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3-23 23: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精选

  《中东两千年》是一本由(英) 伯纳德·路易斯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东两千年》精选点评

  ●读了三分之一,实在读不下去了。太学术可能,我想了解问题读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答案

  ●中东为什么会衰落是我一起想从书中寻找答案,作者是不敢说还是行文重点没有放在这个问题。

  ●百科全书。。。。

  ●…枯燥。看不下去

  ●挺好!

  ●翻译的书看起来就是不容易看进去。知识点可以吧,就是比较枯燥。

  ●入门可用

  ●想读伯纳德路易斯的书很久了,当年一直在找《中东》都断货,今年发现他在中国出版了《中东两千年》赶紧收了一本,和我想象中不一样。我以为是编年史这样的形式时间写的,其实是从几个剖面描述中东。长见识

  ●前半部分写的挺好的,后半部分比较难度

  ●和台大教授说的略有差异,可能是侧重点不一样吧!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很重要

  这本书的翻译是硬伤,看的很费劲,很多时候必须把整个段落反复阅读,不是写的好,写的精彩,而是自己要对语言叙述重新整理才能看懂(真希望有时配一些图片会更好),这样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三个月,总算对中东的历史变迁有着粗浅的了解,现在像以前所说的一个译者需要花几年才能译出一本书的情形已经不多了,也许原著经典,但译文不会经典,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二):中东

  读书笔记260:中东两千年

  两个流域文明发展的最早,相比起后来的埃及,他没有出现长期稳定政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东这块土地主要是波斯人舞台,波斯人属于雅利安人,后来的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对峙也可以看做是雅利安人和族人战争有意思的是,犹太人也是闪族人的一支,腓尼基,迦太基都是,阿拉伯语是最后一支闪族语系。

  波斯衰弱以后,他的本土宗教沃教就不行了,伊斯兰教兴起作为中西贸易的要冲,阿拉伯文明兴盛起来,他在东边打败高仙芝的军队,西边对拜占庭发起一轮轮猛攻,在灭亡东罗马帝国后,他一度围困维也纳,欧洲摇摇欲坠。随后就是一百多年的拉锯战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困维也纳时,他们失败了,自此帝国走向衰败,十字架新月之争的走向就此决定

  大航海断了阿拉伯人财路,俄罗斯崛起让他们不断丢失领土

  二战之后,阿拉伯国家一个个独立,阿盟的成立没有解决内部分裂的实质性问题,在以色列面前,阿盟的军队不堪一击。以色列像刺一样,卡在所有阿拉伯人的咽喉,伊斯兰教创立一千多年,他在被迫改变,蒙古人改变了他们,欧洲人改变了他们,但显然这些改变还不够。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三):神秘的地域—中东

  多年来,新闻每天都播报中东国的战争,政治局势紧张。我总是疑惑为何他们不能和平相处。《中东两千年》用历史的时间追溯曾经的起源,种种恩怨,揭秘中东神秘的地域。

  作者伯纳德·路易斯,英裔美国犹太历史学家,专研于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等,其代表作有《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现代土耳其的兴起》、《穆斯林之发现欧洲》等。《中东两千年》主要描绘着中东从起源到发展,同时受到欧洲等各国的影响,宗教信仰的改变,一步步形成了至今的中东,战争仍然不断。在写作风格上,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而写,将每一时期的历史核呈现出来,层层相连,从外到内。开篇的绪论中,可以看到生活在中东的人们穿着不断变化,正暗示着社会文化、中东地区的一点一滴地改变。翻译上,稍有逊色,但将中东的历史线条理顺清晰。

  在内容上,从个人角度来说,把中东的千年沧桑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前的古老文明地域。中东地区的西半部,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尼罗河三角洲的东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中东的东半部,则属于波斯帝国。另一面,底格里斯河以及幼发拉底河的大河文明,几百年后,阿拉伯人建立了“伊拉克”,与伊朗西南接境的地区。而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成为了叙利亚。从起源上看,中东就是一个多政权统治,政治形势混乱的地区。第二阶段,两个宗教时代,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两个时代的共同根基,源于上古中东的犹太人、波斯人与希腊人的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第三阶段,十一世纪,伊斯兰教国家、社会的衰败,突厥人两次大迁移,塞尔柱人的征服行动改变了东欧面貌,为中东建立了一个新秩序。然而,1206年的春天,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19年他开始侵略中东地区。第四阶段,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苏丹麦何密二世,将亚洲与欧洲,伊斯兰教传统和边疆文化相结合,建立了奥斯曼帝国。欧洲对中东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五阶段,第一次世界爆发,奥斯曼帝国以强国身份参加,与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同盟国,与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对抗,终将失败。西方列强成为中东地区新的统治者,新的战争,新的秩序重新开启。

