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精选点评:
●只有自己救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和对这个局限的心理自卑。这个局限来自于遗传,来自于儿童时期的记忆,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学校教育。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实现自我的优越感。但我们常常误入迷途,走向自我的异化。
●人是一本残缺的书。书中呈现的不是成功学或鸡汤文,莫如说是阿德勒合作、友爱的人生态度的全部表达。人是一本残缺的书。抱怨指责是对着空气打拳,只能体现出过分的自我关注和幼时的溺爱。人是一本残缺的书。然而自卑或超越都不来自残缺,而是个体对残缺的解读。 Make the most of what you have.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这本书中某些观点让人为之一动,值得再读
●贯穿一生离不开的话题,自我认识的新台阶
●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个体心理学代表;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时代的眼泪
●有几个观点挺赞同的,家庭角色这块的心理也还不错,有助于我后续如何更好地与她们相处。我自身的局限来自于我的家庭出身经历性格,我已知其根源,会在以后的时光中不断修正。 但其他的篇章过于泛泛而谈。
●有喝鸡汤的感觉,略微有些水。
●毕竟是百年前的东西,大体上感觉还是无法致用,通篇就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这部分有所启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我要不要放弃“自己”
真诚的感谢这本书,让我聊了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想要简单生活的幼稚的小女孩,但上天似乎在给我开一个很大的玩笑,不富裕的家庭,偏偏从小身体不好,还被全家人虐待,在学校被同学老师毒打,我活过来了,我需要健康的环境,好不容易寻找到了,但我要背负起养家的重担,家人不管我的心理健康不健康,我该怎么办?请书友们告诉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找到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和对这个局限的心理自卑。这个局限或来自于遗传,但更多的来自于儿童时期的记忆,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学校教育,来自于成长环境。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实现自我的优越感和价值感。但我们常常误入迷途,走向自我的异化。只有直面个体的局限性,学会和他人的合作,致力于谋求人类共同的利益,才能超越个人的自卑与局限,有一个成功人生,实现个人的超越与价值,找到幸福的感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自卑不可怕
自卑是什么?曾经认为它是与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物质精神多方面比较产生的弱者思维。害怕交际、害怕他人低看你,会更倾向于逃避人群或是躲闪他人目光,也是所谓的优越感补偿,而这一切毫无意义可言。
我们都曾经是最弱小的婴儿,在母亲及其他家人的关爱下成长,有的人习惯了被爱被帮助,而有的人却能懂得合作及爱人。童年及早起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及心理成长至关重要。不过我们都只是平凡的大多数,你不可能期盼回炉重造出生在一个父母绝对优质可以完美引导你成长的家庭,所以自卑感也是大众普遍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反而是后期的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学习与社会经历,能让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并修正自己。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合作背后的意义,它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你与他人甚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你不是一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你将是强者,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职业、社交、婚姻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必然面对、必然选择是问题。凡此种种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共同进步、成长、完善,而非索取、占有、寄生。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抑郁症甚至想轻生的人,我想应该是她们把太多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忽略了周围的一切。当我们试着接受人生的意义(对整体做出贡献),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转移更多目光在他人及社会上,试着做出哪怕一点点奉献,一个微信,一句赞美,一个拥抱,治愈他人的同时你也正顽强自愈着。
自卑不可怕,这恰好是一次认识自己的契机。只要一直保持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和满意的方法改善环境——来使我们摆脱自卑。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自卑感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突发奇想,想了解一下心理学的知识,于是买了心理学的三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梦的解析》。首先看完的是这本《自卑与超越》,很喜欢书里的这句话:“自卑感是个人走向卓越的原动力”
因为自卑,所以知道自己需要非常努力才行,感谢这适当的自卑,让自己有了前进的动力,因为有了动力,才走出了让自己不可思议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大家都行追求卓越,一旦那追求卓越当成是自己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以这个目标为中心,他所有行动都将会与这个目标相契合,他习惯和行为都会为准确无误的遵循这个目标。
本书还包括了各个阶段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关于自卑、关于早期记忆、关于梦、关于家庭影响、还有青春期和婚姻生活,可以说,很多事情只有当你了解了之后你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比如说教育的问题,你只有知道了很多“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和睦的家庭,都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很多事情我们只看到表面,只看到是少年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不去反思这背后的问题关键所在,不去想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个人心理学则是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超级棒的工具。当你用心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本书关于幼儿教育以及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内容,当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人想要正确的成长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有这么一句话,出生决定命运,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下,在你的幼儿事情,你所受的教育,你的价值观的形成都来源自于的你父母的教育,你的家庭的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东西不是你所能决定的,是你的出生决定的,而这些东西将会影响你未来人生的几十年,由此我想说的是,你的出生,你的父母的价值观对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既然童年的教育这么重要,而我们又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那我们就选择不断成长自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正确的三观,教育好他们,好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提升面对挫折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真的还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籍,原来我之前看问题都太肤浅了,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已,而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相信我,阅读真的是一件改变命运的决定。赶快把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去阅读的本好书吧。别等到以后书到用时方恨少才去感叹时间没能好好利用,蹉跎了岁月。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转)部分摘抄 KY旧文:不断否定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自卑感,是指一种“比不上”的感觉(feelings of inferiority)。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他人的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者“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中标准的对比中,所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者“能力不足”。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就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Moritz, et al., 2006; Warta,2008)。
