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一本由【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读后感(一):书中探讨了人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专家是如何炼成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发现科学等话题。不论是关注心理学还是人工智能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在书中,他探讨了人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专家是如何炼成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发现科学等话题。在每一个话题之下,西蒙都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说明。两位中国心理学界大家荆其诚和张厚粲的翻译让文本极为流畅。正如很多读者所说:“他总是可以根据自己广博的智慧揭示出更普遍的规律,而且经常拿常见事物做类比,深入浅出。这就是经典。”
《认知》读后感(二):了解人工智能最合适的书籍
本书作者是一位全球知名的博学家,诺贝尔获得者+人工智能的图灵奖获得者。《认知》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在中科院历时3个月的讲座,译者就是他的翻译。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和起源,在计算机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简而言之,心理学+计算机+决策理论=人工智能。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的是否具有“物理符号系统“,是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六个功能+三个推论,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本书很适合具有计算机或者数学基础练好的同学,或者逻辑能力较强的同学,即便没有基础,也绝对值得一看!
《认知》读后感(三):《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书评
《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收到后很激动,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不是一本单纯的心理学书籍。本书中作者通过列举一些有趣的实验,向读者们介绍了人的认知结构。其中对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是如何记忆和记忆的结构特征,人是如何从问题的描述中获取信息,人的学习行为特点,人是如何进行归纳等方面的认知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作者还通过分析人的认知行为,并与计算机的认知行为作对比,最终发现计算机的认知行为与人的认知行为几乎相似,隐晦地阐述了计算机具有可以自主做出如同人类一样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等认知行为的可能性的观点。此书为人类的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认知》读后感(四):新的认知思维大餐
能在具体的计算机科学和抽象事件的心理学之间架起这样一座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梁,这种类比思想,一定会促进科学发现。计算机原理中的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的构造系统,与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的神经元等称作符合操作系统,定义成了一种模式,进行同一模式与其他模式之间相同与不同逻辑的剖析和研究,又升华了这一科学的有趣性。这本书中的一段章节导语对我启发很大:“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方法,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方法。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可变的志向水平”。从计算机的进制转换到人脑的符号识别,其中的逻辑着实对我启发很大。非常值得阅读并静下心来品读、思考的著作。
《认知》读后感(五):认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
本书作者是人工智能奠基理论开创者,成功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形成跨界结合。他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概念、能力以及对“刺激”反馈机制看作物理符号,这样在人工智能的领域就可以借助对每一个物理符号的解析,以计算机模拟其过程。自此,人类的各种抽象概念变成易理解的组件,复制、转换、处理和相互连接。
本书实际上是西蒙教授30讲讲座的集合,讲解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实际应用问题,叙述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层次和规律、物理符号系统、满意的原则等。还介绍了EPAM程序、启发式搜索、产生式系统、手段-目的分析、口语记录分析。
本书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只能作为前沿思想的一种涉猎,难以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了解。
《认知》读后感(六):维度是人的局限是智能的体现
“人是通过搜索解决问题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方法,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方法”。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中作为理性人是很难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内心的期望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办法很多,但是如书中所言正真把问题表征发现出来才是关键!我们的短时记忆力和思维维度不足以支持我们大部分人能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更多需要我们借住一个系统在白纸上把问题写出来,进行颅脑风暴!本书带给我们是对计算机和认知心理学的认识,但更多的是发现人类思维局限性和未来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将来互联网与智能的结合会带给我们一个怎么的世界?这是个非常期待还是令人害怕的未来?假如我们失去思考,我们的进步是否一直伴随人工智能?
《认知》读后感(七):遗忘
长时记忆能保持很长时间,人可以记住生中的许多事情。甚至六七岁时的一些事也能记住。但也有些事情却回忆不起来了,这就是遗忘。 有两种最主要的遗忘理论。第-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原来的记忆被擦掉了;第二种理论认为过去的记忆一直保 留在头脑中,遗忘只是记忆恢复不起来了。如果拿字典作比喻的话,第一种理论就如同字典中的几页被撕掉了,第二种理论就如同字典缺少索引,每个字词的解释都存在,就是没有办法找到,这两种理论都有一部分正确性。想要恢复已有的记忆,就得有新的线索和利用更多的通道。
赫伯特•西蒙可以把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事情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解释,以及如何解决问题,通俗易懂,后续又讲解了如何更容易记忆的方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读物。
《认知》读后感(八):没看,给个提醒
看了下译者前言,提醒大家注意下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演讲的翻译和整理,并非作者成型著作的翻译。
不是说没有含金量,肯定有,就是提醒下
看了下译者前言,提醒大家注意下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演讲的翻译和整理,并非作者成型著作的翻译。
不是说没有含金量,肯定有,就是提醒下
看了下译者前言,提醒大家注意下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演讲的翻译和整理,并非作者成型著作的翻译。
不是说没有含金量,肯定有,就是提醒下
看了下译者前言,提醒大家注意下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演讲的翻译和整理,并非作者成型著作的翻译。
不是说没有含金量,肯定有,就是提醒下
《认知》读后感(九):或可预见人工智能的未来
这本《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刷新了我对人类认知的认识,也开辟了我看待人类行为甚至预想人工智能的很多新角度。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解读,提出“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开辟了一条新思路。这一系统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概念、能力以及脑内加工的过程看作物理符号的事件,这样任何物理系统的事件、过程或操作,只要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并能明确每时每刻的状态,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同样,人类思维中的各种抽象概念和符号也可以像物理对象一样加以复制、转换、处理和相互连接。按照此逻辑,心理学家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建立对人的认知模型:接受信息、编码和存入记忆,利用记忆材料作出决定,指导外部行为。
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未来甚至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这是否预示着,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将会为人工智能的产生铺下道路?
《认知》读后感(十):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
很早就收到了这本书,由于工作关系一直没有一个整块的时间去阅读这本网上评价很高的书籍。通过这几天对本书的阅读,重新定义了我对人类本身认知行为的认识,由原来一种抽象的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认识进行了具象的描述,理解起来更加通俗易懂,也改变了我对人类行为以及将来人工智能的很多看法。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解读,提出“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开辟了一条新思路。这一系统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概念、能力以及脑内加工的过程看作物理符号的事件,这样任何物理系统的事件、过程或操作,只要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并能明确每时每刻的状态,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同样,人类思维中的各种抽象概念和符号也可以像物理对象一样加以复制、转换、处理和相互连接。按照此逻辑,心理学家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建立对人的认知模型:接受信息、编码和存入记忆,利用记忆材料作出决定,指导外部行为。
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未来甚至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可能真会想电影中讲述的那样足不出户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以及满足人类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