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两千年》是一本由吕思勉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兴衰两千年》读后感(一):新中国的管理技术革新之路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周秦之变之前。第二阶段是从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阶段是从晚清近代化到现在。
其中第二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令史学家们着迷的。
为什么要把从秦到清划为一个历史单元呢?
因为这20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很多朝代,其实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逻辑前进的,那就是不断完善和修补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也就是大一统郡县制度
《兴衰两千年》这本书就是讲这2000年历史的。
这2000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充分印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那为何会是这样呢?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跟着作者吕思勉等学者的视野来翻开本书找答案了。
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唯一 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及多种断代史。
他的著作的特点是大局观非常好,思维开阔,思路清晰。并且非常严谨
正如作者在书中开篇所说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意见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譬如久经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
难道他是生来如此吗?
无疑,是数十年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
然则人是如此,一个国家、社会、一个世代亦是如此了。
中国的社会为何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何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其原因则极为深远复杂。
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统统都知道,只需要了解使他成为现在的他的关键性的几件事就可以。
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想要知道现代社会为何会变成这样,只要知道“使现代社会变成现代社会的事”就够了。
作者正是奔着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一步步的带我们穿过这2000年的历史迷雾,为我们揭开这2000年的兴衰历程及发展规律。
本书讲述了从秦帝国到大清王朝的两千年,朝代更替、制度变迁、民族交融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1、秦制的规律是,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新手机开机,开始总会运行得比较顺畅。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会出现盛世。然而几代之后,就会腐败混乱,官逼民反,各种危机爆发,导致大一统郡县制王朝经常出现系统崩溃,不得不重新启动。这个游戏我们乐此不疲地玩了2000年
2、从秦始皇开始,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远不让他人染指?每一位皇帝都为此夜不安枕,不停地寻找自己统治的漏洞,加以修补。中国在2000年间,就是通过皇帝的智力接力,对皇帝制度进行一代代的修补,从秦到清的政治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展开的,由此造成了这一阶段的很多政治循环。
我们可以发现,中华历史的兴衰其实都围绕着一个点在展开:帝国的管理技术。每次兴盛都是管理技术得到了革新,每次的失败都是革新中蕴含了不足。
现代中国:两千年未有之变局,现在的中国,人口规模空前,人口流动性空前,我们该如何去革新我的管理技术呢?
《兴衰两千年》读后感(二):如何学好历史?只需把历史当成人看
在中华政权统一后的两千年璀璨历史长河中,一共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不同朝代。俗话说的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每个政权从建立到衰落,再到改朝换代,都对中华文化镌刻上了永恒的印记。
历史学家吕思勉对于中国历史秩序的传承与变迁规律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与音乐节奏一样,都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别开,是因为动物无法像人一样,能把前人的所知所能代代相传,把一项事业一代代接着做下去,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全是文化的功劳。而历史,则是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不论在哪段历史,哪个朝代,我们似乎能发现这个奇怪的现象,某些朝代的建立,把社会代入到了全盛繁华的时代,譬如汉朝与隋唐,而有的朝代的建立,却似乎让社会出现了停滞发展,甚至倒退的现象,譬如元朝与清朝。那么,到底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对于大秦帝国至大清王朝这两千多年历史的变迁,史学家早已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讲解,而最近新出版的《兴衰两千年》这本书中,收录了20世纪上半叶历史大家、文学名家的原著文章,譬如吕思勉、张荫麟、鲁迅、梁启超、孟森等思想家,从朝代、制度、民族、文化、战争等不同角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历史。
对于人类社会朝代的演变,吕思勉在书中举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官场上的人士,为何会有浓重的官僚气?经商之人,为何会十分市侩?读书之人,为何说话做事比较迂腐?
