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一本由墨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7-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一):三千道藏没有告诉你的天下之道,这本书告诉你。
课堂上,传出朗朗上口的朝代歌,仿佛我又回到了学校,那一个午后,我也摇头晃脑,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大概经历了83个朝代,559个帝王。网络版的朝代歌,是这样的。
黄帝尧舜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至民国
夏商周秦与两汉, 三国归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十国, 北宋南宋元明清。
这么多的朝代,这么多的帝王,让我最心疼的,却都在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年代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五代十国史前期形式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二):大王与权威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罗贯中先生用一句很简单的话,高度而精准的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分与合,在我国历史上不断的交替上演。历史学家将其冠以“盛世”和“乱世”之名。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生逢盛世,但是,命运是不能自己掌握的。如同人的躯体会经过初生、壮年和衰老一样,我们看一个盛世,也总会有初创的幼弱和新鲜,成熟的安乐与强权,老去的衰败和凄惨。当他老去时,已不再有王霸天下的威严。虽然每个人不希望社会变乱,但是腐朽的统治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惨。有人选择苟且偷生,那么也就有人会选择揭竿而起。
我们说,一个有传承的盛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正常模式。那么,乱世,就是一个历史的“夹缝期”。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强势的朝代,之后的夹缝期越是长久,如汉朝之后的三国时期、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等等。
唐末更是如此。
五代十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夹缝期。这个夹缝期的乱和惨,史之少有。
究其原因,强势王朝对天下统治力强,地方势力相对弱而平均。当这个强势王朝崩塌时,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人可以号令天下,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说适逢其时。所以这时候会乱的更彻底。
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清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脉络,因为实在是枝杈丛生,眼花缭乱。
不过,乱世也是英雄辈出之时,因此这段历史也确实精彩。
此时拿到了这本书,对于渴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可以借此一窥那段历史的全貌。
五代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三):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
在封建社会中,天下大势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二周之后七国争雄,始皇一统,楚汉相争,并入于汉,东西汉后,分为三国,并入于晋,晋室羸弱,五胡乱华,隋唐之后,又现五代。
在历史上的纷乱年代中,五代十国应该说是人们最陌生的时代了。它没有春秋战国和南北朝的时间之长,也没有楚汉,三国的简洁。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乱,有种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的感觉,在那个年代,只要手里有兵,有土地几乎都会当当皇帝,过过瘾。
五代的时间之短,它仅仅有53年,但是先后竟有五家八姓当皇帝,可见这短短的50多年里面战乱之繁。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还是很不错的。
我自小就比较喜欢历史,对于选择历史类的书籍,我一向认为只有看正史才行,现在市面上的书要么太商业,要么太肤浅,要么就是作者过多的掺杂自己的思想,很让人反感。所以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是带着试探的心理看的。然后就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看完了这本书了。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诙谐的语言,把五代十国这短短数十年政权更迭,以及政权更迭中的刀光剑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本书构建出对五代十国历史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无法有效的管理地方,直到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尾大不掉终于导致唐朝最后走向了灭亡。朱温代唐以后,五代十国逐渐形成。
在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中,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局面屡屡上演,乱论私通,荒理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个政权或结秦晋之好,或假道伐虢,或相互攻伐,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到头苦的还是老百姓。
其实这五十多年的历史中,也不乏有好的统治者,比如后周的两位皇帝,太祖郭威勤俭节约,虚心纳谏。世宗柴荣更是比肩秦皇汉武,不输唐宗宋祖的圣君,立志十年平天下,只可惜历史只给了他五年,就是这短短的五年足以让他入围中国十大贤君之列了,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或许就可以收复石敬瑭献出去的幽云十六州,每读到此总是扼腕叹息。
正如书中前言所说的,这段历史粗看,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却是一部奇特的创业史、奋斗史。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这段混乱的历史。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四):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究竟意义何在?
