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风云录》是一本由姜狼豺尽著作,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代十国风云录》精选点评:
●有趣,初识周世宗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其实和以前的五代史话类的读物也没什么区别
●时间主线还是不突出,也许是这段乱世太过了吧。
●主要笔墨用在叙事上,对局势演变说得很少,对制度文化方面更是几乎没有。总体上,感觉写得比较浅。
●唉,随便看看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稍微有点吸引人的就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可惜了,英年早逝,不然定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唐宗汉武”,又能开创一片盛世,不似宋朝那般懦弱无能。
●问题在于,真的太难写了…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核心的视角人物,而且高并发,根本没法记住每段之间的联系,而且五代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太相似了……可算看完了……事实证明捧哏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很多无谓的插科打诨。十国部分以这种方式来描述感觉乱乱的。作者太喜欢柴荣。
《五代十国风云录》读后感(一):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之人看过来
典型的理科人,以知道的诗词散文来了解历史,忽然发现对这段历史原来是一无所知,真是烽烟四起,军阀割据,听得个惊心动魄。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原来唐宋朝代的更迭之间还有这么多乱哄哄的人物和事件,原谅我的无知吧,感觉怎么这么像民国军阀割据的时代,穷兵黩武,没有文治,只有武功。真替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百姓悲哀,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那是个怎样民不聊生的年代。不由得想起那个莱昂纳多《血钻》(奥斯卡男主角提名,这个人更多的是饰演小人物,小痞子,现在是老痞了,他就是凭这部电影别金球和奥斯卡双提名的),战争,战争,痛苦的只有百姓,最底层的人名,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看的人无奈又感伤。听这段历史也是这样的感受。
读史让人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无偿,今早又闻父亲的一个老同事去世了,最近几年他的老同事接连的去世,每一次都让人唏嘘。把握现在,享受生命吧。
《五代十国风云录》读后感(二):黄巢的人生轨迹
五代十国是个很少人了解的年代,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历史书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但我还是对那段历史很好奇,于是在网上找了半天,搜了这本《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来看了一下。
这本书在豆瓣里没有评论,大概是看的人很少吧。篇幅很短,几个小时就看完了。看之前有点期待,看完之后有点失望。
这本书其实不是讲五代十国的历史,而是唐末过度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就是黄巢起义到最终失败的那段历史,只能算是黄巢人生轨迹的描记吧。
这本书的作者我不认识,以前没读过他写的书。这本书怎么说呢,感觉能用三千个字说明问题,人为的延长到现在这个篇幅。
延长出来的篇幅都是些注释,没有必要的一些注释。作者说东说西,其实毫无意义,只是证明了作者读过很多书,和写的这本书无关。而且,这些多出来的文字,大多像些名人的格言警句,人生鸡汤之类的,小孩子看看可以,用来给成年人看太过无聊。鉴于实在没找到其他合适的书,这本勉强算是可以读吧。
《五代十国风云录》读后感(三):论正视黑历史的重要性
倒不是说本书写得多好,相反,写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各种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序,而且没有核心人物(写十国的时候柴荣算是男主?),而且由于故事太过雷同,整个一完全暗黑的历史。
不过说回来,正视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正如欧阳修说得那样,这段历史太过『混乱』不是说时间轴上平行发生的各个事件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是指背后的道德问题,人口被当成军队口粮,各种各样的乱伦(真的是各种各样…比如外甥和舅舅之间的…额…是的,外甥女我也就忍了…外甥…)以及巨大的人生落差(贫民和军事贵族之间的),以及本应美好的事物被碾碎的过程(李存勖的故事…)这太不主旋律了…
其实种种残酷大抵来自人类自身的情感和欲望,正如某医生所说:『你喝一瓶可乐,并不是打一嗝就完了,这瓶可乐最终会在你腰围上有所体现』。唐朝的各种混乱,其实在一开始就奠定好了,只是等待时间推动命运的齿轮罢了。而个人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大约就是这段历史不愿意被提及的原因吧。
并非那个时代没有英雄,而是英雄也是人,最终会被各种同化而已。
最后说说人物描写,作者毫不凛惜地把所有的赞美全给了后周的柴荣,其实我本人还是挺喜欢李存勖的,虽然亚子结局忒悲惨,但是这种悲剧式的人物比英年早逝来得打动人心得多了。后面的『蛮夷录』写得就显得多此一举了,本来就没大理什么事儿,何必非要做补完状硬塞进书里呢?其实有的时候,大本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收手吧…
《五代十国风云录》读后感(四):都说五代十国乱,没人能说清为啥乱
还算详尽讲述这段混乱的历史,语言轻松活泼,读起来比较顺畅。也许是政权太多,相互杀伐太过频繁,作者分开讲述各个政权的历史,实际上就成了编年史的集合,弊端是在某个时间点上,脑海很难建立起整个版图的状态。有一个时间轴动画呈现会便于理解。
相对于历史描述,间杂其中的评论显得随意。太多缺乏分析的归因,时间关系当做因果关系。后视镜指点江山,不带入场景。意识形态桎梏,正义与残暴,民族与外侮,偏见一定程度塑造了历史。柴荣的杀伐是雄心伟业,其他人就是劳命伤财不自量力。
翻典籍容易,还原历史细节,探究命运沉浮的秘密很难。阅读过程中一直有几个问题让我思考。
1.十国君主多来自农民,缺少知识和经验,是如何建立起大军,规模过万又是如何组织的,奖罚措施是如何保证大军奋勇杀敌,战败后又不会四散而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几何,和正规军对阵,数量要多多少才能弥补劣势。
2.五代十国政权都很短命,不过四五十年。开国君主攻势,二代守势,三代而终。这样的传承应该有其规律。我猜想因为第一代不能征服周边各国,给后代留下了复杂严苛的国际环境。他们本身是残酷斗争选择出来的精英,后代却没有经历选择,大概率和平民无异,开国君主们又是泥腿子,不能通过教育把他们的特质传递下去。让一介平民做内忧外患国家的君主,结局容易悲剧。
3.打仗要靠钱,那么钱从哪里来?一,举事者出钱,黄巾家族贩盐出身,有家底。二,靠抢,遇民抢粮,入城搜钱。大部分的财富还是是来自后者。不过既然有武力抢,干嘛还用得着钱?自己的钱也可能被抢去。尽管深处乱世,经济作为基本规律还是发挥着作用。武力者,也知道暴利是暂时的,范围不过一国。再看有钱者,避免财富被掠夺,策略应该是少现金储备,以土地的方式保留财富,这样又导致无法离开土地,面对变化频繁的统治者,又需要交钱保证基本的安全。所以统治者和城市居民可能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居民出钱保平安,留下最低生存资产。但也有破坏规则的,实行流蔻战略,没有根据地,抢粮抢钱,导致城市里的大户人财两空。私有资产不受保护,也导致中国古代资本积累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