么是理想都已经开始质疑。又一个四季轮回,又一样的一无所获。满心的骄傲,认真的努力,想要抓住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一次机遇,却难免一次又一次陷入失望。

  读着Tracy 句句戳心的文字,眼泪唰地就掉下来了。所言的一切,都像极了空大城市里如孤岛的自己。

  这本新书都读了好几遍,眼前的难心与过往的回忆如稀碎苦菜,搅拌成汁,一口口咽下去,麻木到不知道什么是苦。

  每次看到Tracy的朋友圈,总是充满了阳光向上的积极力量,而作为朋友,我却也知道她背后怎样的历经沧桑。这么多年,风雨不易。审计加班、身体抱恙、筹划电影的失败,一切都恍如昨日。

  很难描述我现在又是怎样的感念,却已将淬炼成句的苦悲咀嚼得通透。 而在她的文字里,生活被理解的如此清晰通透:生活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容易的。有勇气转身离开,把经历的苦难作为财富,因为错的够多,所以才终于可以成为现在的样子。

  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在繁华都市疲于奔命的人,看看她文字中,对每一座城市细腻入微的观察,灯红酒绿的光辉背后,每个普通的上班族脸上完全相似的疲惫,挣扎和不得志 。忘了停下来聆听一下自己的心声,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有勇气离开,也许未必是什么坏事。偌大的城市,人们来了又去,它不会为任何人有所停留。

  也是文中Tracy在加州的经历感染了我,我也会在近几年再一次回到校园,回到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欧洲。未知的前途固然可怕,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像现在这样,一成不变向下沉沦。鼓起勇气和过去告别,未来也许险峻,但未尝不是另外一种精彩呢?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九):认清现实,还能做到“听从你的内心,做你想做的事情”的人是牛逼的

  我是在三联书店偶遇这本书的,在铺天盖地的鸡汤暖文世界里: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总有人会知道你的好、慢慢来一切终究会好的......一句反鸡汤超现实的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大多数的我们,都在原地拼命努力着。”引起了我的注意。鸡汤可以喝,但是要少喝,因为它会让你对世界的认知有偏差,世界终究是残酷的,等是等不来你想要的一切。

  我没有去过香港,在我从网络中猎取的各种碎片信息,自己拼补后,我以为香港人都是超级有钱超级优秀的。作者没有像其余的作者那般给你展现自己生活很"仙”令人垂帘羡慕,很“端着”的状态。她展露的也是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为工作生活等的各种烦恼。原来港大这么优秀的人,原来四大的审计师也会像我一样曾为房租发过愁。

  原来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没有“容易”二字,上学的时候觉得容易。是因为父母替你把不容易都悄悄的自己抗下。毕业3年后的我终于看清了世界的真正面目。

  书里说了作者自己的以及她朋友的,关于情感、成长和勇敢的故事。

  在公司兢兢业业上班的某年轻貌美女子,被自己所在的上市公司的老板,帅气还体贴,娶回家做老婆,这应该是大部分女生都祈祷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桥段。这个姑娘一开始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可后来她知道了这背后的事实,该老板喜欢的是男人,作为一个公众的谨慎人士,找她结婚只是形婚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完美。姑娘知道后是崩溃的,离婚?她贪恋他给予的物质,自从做了老板太太她的工作已经开始边缘化升职很难......老板也是崩溃的,为什么命运要让他喜欢男人?

  如果我现在还在读书,看到这个故事我可能会说,小概率事件降落在了这姑娘头上。可是如今我已入世几年,这不就是现实嘛,在这个冰冷的大城市打拼,表面都是欢声笑语,聊天的内容都有意的在向对方传输我过的很好,北京新出台的购二套房政策好坑阿,我家孩子上的幼儿园连家长都要面试.....这是嘴里她的生活,可实际上她老公刚刚劈腿。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要面对,熬的过程,我们收获了成长经历等,熬过去,一切真的会好的。

  职场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满意,工作压力大,每天加班到吐血,领导脾气臭,可是那又怎样,换一个?换一个存在还不如这个的风险?如果工资没有这个高,我的房贷怎么还?

