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波士顿市政厅》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30 23:0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波士顿市政厅》经典观后感有感

  《波士顿市政厅》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士顿市政厅》观后感(一):对字幕翻译的一点抗议

  在开头女同性恋couple结婚的时候介绍为"夫妇",并将wife翻译为伴侣。

  三次将"LGBTQ"翻译为"少数群体"而非"性少数"。

  有必要吗?是为了过审吗?尽管这样的翻译"错误"不会影响影片的整体呈现,但是的确破坏了我的观影体验。四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有色人种的出现,发声,社区参与,恐怕也不必缺少性少数这一个群体的存在吧?

  《波士顿市政厅》观后感(二):人性的、太人性的?

  

在美国族群撕裂愈演愈烈的当下,Wiseman不动声色地借着纪录波士顿对有色种族、LGBTQ、低收入阶层的关怀市政和对Trump政策的批评,清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也许是与移民出身的Walsh市长持有共同的anti-Trump立场,使Wiseman几乎都选择了“主旋律”“正能量”素材,长达四个小时一个又一个的市政presentation、speech和meeting似乎以一种完美托福听力素材的面貌不断灌输给了观众。饶是如此,最后大麻商人和社区居民的沟通会却依然呈现了另一种面貌,让我们对前面的市政宣传打下一个又一个问号:为何政客们口口声声说要与社区与民众有“真正的沟通”,却依然有那么多居民觉得自己的声音完全没有被听到?政客们坐在那栋似乎有些不接地气的“野兽派”大楼里所研究的project,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利益?诚然,正如建制派政客们所喜欢挂在嘴边的,妇女和性少数群体理应得到平等和尊重,少数族裔和低收入者理应得到帮助和引导,但这一切是不是仅仅只是他们政治正确的口号呢?

  《波士顿市政厅》观后感(三):与一个系统的对话

  

之前几次观看弗雷德里克·怀斯曼作品的体验都不太好,有的在素材的罗列上过于僵硬(《国家美术馆》《在伯克利》),有的则是拍摄对象令人昏昏欲睡,当然,这位电影人独特的工作风格让人很难因此去责怪他。但新作《波士顿市政厅》很快令我眼前一亮。我看到城市里的建筑成了一只只几何化的怪兽:在仰角中,摩天大楼巍然耸立着,玻璃幕墙反射着太阳光;在那些古老建筑的石墙上,褶皱和刻字让我们想到历史、过去与死亡,简单地说——时间;自然,还有那些低矮的小平房,那些联排式的红砖公寓耀眼得很——波士顿的地方特色,有的则像是要随时倒塌了一样,而有的则尚未完工,被塑料薄膜覆盖着。借助一种名为剪辑的力场,这些建筑,这些城市图景星星点点地流淌在银幕上。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高高低低的楼房组成的城市协奏,穿插在其中的一轮轮政府会议,则就住房保障、驱逐、无家可归者收容等话题展开讨论,即便摄影机避免了一切拟人化的视角,我们仍然不禁要问:那些房子里,在发生什么?

没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在一场会议中,影片的“主角”——波士顿市长马丁·J·沃尔什对与会人员说:“我们要有真正的对话。” 这并非易事,因为显然摄影机只拍到了这位政客一个人的演讲,幕后的怀斯曼和台前的沃尔什都能理解这点。一句题外话:在1980年与脱口秀主持人迪克·卡维特的一次电视采访上,彼时正在宣传电影《各自逃生》的让-吕克·戈达尔如是说:“美国总统这么喜爱上电视,那为何不给自己拍一部电影呢?他们在怕电影的什么呢?” 若干年后,戈达尔还真的邀请了美前总统尼克松,希望其参演自己的电影《李尔王》,结果显而易见,他甚至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1 回想戈达尔这一精辟的观察,更让怀斯曼的这部作品显得可贵。正如海报上那大白鲨似的市政厅大楼一样,这头长达275分钟的巨作降临在一个微妙的时代,毕竟人们几乎花上了无限的时长死守在各种电视屏幕前,来关注2020年美国大选的最新情况。显然,这早已比这部电影的体量要疯狂而无意义得多。但那些东西从不生成对话,因为电视从不创造时间,它劫持时间,在演播厅里做着可笑的“摄影机运动”和无休止的信息重复。当我们说我们看电视看得忘记了时间时,指的就是这种劫持。这倒是很符合美国政治,它似乎总是跟电视绑定在一起,如今则还有那些同样深不见底的推特“时间线”。