究其根本,这些人并不是生来如此,而是数十年在官场、经商、读书耳濡目染形成的人格特点。换到朝代也一样,一个朝代兴不兴旺,发不发达,看前人前朝留下的文化底蕴以及经济发展基础就能窥探一二了,下面就主要列举隋唐例子来说明。
隋唐的繁盛不只是自身的功劳,需要感谢三国魏晋南北朝打下的夯实基础。
自古以来,隋唐两朝王室一直盛传含有胡人血统,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些依据的。西晋灭亡后,天下开始大乱,北方的游牧民族乘乱南下,开始与汉人通婚,胡人的争霸实力与汉人的文化积淀相结合,才催生了隋唐这样经济与军事双盛的王朝。在唐朝最繁盛的时期,文化的影响力贯彻到了西方,成为了西方人士的向往之地,足以可见其兴旺程度。
然而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社会就像是人,当遇到了困难,必定奋而起身,努力发展自身,而到了一定的程度,认为已经到达了足够繁荣的地步,就会开始懈怠,社会的发展也开始停滞不前,就譬如唐朝曾有太宗的贞观之治,玄宗的开元之治,而之后的唐朝便进入了急速下滑趋势,至安史之乱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回归以前的繁盛时代。
回望中国的历史,是有不少高光的时刻,汉武帝时期,只凭自己的军队,就能打退匈奴,而到了唐朝,却主要依靠藩国的军队。
汉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到了唐朝进入到繁盛时期,增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进出口贸易发展。
即使宋朝伊始,已经难回到大国之态,却依旧培育除了文学八大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宋词。
明朝虽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设了锦衣卫制度,但郑和下西洋的举动,也无形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之势。
这一切,到了清朝,却进入到了停滞状态。丝绸之路接近到关闭状态,再也没有使者出使其他国家。清朝开始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一度落于淘汰的位置。
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仅中华有着兴衰的演变,世界格局也是一变再变,我们看历史,并不需要把每段历史倒背如流,就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便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
读完《兴衰两千年》这本著作,给我最大的启示,并不是我读懂了多少历史,而是懂得我们便览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其中的规律,以求达到推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目的,这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兴衰两千年》读后感(三):从秦到清,封建王朝的兴盛与带给我的思考
秦朝一统天下,开启了封建王朝的帝王。直到清朝,封建王朝结束,整整两千年。这段历史,每一次读起来有震撼,有伤感,更多的是思考。
《兴衰两千年》这本书中记录了从秦朝到清朝历代王朝的变更和发现。每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都是必然。天下的形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背后的规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本书不是一个作者写。本书收录了吕思勉、张荫麟、孟森、鲁迅、梁启超五位对历史有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大师的文章。正好揭示了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年年中国历史秩序的传承和变迁。《兴衰两年前》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历朝历代,包含了各个朝代的制度、文化军事等方面。还有历朝历代的传承等等。
战国时期,秦国灭了其他六国,秦始皇称帝,一统天下。然而,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继位。他学会了他父亲的残暴,却没有学会父亲的治国之道。秦国,败在了胡亥的手中。一代王朝,就这样败了。历朝历代,都有明君,他们总会干出一番事业。但也有昏庸无能的暴君。这种情形下,新的帝王,新的国家便会建立。这些王朝的建立和衰败,总是有相同的历史。
秦国败落,刘邦和项羽相争,刘邦胜利,汉代成立。一个新的王朝又开始。这个王朝经历了文景之治,又出了汉武帝一代明君。然而,后期依然避不开三国分裂。前有秦汉,后有隋唐。
隋文帝建立隋朝,也经过了两代就走向了灭亡。后来,李渊建立了唐朝,出了千古明君李世民。同样有了天下的安乐和繁荣。唐代之后,有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北宋的开国,并没有解决危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到了南宋,更是不堪一击。
宋代之后,封建王朝,经历了元明清。随着清朝的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结束了。这依然是一种必然。清代有过繁荣,也有过闭关锁国。到后来,内忧外患,更是趋势使然,他们终将走向灭亡。
任何朝代,只要君王励精图治,百姓便能安乐,天下便能繁荣。如果,出现了利用权力谋私者,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王朝更换的道理。
历朝历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统一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都有所不同。后来,统一文字是小篆。他下令烧毁了所有的《诗》、《书》等书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在当时看来,统一了文化,但同时也摧毁了其他文化。到现在来看,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摧残,历史的禁锢。
到了汉代,独尊儒术。比起秦朝残酷的刑罚,汉代更注重礼仪和德行的教化,还排除张骞出使西域。然而,文化的开放时期在唐朝。那时候,天下太平。唐朝也一直和其他国家保持着友好的往来。
到了宋朝,我国的文化几乎是鼎盛时期。文学、史学各方面都有所成就。然而,中华文化的宣扬,却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其实,每一任统治者继位,他们宣布废除的每一项政策,每发布一项政策,都和文化有关。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都是对文化的禁止。这种禁止,加速了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个朝代,如果停滞不前,它迟早会灭亡一样。朝代的发展,也是不进则退。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过去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感悟却是永久的。它总会带给我们思考。