  可是作者,她厌倦了香港的生活,就有勇气放弃四大审计师的职位。就有勇气离开去自己喜欢的城市读书。这真的需要勇气,绝大多数都做不到。可是人生很长,不要浪费这张入场券,想做就去做吧。你觉得你做不到,其实真做了没准可以做的很好呢。

  生活不只有房子,更大的房子,离市中心近的房子...... 生活里你才是自己的主角,有梦想就去追;想成为怎样的自己,就朝着那个方向成长;听从你的内心,做你想做的事情。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十):我在北京的出租房读着香港故事

  周末的上午,在家读完这本《这世上的种种告别》。文笔很流畅,故事很丰富,但是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大抵和告别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和城市有一些关联。书里积攒的是作者在香港时候的一些故事,有她自己的经历,也有以香港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大概是因为她要离开这座城市,才将这本书命名为某种告别。

香港

  我有一个辗转在各种城市工作过的姐姐,她有一次和我讲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她说她呆过北京、上海、香港,这几个城市的节奏可以说是越来越快。最明显的就是在地铁站里看早高峰时候人们的奔跑速度,北京算是相对慢的,上海的人们更快,香港更甚。

  我虽然去过香港,但却是作为观光客和购买客去的,并没有体会到过香港的早高峰。早年我读过不少亦舒的故事,讲的都是香港的女性。她的每本书里都描绘着不同的香港女人:土生土长的贵族公主、南下拼搏的内地姑娘、当然还有堕落于纸醉金迷的迷失少妇。

  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也看到过香港人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狭窄的出租房。很多刚去香港工作的人都住在很狭窄的出租房里,那种狭窄已经不是我能够想象出来的。没有衣柜、没有书柜、没有阳台,甚至只能一直睡单人床。毕竟香港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寸土寸金在那里应该是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这些生活细节,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定不是香港的全部。

  作者在书里展现了香港的冷漠,也展现了冷漠里的温情。虽然高楼鳞次栉比,虽然同事之间距离很远,但是总会有哪些可爱性感的人儿出现,总会有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等着人们去做,并像花火一样点亮生活。

北京

  虽然我在北京工作生活已经有一年,也在北京经历着各种以往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城市的氛围。

  对我来说,想要进入一个行业,想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北京对我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我只要想找工作,就可以随随便便拿到好几个同类公司的offer然后纠结;只要心情不好了,随时都可以找到可供消遣娱乐的活动;人人都说北京人情冷漠,但是终于也积攒了几个能够说知心话的朋友,在最艰难的时候可以互相鼓励。

  上次我租房不顺利,并被当时的房东嘲笑没有朋友的时候,我哭着想离开北京。我第一时间想到在北京认识的一个女孩儿,她在电话里听我哭了好久,第二天立刻拖着病重的身体来找我,我们一起吃了火锅,她在我租的房子里对房东抛了无数个白眼。临走的时候,她抱着我说,我们都有软弱的时候,但是我们一定要在北京坚持下来。我说,是的,你要记得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把我拽回来。

  是的,虽然很多人说北京不好,说北京雾霾严重或者交通拥堵,但是我想,当我决定要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我就为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我应该接受。我们不能奢望自己的生活都符合我们的想象,不可能真的有那样的城市,风景宜人又机会众多。所以一切都是在取舍之间。

所有的城市

  曾经看文章说人们为什么要去大城市,为什么会喜欢在狭窄的空间生活,在冷漠的陌生人社会中争斗,其实人们之所以去这样的城市,并不是因为这些缺点,而是因为大城市有着更加动人的地方。

  虽然这个世界的城市都越来越像,但是每座城市还是有着自己的光亮。我想不管是北京还是香港,不管是上海还是深圳,在我们这些异乡人的心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字,更有一种心理归属。

  现在,当我和别人说起我在北京的时候,我总觉得非常骄傲。我觉得在我最应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看似比较艰难的生活方式,以后的我,只会更加坚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世上的种种告别》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