  《中东两千年》中,作者多专注于中东内部的战争,而现今的中东也一直烽火不断,局势紧张。从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中东内战很多,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之外,宗教信仰也是战争的起源。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一章中,记述着乌利曼和阿里哈利发,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异议分子所杀。先知去世二十余年后,伊斯兰教社群就开始分裂,邦国进入内战,阿拉伯人与阿拉伯人对立。阿拉伯发生两次内战,第一次在公元656年,第二次公元680年。“卡尔巴拉惨案”,使什叶派从政治党派转变为宗教派别。奥斯曼帝国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也一直处于不停的内外战乱。他与伊朗的战争,两败俱伤,外国势力入侵。1912年-1913年,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出现了很多国家的独立,如,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等,形成了现今的中东。

  《中东两千年》追溯着沉痛的历史,揭开当今中东地区战乱的背后故事。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四):整体很好

  以前不了解中东 前几章读起来很费劲 有几章走马观画

  # 绪论

  - 缠头巾是分开信与不信的藩篱

  - 奥斯曼时期的墓园,墓碑上会刻上死者生前所带头饰图案

  - 衣着的改变是从军队开始的,穆斯林的主政者在战场上不断受挫后迫于时势的举动

  - 在军服方面,头饰的变革也是最后才发生。

  - 男性的穆斯林在朝拜的时候需要和犹太教的类似不能够脱帽

  - 伊斯兰教军队模仿十三世纪蒙古入侵时候的装束,因为这是胜利者装束

  ---

  # 第一章 基督教时代以前

  - 基督教以前也就是公元前

  - 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位于尼罗河下游及其三角洲,先后被波斯人 希腊人 和罗马人征服

  - 埃及的文字发展历史为 :

  1. 象形文字

  2. 通俗体文字(demotic)

  3. 科普特体(coptic)

  - 中东另外一个大河文明是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管理了叙利亚。那也是在这个时候第1次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名称。

  - 以耶路撒冷附近的中东的这块地方,以前称为迦南。元前十世纪,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分裂以后,北边被称为以色列南部称为犹大。里边的以色列,后来又称为撒玛利亚。

  - 涉猎南方和北方的滨海地区,方称为菲尼基人,南方称为菲利斯人。后来菲丽斯人被巴比伦征服,就此消失。你既然一直存在到罗马时期和基督教早期。前6世纪波斯人的征服行动之后,回归的流亡百姓居住的地区做犹大。罗马人分别称这个地方的北部,中部和南部为犹大、撒玛利亚和加利利。

  - 肥沃月湾是一片土壤非常肥沃的,像月亮一样的位于中东的土地。

  - 波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波斯指的是在以伊朗这个地方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君主制国家。

  - 亚细亚和小亚细亚,是土耳其这个地方的别称。

  - 伊朗地方的人最开始是从印度迁徙过去的,伊朗这个字的意思是,雅利安民族的地方,雅利安民族是印度的民族。

  - 前6世纪巴比伦王国灭掉了犹大国,将耶路撒冷一带的犹太人全部压到了巴比伦,作为奴隶,波斯王国几十年后灭了巴比伦国。巴比伦国被灭之后,所有的犹太人被又送回了耶路撒冷,并且由当时的波斯国王居鲁士公费付款返回。

  gt;

  - 圣经以赛亚书中,居鲁士看作是耶和华派来拯救犹太人的牧人。

  - 袄教作为波斯的国教,袄教随着波斯亡国消失,虽然后来伊朗复国,但是袄教并没有回来,面对伊斯兰教的入侵,袄教并没有负隅顽抗

  - 十二门徒中,指责者西蒙被处死,沉默者约瑟被放逐,告密者犹大被赞扬

  ---

  # 第二章 伊斯兰教的时代以前

  - 东西方通商开始了,处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开始繁荣

  - 罗马通过试图占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间节点也门,但是失败了。在和平年代和罗马靠近的城市承载着丝绸之路上商道的关键节点,这些城市在和平年代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繁荣。

