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肤,白面具》是一本由[法国]弗朗兹·法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皮肤,白面具》精选点评:
●不可忍受的翻译,几乎没有正常通顺的表达!
●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獲得出版的。翻譯得那叫一個爛...讀起來超級不爽。
●翻译得拙劣,但总归是翻译出来了,这类书不做研究,了解大意和思想即可,我是这么认为的。
●译者可能是想翻译成一首散文诗吧,看这种风格的翻译,基本原则就是得其大意切勿细究。尽管如此,还是要说法农确实带来很多启发。这世上本没有白人黑人,只有狭隘和偏见。
●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读的通的,这样的书也能出版?真笑话,极度怀疑作者是直接google translate的,太不尊重法侬了。
●尼玛,感觉电脑自动翻译出来的。
●法农的学说一直后殖民理论的重要部分。而黑皮肤白面具则是他早期帮助有色人种理解他们是谁的书。有利于破除欧洲中心论。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法农创造性地“几乎未对殖民经验加以历史化”,从个人和集体心理的纬度分析了殖民给黑人带来的精神异化进而产生的自卑情结:种族主义如何成为他们自己给自己心灵带上的枷锁。法农借助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萨特的“凝视理论”发展自己的他者哲学。他批判白色人种的种族主义偏见,提倡通过直接的接触感受他人,向我展示他人使得有色人种重新建构对“我”的身份的认知,以期重拾他们的文化自信,获得身体的自由,心灵的解放。 每次看中译本的书都会看到有人在吐槽翻译,其实我想说:翻译的词较法语原版都是准确的,所谓句子不理解只是国内很多看中译本的人并没有相关的哲学储备(以及翻译中意义的损坏)而已。
●算读过吧……后殖民资格考
●被豆瓣低分惊呆了,后来才发现大家都是在吐槽译者(当然不乏不满作者的读者);好啦我懂啦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再说我觉得这样都能觉得很高级的书不是应该真的觉得很!高!级!吗?!
●后殖民主义经典。黑人在被殖民过程中精神上的被奴化,在与自身肤色作斗争并试图变白试图被白人承认的过程中的自我崩塌;另一方面,殖民者通过“集体陶冶”的方式将殖民行为合理化并为黑人集体塑造新的世界观。
《黑皮肤,白面具》读后感(一):说说翻译
为图省事,拿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看,觉得不清楚的才查英文。结果才看了前面一章,气不打一处来。大姐,你自己看明白了吗?在哪里学的英文。随便列举两处
23 我们所肯定的是,欧洲人对黑人有一个确实的想法。
What i am asserting is that the European has a fixed concept of the Negro...
fixed翻成确实的,都不知道说什么,fixed是指想法固定的,先入为主的
25
将alienation译成束缚,lack of judgment译成缺乏区分。
很无语! 还是乖乖地读英文吧!
《黑皮肤,白面具》读后感(二):学习流水账(06.04.29)
翻译得同样拙劣。
“黑人”和“白人”的心理图景。法农的背景使他对于这种二元结构中双方的心理架构,各种情结进行分析。
黑人,对于保守的,以理性为其光荣的,沉浸在一致文化精神和社会结构的想象中的白人的冲击。作为他者,对于原有结构的侵入,创造一种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并继而形成新的统治结构。发现和突破它。
(不同时代出生的国人对于“外国人”,以及不同的“外国人”的观点,以及国人作为“外国人”或者“本地居民”在他人眼中的观点。新的一代,在财富神话和性欲神话熏陶下的一代的观点。)
以前我们的心十分炙热
现在我们的心是冰凉
我们除了爱就什么也不再想
回到村里
当我们撞见粗大的男性生殖器
阿!让我来畅快做爱
因为我们的性器官干旱又干净。
韦尔西亚-《乌班吉河的秘密宗教仪式》
《黑皮肤,白面具》读后感(三):从第五章看本书的翻译错误
如果不是课业要求,我肯定不会读这本书的。我了解过法农在后殖民研究中地位有多高,然而光凭读这本书,我仍然觉得他不过就是个过于神经质的语无伦次的精神病医师(&医师精神病)而已。望高人点拨这本书到底要怎么欣赏。
真正让人出离愤怒的是这本书的翻译!每一页都在折磨读者的神经!我看到豆瓣里已经不少读者喷过这个问题了
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叫万冰的译者,是懂法语不懂汉语,所以完全不知道措辞、语序、“着了过”、中文习惯的重要性。
后来对比英文版一读,我才发现译者恐怕连法语水平也不咋地!