如今,在一切几乎尘埃落定之际,当我们能咬紧牙关选择摆脱被电视劫持而消失的时间时,我们更加能体会到怀斯曼在这部新作中给予我们宝贵的,关乎时间的重量。不再是实况转播的空洞“政治剧场”。怀斯曼的电影在于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物在时间中与观众相遇,他走进一座座巨兽中去发现,看看里面究竟在发生什么,有什么样的人。

不需要肤浅的语言——专访、连线、信息,那些东西我们都见多了,只有相遇才会有对话,让我们去看看一切是怎么运作的吧!有些东西对生在城市的人们似乎已成无意识的习惯,比如说,将整好的垃圾或旧物往指定地点一放,这一秒钟后,这些身外之物的命运便被抛之脑后,下一次我们回到那里,它们早已神奇消失!怀斯曼就是偏偏要展示那些被忽略的:我们看到街边的垃圾车如何用那不断旋转着的笨重夹铲,瞬间将那些被丢弃的床垫、甚至整大件的金属烤箱化为乌有,这些占满整块银幕的重物被夹碎时的声音甚至有些清脆——摄影机轻巧地拍摄这些连续的动作,一切看着都如此简单;与此同时,市政大楼这座“巨怪”用旋转门调度着前来办事的市民,与安检门、红外扫描仪的即时影像与安保人员组成了通往一个系统的深邃通道;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贴罚单、食物银行中欢乐的火鸡接力赛、给宠物洗澡、甚至考古学家也加入其中…… 在对这些工作的观察中,电影似乎变得神秘起来,因为这才是政治与我们的对话;是电影与观众,电影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对话。

回到对话。对于这样一部观察政府机构的影片,很容易去问:“民众在哪里?” 正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枕”在任意两场戏之间那些优美的空镜头一样,怀斯曼的城市空镜序列也用于分离片中的每一次会议(相遇),与此同时,它也清晰地成为体现政客与民众之间距离的明镜。它同时也让影片摆脱了线性的游记式叙述,成为密集而互相纠缠的网,自然也不再有二元的民众—政府关系;影片中的一天天虽流逝着,但时空是自由的,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机凝视不再存在,因此也是更直接的,也为影片的结构带来美感。因此,即便当市长亲自“下基层”,在情景中与民众交流时,我们也能够小心翼翼地去看和听他的动作与语言,而非被简单的政治信息所捆绑。怀斯曼确保了没有任何偶像崇拜的可能,但我们也庆幸地发现,在这个滋养着如唐纳·川普这样真正的怪物的社会中,在这个城市之间还是有些许向好的可能性。

民众当然在这里。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中,各种各样的交流在友好地,甚至有些照本宣科地发生着。但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遇中,一个主要由白人与亚裔组成的团队向一个人口主要为非裔的贫民区市民们宣传他们的大麻零售店预案,结果却遭到了来自民众全面又尖锐的质疑:“如何保证店面外不会因拥挤而造成暴力?为什么你的团队没有 ‘长得像我们’ 的人?” 这集合了人民与个体的大特写们力量无穷,接连地喷发于银幕上,是无与伦比的批判之力。于是说客们陷入沉默,最终在反复无常的行话中,只好承认自己还是得向市政厅汇报。不要忘了民众在这里,于是说客们预想好的“场面调度”被击溃,这便是真正对话的开始,而不是简简单单非黑即白的你问我答,或是经验主义的对症下药。“代表”某一群体,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理解与同盟。没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正如德勒兹在《对话》一书中所言:“高喊 ‘多样万岁’ 还不是创造多样。要创造多样。”

****

1. 这则轶事记载于理查德·布洛迪(Richard Brody)著的传记《一切都是电影:让-吕克·戈达尔的工作生活》(Everything is Cinema: The Working Life of Jean-Luc Godard, 2008)

  《波士顿市政厅》观后感(四):怀斯曼2020新作:波士顿的日与夜

  

纪录片《波士顿市政厅》是GZDOC 2020金红棉影展拟展映影片,12月,来广州,潜入美国的市政厅,模拟一次公务员日常吧! 近期我们也会陆续公布更多金红棉影展片单,敬请关注~

提起波士顿,你能想到什么?

龙虾、哈佛、凯尔特人,或许还有……爆炸?

2013年4月15日,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事正接近尾声。然而就在跑者们即将抵达终点的关键时刻,突然爆发了两声巨响——两颗被人提前藏起来的炸弹在人群聚集处爆炸,造成至少3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中国籍遇难者。

此事件被FBI认定为恐怖袭击。而今,七年过去了,波士顿怎么样了?