  - 公元384到502罗马和波斯之间没有进行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就是这在公元7世纪之前这一段和平导致阿拉伯地区受到冷落,首先它不能够因为战争拉拢对象而获利,丝路改道导致贸易枯竭,这段日子在古兰经中被称为蒙昧时代。

  - 公元六世纪的时候默罕默德已经出生,这个时候主要是波斯跟罗马之间在打仗,他们两个之间好多时候并不是直接交手,而是通过两个公立小国来分别代表自己进行作战。比如说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美国都有自己的爪牙,然后爪牙代表自己后面的主子作战。

  - 公元507年埃塞俄比亚作为基督国的一员。 收到罗马的受益,开始进攻阿拉伯,他们从也门开始进攻。出师先捷,击溃并摧毁了南阿拉伯最后一个独立邦国,占领也门之后,开始进攻麦加,但是在麦加遭遇了失败。随后波斯人也来到了,在麦加将其打败。

  ---

  # 第三章 伊斯兰教的创始

  - 穆罕默德在山上睡觉天使加百利下到凡间

  -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伊斯兰教创教初期,受到当地,当地门阀贵族的反对,因为它威胁到了当地门阀的利益地位。影响了宗教秩序和现实秩序。

  - 穆罕默德由于受到排挤,不得不从麦加去麦地那,在麦地那,他拥有了政治上的权力,随后他率领军队攻打麦加。

  - 打下麦加之后,穆罕默德的个人崇拜达到极致,但是他并没有将个人崇拜作为后面伊斯兰教的传统,而是废除了个人崇拜。同时告诉世人再也不会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

  - 吾斯曼是第三位哈里发,被来自埃及的,士兵,刺杀。是第一位被追随自己的穆斯林谋害。随后阿拉伯进入内战,叛军改立阿里为哈里发。支持阿里的人,后来被称为阿里的朋党,简称为什叶派。阿里当政五年,战乱不断,公元661年,阿里也被谋害。逊尼派由不支持阿狸的那帮人组成,他们现在占穆斯林的绝大多数。

  - 阿里死后在叙利亚的总督穆阿维耶继承哈利发,从此开始了王朝式朝代,继承者只能从倭马亚家系选择

  - 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在反对倭马亚的战争中死亡,他的儿子小阿里幸存,穆赫兰月的第十天什叶派纪念先知家族的牺牲

  - 伊斯兰教的降临前来纠正前教的偏差,并且替换他们。

  ---

  # 第四章 阿布斯哈里发朝

  - 阿布斯是一个重获自由的波斯奴隶,王朝从阿拉伯纯血统变更为不纯血统也可以做官,在政府中的官职优于血统

  - 阿拉伯人依然在税收方面有优势

  - 站在公平角度看,这个朝代确实更加公平了

  - 阿布斯朝将首都从叙利亚迁到了伊拉克,更加接近了伊朗的文化。阿布斯王朝前后约500年

  - 法蒂玛王朝存在了两百多年,起源于北非

  - 九四六年什叶派波斯步野家族攻下巴格达,成为实际的主人,阿布斯哈里发只是傀儡

  - 在公元9世纪到11世纪,阿拉伯势力日薄西山,伊朗的民族文化复兴开始了,各个军阀割据一方,有些名义上还是服从阿布斯哈里发的,有一些就直接独立。头一个对的伊朗穆斯林王朝是泰西尔王朝

  - 萨曼是当时伊朗文化复兴的中心。萨曼君主在位期间,波斯语都是官方语言。

  - 布野时代除了是伊朗文化复兴时代,也是什叶派新生的时代。

  - 什叶派之中还是希望阿里的后代作为哈利发。嫡女法蒂玛也成为了合法的继承人。

  - 什叶派中在支持阿里之女法蒂玛的两个儿子中又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第12代派,一派是伊斯迈尔派。伊斯迈尔派后来在也门得到胜利,然后又到北非,进而又攻下了埃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在中东就存在了两个哈里发,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逊尼派。此时阿不思的哈利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gt;