其实,每一次的战乱,都是统治者长久的不作为。其实,统治者的人心不是一天失去的,也不是一天就得到的,所谓日久见人心。一个帝王,收服人心不易,但出现一个暴君,或者贪官污吏,失去人心却很容易。
一旦出现长期民不聊生的情况,每个人都惶惶度日。人心惶惶的同时,也会有新的野心家出现。他们的出现,便是新的角逐。而在这场角逐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站在九五之尊的那个人,他的一个决定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但是,天下人,决定了九五之尊是谁。其实,这都是相互影响的。
那些过去的人,那些过去的事,不止是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事件。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今天。在历史的思索中,我们会越来越好。
《兴衰两千年》读后感(四):《兴衰两千年》——“横看成岭侧成峰”
《兴衰两千年》——“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大秦帝国的一统天下到大清王朝的衰败收场,两千年历史更迭。在这两千年里,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朝代,制度,名族,文化,战争,总会被每一个朝代赋予它们深深的历史烙印。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这是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所写。
用以说明,历史不仅仅代表了过去,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拥有一种了解过去文化和历史的习惯,才能给自己以文化自信心。
《兴衰两千年》是一本历史的“名篇”集合,它集吕思勉、张荫麟、孟森、鲁迅、梁启超五位大师对历史的研究与探讨于一书。用大师的视角,提供以经验,指明未来以方向。
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过去,剖析历史。
就如在绪论中,吕思勉大师即已经指出: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那么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我们就可以从研究史学的角度,去增加自己对于历史知识了解的宽度和深度。
这本书就是各位名师大家对于史实的独特见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1、尊重历史现实
本书共六章,涵盖2000年历史中重要的各个年代,每个年代中都寻找最典型的事件,或是历史事实,加以解析。
书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历史现实,文中都会引用奏章、碑文、诏令、书信、史书记载等等,加以引用,夹叙夹议,边叙边议。
如张荫麟大师,在书写秦称帝的时候,就引用秦时诏书:......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金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这段诏文的引用就是用以说明,“始皇帝”的由来和渊源。
毛主席曾说过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过去的历史,就更应该如此,只要充分的了解了过去的真实存在,才能为我们后辈学习历史有了最直观,最直接的依据。
2、辩证法分析历史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分析事物,分析人物,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感受和判断,浅显的、片面的看待事物和事件。
所谓辩证法,就是要运用变化的思维,从事物的正反两面来看待问题,尤其是对待历史。我们要用矛盾的方法,来将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加以分析。
大师吕思勉在写到梁太祖时,就给出了辩证的分析:“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点的。所以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太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情形复杂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复杂,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
可见,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不能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如之前,所描述的始皇帝,即可见其残暴,独断,但也见得其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深远历史意义。
历史大概就是这样,就算是曾经再短命的王朝里,除却昏庸、无能,除却治国无方,没有一个一无是处的统治者,哪怕对待国家,对待人民他也是毫无优点可言,然私德只是私德。
不该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3、以史鉴今
塞万提斯曾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研究历史,还原历史,分析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史为鉴,莫再重蹈覆辙。
吕思勉大师写道:“太平天国既亡,捻、回之乱复定,清朝一时号称中兴。的确,遭遇如此大难,而一个皇室,还能维持其政权于不敝的,在历史上亦很少见。然清室的气运,并不能自此好转,仍陵夷衰微以至于覆亡,这又是何故呢?这是世变为之。从西力东侵以后,中国人所遭遇到的,是一个旷古未有的局面,决非任何旧方法所能对付......”
可见,悠悠历史,必有其引以为戒,值得深省之所在。
有人曾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对照着过去的纷纷扰扰,再看今日的平安喜乐。
看过去王朝大厦倾倒,无数人为了脚下一方静土而为之搏命。
看它大厦起,看它大厦倒,不该随波逐流,至少要懂得用过去来拨开今日前行之荆棘之路。
历史,是武器,更是信心。
其实,读这本《兴衰两千年》,我始终是带有一种敬畏之心在读,就我个人而言,远没有到达大师的高度,也远没有他们看待事物的眼界和境界。
再者,我也并非什么史学家,文中很多的语言都是以文言文的型式书写。我想,这本书应该更适合历史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慢慢揣测和品读。
最后,这本书的立意应该是处在一个学术的层面,当然“读史使人明智”,若是个人对于曾经历史的深度探究,这本书自然也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