五代十国,是指唐王朝后的一段战乱不已的分裂史,五代从907年-960年,十国则从907年-979年。在这段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先后兴起并消亡了非常多的政权和皇帝。因此说到五代十国,在不少人心中就是一个字“乱”,而且乱得毫无章法。不少导演甚至表示自己想用架空历史拍浇胸中垒块的电影,就选用五代十国史,因为观众不熟悉那段历史。那么,这么乱纷纷的历史究竟意义何在呢?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迁移、大交融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但政治中心依然停留在北方,北方政权也为中原霸权一直征战不休。梁唐晋汉周,唐后五个中央政权全部在北方。而南方政权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选择比较保守的军政政策,不好征战,志在保境安民,休养生息。最终,由行正道的北方中央政权,以接近“兵不血刃”低成本的代价,接管南方政权的遗产,成就又一个富强的中央帝国。隋唐是如此,宋代也是如此。而在这两次大战乱大迁徙之后,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已经开始形成,并隐然超乎北方之上了。当然,仅仅从五代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各割据政权实际上还是以中原和江淮为核心,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集团,互相对抗,互相牵制。直到南宋之时,南方地位才确定无疑地超过北方。
不仅南北方政权执政方针不同,南北方领导人的风格也呈现迥异。比如,后周的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早知自己享年不久,但志气不凡,希望“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在他在位的短短五年半时间内,他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对外则积极进取,南征北战,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也赢得了后世史家的一片赞誉。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南唐烈祖李昪,他“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也”,即位后也以东汉刘秀自比,欲以柔道治天下,一再拒绝对外征战,甚至处罚越境掳掠的将士。两位贤主明君,风格迥异,执政功绩与后世影响也不一样。而自此之后的宋代政权与领导人,也渐渐地开始呈现出南方政权领导人的共性,以保境安民为本,不以征战杀罚为能。很难说,其所带来的利弊得失,何者为多。
就此言之,五代十国,不仅是人口迁移期,经济文化南移期,也是执政风格的转变期。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五):不忍细看的乱世
五代十国,短短四个字所代表的却是古中国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从公元907年到960年这短短53年间,在唐朝灭亡之后,中国没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而是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在这段日子里,中原地区出现了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就是五代,而十国是泛指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中国进入宋朝时代,而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这段分裂与混乱的历史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比较特殊,它既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也不如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英雄辈出,而且五代十国的割据时间相对较短,政权较多,更迭频繁,统治者们大多乏善可陈,能够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可圈可点印记的统治者并不多。因此,五代十国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是根本没有了解过,只听说过这个名字,连具体的朝代和国名都无法全部说出(好吧,我承认,其实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也是这类人之一)。
墨竹先生在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之后,通过诙谐轻松的文笔来为我们解读这段混乱的岁月,让我们能够不必去查阅枯燥的历史典籍便能大致了解那段朝代的故事。在这本《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里,你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权位之争超乎寻常,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大不如唐朝,尤其是北方几乎处于停滞或倒退。十多个政权互相攻讦,又互为从属,还有时不时南下搅局的辽国。各方势力为了抢地盘、争名头,打着各种旗号相互角逐、厮杀、攻伐,各路江湖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人重温这段历史,可谓精彩纷呈,但生逢其时的百姓却叫苦不迭。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却也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背后,展露的却是雄韬伟略,留下的是一段段传奇佳话,印证的历史变迁与局限。
五代十国在大唐和大宋的光辉之下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而今细看这段历史,却也让人看到太多值得惋惜的地方,太多的无可奈何,不忍细看的历史,是因为太多的可惜,却无可重来,他们统统变成了我们手中书本里冰冷的铅字。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六):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得当年电影《夜宴》上映之时,导演冯小刚接受采访时曾说,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之所以会选择放在五代十国,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更替就如同电影中展现的那样,情节之翻转,速度之迅速,总是让人防猝不及。
纵观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确实是没有那个历史时期能够像“五代十国”那般能折腾了。虽说是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是那段时期未免分的也太细碎了。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光中原地区的政权就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再加上中原地区之外的十多个割据政权,一同并称“五代十国”。 说起来那几十年间皇帝换的比走马灯转的还快。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轮流做今年该到谁家。
政权更替,自然少不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加上中原之外的那十余个地方割据。打架斗殴、争夺地盘自然是家常便饭。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来打你;你若是打别人,别人就会找一大帮人来打死你。政权扩张就犹如企业发展,你不发展吞并别人,那就等着别人来吞并你吧。