  ---

  # 第五章 草原民族西进

  - 中东8/9/10世纪开始有了一些城市,然后这些城市的人开始可以闲暇的时候接触到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然后慢慢的这些人就 组成了一场伊斯兰世界的文艺复兴。

  - 阿拉伯的最主要的入侵是来自东方的入侵的浪潮,也就是亚洲大草原上的阿尔泰民族的侵略浪潮。而这个民族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突厥。

  - 赛尔住起源于一个突厥部落,属于逊尼派,被哈里发封为苏丹,建立赛尔住王朝,十字军东征然后攻下耶路撒冷,就是发生在此朝。

  gt;

  - 蒙古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攻下了巴格达。 阿布斯家族将近五个世纪的逊尼派伊斯兰教就此终结。

  - 理一下顺序 穆罕默德 四个哈里发 沃马亚 阿布斯 赛尔住 蒙古

  ---

  # 第六章 后蒙古时代的转圜

  蒙古入侵之后,中东形成了主要的三个王朝,一个是属于伊斯兰教的法蒂玛王朝,这是主要位于伊朗的蒙古的王朝,有一个就是位于土耳其。

  安纳托利亚半岛上面奥斯曼崛起,先是占领了几乎整个半岛,然后分裂,后来又统一。后开灭掉拜占庭帝国

  ---

  # 第七章 弹药帝国

  -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帝国之所以可以称霸一方,打败位于叙利亚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7%A9%86%E9%B2%81%E5%85%8B%E7%8E%8B%E6%9C%9D/1996156?fr=aladdin).是因为其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同时本国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奥斯曼接受了逊尼派哈里发的册封成为苏丹,想要集成塞尔柱苏丹的王朝.

  - 对于奥斯曼来说,还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对手, 就是盘踞在伊朗的萨菲王朝(Safavid).是一个新生的什叶派政权. 奥斯曼国家有几十万的什叶派穆斯林信众,同样的在萨菲王朝有数百万的逊尼派的信众.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时间点,逊尼派一直在人数上都是占大多数的.

  - 经济方面的起落更是无法立刻明确,然而其起落影响深远并且有决定性.在地里大发现的远航之后, 欧洲商业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欧洲权势的主要中心也从中欧和南欧转移西欧的海上列强.

  - 战争方式的改变,大家开始更多的使用火器等热兵器,使得原来的”骑士阶层”收到冷落.

  - 奥斯曼三次进攻奥地利维也纳,三次都失败了.

  ---

  # 第八章 国家

  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可以看做是基督教对”政府”和”宗教”之间的定位.君主在皈依宗教之后不再有"神性". 两方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类的生活璀璨生辉

  二六零年波斯的国王沙普尔对罗马发动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穆斯林兴起的时候,面对波斯的王朝是萨珊王朝. 这个时候的萨珊王朝已经在内忧外患中精疲力尽. 穆斯林先是打败了王军,然后击败亲王的军队.

  在穆斯林的国家,"国王"这个名号是一种侮辱, 真正的统治者是哈里发或者哈里发指定的苏丹, 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都自称是苏丹,称对方为一个"国王".

  伊斯兰教在诞生之初就席卷中东, 其原因就是其内部的先进性,已经相比别的宗教的先进性. 他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三大宗教中,认为优等人为:自由人/成年人/男性/同宗者, 下等人为:奴隶/妇女/小孩/"不信者"

  ---

  # 第十二章 宗教和法律

  穆斯林通过"圣律"作为法律,并不是有人制定并且实施的法律, 那么一个国家是需要具体的可以实施的法律条文的, 这就有一个叫"教师"的行业,他们理解古兰经,通过古兰经的教义判断具体的法律是不是应该实施起来.

  ---

  # 第十四章 挑战

  在穆斯林的认知中,整个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伊斯兰之舍"表示的是开化的穆斯林, 另外一种是"战争之舍"表示的是没有接受穆斯林信仰或臣属的.

