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01 03:4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摘抄

  《哲学 科学 常识》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 科学 常识》精选点评:

  ●科学整体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而我们因此不能杜撰假说,即想形而上学发起根本的挑战。

  ●科普一下简单的概念,对于哲学与科学的有重要问题还是没有涉及~

  ●小女子愚笨,每个字都认识,囫囵吞枣只能读懂1/3 2016.4.26 努神推荐下重读。

  ●我们学习的直角坐标解析几何是笛卡尔于几百年前发明的,我思故我在也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似乎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却依然不会怀疑与思考。

  ●之前读了一半,这几天又重头开始完整的读完了。虽然陈嘉映用的是比较轻松的表述方式,还常常穿插些很生动的例子,像在课堂上讲述一样,但这不是一本无门槛的“科普”,中间部分节奏还是有些快的,如果完全不了解西方哲学,很容易跟不上。但有一定基础去看会很有启发,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很中肯,对科学在思想领域的边界也做了比较好的澄清。 不过有些部分内容明显有重复,好奇是陈原稿的问题还是编辑的问题,最近这书出了新版,不知道有没有把重复的地方删掉。

  ●陈嘉映讲的道理,很多都是对一个文艺青年自然生成的困惑的解答。

  ●这本书买不到实体版,断断续续在Kindle上看的(跨度长达1年多…)。最近终于看完,觉得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尤其在哲学与科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上讲得非常清晰而有深刻的洞见。【我会把本书列在反思政教育洗脑必读书之列】我还是很想拥有此书的实体版,再看一遍。向大家严重推荐!

  ●常识不提供整体解释,理论的营建依赖于常理,依赖于我们能够自然理解的道理。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哲学不是从现象进步到现象背后的机制,而且从现象退回到关于现象的陈述,退回到我们的概念方式。古代哲学两项性质不同的任务,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由哲学承担,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由科学继承,但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提供整体理论的方式。概念分析关心的是明述包含在自然概念中的道理,在已知的事情里求清楚的道理。概念反省并不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使我们更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揭示物理世界的机制需要改变自然概念,构造一整套技术性概念,但它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理解中的困惑,因为困惑的根子埋在原本用来思考和言说的自然概念里

  ●从哲学-科学的博弈演进分析当代哲学的可能出路,这个思路比较新颖。虽然许多段落明显显示了作者对当代科学的无知,但是作为一个标准的“哲学家”,能够放低姿态讨论着实难能可贵!

  ●这几周准备科学是不是世界最优解的辩题,随手就看了这本,实在佩服论证过程,学习了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一):伪证并不能毁灭一个理论

  只有一个新的、更成功的理论才能取代旧理论。

  认为从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就更有理性思考的意识,那么这样集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认识或者是作者提出的哲学-科学理论?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二):流畅的哲学

  个人认为,只有极高水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貌似“通俗易懂”的书。因为,只有把西方生硬的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才能这样流淌地写出来。对比国内研究哲学的同仁们,写着别人弄不懂自己恐怕也弄不懂的欧化文章,陈嘉映的工作实在值得赞扬。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三):数学语言,逻辑语言,自然语言,编程语言

  早知道有个搞哲学的叫陈嘉映,十三邀上看到陈的访谈,感觉是个高人,博古通今不学究,连续刷了两本他的书《何为良好生活》和这本,伦理学,语言哲学,科学史,数学哲学,不但信手拈来,还能通俗表达。这本基本和自己所见略同。自然科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推导,社会科学最终都是语言哲学,逻辑语言是它们的共同模式,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的作品必然可以提升外语,编程,批判性思维能力。看来需要读一下平克关于语言哲学的通俗作品预热一下,不敢一下太深奥。下一本陈嘉映的书有朋友推荐了《海德格尔哲学导论》。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四):上篇不错,下篇太啰嗦

  上篇分析回顾了人类的思想史,

  很多观点很有意思很有启发。

  不过下篇就絮絮叨叨反复讲哲学的存在必要意义,

  上世纪科学发展出博弈论和心理学,以及对复杂性的研究,

  已经触及了原先以为不能被科学解释的社会、文化、伦理和艺术。

  加上本世纪初人工智能的发展,

  哲学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哲学探讨的人类思维的方式已被生物学、博弈论、人工智能所替代,

  除了作为历史被人研究以外,基本没什么用了。

  就像佛洛伊德对心理学的作用一样,

  佛洛伊德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哲学促使了科学的产生,

  佛洛伊德的种种理论都已被现代心理学摒弃了,

  同样哲学也被现代科学摒弃了。

  此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肯承认这一点。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五):通达和深广度兼具的力作

  即使只能在自身浅薄的认知和理解层次略体本书的一点点皮毛,仍深叹于作者对中西方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渊源、发展历史、演化深因、内涵比较、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全局性掌控力,对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本质特征及发展脉络和走向的通彻认知力,对生物学、地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的信服评判力,对伽利略、牛顿和笛卡尔等大家在科学关键形成推动力方面进行的详尽细解论证,对一些哲学科学常识方面的概念立基于自身哲学思量层面进行中文意义上的溯源辨析和发散。界域广延,博采众长,旁征博引,思索深邃,逻辑严密,推理精细,意不偏倚,文不繁沓。略有不逮之处就是各章节的表述思考深度不一,有些内容如青少科普读物般趣味近人,有些却如哲学专著般晦涩佶屈,有未一气呵成的错意感。值得在不同认识层次多次慢嚼细读深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学 科学 常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