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风流》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遍地风流》精选点评:
●《遍地风流》是阿城很有名的作品,除此之外,我看的这本集子还收录了其他的短篇集。为什么喜欢阿城?还真不太能说出来。他写的那些青春,上山下乡,离我很远;有些评论说他的文里有人性,我想是一定的,但从来不是夸大的悲悯。阿城的文字冷静也温暖,他讲的那些离我很远的故事,不知为何读起来会感到舒适。或许是他的行文笔法,实在是美妙的中文。
●阿城的语言太筋道了。到处是青春,泛滥得无以复加。
●对阿城的作品真是无法评价,只有他才能把世界不动声色的摊开给你。书里全是小写的人,与风、树、牛、马、狗一样生活在天地间,没有立意,没有情绪,只有有趣有情之分。在我心里,他是近乎神一样的维度了。前年看《世间的盐》觉得高军老师有那么点意思,看完《遍地风流》的市井百态才觉得差着一万个汪曾祺吧。
●前面的几篇散文一般。之后的超短篇小说都很好,语言有阿城一贯的精简干练,内容也很有意思,趣味中带沉重,以文革中的各种大小事为主。比如烧死尸时肚子爆了,溅了旁边一脸油……《补丁》这篇隐晦提到89
●红色小说
●《峡谷》《溜索》《洗澡》,这几篇里阿城的语言描绘能力真是绝了。《彼时正年轻》的故事里藏不住的酸和恨。
●依然是短句用得出神入化的阿城,讲故事好手,两三页勾勒留白,好看又余韵绵绵。总是觉得阿城心中有一个世界啊。不过可惜是这本有点太过于淡了,不是篇篇都足料。
●都是一个味,当然不是坏味。可是如果全都看穿了,再好的味也没味了。
●太棒了,阿城的文字如此幽默,幽默得大笑合不拢嘴,又是如此举重若轻。厉害之极
●遍地短句如窄锐薄刀凛速飞风,忙于喝彩而割面未觉。真会说故事,黑色幽默滚滚像烧火焜的炭迹在地上重重勾出的笑脸,边缘又涩又粝。
《遍地风流》读后感(一):阿城的年轻
很久前读过,可能那时还年轻,很多的话,引起共鸣,但没有拍案。
今天重读,不由叫绝,因为太想回去,看看自己。
这本遍地风流,如今再让阿城写,恐怕也不会这样的生动,只有拥着那一种情绪那能变成文字,落在纸上。
《遍地风流》读后感(二):转载
翻开此书,任意读一段,既感新鲜又觉亲切。新鲜的是阿城独特的表达与角度,亲切的是引发读者共鸣的相似人生体验。「年轻气盛,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年轻的时候狂起来还算好看,25 岁以后再狂,没人理了。孔子晚年有狂的时候,但他处的时代年轻。」是啊,年轻真好,或者说,时代年轻真好,元气足的人就多,百花齐放,参差各态。
《遍地风流》读后感(三):失语症
从包里面取出阿城的《遍地风流》,这个下午就把它看完。书分成三部分: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读到《杂色》才知道这是最好的一部分,这部分写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看的过程中得调动我脑里面极度贫乏的历史知识,只有联系历史背景才能比较清晰地领会到故事的意思。饥荒,文革,1949年,缠脚,旧风俗例如(三妻四妾,召妓,赌徒),反右运动,土改等文化。凡是有人坐牢或者死了都深刻映射当时社会特征。读起来,像鲁迅在写阿Q,林祥嫂,孔乙己。
《遍地风流》读后感(四):遍地风流,遍地疯流
说不上什么评论,也就是上班挤着空闲看了2遍
第一遍读,看着这些故事莫名发笑
觉着竟是些疯言疯语
但文字却足够抓人,嚼一嚼,尽是烟火味儿
可见(某公众号说的文案必读短篇小说集)并没有忽悠我
人物设定没有个准型:各式各样,疯子、盲流、农民、马帮....
我要活在那个年代,看这本书多半会联想到身边人吧
你不知道作者是认识里面的谁,故事从哪里来的,但描写的都很细致
场景描摹有画面感,人物性格也从他的动作和语言中能真切感受到
短短一篇,断着看丝毫不影响,可以说是绝佳的泡面读物了
写作风格,说不上来,感觉和当下的social风文案很像
可以说是新媒体小编进阶必读了?我不知道,还是不乱贴标签了
objk,真的好看
《遍地风流》读后感(五):罢了罢了,那就这样吧
那些方框里的符号是我拍的原文,我猜应该是这里出问题被抓去审核的
这么晚了还要上班还有人审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