  俄国人大肆侵略奥斯曼的边疆,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控制黑海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一部战史-中东的冰与火之歌

  1. 犹太人古代历史上遭受的迫害有三次,第一次。就是摩西带领族人出埃及的历程,第二次是巴比伦帝国攻占,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为奴,直到巴比伦败给居鲁士领导的波斯人部队,犹太人才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第二座圣殿。第三次,罗马,罗马人进攻耶路撒冷,并将犹太人驱散,破坏了犹太人的第二座圣殿,代之以朱庇特神殿,犹大和撒玛利亚等地名也废除,代之以巴勒斯坦。直到君士坦丁大帝改宗基督,基督教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2. 希腊文化,犹太宗教,与罗马政权,三者共同促进了基督教的兴盛。

  3. 公元六世纪,伊斯兰教随着穆罕默德离世,他的继位者建立了哈里发帝国,并逐渐发展成为阿拉伯地区的主流宗教。原先信仰基督教的亚兰人(新月沃地)和埃及人,都改信伊斯兰教。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帝国管制更加宽松。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终结了罗马与波斯长期来的纷争,使得中东商路恢复和平。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教,主要都是逊尼派。穆罕默德死后,继任的四位哈里发创建了黄金时代,但部族、阶层等带来的冲突也在逐渐分解庞大的帝国。特别是第三位(乌斯曼,他即位时,曾有人认为阿里应该继承大统)遇刺与第四位(阿里,先知的堂弟和女婿)即位之际,爆发了阿拉伯第一次内战,阿里的追随者形成了什叶派。阿里当政却没有阻止战乱的继续发生,直到他本人遇刺,倭马亚家族(第三位哈里发的同族人)继任,什叶派对倭马亚大加鞭挞,认为他们是篡位暴政,并且对阿里极其同胞残酷迫害。这种批判最后上升为战争,也就是第二次内战,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向倭马亚王朝开战,但遭遇惨败,唯一生还的是侯赛因的儿子阿里,这件事成为什叶派史家着重记载的历史,也是什叶派重要的纪念日。什叶派一直认为自己是伊斯兰世界的正统,但事与愿违,统治阿拉伯世界的君主大多数是他们眼中的迫害者和伪君子。

  4. 伊斯兰早期古典教义上并未提及耶路撒冷,而且还有意降低这座城市的神圣性。特别是,在耶路撒冷的礼拜寺中,铭刻的经文都是加强与基督徒和犹太教的敌意,如反对三位一体,也不认为神在世间还有对等的先知。

  5. 倭马亚王朝结束后,取而代之的是阿拔斯哈里发王朝,这一时期,帝国首都迁往巴格达,阿拉伯帝国逐渐波斯化,伊朗人逐渐进入帝国高层,随着哈里发王室逐渐式微,诸如伊朗什叶派步野王朝这样的家族纷纷实现了实质上的独立,哈里发有名无实,成为虚置。

  6. 十一世纪,赛尔柱突厥人进入中东伊斯兰范围,皈依伊斯兰教,随即横扫波斯版图,征服了拜占庭治下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并维持至今,这一地区也从希腊正教改宗伊斯兰教。赛尔柱突厥属于逊尼派,但自称苏丹,代表无上权威者。

  7. 十一世纪末,十字军东征势如破竹,但也只是局限于叙利亚巴勒斯坦沿岸的平原地带,遥远的东方腹地,突厥人逐渐成为抗击十字军的主力。而其中的一名库尔德官员萨拉丁,被官方派往埃及担任宰相,并逐渐替代了埃及的法蒂玛王朝,随后吞并了叙利亚,并将十字军赶出境外,十字军的势力,仅仅局限于狭长的一条海岸。十二世纪,契丹人和花剌子模王朝,则先后瓦解着东部赛尔柱邦国的政权。

  8. 伴随逊尼派与什叶派争端,最早兴起的什叶派极端分子以伊斯迈尔派为代表,广泛采取暗杀恐怖等方式,这种局面直到蒙古人十三世纪入侵才宣告结束。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挥师西进,大部分伊斯兰地区沦陷,哈里发体制寿终正寝,但埃及叙利亚得以保存,巴格达沦为废都。埃及在蒙古治下的中东,堪称伊斯兰世界的灯塔,抗拒着强大的蒙古骑兵与欧洲的十字军,拯救了大半个阿拉伯世界。

