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是一本由马丁·林斯特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痛点》读后感(一):跟数据分析没有一毛钱关系,这是一本消费者洞察与营销的书
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讲数据分析方法轮跟案例,没想到完全是另一个套路;
感概笔者惊人的洞察力,从俄罗斯到巴西、美国到印度再到中国,针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笔者通过观察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就能了解到其文化与心理活动,从而找到营销的突破点,一个个案例引人入胜,其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痛点》读后感(二):大数据,小观察
我想做的调研是这样的调研,类似田野考察,关注别人从未关注过的,发现别人从未发现的。原因有二。 1.不信任问卷得到的答案 2.大数据只能揭示现象,方向性指导。深层原因仍需要通过对人性的理解解答。想得到突破式创新也不可能靠大数据分析。 这个作者还蛮棒。之前看的品牌洗脑也是他写的,内容重叠很少。
《痛点》读后感(三):弥补现实缺陷的真实需求
刚开始觉得作者说话过于绝对,这本书更像一本介绍风土人情的读物。读到后面越来越能感受到:表面的数据有时候会“说谎”。作者观察人们的行为性格,挖掘求证数据背后人们的真实需求,印象最深的是人们的真实需求(内心的渴望)往往与现实矛盾,可以抓住这一点去进行营销。总的来说,不用深究作者对于地方特色的、人群特点的描述与定义,主要还是学习作者的思考切入点以及思考方式。
《痛点》读后感(四):大数据vs小数据
本书所讲的大数据vs小数据,某种程度上像是定量研究vs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会获得某种趋势,但质性研究更能帮助你挖掘到本质,找出背后看不到的规律之手。
正如组织活力项目,尽管我们从400+指标中发现了40+个所谓有预测/区分作用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往往难以解释,甚至看上去不合理。想要解开后面的谜团,必须经过深入的访谈、调研、实地观察等。
《痛点》读后感(五):这本书其实不讲数据
四星给作者对消费者的洞察之精辟,减分项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知道作者的应该知道他的强项在于branding,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洞见中的定性解析,在有定性解析推演出最终的strategy。当然啦,通过细节观察来挖掘痛点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他在年幼时因为生病而阴差阳错中为了调剂无聊而选择观察护士们的一举一动因而渐渐掌握了这项技能,我觉得刻意训练还是挺关键的~这也算是心得启发了~
《痛点》读后感(六):从小数据挖掘用户隐藏的真实需求
痛点是用户需求的要害。做产品需求分析,痛点是必须深入研究和挖掘的。找到了用户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出真正消除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痛点》读后感(七):用户访谈的方法论
可以理解为,产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论。不是从大数据,而是从小样本的具体对象分析,关注琐碎的细节,搜集客户相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找出其中能提现客户真实自我的细节,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与需求,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思考产品如何补偿这个需求
光说这个的话,好像谁都能懂,但是实际看到作者的案例时,确实惊叹,竟然具有如此观察力,能从这种细节中发现问题的线索并推理出答案。
在平时可以养成一定生活的习惯,观察他人的细节,这种方法论不是放在实战才能用的,或者应该说,只在实战中才想起这套方法论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住观察的状态,才能培养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痛点》读后感(八):定性研究发现用户痛点
第三章、第六章和第八章内容可以重点阅读下,便于掌握作者在全书中传达的思想观点。通过小样本深入的观察和访谈,了解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和痛点。人种学或说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我目前经历过的商业公司里使用的较少。全书内的其他章节,能看到作者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描述,但是对于如何从宏观的人类行为、认知、动机的表现中,推导出如何在商业领域内的应用描述不是很详细。我的感觉是从用户的行为表现到商业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且书中描述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和用户的行为表现结合紧密,相同的一套解决方案在多种用户行为中均可以使用。从非常宏观的文化、人类需求到商业世界中的解决方案,如在金砖四国中发现创业的新方法、改善超市的营收、提升减肥会所的复购率、和巴西啤酒品牌改造升级的关系不密切。
《痛点》读后感(九):痛点—怎么推
在运营推广过程中,为了提高转化,应该明确用户及产品的特性,大概可以分为5类
1、社交属性。用户之间有很强的内容交流,社交关系建立需求,它们会自发交流生产内容。
2、PGC需求。用户对该领域感兴趣,需要了解专业知识。
3、线上聚集地。一对一邀请用户,效率上即时通讯工具最佳,质量上社交网站最佳,取决于需求的用户类型和数量
4、线下聚集地。一个是用户的地域属性,为了形成区域性的服务,线下推广可以将用户“一网打尽”,形成效应。
5、工具属性。一些产品通过单边的工具切入,再延伸服务。比如做一些查询、比价插件,可以跟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植入合作,从而获得流量。
本条干货知识转自推广人学习交流网站——“怎么推”。
《痛点》读后感(十):小数据,比你想象的太重要的多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一篇批评大数据的议论文,而是想要展现小数据的一些特点,在注意大数据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大数据不会激发深刻的见解。2.大数据是数据,而数据种分析,轻情感。
根据他的理论,“肥胖会像病毒一样,由一个人传染到另外一个人……当一个人的体重增加的时候,最亲密的朋友也会跟着发胖。”所以哇、真正的好朋友,是要帮助对方减肥的。
确定一个人的心理年龄的因素是什么?书中给出的结论是,与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解放和自由是直接相关的。那我的心理年纪岂不是第一次离家上大学?你就是18岁?!
最后书中介绍了下作者的7C工作法,collecting clues connecting correlation causation causation compensation concept.感觉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