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樹王‧孩子王》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海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180,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棋王‧樹王‧孩子王》精选点评:
●挺难过的 闷闷的
●实际上看得是民国76年台湾鲁南出版社发行的版本,竖版,繁体;1991年前在图书馆留馆展览,过往借阅记录大多在1992-1993年。书页几乎黄透了,每翻一页都有潮潮的味道,但读起来心很快就静了,随即又澎湃起来。
●《孩子王》愚拙,《棋王》自在,《树王》最悲。
●第二本竖排书,阿城真是用动词的高手。
●用字精准的像诗歌一样,叙事又通俗小说,立意深刻的又如戛纳电影
●阿城的文字真的很有感染力,直白的描述充滿畫面感,尤其是《棋王》裡觀摩一對十的熱鬧緊張景況、「我」給王一生餵水,《樹王》裡李立對砍樹的偏執(「我們是希望」)、蕭疙瘩死後陽光照射的場景(映像感真的一流,我彷彿身歷其境) 以下為非常膚淺的直覺讀後感⋯⋯ 棋王很熱血;樹王,矯情一點說,很痛,不忍看第二遍; 好久沒看過這樣暢快淋漓的小說。
●短篇比中篇好
●我反倒最喜欢最后一篇《树桩》。其实对于阿城和汪曾祺这类带有极重烟火气息的作家,我把他们归入另类武侠小说作家之列(这并非贬低),因为他们的作品除了没有武打外,都有一种厚重的情绪在里面,那是真正的文人特有的。我每次读,所有情绪总会先鲠在喉里,看到某一页某一句某一个字时才一下子喷薄而出,那是一种既畅快又酸辛的感觉。
●棋王,最是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对于贫瘠的叙述,是最苦但也有甜。 树王,人物靠后剧情靠后,思想渐渐出来,人对待自然,人依靠社会,社会对待自然,社会对待社会。 孩子王,直白的批判。 喜欢棋王的生活气,苦中作乐还生出人生的感悟。树王的意识流多品品估计就没什么味道了。孩子王,最是无趣。很多知青生活细节回忆,作者也能把这些回忆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详细且不呆板的描绘,很棒。一些氛围的刻画也很有画面感,比如棋王里在县里的河边,比如树王里放火烧山,火舔着天。
●鲜活的生活
《棋王‧樹王‧孩子王》读后感(一):读书读的少,看不懂文字的华丽,叙事的技巧,只看看是否触动我的内心
基本能看出棋王是有深层次含义的,但具体是什么我又说不清,我说了我确实读书少,也没这方面的专业素养,虽然我是学中文的。。。。。
文中最后一句话让我想了很久,也是想的似是非是的感觉,用我自己的话来叙述就是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想着不平常的事情,体会着不一样的乐趣。
《棋王‧樹王‧孩子王》读后感(二):筆記
﹣很多年前(?)看了這本書,應該是看完《八十年代訪談錄》又或之後的《七十年代》,對阿城有‘驚為天人’的感覺,立馬找回他的‘成名作’來拜讀。今次重讀,卻發現當時根本沒有完成這本書-___-!!
- 重讀下,三王還是那麼的吸引,很難想像當時在八十年代它們剛出版時,對整個華文界帶來些甚麼的衝擊!
﹣當年我對<樹王>是最有感覺得,雖然這次再讀時才發現自己並沒有把故事記得很清楚。這一次讀我卻更喜歡<孩子王>,覺得敍述者的教育故事很人性化,即便是放到今天的教育體制裡還是很動人,遑論放在六七十年代的生產大隊了。<橫王>也十分不錯,倒反是<樹王>好像沒有上次讀時的感覺那麼深刻。
﹣不過今次最大的收獲其實是書中的其它篇章,因為第一次看嘛。<會餐>很好看,有點像在《遍地風流》中的<湖底>的節奏感,當然<湖底>的風格更突出,整篇沒有主詞,像在素描。<臥舖>、<傻子>也很好,<傻子>很能把北京的市民底氣描出來,如果北京都是這樣子,那是多可愛?
﹣慢慢發覺,人們都將阿城上接沈從文、錢鍾書、老舍、汪曾琪、張愛玲那一輩那一批的書寫,有機會應該好好的也去學習一下這批作者的東西!據說賈平凹與早期的王朔跟阿城一樣很‘世俗‘很’庶民‘,阿城自己就推介過《動物兇猛》(還是唐諾推介的?),也值得去了解了解。
﹣阿城的書,還有《威尼斯日記》想讀,早前在二手書店買了一本簡體字的版本,希望這本書不會有所刪減吧。阿城的東西,必須要一讀再讀,很能長自己的見識。
《棋王‧樹王‧孩子王》读后感(三):【第五頁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可以說是內地文壇的一個異類——如果出生在解放前夕的北平,如今已經移居美國的他算得上內地作家的話。
《棋王》、《樹王》、《孩子王》是阿城為數不多的小說作品中最有名的三篇,他的故事不見波瀾壯闊,不見扣人心弦,不見峰迴路轉,卻以淳樸的鄉土氣息打動人心。“淳樸”一詞,在有些時候可能等同於落伍、潦倒等貶義詞,可是在阿城的作品裡,淳樸不是源於辭藻貧乏,而是一種進入了另一個境界的返璞歸真。阿城少年時通讀中外文學名著,後來對於《資本論》、《易經》、古典哲學、儒學等領域也有鑽研。這些艱深甚至晦澀的知識融會貫通,反而化成最簡單的語言。
“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大家怎麼活著,我也怎麼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阿城如是說。無論是對於他自己的經歷,還是對書中人物的刻畫,他都慣用舊版章回小說刻畫人物的語言,寥寥數語卻勾勒出活靈活現的臉譜。
曾有人笑稱,有了這《棋王》、《樹王》、《孩子王》,要是阿城再寫五篇以“王”為題目的小說,就能出版《王八集》,但阿城終究未執筆。阿城和他筆下的“棋王”王一生一樣,生在現代,心中卻懷有一種“俠”之情懷,活在自己的江湖之中,不為外界所影響。
讓我們來欣賞《棋王》中的高潮一幕,王一生和一眾棋手進行車輪大戰的情景:“王一生的姿勢沒有變,仍舊是雙手扶膝,眼平視著,像是望著極遠極遠的遠處,又像是盯著極近極近的近處,瘦瘦的肩挑著寬大的衣服,土沒拍乾淨。”你看,這巋然不動的氣場,是不是一種超脫古今時代的大道?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1992)海風出版社*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棋王‧樹王‧孩子王》读后感(四):中国何时能自信?