  9. 蒙古极大摧残了伊斯兰世界,赛尔柱突厥的各个邦国纷纷走向衰落。但与此同时,十四世纪,一个新生的奥斯曼帝国开始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不断壮大,他们向西进攻欧洲,击溃了塞尔维亚、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帝国成为横跨欧亚的伊斯兰国家。同时,原有的灯塔,统治埃及—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也被吞并,奥斯曼帝国借此拥有了广大的阿拉伯地区,特别是两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这极大的提升了帝国的宗教声望,领土扩张到北非沿岸,也使得基督教世界重新开始正视这个帝国,两种信仰的交战由此开启。广大的中东地区,只剩下控制伊朗地区的极端什叶派波斯国家萨菲王朝继续挑战奥斯曼,奥斯曼作为逊尼派为主的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什叶派分子,于是,奥斯曼与萨菲王朝长久保持着战争与仇恨的暴力循环。但总的来说,奥斯曼对波斯一直具有优势,伊斯兰世界,逐渐被统一在奥斯曼帝国之内了。

  10. 摩苏尔即古代尼尼微。

  11. 巴尔干的穆斯林源于奥斯曼帝国扩张,帝国崩溃后,穆斯林群体留在当地,成为引发冲突的重要一方。

  12. 十七世纪,奥斯曼帝国在阶层流动性和社会管理上相对同时期的西方较为宽松,也因此,二战时被驱逐的犹太人有一部分人逃到帝国寻求庇护。

  13. 伊斯兰教对于当时环绕阿拉伯世界的君主政体存在不少怀疑,在穆斯林的教义当中,王是一个宗教性质的领袖,而不是君主,阿拉伯人也不那么认同接受一个所谓君主的管辖和统治,他们更认可接受一个有着较高道德水准的领袖,他之所以获得尊重,完全是由于德望,而非威权。值得一提的是,圣经中对国王也没有格外的好感,比如士师记和撒母耳记。

  14. 咖啡缘起于埃塞俄比亚,后来流向也门,继而风靡整个阿拉伯世界,这一方面是因为圣律对禁酒有着严格的要求,咖啡和茶得以流行,另一方面,咖啡能够提神,从而支持信徒完成诵经和苦行。

  15. 阿拉伯世界的农业种植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这里除了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其他大部分地区土地都相当贫瘠,而农民也没有专门从事农技研究,因此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下。此外,在伊斯兰教义中,对城镇的关注要明显多于农村,因为,这一宗教的起源就是贵族式的,只有有钱有闲的阶层才能沉入宗教的静修,而农民大多数都不是信教者,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自然就少的多。种植业相对衰弱,畜牧业相应地就发达起来,这种贝都因的生活方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要产业(然而在圣经中,上帝更偏爱作为牧民的该隐,而非作为农民的亚伯)。由于有猪的禁忌,伊斯兰扩张的脚步停留在了以食猪肉为主的中国西境以及西班牙边界上。

  16. 穆斯林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要去圣城朝圣,这间接推动了商旅和贸易,促进了文化的流动和交融。

  17. 伊斯兰向撒哈拉以南推动的动力根本在于黄金和奴隶。

  18. 伊斯兰世界的奴隶制长期存在,主要是来源于欧亚和非洲,早期,斯拉夫人是大宗的奴隶来源,也因此,斯拉夫(slave)这个英文单词指的就是奴隶。

  19. 阿拉伯世界经历四个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化时期,伊斯兰化时期,突厥化时期。

  20. 十七世纪末奥斯曼与哈布斯堡的交战代表了伊斯兰教与异教徒敌人基督教的战争的转折点,土耳其人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占领了奥斯曼东领土(包括高加索、克里米亚和刻赤海峡等黑海附近的军事要地,这些地区都是穆斯林聚集之地),占领了原属伊朗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以及部分高加索领土,欧洲对中东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十八世纪末,法国入侵埃及但后来又撤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也在波斯湾建立霸权。十九世纪中叶,英法联合土耳其与俄国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俄国被迫收缩向欧洲的攻势,转而占领中亚若干国家。普法战争爆发后,俄国继续向中东深入进军,但在英国干预下,又告中断,于是再度转向东方,占领了里海地区和阿富汗以西地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占领了突尼斯,英国占领了埃及。彼时,英国的中东政策是保住奥斯曼的主权完整以确保印度商路安全,但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德国人与奥斯曼帝国关系愈发热络,于是后来英国便把埃及作为永久的领地,并与俄国瓜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以防止德国的进一步垂涎。二十世纪初,法国进一步控制了摩洛哥,而他们之前侵入突尼斯又大大刺激意大利,后者遂向奥斯曼宣战,占领了利比亚。阿拉伯世界遭受到了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入侵与蚕食。

