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31 00:1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读后感大全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一):美妙的散文艺术

  

早已在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生命本来从容》 《岁月的平仄》 等图书中,接触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这部散文集收录有他的数十篇短文。汪先生反对被尊为“休闲文学大师”, 认为自己写的作品不仅仅有闲暇的内容,也有比较深刻的作品,只可惜,自己并没有阅读过这类的散文,对之不太熟悉。

作者写有很多关于美食方面的文章,读起来就是看“曾祺菜谱”,让我看得很馋,真想把他所说的每一样美味都品尝一下;也想跟随书中讲到的烹调技巧,模仿书中描述的烹饪方法,亲手烧制这道菜,让餐桌上的菜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近日在外吃早茶时,也点了道煮干丝,里面放有虾仁、木耳、葱丝等,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却感到干丝的味道比较粗,不太好吃。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这首歌曲,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它熟悉的曲调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哼出来。然而,书中告知读者一个有趣的知识,这山丹丹花可是会记住自己的岁数的,一朵花代表一年,想一想,树木的年轮不也是如此么,每过一年又会多一轮,以表示度过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只是不知自然界是否还有这样的植物,用花朵数目来表示年龄。

耳外传来叽叽喳喳的鸟叫,正好看到汪曾祺有关遛鸟的闲谈,惊讶于画眉还能学猫叫狗叫。《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 话说精巧的鸟笼、鸟食罐,都是许多文人追逐的目标。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故事诙谐幽默,这不,看到了他所写的街坊画家,只因画面里有芭蕉和公鸡,就直言没人会买这些画作。日本书家高木圣雨认为米芾是中国书法的肚脐眼,他用人的身高来作比喻,生动活泼。汪先生则认为,“一写米字,宛如寡妇失身”。

再有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原以为这是句歇后语,正等着下文,不料话已说完。查查资料,方得知,原来是说:鲁迅是浙江人,曹靖华是河南人,而柿霜糖恰恰是河南特产。鲁迅与曹靖华关系虽好,但万万不可拿河南的美食招待她。

作者写了许多孩童时玩耍的游戏,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少玩电子玩具,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想想这话放在现在,也是适合的,将电子玩具改为游戏或手机也可,看看现在的孩子,很少再有谁愿意主动去接触大自然。仔细想想,当时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诱惑,这些自然界的各类动植物、各种游戏,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书中有提到墙上的无名小诗,短短的四行诗,阅读起来有种日本俳句的气韵。俳圣松尾芭蕉,在日本把俳句推向了顶峰,在《奥州小岛》中可以看到松尾芭蕉的文学魅力。

书中还提到了切割玻璃的实验,还真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阅读之挺有收获,这个实验值得去验证。话说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许多不熟悉的东西,年轻人都要主动去尝试一下,这不仅仅是指书中提到的美食。唯有在体验之后,方才了解到辛苦和快乐,对之才有发言权,从而也有了是否可以承担此事的可能性。

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让读者享受在美妙的文字艺术之中。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二):在文字中怀念汪曾祺先生

2020年恰好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诞辰百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戏剧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先生获赞誉很多,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师,亦在国际文坛上有重大的影响。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恰逢今年,先生百年,由先生之子汪朗确认,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散文全编为底本,并参校先生其他作品,精心选编了这本散文集《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这本散文集共有4辑,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散文佳作35篇,并且在本书最后,还附录有先生之子女回忆父亲母亲的文章,而且编辑老师别出心裁地绘制了一张《汪曾祺故乡旧时足记示意图》,便于读者们“按图索骥”,是一本全面认识先生其人其文其意趣其情怀的文集。

实际上,先生的散文集我也相继买了几本,其中很多篇我已是耳熟能详。比如,本书第一辑中的名篇《我的家乡》《我的父亲》,第二辑中的《北京人的遛鸟》《自得其乐》,第三辑中的《人间草木》《葡萄月令》,第四辑中的《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等等,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到先生的情怀和意趣,包括他对故乡和亲人的赤诚之心,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悉心品味,对花鸟虫鱼的喜爱,以及对美食毫不掩饰的追求等等。

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切可亲的先生形象,一个可以作为我们师长的长者和一位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再次读到这些佳作,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再一次被先生平实的文字、朴素的情感以及交织其中的对生活、对亲人、对故乡的炽热情感。

