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皮肤的感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30 01:0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皮肤的感觉》的读后感大全

  《黑皮肤的感觉》是一本由陈铭道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皮肤的感觉》精选点评:

  ●爵士派抄了太多这里的段落了/ll

  ●除了有些赘述以外 干货还是很多的

  ●我的高中年代。。

  ●作者对美国黑人历史的整理和描述是饱蘸感情的,美中不足作者仍然是局外人看热闹的视角来全面介绍黑人的音乐,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但是作为一本普及类读物,已经算是相当认真写的了。

  ●Music-making is something like love-making

  ●未读完,但是值得一览

  ●值得收藏

  ●更像是正经的历史书 有点小无聊

  ●看了几遍 也没记住什么

  ●爵士乐入门最佳中文读物,比什么孙秀蕙强百倍。

  《黑皮肤的感觉》读后感(一):很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去美国的学校访问交流,以亲身经历讲述在美国的所学,所见,所思,以学者和黑人音乐爱好者的两重身份讲述其对黑人音乐的理解,不像大多数书只是翻译音乐史,介绍几个艺人,然后人云亦云的把音乐简单分类。

  《黑皮肤的感觉》读后感(二):摘一段

  在50年代后期,黑人民权运动成为美国朝野关注的重要问题,黑人强烈而又明确的要求自由。年轻的爵士乐手很自然的要在他们的演奏中寻找自由,在音乐中摆脱独裁统治。他们把自由对应到了小节划分,和弦序进和固定结构等得音乐元素上,渴望砸碎这些脚镣手铐,无拘无束的表达自我。这不仅意味着要突破原有规则的枷锁,也是支撑传统的重要原则中发展新的形式,没有那个乐器或哪是那个音乐形式必须服从几个不变的原则。艺术没有永恒的君主,这种观念导致新潮爵士乐派从科尔曼的(自由爵士)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自由万岁!

  《黑皮肤的感觉》读后感(三):杂书乱读·《黑皮肤的感觉:美国黑人音乐文化》

  作者以美国黑人音乐作为自己美国访学课题,书中不乏专业性解释和引用文献,专门的音乐人可能从中看到音乐的传承、演化、谱系与脉络,肯定与我这样的文化观光客样式的阅读收获不同,不过,作为一种音乐元素,更重要地,作为一种文化多元的象征符号,黑人音乐在现代音乐中体现出强烈的渗透性。它神秘、新鲜,政治正确,不仅为全球化时代的混搭风提供范例,而且本身也成为一种值得考量的参照对象和本体存在。所以,当“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中也加入了“呦呦”拖曳出的一段rap的时候,你觉得其实它距离你并不远。

  “一本关于美国黑人音乐的书”,这个简单的定义,其实也就概括出写作的套路:从黑人灵歌到布鲁斯到拉格泰姆,从种植园到城市流散到精神怀乡,然而与专业著作或者一般门类音乐史颇有不同的是,作者很崇拜自己一位教授,写作中或者受其影响(书中多引用此人之语),或者刻意追求那种原始、粗犷味(行文不避俚俗),风格洋洋洒洒,倒成了此书能够让我这种门外汉读得下去的一个关键理由。

  套用音乐中的一个术语,同样也是黑人音乐一大特色,来表示此书感觉的话,就是“变奏”。可以从札记中选取的两句或有品味价值的话,算是与音乐在有关与无关之间的变奏吧:

  “在布鲁斯中,这个民族把自己质朴的欲望变形为诗歌、幽默、讽刺,大胆地和盘托出,以换取生活来源。它为社会提供人皆有之的感官满足,同时又被社会谴责为邪恶,受到道德炮火的猛烈轰击。它藐视白人中产阶级的社会规范,从另一个方向反抗历史和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不公平。它最深刻之处在于它对现实的质疑态度,像一把尖刀一样戳破文化中虚伪矫饰的一面。它的历史意义正在于此:反映出在一个世纪中长达 60年的美国黑人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一个民族的伤感不是虚伪的。”

