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夜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4 03:3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夜行》读后感1000字

  《长夜行》是一本由(法)路易・费迪南・赛利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90,页数:5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夜行》精选点评:

  ●觉得塞利纳是靠本能写的那类作家

  ●过多的讽刺让塞利纳变得刻薄。

  ●必须5星!

  ●泰国

  ●庞大而恐怖。一次可怕的阅读经历。

  ●小巴推荐

  ●我們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比長途旅行;仰望蒼空尋找方向,天際卻無指路的明星。

  ●真的看不懂,也没耐心。

  ●法国才子,逃兵,反犹分子,伪左翼,无政府主义。。。各种牛逼啊。还没看完,这两天把它看完。双子座作家的典范吗,就是要如此流氓如此牛逼吗?

  ●别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

  《长夜行》读后感(一):我的版本是这一本

  我的版本是这一本,作者和译者都棒,底层生活写得赤裸裸的真实。作者应邀访苏后反苏,写过一本《我的罪过》,可以理解,他后来在二战期间写了几篇反犹文章,并且因此获罪,影响了他的文学声誉,让我至今有点纳闷。

  他是个作家中特别的作家,让我想起像惠特曼那种特别的诗人,味道浓烈独特,引人入胜,虽然两人截然不同。

  《长夜行》读后感(二):长夜行

  此书是流浪体小说。这个体裁形式在西方小说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堂吉诃德》《老实人》到《好兵帅克》。经典层出不穷。而此书也是经典之一。

  作品相对于其他的同体裁小说有一特点,便是采用主人公与另一人物鲁滨逊明暗两条线。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再不时夹杂着鲁滨逊的重逢。把一幕幕当时社会的现状呈现在读者面前。

  显然作者是不太看好社会的,所以把社会称为“黑夜”。在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中,几乎没有值得高兴的。有的只是穷人的鲜明生活。军队、战争、殖民地、美国、医学等无一不是茫茫黑夜,穷人黑人被压迫者要么在原地静静地等死,要么只是无止境地漫游。如果说《在路上》还是主动上路的话,而此书中的人连主动也没有了。不仅路上黑暗,而且前路也是黑暗。

  人类还有希望吗?

  《长夜行》读后感(三):永远的黑夜

  从情节背景上来看,可以看成是“战争与和平”。不过不管是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对于穷人们来说,都是漫漫长夜,一片迷茫,而穷人们只有在这长夜中缓慢前行。我想这就是作者以此为标题的原因吧。

  作者以流浪体小说的形式,通过巴尔达米在一战中以及一战后的人生境遇来展现着普通穷苦人们的命运。简单来说就是不断的奋斗,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流浪以及永远的迷茫。

  其实这样也可以理解作者以及欧洲盛行的反犹太主义,这都是有着朴实性的土壤。正如我看过《愤怒的葡萄》之后可以理解美国的三K党和极右翼势力一样。当穷苦永远伴随,命运永远沉沦之时,人们总是要找一个发泄口的。所以犹太人,黑人,亚裔以及移民不同宗教信仰等,都可以成为敌视的目标。这即是穷人的“愤怒”,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

  《长夜行》读后感(四):从《长夜行》看小说的结构和曲调

  “生存之所以十分吃力,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使自己在二十年、四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过着理智的生活,而不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即邪恶、残忍和荒诞。我们生来就是瘸腿的下等人,却要从早到晚把当超人作为普通的理想,真是一场恶梦。”

  小说前后各为四个部分,首尾呼应,前半部分基调上升,后半部分为下降基调。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儿子艾曼纽埃尔·布迪厄拍摄了一部关于塞利纳的电影《路易·费迪南·塞利纳:两个小丑和一场灾难(Louis-Ferdinand Céline: Two Clowns for a Catastrophe)》,可是我没有找到资源。

  《长夜行》读后感(五):在漫游与漫游之间休息片刻——评《长夜行》

  在漫游与漫游之间休息片刻

  这本596页的书,在读的时候,我时常停下来问,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奇书?在我读完以后,我又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塞利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说说书。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尔达米,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大学生巴尔达米告别学校,愉快地去参军了。接下来的战争场景让人瞠目结舌,塞利纳展示的决不是战争中的硬汉形象,他描述的战争龌龊、肮脏、濒死、绝望、痛苦、混沌。他的指挥官死了,他咒骂;夜晚被驱入森林,他找不到地方睡觉;他诅咒收他钱的村民;他害怕死去,有时候愿意却一死了之。漫长而又持续的精神折磨,让早已疲惫不堪的巴尔达米处在崩溃边缘。

