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正典》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02 01:29: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正典》读后感摘抄

  《西方正典》是一本由[美] 哈罗德·布鲁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正典》精选点评:

  ●开头,结尾。

  ●作者有种清高自傲又咄咄逼人的态度。随便谁喜欢,反正我不喜欢。

  ●目迷五色,目不暇给,得多两脚书橱才能看完这琳琅满目的书单啊!?!?!?

  ●4.3 弗洛姆是真爱莎翁啊,如此热爱莎士比亚和坚持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私人意义胜过学术批判的人即使颐指气使如此也让人没法真正讨厌起来吧。如他自己所言,审美语境中的遗忘是毁灭性的,他所做的只是开出一份阅读清单来,给有可能和他有所共鸣的一部分人来看而已,在真正的经典里只有人和人的生活(无论是纪实的,想象的,还是理想的),用心写字的人总可以克服影响的焦虑,并获得一席之地,只要有足够的陌生性和独创性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因为阅读的终极目的 : “服膺意识形态的阅读根本不能算作阅读,审美力量让我们知道如何和自我对话和怎样承受自己,心灵的自我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于使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影响的焦虑学说和文学领域四个时代的划分有趣。

  ●好累,感觉不会再看……(以后旅行途中再带这种书我就是猪)

  ●信息量太大,没有预先读过作者提到的作家,很难读懂

  ●他的书单有可能读完么。。。

  ●“任何新作要想成为经典必须具有反经典的东西”。除了吹爆莎士比亚外老爷子还是很稳的

  ●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Reading for reading's sake

  《西方正典》读后感(一):老师推荐读的,读了

  感觉很艰深,对于我这样对西方经典不甚了了者而言很是艰深.因为他总在不断拿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比较比较,在他看来,作家的独特性就在于突破了前辈的影响.有时会感觉行文拖沓,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

  《西方正典》读后感(二):笔记

  1.《新名著主义丛书》的序言:莎翁是交点

  2.90年代以来的nobel奖,注重非情节的那一面;

  3.《西方正典》

  4.中国的历史小说传统,同样是令人感到陌生的《水浒》、《三国》、《红楼》

  《西方正典》读后感(三):最喜欢伍尔夫那一章

  这是一本让我愉悦的书。酷似金庸小说的架构,加上并无注释的散文风格。对经典审美标准是否成立?经典会不会消亡的争吵,我已经没什么兴趣。这场对憎恶学派(school of resentment)的战争在理论上基本输了,但萦绕在文字间的一种悲情仍然动人。

  我珍惜关于具体作家的感受,一个捍卫阅读的老犹太人对文字想象力的细腻感受。讨论乔叟,塞万提斯,乔伊斯,伍尔夫的章节是我反复回味的段落。个人最喜欢伍尔夫那一章。

  《西方正典》读后感(四):我敢说二十世纪前的作家读了布鲁姆对他们的评价,会说一句bullshit。

  在布鲁姆眼里,莎士比亚后的伟大作家的所有闪光点都是因为他们继承了莎氏的传统,都是因为他们读了一百遍莎氏的作品才想到了好点子。 那些伟大作家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著作沾了莎氏的光。

  我敢说,如果把时间线抹平,把所有他认为的西方正典的作者和年代隐去,那么他的评价会是两个样子。

  还有,他对“原创性”的判断过于主观,而且overrate it

  布鲁姆的可取之处也非常多。第一 他对诗歌的判断要比小说精确的多,他认为伟大的诗歌绝对是文学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第二 他对西方学院对文学的仇恨分析嗤之以鼻,这无疑是正确的。

  《西方正典》读后感(五):对已死文学的焦虑

  非常哀沉的序与结语,像是对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悼词。布鲁姆说,如果不是生在30年代而是生在70年代,绝无可能研究文学。那我辈又是怎样的异类呢?“文学的传播就是文学的终结”,不错,传播把文学扩大到文化的范围内。大家觉得文学这个圈子太小了,于是用文化来终结它。创作是一条死路,拷贝和分解使其永生之前是先致之于死地。这本书写在10年前,如果当时还有哀伤,那么现在只有麻木。因为连文化也产业了,我们用物质和狂欢来悼念这种死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正典》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