  “19世纪的最后l0年。它不过是人类历史的某个时间区段,然而它被用来对一个10年命名,形容那10年中的一种生活态度。那是一个和平时期,南北大战的伤痛已经忘记,美国处在非常令人欣慰的气氛中,普遍的繁荣和股票红利的增长使美国人陶醉。那是放荡淫佚的10年——Gay Nineties!这一名词喻指耽于声色之乐和自我放纵代替了艰苦奋斗和努力上进,它意味着清教徒的精神已经成了200年前的历史。欢快轻松的戏耍音乐席卷全国,美国人发起了拉格泰姆神经病。很快这场热病传到欧洲,法国作曲家萨蒂、德彪西、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都受到感染,创作出自己的戏耍。但当时毫无想像力的陈词滥调充斥着美国,美国文化人根木没有意识到拉格泰姆对于欧洲古典音乐的背叛意味着什么;结果拉格泰姆成了一场失败,像一个没炸响的湿鞭炮,‘吱’个花就完了。”

  《黑皮肤的感觉》读后感(四):一些笔记,很好的音乐人类学研究

  

无法想象的是,几乎所有现代音乐类型的起源都能追溯到奴隶制度下生存的黑人。自19世纪起,大批黑奴被迫从非洲大陆迁徙到新大陆垦荒,在艰苦的奴役生活中,黑奴也从没有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音乐传统。

为了更好从精神上管教黑奴,奴隶主通常将黑人带去教堂一同礼拜。但奴隶主没有预料到的是,黑奴在基督教教义义中找到了医治心灵创伤的药方、忍受奴役的精神支柱、要求平等的理由和鼓励反抗的动力,于是产生了由古老的宗教圣歌演绎而来的黑人灵歌(black spiritual,black gospel)。

他们从奴隶主那里得到了演奏乐器的机会,虽然奴隶主的目的并不高尚,单纯让黑奴演奏乐器以娱乐消遣自己。但黑人改变了这些乐器的传统演奏方式,他们并不以白人的方式演奏乐器,尽管吸收了一些美国白人音乐的成分,他们依然把非洲大陆并无谱面记录的音乐传统用这些乐器保存了下来。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不满、伤感、愤懑,那是布鲁斯的起源。而作为少数族裔中的少数派,黑人女歌手通常因其悲惨经历更能抓到布鲁斯的精髓。

同时在20时期初,欧洲古典音乐技法已经走到了巅峰,被重金聘请来美国执教的德沃夏克也是用黑人曲调写下了颇负盛名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在布鲁斯基础上美国黑人开始逐渐发展出新的音乐类型,爵士乐、Soul、摇滚乐、Ragtime、R&B等等,几乎我们现在能听到的现代音乐风格都能追溯到早期的黑人音乐。

美国黑人对人类音乐最大的贡献是爵士乐,爵士乐为音乐提供了新的语法,而这种音乐其实是由不识谱的黑人乐手在悲惨的社会境遇下创造的:Jass第一次出现是明显带有性暗示的词语,颇负盛名的小号手Armstrong的太太其实也是位妓女…作者列举了很多证据表明爵士乐在最初的阶段存活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下层社会,是上层白人鄙视的对象,它并不是什么小资情调的产物,与黑人灵歌一样,它是美国黑人挣脱枷锁、争取自由的组成部分。

平权运动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止,尽管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生倡导用非暴力手段对付暴力,但最终却自己死于暴力。在BLM议题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似乎更能理解黑人的境遇,他们现在拥有的一些平等权利都是靠历史上的流血与主动革命争取来的,同样作为少数族裔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在他们这一边,没有理由不去反抗系统性、制度性的暴力跟强权。

感谢并尊敬这个伟大的族群,正是因为他们几百年的抗争与融合,人类音乐才得以注入了新的动力。诚如这位谦逊的作者所言,黑人音乐与其说是一种音乐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学表达,在黑暗的奴役生活中,音乐是他们的灯塔,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强有力的动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皮肤的感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