有几篇文章,我读出了新意。比如从《我的家》《我的家乡》《我的祖父祖母》等等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出生是非常优越的,可以说是富家子弟,但是像这样出生的封建家庭的子弟,往往会沾有旧时的习气,比如会颐指气使、漠视他人疾苦、游手好闲等等。但是,从这些文章以及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先生虽然出生好,但是并没有沾染这些旧习气,相反,我们可以从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等等,先生所受到传统家学的熏陶,以及快乐的童年经历等等,成为了先生挥之不去的底色。

我们既感叹于先生在《人间草木》《肉食者不鄙》中的妙笔生花和洋洋洒洒,亦感动于先生对亲人对子女的“不言自明”“不行于色”的浓浓真情。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亲切随和的父亲形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以至于先生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先生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来自父辈言传身教的家学家风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先生自己随和可亲的性格。先生说,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并且,先生深发出自己的子女人生规划的看法: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有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这篇文章写于1990年9月1日,对当今的父子教育有多么深的启发啊,先生真是一个开明可亲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百年曾祺,从文字里深情怀念。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三):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这一次,感觉和老头儿靠得近极了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对女儿汪朝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是他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无愧于大师称号,他将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了典型的中国叙事。这个有趣的老头儿笔下的文字不仅仅传出高邮鸭蛋、黄油烙饼的清香,还有更多一个人在这世间活动的经纬轨迹,时间空间经纬中心点就是一个家字。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部散文集中,读者就会进一步了解汪曾祺自在一生的活法,内心也会无比安宁。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部散文集是从《汪曾祺全集》中节选出来的汪老的日常生活,尤其还增加了汪老子女写的回忆性文章三篇,整合起来,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从汪曾祺的童年开始“,汪曾祺老爷子的家、家乡,家人等等;辑二“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跟随汪老走街串巷,观人间乐事;辑三“汤和天气好”与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中人间草木在汪老笔下皆含情,东南西北四方食物皆有味。最后附中是三位子女的回忆父母的文章,读来也令人感动进而潸然泪下。一个有趣的老头儿跃然纸上,不管是童年努力求学的他,是一头扎进胡同里钻进美食中的他,还是那个住院却调皮对医护人员说病好之后“要把你们都写进去”的他,他无比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亲人,爱这世界所有应该爱的美好事物,而他值得我们用尽一生力气走近他,喜爱他。

一字一句皆关情,汪老用蘸满真情的笔墨去书写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尤其是他的父亲,他们的父子之情令人艳羡。他的父亲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会,武术、运动、读书、骑马、乐器、画画、刻图章、会做各种好玩意,荷花灯、蜈蚣风筝等,逗孩子们开心,陪三岁的孩子入睡,为考学的汪曾祺驱赶臭虫一夜未睡。他们父子亲如兄弟,甚至汪曾祺十七岁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还在边上出主意。“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汪曾祺生活在这样有爱的环境里,自己也有他父亲的影子,洒脱温情,兴趣广泛。“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梦里常常有父亲的身影,就如同他童年在花园玩耍静听父亲翻书的声音,自然精致而忧郁。

“我的童年很美”的汪曾祺和自己子女关系也值得现在人去效仿,和幼儿园的儿子用汉语拼音通信,对待儿子的恋爱也是“闻而不问”,称呼是爸爸还是老头子都可以,他认为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颗童心,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所以在汪老儿女的回忆文章里,那个有趣的老头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慈父,从来不发脾气,很少干预孩子们的学习,反而对孩子们的玩很重视。女儿汪朝之前的婚姻大事不太顺利,妈妈一直睡不着成了心病,而父亲汪曾祺就问了一回要找什么样的,得知女儿回答“跟你一样的”,自得又有一点无奈说“那你上哪儿找去!”根据女儿的故事写出猫的故事被发现还狡黠一笑。家庭中的汪曾祺是更加立体的有趣的老头儿,这是一个有爱温暖的家,这是能让小船悠悠安全返回停靠的港湾,港湾里有可爱慈祥的父亲,有爱护妻子的好丈夫,有喜欢交朋友喝茶饮酒写字做一手好美食的汪曾祺。

在《说说我们的爸》里有这样一段现在无数离家的子女熟悉的场景。我有时候中午回去,他特意做了炒鳝丝、芥菜拌熏干、雪里蕻蚕豆等我吃饭。当时我很奇怪,午饭哪用得着这么丰盛。后来才深有体会,只有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是人间烟火,才有家庭气氛。汪老所追求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不也是中国人良久以来最深沉的最平凡的梦想。那些和自己家人一起打闹玩耍、一起吃饭看电视、一起窝在沙发里的日子,这些生活时间夹缝里的琐碎小事才是汇聚成温暖的家的模样。对于家庭来说,没有什么奢求,就是能够依偎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