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爬灰乱伦等不齿之事在记载那段历史的史书之中更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什么礼义廉耻、伦理纲常,在权利争夺的面前统统都是狗放屁。谁管那后人会如何评说,当下能不能把皇宫大殿上的那把龙椅弄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坐稳当才是正经。
哎呀呀,说起来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回想起我上学时期的历史课本,对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书中只是匆匆带过,所给的篇幅比例远远不如唐宋元明清等这些历史上传世时间较长的朝代多。所以对于我来说,那段历史是相对陌生而又神秘的。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好奇。因为很好奇,所以选择这本《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来看。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不忍”历史系列所出的第四本,仍旧由之前该系列的《大汉史》、《大明史》的作者墨竹所著。在这本《五代十国史》中,作者秉承之前一贯的文风,坚持以人性化写史。
那段不堪回首的五代十国史,那段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史,那段不为世人广为所知的五代十国史。在作者的轻快的文风之下,它显得似乎也没有那么黑暗压抑了。一个个那段历史中的可论之处,被作者一一找出并细细讲述给读者听,让我们能够快速且明了的去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五代十国。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七):一部乱世风云录
所谓“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二者合起来,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混乱时期,五代十国之所以如此分裂混乱,来源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追根溯源,还在安史之乱及其之后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这是主流;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北汉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15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呢?此书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细细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主流的五代为主线,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为辅线,把五代十国的历史划分成5个阶段。第一阶段(891年—907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907年—936年)——梁晋争雄;第三阶段(936—951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后周;第五阶段(960年—979年)——收拾旧山河,乱世结束。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些诗句用来形容五代十国,是最贴切不过的。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它却又是一部部创业史、奋斗史……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背后,展露的却是雄韬伟略,留下的是一段段传奇佳话,印证历史变迁与局限。
古话说,乱世出枭雄,诚哉斯言!一点不假,在五代十国这个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的乱世,枭雄辈出,狼烟四起,尔虞我诈,权谋机变,谱写出了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故事。书中李存瑁父子的故事,有成功又失败,悲欢离合,令人唏嘘。儿皇帝石敬瑭,虽然向辽国俯首称臣,让人鄙视,但他早期的发家史,也是一部个人奋斗的历史,有些方面还是值得钦佩的。后周世宗柴荣,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堪称五代十国的第一明君,却无可奈何地为赵匡胤作了嫁衣,这是历史的宿命,还是冥冥中的必然?
历史是一部无字的书。乱世风云,尤其如此。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八):五代十国:武夫当权,道德沦陷
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短暂分裂的时期,从公元907年—960年。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十国则是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同样是一段分裂的历史,这段历史并不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令读者耳熟能详,一方面五代十国的割据时间相对较短,政权较多,更迭频繁,另一方面统治者大多乏善可陈,留下可圈可点的统治者并不多。而五代十国之前的唐朝以及之后继起的宋朝,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治军事也可圈可点,也让五代十国这段历史被淹没在唐宋的光环之下。如果说读者对这段历史还算比较熟悉的地方就是对南唐后主李煜略知一二,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南唐的末代君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帝王,李煜并不成功,作为诗人,李煜确有非凡之处。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墨竹最新的一部力作,通过诙谐的语言,把五代十国这短短数十年政权更迭,以及政权更迭中的刀光剑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本书构建出对五代十国历史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这段历史其实延续了自安史之乱,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而衰,虽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但是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唐朝最后走向了灭亡。朱温代唐以后,五代十国逐渐形成。而处于北方的五代政权的更迭,更是上演了只为夺权,不择手段之能事。五代这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渺小的一瞬,政权的更迭比翻脸还快。汉朝形成独尊儒术,君臣体系完整而又严格,统治还算是极为有序的。而在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典型的武夫夺权,而在夺权过程中,也把人性丑恶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段历史的另外一个后遗症,是影响了赵匡胤建宋之后的统治理念。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也是五代更迭的一个翻版,但是赵匡胤夺权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而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篡权的历史重演,在有宋一朝,形成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局面,既有效避免了武将夺权,也导致军事实力的下降,以至于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遭败绩。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挖掘了很多读者不曾知道的历史,给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素材。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九):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不死不醒