  21. 萨非王朝确立了伊朗什叶派的信仰基础。

  22. 印刷术最初传到中东时,是不允许印制阿拉伯文的制品的,他们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无礼。

  23. 中东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不像其他文明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国家归属,而是一直停留在一个广大的地理范围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中东的伊斯兰文明才能接通东西,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汇聚。

  24. 近代,西方是生产者为取向的重商主义,而中央控制力比较弱的奥斯曼帝国则成为消费者为取向的社会。民间商事在欧洲国家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使得欧洲的贸易达到空前繁荣,在商业组织,政策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先是商人,随后马上就是国家掌控了中东的市场。

  25. 奥斯曼帝国在十九世纪时,由于与欧洲特别是法国俄国英国等缔结的协议,这些国家在阿拉伯的贸易受到帝国的保护,但是随着欧洲逐渐占据市场,并且形成巨大优势(逐渐演变成为治外法权和外交豁免权,列强在奥斯曼设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奥斯曼的高层为了翻转这种局面,也将同样的商贸权益赐给国内那些精于商业的非穆斯林族群,希望借着自己人的优势与外国人竞争。然而,不利的是,精于商业的这部分人都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以及犹太人,而列强逐渐占领奥斯曼领土的过程中,出于同族和同种信仰的理由,他们对于奥斯曼内部这些少数族群给予特殊关照,如俄国关照奥斯曼的东正教徒,法国人关照正教徒,相信,后来的奥斯曼高层一定觉得,这部分少数族群正是敌国派来的第五纵队。除了外部的威胁,内部的分裂也不容小觑,由于疆域广阔,奥斯曼帝国的许多地区逐渐出现了自立为王的领主,要命的是,高层还不得不与这一阶层达成协议,委曲求全。

  26. 奥斯曼自十八世纪末开始,大量引入欧洲列强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奥斯曼引入了普鲁士军人,这也是土耳其与德国交好的证据。

  27. 在奥斯曼帝国逐渐式微的过程中,帝国一直未能有效掌控的阿拉伯地区在十八世纪末期出现了瓦哈比运动,这个清教徒群体却极端富于战斗性,希望恢复穆斯林的传统,并向侵入的外国势力发动战争,以至于后来成为沙特的立国之基。在更广大的范围里,泛伊斯兰主义应运而生,冀望通过宗教的力量连接广大的中东地区,从而更加有力地抵抗基督教世界的全面入侵,这种思潮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28. 对于伊斯兰文明威胁更大的冲击来自法国,法国大革命之后,平等自由和民族自治等概念开始蔓延,并透过法国占领埃及和巴尔干部分地区持续向奥斯曼发挥效用,那些原属奥斯曼治下的少数民族和非穆斯林受到影响(排序为穆斯林第一,其次是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最后是犹太人。实际上由于这些族群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具备出色的经商能力,他们已经处于社会上层——除了政治身份之外,这令他们感到尴尬。当然,不能忽略的是,这部分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譬如希腊人就不愿意犹太人享有与他们一样的权益),开始谋求革命并实现独立自治。值得一提的是,亚美尼亚直到苏联解体前,都从未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主权国家。

  29. 犹太人的再次悲剧:其他欧洲列强入侵或染指奥斯曼,都能或多或少为他们的同族或共同信仰的信徒带来实惠,犹太人则不同,没有一个国家是他们的代言人。

  30. 亚美尼亚人受到《柏林条约》对《圣斯泰法诺条约》的追认的鼓舞,条款明确要求奥斯曼帝国照顾亚美尼亚人的利益诉求,而保加利亚危机也产生推动作用,亚美尼亚人的反抗开始起事,随之而来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大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劣势在于,他们在帝国境内居住十分分散,没有一个天然的、可以用来独立建国的领土,人数优势也不存在,而俄国人,也不过是想利用亚美尼亚人制造混乱,趁机摸鱼,毕竟亚美尼亚人可资利用的历史上的领地,也已经被俄国占领了。