以下是第五章“黑人的实际经验”里,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翻译错误。虽然我的法语才刚刚起步,但是光凭英文版译文、法英词典和谷歌翻译,我也能找到这么多。其实还有更多有疑义的地方,但是出于对法语的不自信我就不全放出来了。
87
战场没有界限,我加入争论。
Le champ de bataille délimité, j’entrai en lice.
【原意“战场划好界线了”,译者译反了】
88
白血病发现者,科布博士,是个黑人……
Le Dr Cobb, l’inventeur du sang blanc, est un nègre...
【sang blanc直译过来就是“白血”,英译也是white blood。白血病的法语是leucémie。坦白说我根本不知道法农想指的是什么,但我也不知道译者有什么依据翻成“白血病”,难道因为法农死于白血病吗】
89
厌恶。当人家讨厌我时,人家就补充说这不是因为我的肤色……
La nausée. Quand on m’aime, on me dit que c’est malgré ma couleur. Quand on me déteste, on ajoute que ce n’est pas à cause de ma couleur...
【中间这句“当人家喜欢我时,人家说这不是因为我的肤色”被漏掉了】
98
因为在土地和香蕉树的客观世界上面,我巧妙地建立了真正的世界。
C'est que, au-dessus du monde objectif des terres et des bananiers ou hévéas, j’avais délicatement institué le véritable monde.
【hévéas橡胶树,又被译者忽略了】
100
从此弗罗贝尼斯、韦斯特曼、德拉福斯,他们都是白人,齐声赞同:塞古、杰内是十万人口的城市。
Dans son livre sur L’abolition de l’esclavage, Schoelcher nous apportait des arguments péremptoires. Depuis lors, Frobenius, Westermann, Delafosse, tous blancs, firent chorus : Ségou, Djenné, villes de plus de cent mille habitants.
【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市。“塞古是十万人口的城市”读起来有多别扭译者肯定觉察不出来】
104
今天让我们欢迎那使黑人能能够“如此强硬地发出黑人的疾呼声以致世界会议将因此而震撼”的历史机遇吧(塞泽尔)。
aluons aujourd’hui la chance historique qui permetra aux Noirs de pousser « d’une telle raideur le grand cri nègre que les assises du monde en seront ébranlées » (Césaire) .
【世界会议……les assises没查到有会议的意思,应该翻译成“基础”】
105
……底特律的白人工人亚拉巴麻的短工
… ouvrier blanc de Detroit péon noir d’Alabama
【péon noir黑人短工,译者又看漏了。而且Alabama通常译为“亚拉巴马州”】
反正我是对译林出版社的责编、人文与社会译丛的主编刘东、副主编,通通感到失望了。
《黑皮肤,白面具》读后感(四):椰子人与香蕉人
老师提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黑皮肤下包裹着白色的思想的是为椰子人;黄皮肤里充塞着白色的思想的是为香蕉人。这是一种不罕见的现象,这是一种或者双重失落或者双重充盈但更多是一种双重身份尴尬的情况。
我们需要评价一种文化的优劣或语言的卑贱吗?我们的标准该是它们的创造者皮肤的颜色吗?