说起历史,权力就不得不提上案头,古往今来,战争的爆发,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权力。权力可以带给人所有他想得到的东西,荣华富贵,山珍海味,功名利禄,为了争取权力也是不折手段,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就连大义灭亲的人都不在少数,权力就犹如百宝箱一样,就算争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五代十国是历史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权力追逐更为心狠手辣,各种阴险诡计层出不穷。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一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缔了周恭帝柴宗训的位置,顺利登基,改元建隆,国号为“宋”,史称“宋朝”,“北宋”。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讲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历史见闻,作者墨竹,自幼酷爱历史和文学,致力于通俗历史的写作,对历史有独到的见解,造诣颇深。他主张人性化的写史方式,以现代视角审视解读历史,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写历史。《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墨竹“不忍细看”历史书系列中的一本,全文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取材新颖,但也十分的严谨,遵从客观事实,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探讨,阅读起来畅快淋漓,看完此书就像听人娓娓道来的讲了几个小时的故事一般,不觉疲倦。
唐末的时候黄巢起义,这是由黄巢领导的民变,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它也是唐末民变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这场民变导致唐朝日渐衰落,唐朝大势已去,后梁紧跟其后。这场民变其实并不能把唐朝盛世拖入深渊,其主要原因是民变后藩镇割据的现象加剧,中央的权力也管辖不到各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藩镇,唐朝败落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了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短兵相接之事经常发生,为了扩充领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去攻打敌人。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上还是沿用的唐朝的制度,各朝之间略有不同,五代十国的刑法,也是基本沿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其实在那个朝代人们很难生存,频繁的战争,导致日常生活物资极度的匮乏,天灾屡出不穷,普通老百姓民不聊生,战争破坏了自然,自然对无辜的老百姓进行了惨痛的惩罚。
五代十国是中国朝代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频出不断,但战争也推进了文明的发展,为何宋代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的原因便是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读这段历史,你便能更好地了解、诠释整个中国史。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读后感(十):乱世见人心
五代十国的历史,在上学的时候只是课本中的几页文字,一笔带过。因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这个时期就是“乱”的代名词。但是台海出版社的《不忍细读的五代十国史》确实别出心裁,就像封面上写的那样:“粗看,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它却是一部奇特的创业史、奋斗史…”
在形式上,《不忍细读的五代十国史》一书很自然的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划为“五代兴替”和“十国争雄”两篇。而每一篇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小章节的名字也十分讲究,用了对仗的形式,足见作者的用心和文字功底。
在内容上,这本书是以各个政权的主要人物为中心,阐述政权更替的来龙去脉,并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巧妙的整合其中。正是这些故事,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刘玉娘,后唐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6岁的时候遭遇兵灾与父亲走散,机缘巧合被李存勖宠幸,但李存勖已经有了正妃韩氏,次妃伊氏。随后,刘玉娘为李存勖生了第一个儿子李继岌,母以子贵,刘玉娘有了与韩、伊二人争夺皇后宝座的资本。但刘的父亲刘山人突然出现认亲,而刘玉娘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对此矢口否认,还下令打了其父二十军棍。最终,刘玉娘如愿登上皇后宝座。这个故事虽然很小,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它显示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古代的坏女人形象,多是对丈夫的不忠,而对父母的不孝,这个刘玉娘可算是独占鳌头了。
南唐后主李煜,一个名垂千古的词人,却被命运安排做了皇帝。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本来自己也不愿当皇帝,但是他的几个兄弟都不争气,人人向往的皇位,李煜是躲都躲不掉。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明熹宗朱由校也是如此,一个木匠高手,却生在帝王家。在百姓看来,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可这对李煜和朱由校等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开始,这是不是讽刺呢?
此外,还有历史上吃鸡最多的马楚政权的马希声;杀害兄弟最多(15人)的南汉政权的刘晟;和李煜一样的词人皇帝孟昶…
《不认细看的五代十国史》真的是写的很详细了,将那个以“乱”出名的时代较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史学态度。其实,这个时代下的人们就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他们所表现的人性丑恶的一面也是可以接受的,当人性面临诱惑之时,没有几个人能够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吧。如果每个人能稍微控制一点,人类就会进步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