2020年,结束了漫长的疫情封闭期后,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携新作《波士顿市政厅》低调回归——而我们知道,怀斯曼的名字一出现,自然是“低调”不了的。

《波士顿市政厅》City Hall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片长:275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本片曾获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 纪录片单元(提名)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前几期,我们介绍过怀斯曼的经典影片《廉价公屋》,在这部1997年拍摄的影片里,怀斯曼深入黑人贫困社区,纪录了美国发达社会中“第三世界”的那一面。

这一次,怀斯曼把摄影机带进了市政大楼,为观众展示了市长和同僚们的日常工作。在这里,你将看到政府究竟为城市运转做了什么。

纪录片超人

怀斯曼的地位不必多说,威尼斯和奥斯卡两个重量级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足以说明他的分量。

1930年生于波士顿,怀斯曼上过耶鲁,参过军,当过教授,做过律师。在偶然接触电影工作的几年后,他带着处女作《提提卡失序记事》踏入纪录片界。

惊人的创作生涯由此开启——从1967年起,怀斯曼几乎每年拍摄一部纪录片,每天工作10-12小时。直到本次新作《波士顿市政厅》,怀斯曼已经90岁高龄,仍坚持亲自担任导演、制片、剪辑。

如此高产高质,堪称纪录片界的Super Man。

评论家还赞怀斯曼“下刀精准”,因为他特别擅长拍摄各种社会机构,在他的影片中,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如人体经络般的复杂关系展露无遗。

这次也不例外,《波士顿市政厅》是怀斯曼执导的第45部纪录片,延续了其“零采访,零旁白,绝少配乐”的纯观察式拍摄手法,从最基本的日常会议开始,波士顿这头城市巨兽在怀斯曼的镜头下慢慢苏醒。

波士顿的日与夜

选择家乡作为拍摄地并非刻意为之。

在美国,要拍一个市政府不是容易的事。怀斯曼先后联系了6个大城市的市长,最终只有波士顿市长同意,于是机缘巧合下,成就了这一“本土作品”。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是马萨诸塞州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坐落在这里,至今已拥有超过447万居民,人口密度非常大。

在这里,市长每四年选举一次,是整座城的实权“一把手”。

怀斯曼没有对城市或市长做任何背景介绍,而是从市政热线中心忙碌的场景切入。

“311热线”是沃尔什市长上任后的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务项目,只要是非紧急但又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任何波城居民都可以拨打311向市政府反映。

选择这个场景作为影片开场非常聪明,因为311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看到接线员们处理各种琐碎问题,诸如救助流浪动物、道路维护、甚至房东和房客的矛盾。

透过街头巷尾的日常,政府与市民的息息相关被怀斯曼巧妙地具象化。

市政热线中心忙碌的景象

怀斯曼的影片里通常没有特定的人物主角,但这次是个例外。市长马丁·沃尔什(Martin Joseph Walsh)以演讲、会议、采访、甚至“信函”的方式出现在各个场合。随着“剧情”发展,我们渐渐知道他也是波士顿人,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因为爱尔兰裔的身份被歧视,曾患过癌症、有重度酒瘾。

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爆炸案发生后的第二年当选,如今他已经管理这座城市6年。

而在城市运转方面,小到市民家里的鼠灾,大到政府的预算大会都被怀斯曼一一捕捉。在这275分钟里,波士顿的日与夜尽收眼底。

从影院旁观现实

怀斯曼利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分隔讲述市政工作的片段,这使得影片像这座城市一样整齐有序。

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幕——环卫工人在清理街道垃圾,两张看起来难以处理的旧床被垃圾车的“铁口”像薯片一样嚼碎,吞进肚子里。

这一场面映射了沃尔什领导下的波士顿,仿佛一切问题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规律性消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由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影片中的“有序”正好和现实里的“无序”形成对比——影片拍摄于2018年到2019年,在疫情期间完成制作,而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正是总统大选一周前。

疫情、封城和美国大选的嘈杂格局似乎意外地使这部“无观点”的纪录片更值得玩味。

它到底讲了什么?

《波士顿市政厅》到底讲了什么?

一部分观众认为,这其实是一堂“民主课”——影片里多次出现沃尔什市长鼓励市民向政府反映或投诉的场景,他不厌其烦地承诺会跟进市民的问题,强调“我们的工作是代表和支持波士顿人民”。

而对另一部分观众来说,这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影片过于“事无巨细”了。因为它几乎涉及了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怀斯曼本人对这种争议不置可否,他相信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模糊性,“真正的影片不发生在荧幕上,而在观众的眼睛和脑子里。”

有意义,无意义?让观众自己来决定吧。不过,如果你准备挑战这部长片,记得带上午饭~

作者:ceto

编辑:ceto、张汩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0年12月14-17日不见不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波士顿市政厅》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