很多人都说这个译本不好,没看过法文原版不敢妄下断言。不过还是可以由此窥探法农作为一个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的批判态度,我看到的文字中有种情绪的弥漫。
第一章黑人和语言中提及的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辖制与等级区分的符号对黑人的压抑表现得很明显。黑人努力的卷舌练习r的发音;父母老师会认为学会法语而非克里奥尔语对一个孩子至关重要;孩子们被教育区分土语,鄙视土语,尽管这是他们的母语。自己的语言是不重要的,讲好一口白人宗主国的语言是重要的。其实话语权力的问题已经被讨论的太多了,不知这有没有奥斯丁说的“以言行事”的味道,权力话语本来也是福柯理论的题中之义。这种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规训呢?说什么语言、哪一种方言,这在哪一个国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被德里达试图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毕竟那么多年一直影响着西方,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影响海德格尔也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本身成为了更加重要的东西,不仅是形而下意义上的日常使用,更有形而上的深刻价值在其中。
宗主国朝圣回来的人说“很高兴见到你我的朋友,但我不会在这里呆很久的,这里太热了”。因为曾经贴近过奴役主,这个奴隶就觉得自己比其他的奴隶更高一层,因为他比其他奴隶更“像”他的主子。于是在这种崇拜中,奴隶忘记了谁使自己成为努力,他的追求不再是拜托自己的奴隶身份,而是通过语言文化上更贴近主子而实现个体身份在奴隶群体中的升格。当然这里的“奴隶”与“奴役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被殖民者”与“殖民者”。只不过在规训之下,这种压抑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奴役。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对他者文化的想象性诠释中,除了文化与语言上的,其实还有很多是更加深层的,根植于思想与观念深处的,比如说白人对黑人性能力的想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梦、潜意识相关的恐惧、嫉妒与偏见。这在第六章黑人和精神病理学当中有所提及。
到了第七章,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我的一些思考似乎在本章的一些语言中得到了印证: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没拿生命去冒险的个体可以被承认为‘人’,但他没有达到这种有着对独立的自我的意识的承认的事实”(显然这句话的翻译非常糟糕),“从历史上看,黑人陷于奴役的非本质,被主子释放了,他没有支持为自由而斗争。”翻译的不够畅达显而易见,但意思还是明显的。
以下是在本书第七章和代结语中的摘录:
“黑人是人们准许他采取主人态度的奴隶。
白人是允许他奴隶们和他同桌吃饭的主人。”
“身为主子的白人对黑人说道: ‘从今以后你自由了。’ 但黑奴不知道自由的代价,因为他没有为自由而斗争过。不时地,他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但总是涉及白人的自由和白人的正义,即涉及由主子们散发出的价值。在过去的奴隶的记忆里既没有为自由斗争,也没有为基尔凯廓尔所谈论的自由而焦虑不安,他面对这个在生命处于危险中游戏和唱歌的白人青年保持喉咙干涩。”
“不要试图确定人,既然他的命运就是注定要被甩掉。 历史的厚重不决定我的任何一个行动。 我是我本身的基础。 我是通过超越作为证书的历史资料来介绍我自由的阶段的。 有色人种的不幸是曾经被奴化过。 白人的不幸和不人道是曾在某处杀害过人。 其不幸和不人道今天还在于理智地筹划这种使人失掉人性。但是我,有色人种,如果我变得有可能绝对地生存,我没有权利局限在一个追溯既往的赔罪世界。 我这个有色人种只想一件事: 但愿手段决不控制人。但愿永远停止人奴役人。也就是我被另一人奴役。但愿我有可能发现和需要人,不管他在哪儿。黑人不存在。不比白人更多。 两者都需要离开他们可敬的祖先们那不人道的声音,以便诞生真正的沟通。在投入积极的呼声之前,要为自由而努力摆脱束缚。一个人在其生命之初总是充血的,是淹没在偶然性中的。人的不幸在于曾经是孩子。 通过努力自我复苏和分析,通过他们永远绷紧自由这根弦,人们能够创造一个人类世界的理想生存条件。 高级?低级? 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试着触摸他人,感受他人,向我显示他人? 我的自由难道不是为了建设“你”的世界而给予我的吗?”