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七十二岁的汪曾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来,心中涌起无限伤感。而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们离这位有趣的老头儿更近了。他依旧温暖如羽毛般俯瞰着我们,也俯瞰着我们手中的点滴幸福。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四):人间值得是因为,有家人,可闲坐

  

初识汪老,源于课本中的“高邮咸鸭蛋”,后来,陆陆续续读了好多汪老的作品,他的作品竟成了精神浮躁时的一剂良药:能自省,能安神,能治愈。

就像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读出了“人间值得”。有家人,可闲坐,晚归时,有一盏灯火为你而留,那,人间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苦难又何如?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总有人为你疗伤,虽是粗茶淡饭,但最是养人。

这本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写作者对家的回忆;第二部分 《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写闲市闲民;第三部分《汤和天气好》,写四时之物,草木春秋;第四部分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写遍人间五味,各种吃食。这本书能较为全面地让我们认识汪老,在阅读中亦有一种别样的温暖。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在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汪老有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透露着他的“家”的影子,他幼时的经历大大影响了他的写作,他曾说他的妻子,如果他小时候有他妻子的那么多的经历,他的作品肯定会更丰富。汪朝在回忆说“爸很少提起他的家乡和小时候的事”,可能是时期别叫特殊吧。但在作品里,却可以看出,汪老的童年,是很美好的,因为,有一些可亲的家人。

里面对汪老影响最深的就是汪老的爸爸吧。汪老以爸爸为原型,塑造过很多人物,如《钓鱼的医生》——王淡人,免费为乡人治病,乡里发水,冒死救人,朋友落难,慷慨解难,王淡人虽是乡村医生,但集狭义与隐士于一身。

在回忆里,汪老的爸爸是全才:年轻时是运动员,担任足球校队后卫,撑杆跳拿过第一,还练过武术;也玩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二胡,也常摆弄;大部分时间在画画和刻印章,汪老也深受其影响。

汪老在回忆里曾说:“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在梦里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大概是因为在童年里,只有父亲会用胡琴的老弦给孩子们放风筝,还会为孩子们的金铃子亲自做玻璃小屋吧!

汪老说他的童年是很美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秋天父亲买来拉秧的小西瓜,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父亲捣鼓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

这样的童年是很美好的,所以,这也塑造了汪老的性格,在之后的艰难岁月里,虽然艰难,但他还是那么乐观,那么从容,那么平心静气。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美食了。汪老可谓是文学界里的美食带货博主。

在这辑中,汪老写到四方之食,南方吃海鲜,蒙藏吃羊肉,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南方爱吃生鱼(切脍)生蟹生虾,各地吃食不同;也写到人生五味,山西人爱吃醋,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麻辣,湖南臭豆腐最出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只要能吃的,都会在汪老的文字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有些食物,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

汪老写了那么美食,曾有人问汪朝,你爸是不是特会做菜,他的回答是:“可能写的比做的更好一点”。

做的滋味如何,不得而知,但,写得确实不错,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小菜,在汪老笔下格外与味道,也格外有趣。

在《旅食与文化》题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老了,胃口就差。有人说装了假牙,吃东西就不香了。有人不以为然,说:好吃不好吃,决定于舌上的味蕾,与牙无关。但是剥食螃蟹,咔嚓一声咬下半个心里美萝卜,总不那么利落,那么痛快了。虽然前几年在福建云霄吃血蚶,我还是兴致勃勃,吃了的空壳在面前堆成一座小山,但这样时候不多矣。因为这里那里有点故障,医生就嘱咐这也不许吃、那也不许吃,立了很多戒律。肝不好,白酒已经戒断。胆不好,不让吃油炸的东西。前几月做了一次“食道照影”,坏了!食道有一小静脉曲张,医生命令不许吃硬东西,怕碰破曲张部分流血,连烙饼也不能吃,吃苹果要搅碎成糜。这可怎么活呢?不过,幸好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还是能鼓捣出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

在美食面前,汪老总是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生活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真真的透露出汪处事的那种从容,随和。有一种豁达的心,在哪种境地里都能开出花来。

更多的时候,我常在思考,汪老的文字到底吸引我,或者,吸引大多数人,大概就是,在汪老的文字中,遇事时,你想静静,闲暇时,你想慢下来,想和家人在冬日的暖炉旁,平平淡淡地吃一顿饭吧!

