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一):看完这本书,我们看世界可能会更通透
我们依靠常识来生活,可是常识是碎片化的,不能形成理论,无法形成一套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有些常识是错误的,需要科学理论来纠正,而理论又过于抽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来加深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看完这本书我们知道常识很重要,符合科学理论的常识更重要,而哲学能指导我们去哪里,如何做,才能幸福(有意义)。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二):8.4分
读起来不那么愉悦的一本书,但读完后可以略微了解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本书主要讲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总结一下就是: 哲学孕育出科学后,把“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这个最大的任务交给了后者。科学依靠数学进行长程推论,探索和解释无法用常识感知的未知世界。哲学则依靠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加深我们对已知世界的理解。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三):第1页
好的好的好的好好好的好的好的好好灰常喜欢都会好的很多很喜欢的好词佳句吹吹牛吃好成绩大姐夫呢古古怪怪股海护航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哈哈哈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好好补补比比划划好好补补不不不回个话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哈不好好还好还好哈呵呵哈哈呵呵还好还好哈哈哈哈家家户户还好还好哈呵呵哈哈呵呵还好还好哈哈哈哈好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四):嘉映大神力作微评
做分析哲学的学者,文风自是简洁明了。然而,在似“小说”般易懂的文本背后,是陈嘉映大神深邃的思想、厚重的学养、鲜明的文字风格。从文法来看,印证了维特根斯坦“凡可说的,都能说得很明白;对于不可言说的事物,要保持必要的沉默”的谶语;从内容来看,此书将人们历来模糊并努力概括的科学、哲学、常识的渊薮说尽道明,笔者以为,此书甚至可视作此领域的定音之作。力荐!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五):评《哲学·科学·常识》
哲学的初心是让人生而快乐,但是事实却愈行愈远。自牛顿奠定了物理学大厦的基础,数学便成为科学的语言,而物理学及其引领的科学,还有人文社科,经济甚至哲学也以数学为基底,维护自己的科学性。然而,哲学的实质并非如此,哲学的使命本来就不是产生新知识,它要求人类对已有的概念进行反思而求取理解,它是在知识的纵深上进行强力的反思,让人类对知识保持敬畏,产生自然的理解,这是何等的重要呀!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六):评《哲学·科学·常识》
我以为陈嘉映老师在本书中最重要的洞见是为道出“理解”之区分于科学认识的含义,我们究竟是要求取“归纳-假说-实证”体系之中的正确还是真实自然的理解?这恐怕是值得对现存的自科学革命以来被规划得严丝合缝的世界图景抱有疑虑的每个个体实践与探索一生的问题。至于哲学作为“学”的任务,假如我们把这样一种对概念和经验的反思的活动完全交给学术共同体,那不也有悖于哲学通达于每个人的常识与自然理解,我会宁愿把这样一种反思活动看作是每个理性人的道德义务。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七):一般
完全小白,如果属于入门普及类,写的太艰涩,结构也一般。看看思想的力量,那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是深入探讨类,没有资格评价,留待他人评说。
国内通识类、社科类书籍,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就是,结构和行文有差距。之前看南怀瑾的书,里面见到文字也如佛法一样有品相,有的人没有读过书,但是感觉就是神品,让人感觉通透。这本书从这个纯粹主观角度评价,品相上不了等级。
但是,无论如何,这本书是有深度的。个人只能从最浅的表面和角度做评价,请见谅。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八):哲科之争
陈嘉映真不愧为“国内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
哲学和科学之争由来已久,黑格尔抛出自然哲学,雄心勃勃的要建立囊括一切的科学的科学,在死后不久就被弃若敝屣。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讲哲学要考察科学的概念,但你连科学都不懂怎么考察科学的概念?后现代那帮人用量子力学论证自己的价值主张更是形同民科。
陈嘉映先生在此书中说,哲学是对常识的反思,它和科学一样也依赖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但科学的推理靠的是超出常识范畴的数学,而哲学依靠自明的思辨。科学是一种真理,但它不是真理的全部,因为它把心灵排除在了外面。呶呶不休的哲科之争,有了这本书可以一锤定音矣。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九):一个所谓哲学家,硬行来了一场对科学的碰瓷
很明显作者在哲学上是本职,兼职历史,对科学简直一知半解
再看看其他人的评论,全是哲学系的同学,有一个学物理的么?也解释了最终的评分
当看到写关于数学这一章,唯一的想法就是,原来读万物皆数的时候,觉得那本书里还有感觉能更深入更根本的一些东西没有写清楚,然而现在和这书一比较,简直高明了n倍。
还有说牛顿是一个二流的哲学家??
看到最后,写了“让我们想想那个常见的比喻:哲学是母体,科学是先后出生的孩子。或者,哲学是太阳,科学是行星。” 有必要么?那我是不是说生物学是哲学的母体,没有生物学产生了人类,连思考这件事情都不会发生?
整个世界都了解哲学的重要性,但是为了强调哲学的地位,硬性过来做这个碰瓷,就只能做到这步罢了么。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十):过分相信科学就是迷信
遇到翻开这本书之前,常识、宗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哲学是一个独立广袤的世界,科学里说应当的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读全书,细读导论,第一章理性与哲学,第八章通过反思求取理解后,我的世界从之前的混沌状态变得有序了,至少是整体有序了。认识到了一下几点:0、近代科学通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勾勒了一幅世界图景,但是真实的世界并不完全是科学描述的那样,科学并不等于真理。1、哲学-科学的概念来指哲学,古希腊那会哲学就是科学,更容易理解哲学。2、哲学-科学是要解析经验和概念,并对世界提供整体性的解释。3、常识和科学理论用途不一样,虽然根据科学结论常识有时候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还是用常识应付日常生活,他有感性上和经验上的重要性,而理论是一个解释体系。4、哲学是一个大圆,其中包含着两个小圆科学和常识,还有其他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