在黑人之外,我也看到了自己足下的土地。半殖民的阴影何曾消失干净?法农讲的故事从来不是新鲜事。只不过这阴影不必被夸大,自我觉醒使自立的未来可期。
“但愿手段决不控制人。但愿永远停止人奴役人。”这或许永远只是一种愿望,但人类都应该在向此前行的路上。
《黑皮肤,白面具》读后感(五):[读书记·黑皮肤,白面具]
因为上课要求,之前阅读了法农(Frantz Fanon)的这部书的第四和第六章,分别是《论被殖民者的所谓的从属情节(the so-called dependency complex of colonized peoples)》和《黑人和精神病理学(The Negro and Psychopathology)》。我主要想说的就是其中的第六章。
在写读后感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农。
法农在老师的叙述中是作为一个反叛者和挑衅者的姿态出现的。
他在几个层面对传统的欧洲批评传统构成了挑战。
他是法国籍,却出生在海外殖民地。
他从小接受白人式的教育,却是个黑人。
他是个思想家,却不在大学里做研究,反而投身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
他出生在1925年的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这是一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属于法国殖民地。(现在还是,只是不叫殖民地了,叫海外大区。)
原来另一个老师介绍过,这个岛的人口构成,超过95%都是黑人,其他有少量的白人和其他人种。
我当时知道的时候,还觉得有趣,为啥这地方没有原住民。
然后老师说,加勒比地区的原住民几乎在殖民时代就都死光了。
他在这里成长,以一个法国人自居。
在他早期的概念里,所谓的黑人,指的是非洲的人,比如塞内加尔人。
而这种概念,他说,是教科书的原因。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们从小学得文章都是“我们的祖先——高卢人”。
而在几乎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是无法感受到种族差异的。
自然而然,种族歧视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此一来,在潜移默化之间,他的自我认知,是一个白人式的认知。
这一切,在他前往巴黎留学时,彻底被颠覆了。
在一个多种族的社会生活,他很快意识到,在欧洲本土人的语境里。
无论他来自马提尼克还是塞内加尔。
无论他从岛上来,还是从山上来。
无论他是从美洲来,还是从非洲来。
他都是黑人。
一个被歧视,被边缘化的对象。
一个白人语境中的怪物。
受此影响,他写了这本书——《黑皮肤,白面具》(1952年出版)
这个怪物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就是这本书的第六章要讨论的内容。
根据我的理解,他在此章介绍了这样一种现象。(不是书里直接写的,而是我的理解)
当一个社会中出现一个不同与主流的少数团体时(如书中的黑人、犹太人),主流会很快根据这个少数团体所显露出来的存在于某一方面的优势(或臆想中的优势),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之后在主流人群的集体潜意识中,对于这种所谓优势产生恐惧和焦虑。由于潜意识的焦虑,而在现实中采取措施去限制这项长处。进而对整个团体进行限制。歧视形成。
这就是由不同,到被歧视的全过程。
突然想起来,原来写得文章里面有一篇。我提到自己在旅行的时候,遇到黑人,然后心怀恐惧。
在那篇文章里,我说,这是因为他有伤害我的能力,因此针对这种能力,所产生的恐惧。
突然发现,这同样符合如上的心理模式。
即,在我的那时候的语境里(意识里)。
黑人是强壮的,同样不得不承认在那时候我下意识的认为,黑人近乎等于暴力。
在这个刻板印象的影响下,针对这种潜在的危险性,我所采取的策略是躲避危险源。
外在显现就是,在一个没人的街道,我看到他,我避开他。
不讳言的讲,这就是歧视。
而这种假想优势是如何产生的呢?
书里面提到的假象优势是犹太人具有超常的赚钱能力/黑人具有超常的性能力。
而在我之前的文本中,这种假想优势是,黑人具有超常的斗争力。
这里以我自己的经历来分析假想优势形成的原因:
我那个时候:
19岁,第一次到欧洲旅行。
此前生活在三线城市,黑人并不常见。
因此形象的形成,在切身层面并没有,而计划全然依赖于媒介的传输。
这种媒介包括:
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美剧等),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等,主要是对于恶性事件的报道),道听途说(包含现实层面和虚拟层面,即网络)。
而如果分析这些来源的构成,会发现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话语权决定了意识形态载体的输出。
我当时看的涉及黑人的影视作品,主要都是美国的。
新闻报道中,除了和广州黑人群体相关的内容,也基本都是国内媒体源于外媒的报道。
而道听途说,大部分也来源于传播者们看到的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
那么,是否可以说,传媒业(此处包含影视作品)是制造歧视的元凶?
受众的潜意识歧视,源于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源于传媒业的意识形态传输。
而他们传输这种偏见根本源于种族话语权的不平等。
即话语权掌握在心理意义上白人(包含种族上的白人以及白人式价值观下的其他种族)。
传媒业的种族话语权不平等,造成了黑人种族歧视在我所在的三线城市的居民的潜意识中的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整个歧视形成流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不同——符号化假象优势——歧视。
第二个阶段,即:话语权不平等——通过媒介传播偏见——歧视扩大。
那么,如果不提种族歧视,换到其他的歧视,比如,地域歧视。
我发现,这种歧视形成的模式同样适用。
当然,在这里我就不分析地域歧视了,没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