在无锡飞回广州的飞机上读阿城的书,托朋友从香港带来的,《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很早就看过,看到熟悉的王一生、脚卵和王一生大战十人的场面仍然很开心。看完树王,却开始思索。
树王的故事很简单。一群知青来到了边陲的某个小山村,知青的工作就是砍树。主人公萧疙瘩是个正直、倔强的退伍侦察兵,各种技能都非常突出,带队突袭过境外匪徒并取得一等功。但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被取消一等功并从此退伍。因为砍树技能最好被称为“树王”,但其内心却对树有着深深的感情。
萧疙瘩从未阻拦过知青砍树,总是抑制着由于知青砍树带来的内心的痛楚。山顶上有一棵方圆一亩有余的大树,是萧疙瘩心灵的寄托。砍和压抑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直到知青的革命热情逾越了萧疙瘩的底线。一名叫李立的知青一定要通过砍掉这棵被村民热爱的“树王”教育农民,破除一种旧的观念,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萧疙瘩默默守在树前面,伸出了胳膊,让李立砍。支书为了保护萧疙瘩,为了他不被那“革命”的热潮吞噬劝退了他。
树王倒了,萧疙瘩这个真树王也倒了。一个精壮甚至称得上勇武的汉字被自己的内心击垮了,被所谓革命击垮了。默默的死去。阿城写到“何其忧伤 何其悲戚”。
小说最后阿城又写到:“萧疙瘩的骨殖仍埋在原来的葬处。这地方渐渐就长出一片草,生百花。有懂得的人说:这草是药,极是医得刀伤。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写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椿(大树被砍倒后留下的),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
令我难受的是,这片白白的骨仍然显露在那山头,而令其不得掩埋的,就是中国人的自卑和自卑导致的拒不面对事实。如同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所说“革命中的残忍是一头怪兽,它有惊人的好胃口。它吞下一切,甚至并不打算放过它的催生婆。”十八世纪的雅各宾派和二十世纪的四人帮都是被吞噬的催生婆。
文革已经过去30年,但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选择拒绝面对这个事实。而拒绝面对这个事实正是中国不能自立的原因。也将成为未来阻碍中国发展,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成功的障碍。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真正自信的人和国家一定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曾经犯下的错误。反思和反思之后的改变才是成长的捷径。
遗憾的是不论国家还是个人,绝大多数人和绝大多数时间都缺乏这种信心。举个例子,一个投入很大的项目要投产,A部门全权负责,B部门技术支持,A部门预测到风险让B部门尽快修正。一个自信的B部门会客观核查现状,判断是否需要改进,并做出应对。一个自卑但是有着由自卑导致自大的B部门会强调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因为他们认为在A部门提醒后修正意味着自己之前的工作有漏洞。但项目开始后,真的出现了A部门提醒的问题,项目受到巨大的影响,B部门承担所有责任。此时,B部门的损失远远大过他们认为的最初的损失。这就是自卑的代价。
之所以用部门打这个比喻,因为他介乎人和国家之间,避免何人对号入座,但又能够类比于个人和国家。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最近发生的“杭州,所谓富二代,标车,撞死人”事件。为什么引起那么大的民愤和关注?是仇富么?那只是表象。仇富仇的是富带来的特殊权利。而这种特殊权利正是政府自卑和权力失去制约的结果。今天只谈自卑。因为政府机构对自己执政能力不自信,所以采用过多的黑箱操作,而正是这样的黑箱导致了民众的不安全感。杭州政府让舆论停止报道的原因不是所谓肇事人家里有什么背景,他家根本不是什么有钱人,一个个体户而已。真正原因是担心“学生闹事”,这样的执政心态不是自卑是什么?如果他们自信能够公正、公平、公开的处理此事,学生为什么闹事?真闹事的唯一理由就是你们捂着处理,加大民众的不安全感。
知识分子和文人的隐晦本身就是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自卑的体现。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还有这么一段文字:“雨果的《九三年》……是对整整一个世纪前的法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所以,有时候,当我们看到自己目睹的一段中国历史,已经在各种文人的笔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就会想,是不是30年的时间沉淀还嫌不够?是不是我们还要等待再经历70年的风雨淘洗?……希望……历史的真实素材能够被发掘和完整保存。”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读历史?今天下午在飞机上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目录页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什么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黄仁宇、布克哈特所言历史向心力到底由何而来?
英雄人物和天才对历史有何作用?
个体在复杂历史环境下如何适应、影响甚至改变历史方向?
这些是我读历史时时刻思考的问题。
中国和西方的区别在于,在人民心目中,西方政府只是服务机构不代表国家,而在中国则是国家的代表。热爱你,才会批判你,批判你,只因为希望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