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8 03:0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锦集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是一本由赫尔伯特.A.西蒙(美)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5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精选点评:

  ●三颗星只给最后两节。搞逻辑、搞哲学的人写自传都是这样的吗?长篇大论,是一本流水帐。关于治学理论和思想,完全是飘在空中、不落地,大部分内容过于空泛,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可参考可借鉴的内容。像我这样慕名而来对其背景和成就没有深入了解的,完全摸不着头脑所云何物。

  ●草草读过一遍,关于研究的部分有些地方没读懂,但无碍于我喜欢西蒙的坦诚和其人格魅力~

  ●查理芒格推荐的

  ●新版本是《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

  ●最近一周,每天睡前催眠用,台灯照着沙发上的被窝里的我,定会长存记忆。 2010.4.20读完。 只能说还行,没有太多留下深刻印象。西蒙是个知足的牛人,非一般人所能学也,那么多领域,任意成就都足以傲世,西蒙却能出处开花,但态度还是可以学的。来中国访问的一节比较生动有趣。也许是读的时间不对,每次都是临睡前读上一会,困的不行了到头就睡,很多好想是翻过了,但都是半睡半醒之间读的,谁知道读进去没。以后再找机会翻翻吧。

  ●3岁看到老可能太夸张 20岁看到老真的够了

  ●作者:图灵奖,诺贝尔经济奖,人工智能的开创人之一。会20+种语言,工作范围:人工智能,经济,社会模式,城市管理,etc. 与妻子周游世界。没有劈腿。努力工作。不是好父亲。

  ●第三次试图看 花了一个周末 终于算是看了个大概 依然懵懵懂懂 明确感到的是差距

  ●你能想象一个人身兼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等多项头衔,拿过诺奖的经济学奖,顺便再拿个图灵奖,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计算机科学论文被引第一吗?西蒙老大的技能树是:语言 =》高等数学 =》符号逻辑 =》政治学 =》经济学 =》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这就是奔诺奖去的技能树。

  ●看不进去任何传记,别人的生活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能学到什么?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一):好像翻译得很差?

  才看了两页引言就看不下去了,好像翻译得很糟糕,翻译的痕迹非常重,发现很多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译作水平都不怎么样,比起老一辈来差太远了。

  举个例子来说,“7年后他找到一位妻子”,“瞥见或嗅出60年前的什么东西”,“归化的美国人”,这些都是根据英文直译的吧,这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么?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二):绝顶聪明

  这是一个可以从书本中自学任何东西的聪明人。我可以理解费曼的

  那种聪明,那种依赖直觉的领悟力,习惯实例的思考者,虽然强过

  普通人太多,但是还是可以指望从他那里学习到一点学习的方法的。

  但西蒙不然,他涉足众多领域,每个似乎都游刃有余,从来不需要

  指导,他阅读书籍代替旅游,阅读手册学习外语,把犹太人的聪明劲

  表露无遗。我兴致勃勃的开始阅读,惭愧的结束。老实说,除了惊讶

  之外,获得的东西不多。我还是偏爱喜欢推究思考过程的作者,波利亚

  ,费曼的书,我经常带在身边。

  : 重读后改为推荐。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三):西蒙:最好是好的敌人

  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一生爱两个隐喻,迷宫和花园,尤其是写他的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时。

  他使用迷宫隐喻描述科学探索,写出《雨果:苹果的故事》,简单理解有科学模型之美;他使用花园隐喻描述生活经历,将他的人生之路交叉呈现,展现其中意外与惊喜。

  迷宫和花园于西蒙的魅力在于:它们都没有目标。迷宫的魅力在于探索,花园的乐趣在于游览,如果真有一条「阿里阿德涅之线」,那便失去了思维快乐。

  但,所有智者毕其生之力,也不过是为找到那条细细闪闪的线,不是吗?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四):对于生活的分析

  从传记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本很好的传记,语言本身不够灵动,不是很能够吸引人。或许是由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采用的是对生活的各种模式的分析的角度来写得。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得上这种生活。

  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也觉得翻译的不是很好,尤其是因为我本人对于组织管理学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随着后面内容展开,还是能够看到作者自己提到的,他的对科学的探索的一生,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他自己的核心理念即 人类的有限理性 而进行的,作者本人在这条路上行走了50多年,从政治学和经济学开始,进而进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各个领域留下了思考的结晶。

  而且这本书最后读到最赞的是那篇跋:作为问题解决者的科学家,高度总结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于解决科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原因,虽然这不是一本很好的传记,但如果想要从中思考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的感触,以及学习如何对生活的模式进行理性切分的话,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最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是个好东西。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五):随便扯扯

  这本书在国内出版的也许过早了。作者作为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每一本讲人工智能的书的第一章,必然会提到他和阿伦纽厄尔的贡献,而且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这本书读来并不有趣的原因是,作者的主打领域一直是公共管理组织理论之类的工商管理方面的内容。他对自己取得成果原因,也一直用一种旁观者的口气分析。

  比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他认为是早在1954年他就加入了美国的计量经济学会,这个学会当时的120人到1969年,还有40人活着,其中有二十多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早早的成为这种核心圈子的一员,然后听说有获奖希望后,用了大概百分之十的精力搞搞经济学就获了诺奖。

  这本书最有趣的章节是,第三章,他和博尔赫斯关于迷宫的对话。走迷宫实验在人工智能中很常用。他一直关注人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人在迷宫中如何选择。试图请教博尔赫斯如何形成迷宫的意象。他和博尔赫斯的对话很脱线。这章结尾,附上的关于迷宫的故事很有意思。

  后面一章里,他搞向罗素写信,报告自己的人工智能进展,罗素很有风度的回复,我花了十年证明的定理,你现在可以让计算机自己找到证明方法,太棒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