  31. 伊朗与奥斯曼不同的是,伊朗内部的部族包括少数族裔和非穆斯林对于波斯历史十分珍视,爱国主义胜过了民族主义,并且,伊朗奉行的是什叶派,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与其他邻邦区别开来。同时,相较土耳其,伊朗距离欧洲也更远,地理上受到列强冲击相对少一些。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伊朗应付的主要国家是俄国和英国,到了一九零五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使得亚洲国家第一次击败了欧洲列强,日本采用立宪革新的路径也极大刺激了中东国家,伊朗的立宪派也在此时起事,爆发了立宪革命。但是,由于俄国和英国惧怕德国崛起,将伊朗分为三部分。

  32. 奥斯曼的立宪革命在一九零八年展开,虽然青年土耳其党颇有作为,但欧洲列强也没闲着,奥匈帝国趁机吞并巴尔干的波黑,保加利亚独立,希土战争后获得自治的克里特岛与希腊合并。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开打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得奥斯曼的一些领土处于得失往复循环。外部的战乱,促使青年土耳其党走上独裁道路,并愚蠢地参加了一战的同盟国(他们不得不在北方和西方同时面对俄国和西欧的夹攻,并最终战败)。土耳其在苏伊士吃了败仗,不过英国在加里波利也没占到便宜。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奥斯曼不断败退。这个过程中,奥斯曼帝国内有两股势力比较引人注目,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对付亚美尼亚叛军,奥斯曼祭出了强制迁移的大招,死于流放途中的难民(饿死,被士兵和自他族群杀死)不计其数(不过不能忽略的是,奥斯曼大约在这一过程中也曾经命令执行这一行动的部队不要滥杀无辜,但事与愿违)。

  33. 伊本沙特原本是想要吞并也门,但在英国干预下,放弃了这个想法。

  34. 凯末尔在一战结束后引领的革命成功的避免土耳其被列强宰割的命运,这本来对其他伊斯兰国家是个鼓舞,甚至是可以模仿的路径,但是这个革命涵盖的世俗化和西化理念,并不能够引起传统穆斯林的共鸣,土耳其也没能成为一面旗帜。

  35. 二战期间,中东国家有感于长期以来英法等国糟糕的政治压制和殖民政策阻碍了他们实现独立自主的进程,开始逐渐与轴心国靠近。这反映了中东近代以来一直抱持的外交策略,那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二战期间,他们结交法西斯,希望推翻英法的统治,而在后来,他们又与苏联暗通款曲。

  36. 在中东版图中,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属于基督教国家,而阿塞拜疆和中亚五国则同属于穆斯林国家。

  37.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一直都尽力避免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地区迁移,当然,最终没有成功。

  38.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对抗阿拉伯世界的战争全部取胜,阿拉伯联盟意兴阑珊,于是作为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巴解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

  39. 苏联对待以色列的态度有个转变,在英国的痕迹仍然弥留在中东之际,苏联希望扶持以色列,去对抗英国。可是冷战当中,苏联的对手变成美国,而后者恰恰是以色列的幕后推手,苏联对于以色列的态度也就开始逐渐对立,随后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渐热络。

  40. 一九八零至一九八八的两伊(伊朗对伊拉克)战争,实际上存在几组关系,霍梅尼对萨达姆,波斯人对阿拉伯人,伊斯兰复兴对现代化,什叶派对逊尼派,也是领土之间的争斗。最后,伊拉克在美国的支持下击退了伊朗。

  41. 一九九零至一九九一的科威特战争,则是伊拉克与科威特的争斗,这一次,多国部队抗击了萨达姆,但最终却又保留了萨达姆的位置,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处理萨达姆被除去后所引发的地区权力真空的状态。

  42. 与基督教不同,伊斯兰教没有形成特别的教士阶层,更遑论强大的宗教团体。在中古时期,伊斯兰教对于出任政府公职有着明显的偏见,向君主政体屈膝从而获得一官半职,向来为信教者所鄙夷,于信道修身的清望有损。到了后来,特别是奥斯曼时期,行政官僚体系与宗教体系才互相妥协。

  43. 伊斯兰世界向来善于运用奴隶来武装自己的部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杜绝惯常军队会形成的那种阶层固化和利益集聚的趋势,但是到了后来,奴隶军团的首领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各个驻守地区的封疆大吏。

  44. 古兰经肯定贸易的价值,但同样地,反对放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东两千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