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 树王 孩子王》是一本由阿城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棋王 树王 孩子王》精选点评:
●很古的阿城
●棋向谁学的? 向天下人学的。
●一点油水也没有 解腻
●写棋王以一战十的气势不得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燃!
●棋王最好,后面两篇刻意成分太多了。
●陈子善主编的出版系列文集之一。 对于初版书,我并没有特别的偏好,不过想到故事的题材,或许初版更能体现阿城写故事的本意,便就拿来读了。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三篇不同的故事,但发生的背景都在那动荡的十年里,按阿诚的说法,最先写成的是树王,而后棋王,最后是孩子王。棋王、树王是他人的故事,孩子王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不知是否是阿城自己。 这三王放诸于现在或者是更早之前,或许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正常人中的出彩者,而在那十年中,却成了常人眼中的异类。 书很薄,故事不长,读完后的情绪却说不清,似是叹息,却有有着怅惘、不甘、愤怒、无奈、恐惧与茫然。不单是因为过往,更忧心历史若是重复,自己作为局中人抑或旁观者,又该如何自处?
●一个年代的独特气质。
●阿城写人物,几笔就能把立体的人放到你面前。最喜欢《棋王》,里面写王一生,精瘦,喜欢拢袖管,对吃虔诚,是个棋痴;写“我”,孤身,好书,“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写王一生的母亲,从良于窑子,不断地在不同的男人间辗转,望子成龙,却终在去世前给儿子的梦想象棋用牙刷磨出了胚子。人物风骨,洋洋洒洒。
●曾有人笑稱,有了這《棋王》、《樹王》、《孩子王》,要是阿城再寫五篇以“王”為題目的小說,就能出版《王八集》,但阿城終究未執筆。阿城和他筆下的“棋王”王一生一樣,生在現代,心中卻懷有一種“俠”之情懷,活在自己的江湖之中,不為外界所影響,4顆星
●第一次读是在中学课本的选段 叹服最后棋王大战 后来大一时公选课老师讲又讲阿城 问全班有人读过 棋王 么 只我一人举手 老师讲的时候又说 阿城用最精简的开篇 给我们讲了车站 我的背景 遇见棋呆子 有人知道这本名动天下震动当代的书里棋呆子跟我第一句说了什么话么 只有三个字 全班无人应答 老师缓缓道: 下棋吗?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一):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二):评论《棋王 树王 孩子王》
在一个极其浮躁与迷茫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理想主义者若要坚守并传播他自己的操守和信仰,并在价值失落中重构他的文化信念,其代价一定是巨大的。读阿城的小说,我总觉得,阿城更多时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时代如何巨变,人心如何浮躁,他都有自己的坚守和判断,这种坚守和判断是立足于人道主义之上的温情脉脉,虽然这种温情脉脉总是那么无可奈何和惆怅落寞。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阿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三王”系列小说,最早写就的是《树王》,据阿城所说,这篇小说在七十年代初就已写好,只是当时没有发表。大家或许都知道,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疯狂之中。在这个时候,阿城就对时局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实为难得。《棋王》《孩子王》相对《树王》来说,稍微弱些,但也不能否认它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此次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还原了三篇小说当初发表的原貌,对其中删节的部分给予重补,这对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经典是极为有益的。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三):几点想法,欢迎指正
棋王:
老头儿和王母都说不要将棋作为营生但初衷不一,为棋不为生,讲的是一个养性,是将下棋放在饭碗之上;下棋不能当饭碗,则是把下棋放在饭碗之下。那个时代生计显得尤为困难,两个想法没有高低之分。王一生对棋的专注有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味道,走的从极简到极致的路子。还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最后的和棋,让文章的锋利之余有些许内敛之光,到底是真和假和,又是谁赢谁输不重要了。
树王:
作者应该是想把大树和肖疙瘩联系在一起,但是读起来觉得交代的差了点意思。文章围绕着砍树发展,开头一段“为什么要砍树”、“把没用的树砍掉种上有用的树”,推出肖疙瘩这样的普通百姓是没用的树,需要让位于有用的树,需要砍掉。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盲目的自信即是自负,自然分不清毁灭和新生。芸芸众生,有用没用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其实文章还有一点反讽的味道,砍树的方法是肖疙瘩教的。
孩子王:
这篇感情最真挚直白,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感同身受,读高中的时候还要走几里山路坐公交,唯一不一样的是我是皮孩子,做不到王福那般。文章讲的什么,我觉得学以致用应该算一大点。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四):一生潦倒一生狂,棋王树王孩子王
平铺的故事,却生动鲜活,生动鲜活成诗,棋王树王孩子王,这书名,乍一看,就是一句诗。如果这是一句诗,应为后句,斗胆补上前句为:一生潦倒一生狂。
第一次读到阿城是《棋王》,当时没有受阿城名气的影响,就觉得这货文字咋这么有料,如好茶,色清味醇,不可描述。后重读之,加码了重视,方知其道行之深厚,深如水厚如土。而且其文字竟不可增删一字,如一篇长碑文般凝重可敬。所以我说,中国小说家中,语言已成化境的屈指,阿城算一个。
本身就偏爱寻根文学,在这场小说地理式写作的比赛中有巅峰之作,它便是阿城的代表作“三王”,其它比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都靠后。
“三王”描写的都是小人物,描写他们与当时的时代为敌,保持自身的品格,同时饱含讽喻社会的意味。与时代为敌,难免一生潦倒,但是他们却在保持自身个性与品格中获得了某种满足。作者似乎借此鼓舞人们为魂灵的自由与高洁去抗争去战斗。
阿城不满足于“以情动人”的写作,他的小说不以情节胜,依托质朴而高超的文字,表现清晰而复杂的主题,往外表现的主题是教育、环境和制度,往内表现的主题是理想、人性与坚持。
阿城还给了我启发,写小说,如果没写爽,就写三部曲。三部曲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勾连之间的趣味很值得把玩,也非常有利于拓展主题思想的表达疆域,此其一。另外,从写作训练的角度来讲,三部曲的写作,相当于变速跑,更有利于激发写作潜能。
真名士自风流。如果阿城不是生活在当代,一定生活在魏晋。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五):朴素而有坚定-《棋王 树王 孩子王》
/3.18-3.19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虽然读短篇小说读的少,但还是能分辨出来什么是好。
阿城的这三篇短篇写得真好。
四两拨千斤。
用笔天然干净。
塑造的人物都有一种朴素而又坚定的气质。
很深刻,其不是故作深刻的深刻。
我按喜欢的顺序倒着说吧。
《孩子王》
一个想在真正教给孩子点东西但不被“政策”认可的老师;一个隐隐约约的想靠着一股劲儿出人头地的孩子;一个尽所能的想给孩子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的父亲。
教育,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时间过去了很久,但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变。
老师最终还是离开了讲台,至于孩子,祝福他会出人头吧。
《树王》
不管是什么时代,总是有人张牙舞爪的做着一些迎合时代的政治正确的伟大的事情。
文学作品里出现过太多这样的人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无法用对错评价。只是很多时候想起来会心生悲凉。
但也是不管是什么时代,总有人在捍卫着坚守着一些东西,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为何要如此,但总是冥冥之中被一些东西指引着,要去坚守。
肖疙瘩不知道为什么要用“有用的树换有用的树”,我也不知道。破的就一定是要破吗?立的就一定该立吗?
树毁人亡是最终的结局。岁月更替,这样的结局一直在上演着。
我最喜欢《棋王》。
说起原因,一来是因为这篇短文思想性没有那么“大”,二来是这篇文章里有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
王一生的师父说“为棋不为生”,读来觉得甚好。棋是修养性情的,一旦和谋生沾边,这性情自然是养不了了。
世间所有艺术无不如此,养性的东西一旦沾染上功利性目的,那美与韵味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王一生关于“饿”与“馋”那番议论也甚是有趣,这二者之间的度是一门学问,“饿”被满足之后,再奢望点解“馋”的东西,人生方有味道。但是这“馋”若是过了,人生的味道也就淡了。
喜欢王一生这个人物设定,清醒而有风骨。
特别喜欢他第一次和倪斌对棋时的那段对话。
倪斌说:“这天下是你的了。”然后问:“你和谁学的棋”
王一生说:“和天下人”
颇有些儒道禅之意。
最后那段高潮的对决写得也尤为精彩,高潮之后戛然而止,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