家在,人在,那就一切都在。

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后感(五):直到今天,汪老始终都活成了无数年轻人想要的样子

  

书海泛舟第一乘:文通天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著。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9.6汪曾祺 / 2020 / 古吴轩出版社

爱吃的人似乎总能相遇

直到今天,我依旧清晰记得我与汪曾祺老师这位可爱的、有趣的“老头儿”的文字相遇的原因——爱吃。

汪曾祺老师书画作品

好像拥有不同极的磁力一般,这个世界上爱吃的人似乎总能相遇。因为爱吃的人从不辜负每日三餐中的任何一餐,对于吃绝不会有凑活、对付的敷衍态度,不爱点乏味、油腻、重口的外卖,喜欢去新开的馆子探险,喜欢去不想和别人分享更和老板已成老友的小店,对刀工、火候、顺序、调味、手艺等总是有着执念般的“斤斤计较”,从不可惜使用在吃什么、怎么吃上的时间,更不会吝惜为了美好食材所消耗的银两。爱吃的人坚信在吃饭这种事上偷懒,迟早会让你在别的地方还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的美食家,公认的食神蔡澜先生也曾说过,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

在历史上,关于吃的故事更是不少,永和九年的那场醉,沛公鸿门的一席宴,红楼的梦里也有美食不少,当东坡遇到红烧就不仅是个人名,当太白会须一饮三百杯而羊牛在默默流泪,在清代就因爱吃出了名的袁枚,更不是与佳人而是与厨子王小余有了“知己难,知味更难”的佳话。而今天,无论是用《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大飨观众的陈晓卿老师,还是在《人生一串》中与大家隔空干杯的陈英杰老师,亦或是用早餐复苏味蕾,用烟火赶走阴霾,用家乡食温暖家乡胃的《早餐中国》,再或是《孤独的美食家》中五叔的战歌、《深夜食堂》老板脸上刀疤的故事,更或是施亮老师的《吃的风度》、唐鲁孙老师的《中国吃》、梁实秋老师的《雅舍谈吃》、汪曾祺老师的《四方食事》等等都是人人喜爱的吃的大家。

这就是爱吃的人,享受食物的人,他们大多数是个性开朗的人,他们最值得交往,因为沉浸在享受之中所以不会给你增加什么麻烦,不管在金钱上还是在感情上;因为会吃,荣誉、礼仪、风度、境界才什么都有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管仲曾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你又对生活的一切失去了兴趣,就读一读汪曾祺老师的文字

汪曾祺老师 图右一

节气正直大雪,深寒万木僵,因工作出差外地几日,出门时随手拿了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陪伴旅途,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简短的八个字,却有着艳阳天般沁透了人心的暖。脑海之中出现,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有最爱的人在家中等待,有盏灯会为你守候的画面,看似平淡,却是不可复制的幸福。书中精选汪老的书画和家人的相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汤和天气好”“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四辑精选35篇文字,从家庭的亲情,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生活的寻常琐碎,到家常酒菜,满满的亲情暖意人间烟火,每一篇篇幅都不长但都韵味深长,每一篇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汪老的文字最熟悉的味道,让当今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生活的年轻人,无不羡慕。

汪曾祺老师,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我对这位可爱的老头儿最大的印象是:他是带有“士大夫”情怀的人,就算身处乱世依旧不畏浮云遮望眼,能淡然从容、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地生活;就算身处喧嚣依然乱云飞渡仍从容,能温和儒雅、闲适安逸、保有雅致的安静。正因此他才会是那个唯一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人。通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书让我深切懂得,何为会生活,懂生活,何为把艰难、或平淡的生活过得好玩、有趣。结合当下的心境,我在读完本书后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汪老,我们要看到他身处乱世内心中种种悲观的底色,而这悲观底色或许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生活中寻找寄托或者乐趣,更容易体会到生活一餐一饭、一情一景、一物一事中微小的美好,万事用心,人间才能有滋有味。而这一切正如我标题所言,是无数青年人所羡慕而不能及的。汪老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一颗热爱生活的素朴之心。

在出差返程,我整理物品,无意间看到本书的编辑老师在《我的父亲》一文中拆选了几句放在封底,“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我想念我的父亲,想念我的童年,虽然我现在是七十二岁,皤然一老了”。汪老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多年父子成兄弟。关心他的学业,但不强求。喝酒和抽烟,都是父亲教给汪老的。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汪老的父亲都有着很高的天赋。这些对汪老的影响,潜移默化。这就是汪老和他的父亲最真挚的爱,汪老的父亲和他最深沉的爱。

汪曾祺老师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合影留念汪老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爱着点什么吧,人间值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