同时这种“比不上”的感觉,也驱使着个体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compensate)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Moritz, et al., 2006)。不同的人在面对自卑时的补偿行为有所不同。有些人会仍然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获也是对这种脆弱和羞耻的抵御。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以回避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卑感。他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人往来、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够避免“比较”的场景,也就不会产生自卑了。
这就导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而后者就有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让他们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为中心(Mitchell,2015)。同时,后者也更容易成为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过,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
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就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1. 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的速度落后于同龄人、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环境、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个体在童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助(helplessness)、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而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对原生自卑时的自我保护
Alfred Adler认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同的是,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机制则是用于解决来自个体内部超我(内在道德标准)和本我(内在冲动)之间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认为儿童在面对原生自卑时,会发展出一个虚构的目标(fictional goal)来帮助自己从自卑的感觉中解脱出来(Ansbacher & Ansbacher, 1964)。这种虚构的目标通常能够给人以努力的方向,带给人积极正面的感受,减轻自卑带来的负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十分贫困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而感到自卑,这种无助的感觉,会让他们虚构出一个拥有很多很多金钱财富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此时此刻自卑的感受,从而获得继续生存和努力的动力。
儿童时期家庭、人际环境恶劣,遭遇了很多创伤的人,容易虚构出一个“长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师、心理医生等)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痛苦和无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2.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则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发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比别人弱小,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失败是一时的,他们自身还可以做到更多。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节里,而是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个体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
自卑情结可能有哪些表现?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Warta, 2008; Mitchell, 2015):
1. 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2.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与他人的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3.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评价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4. 异常的争强好胜,攻击性强。还有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自卑的感觉,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的努力。
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自负情结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伪装。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系列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获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
例如,前文提到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常人有更强的好胜心,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种补偿式的努力。
当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自负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Mitchell, 2015)。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去使得别人都感到他们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现得很自负,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也是他们为了逃离自卑情结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强大,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
另外,自卑和自负也都是自恋人格的可能表现。自恋人格的人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就是最优秀的(自负)”或者“我才应该是最优秀的,即使现在看上去不是(自卑)”(Pappas, 2011; Kreger, 2014)。也就是说,有些自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自负,而另一些自恋人格的人则会表现出自卑:
· 表现出自负的人,又被称为浮夸型自恋者(grandiose narcissists),他们相对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并且当他人对自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崇拜时,他们倾向于报复或对对方产生极度的愤怒(Kreger, 2014)。这类自恋者需要他人表达对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优秀的自己应得的(deserve)。
·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自恋者(vulnerable narcissists),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焦虑,害怕被拒绝或抛弃,他们的自恋主要是为了安抚内心的低自尊感(Kreger, 2014)。他们通常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他人的关注,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的都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assurance)。
然而这两种表现的人,本质中的自恋的部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