  终于,巴尔达米在一个场合发了疯,带着滑稽的举动,让众人们明白他已经分不清幻觉与真实。他住进了精神病院。随后,巴尔达米搭上了非洲的船,接受了波迪里埃尔公司的派驻工作,在“这两种文明体系”的殖民地,他深感自己缺乏统治者的心狠手辣和权力欲望,森林和土著带来茹毛饮血的现实感,又带来与村里黑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在发烧状态中,为了摆脱帐务问题,巴尔达米烧了房子,选择一走了之。

  他去了美国,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在机械社会中,他出卖自己的体力、时间,以求生存。他饥肠辘辘,为了钱整日奔波。巴尔达米敲诈旧识莫拉,他知道怎样抓住莫拉的要害,让她乖乖就范。在温情和利益之下,巴尔达米毫不掩饰他和这个社会的共同之处:混乱而又下作。巴尔达米后来认识妓女莫拉,像是蜜糖一般,给了他热情洋溢的生活。密集的工业劳作让巴尔达米恐惧,他找寻不到安全感,最终回到了法国。

  他是医学毕业生,回到巴黎后重拾本行,当起了医生。巴尔达米这样说:给富人看病收钱,是当差;给穷人看病收钱,是混蛋。在朗西社区,底层人的生活困苦潦倒,巴尔达米艰难度日,在麻木的困境中忠实地记录自己。后来他前往精神病院治疗病人,在这里,对应着的是曾经的自己,当初的幻像并没有褪去,而是换了另一种姿态展示着生活的真相。

  鲁滨逊的死亡,让似乎是没有终止符的漫游停顿下来了。生活早已被损毁了,在千疮百孔的生活面貌下,塞利纳笔下的世界依旧充满了美,充满了热情,塞纳河的河水吹起涟漪,闪闪发光。

  现在,来看看作者本人的经历,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出生于巴黎北面近郊小镇,小学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先后去来德国、英国学习,十六岁回到巴黎当起了学徒,在几家珠宝店里工作,时间不长。十八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骑兵团服役,后中弹受伤。调任伦敦期间,与法国妓女交往甚密,当过皮条客。退役后,前往非洲喀麦隆的一家林业公司担任经纪人。后回到法国雷恩,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通过考取医学博士学位,为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工作,去过北美、西非开展研究工作。他的一生,结过两次婚,又因为反犹言论饱受争议,因此言行在丹麦服过一年多的狱。可以说,塞利纳的一生,正如他笔下的小说一样波澜壮阔,诞生于大时代之中。1932年,塞利纳的小说《长夜行》出版时,震动法国文坛。在今天,这本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丝毫未减。

  《长夜行》按时间顺序递进,每个章节有始有终,叙述完整。小说的基调是从战争开始的,从一出场,作为个体的人就被损毁了。在各大洲辗转的经历,无非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战争、精神病院、殖民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这些无一例外,充满致命的威胁。巴尔达米的黑夜漫游,只为了获得短暂的残喘的间隙。

  小说的特点之一,是作者的半虚构、自身体验化。在这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里,塞利纳用精确的捕捉,融合人物在环境中的体验,使得读者的阅读感受分外真实。塞利纳并不满足于外部客观环境的详尽描写,大多时候他将笔锋向内,指出炼狱般的境遇下,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在作者这里,他摈弃了道德,从极端冷静的角度出发,描述了这个尚有体温的漫游者巴尔达米。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口语化,叙述的活力始终存在于小说文本中,同时还带着诙谐的调子。塞利纳在《和Y教授的谈话》中说:“笔语情感化!书面语已经干涸,是我使它恢复啦情感,非同小可啊!……恢复书面语中口头语的情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小意义大……”塞利纳的口语并不简单,其中奇特的比喻,精妙的评述,都带有十足的文学性。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幻觉化。塞利纳有意地打破言之凿凿的边界,人物和故事情节有时处在一种莫名的模糊状态中,在人物独特的体验中,这种梦幻的境遇又相当真实。

  有评论指出,塞利纳是“法国的陀思妥也夫斯基”。在我看来,陀式的小说,描述的是纯洁的人在苦难中寻求救赎。而塞利纳不同,塞利纳充满自觉地洞察,同样也认可自觉地堕落,他并没有救赎的欲望,虽然他也在极力逃脱权利、金钱、种族歧视,但他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只是为了在活着的状态下,展示出一个人的根本本质。塞利纳曾自傲他的小说的表现力远胜于电影,在文字激发的想象当中,他作出了卓绝的努力。同样,你完全可以想象,在他的叙事风格下,不管故事本身多么荒诞、黑暗、杂乱、梦幻,作为读者都愿意洗耳恭听,他的诉说,始终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夜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