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秦俑两千年》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14 23:0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秦俑两千年》的读后感大全

  《秦俑两千年》是一本由【英】爱德华·伯曼 Edward Burman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一):透过兵马俑秦始皇视死如事生

  秦始皇兵马俑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

  相就算没有亲见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国人,也都听说秦俑。

  我曾前后两次去参观过兵马俑。说真心话,亲见兵马俑最大的感触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但是震撼代表了一切印象,其他的内容都被忽略了。而如果想要多地了解秦俑,就需要阅读与秦俑相关的书籍。因为,有非常多与秦俑有关历史细节是在参观中无法获知的。

  比如,是谁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兵马俑军团?又比如参与建筑秦俑的70万工人自哪里来、最终去了哪里?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内如此众多的兵俑是如何烧制的呢?等等。

  所有这些疑问是在参观兵马俑时无法获知的。所以,我喜欢书本获取更多与秦俑相关的信息

  英国著名作家德华•伯曼(Edward Burman)自2003年起他定居中国,是西安市国际顾问他用近三年的时间,遍访秦代文物古迹采访学者专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编写而成的《秦俑两千年》为观者展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们可以走近秦帝时期看一看如此神奇壮观的秦俑究竟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历程

  据《史记记载,秦俑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始皇帝秦赢政最终也没有能够亲自看一眼兵马俑。赢政将秦俑打造成他的亡后世界,从陪葬奴隶到兵马战车无一例外都有着活人、活物殉葬,秦俑在为我们带来奇迹的同时,也让秦始皇独断残忍一面暴露无疑。

  在秦陵以东的焦村发现有101个马厩坑,这里坑里有陶俑也有真的动物。这些动物被摁绑着活埋。

  而另一处,在陵墓区内外墙之间的西大门附近同样发现有一个马厩坑。在这个坑里发掘出了3匹真马的尸体、数不清的马骨、11具或仆从或官员马夫的尸体残骸。据统计,这里有三四百匹真马被埋,有相部分是活埋的。

  在陵墓区发掘出17个小型陪葬坑里有野生动物和鸟类,这些动物多数都有自己的棺椁(专认为这是秦始皇私人动物园狩猎场的一部分)。

  更夸的是,k0007号坑一个根据现有溪流建造的人工湖旁边,还发现有46只实际大小青铜天鹅、鹤、凫雁,一些在休息,一些在水中寻找食物,有一只鹤的嘴里还叼有泥鳅

  除了殉葬的动物还有殉葬的人。陵墓外墙壁有刑徒坑,东侧还有一排排朝廷要员或朝臣坟墓,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秦始皇为自己的后世安排下的。

  赢政应该是为自己的死后世界安排得最详尽的一个皇帝,虽然我同样为兵马俑的壮观赞叹,但是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仍旧免不了有戚戚然。

  毛主席曾经说过: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决断果立。秦始皇赢政在位期间的功绩有目共睹,虽然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但是必须肯定的是,秦俑确为中华文化瑰宝,虽然它存在之初是为了秦始皇的私欲,但它却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无论何时,提到秦俑,我们也是可以感到骄傲的。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有一首《古风五十九首·秦王扫六合》,开篇四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种磅礴气势顿时扑面而来——讲的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渐次统一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过程。

  但自称“始皇帝”,梦想着大一统的秦帝国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的“秦王”嬴政却没有想到,一句“诸侯尽西来”之后,仅仅在他死后三年,形势就变成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样一种让人唏嘘不已的局面。不过,虽然秦统一中国之后才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却仍然值得浓抹重彩地大书一笔,秦始皇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也占有了很难得的一席之地。

  秦始皇留下的“遗产”其实还是非常丰厚的。比如,说到“万里长城”,虽然今天人们看到的其实主要是明长城,但正是秦朝,第一次让战国时秦国、赵国、燕国各自修建的长城变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比如,座落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甚至于被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保存非常完整——仅仅是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其实并没有发掘完全的兵马俑,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当然,除去这两点,秦朝留下来的,还有很多,比如“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

  所以,不难想见,为什么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伯曼在他的《秦俑两千年:关于秦俑的一切想象、现实与未知》,在讲述秦帝国由一开始那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的故事的时候,要从秦始皇陵、从一个拟想中的“武士楚”的故事开始讲起,由秦帝国的历史讲到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以及最新的研究及发现。对于世人来说,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帝国,虽然统一之后只有十来年的时间、仅仅只经历了两代皇帝,而非秦始皇计划中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却足以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据一个明星般的位置。关于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帝国,他所留下的兵马俑,无一不在证明着,这个“短命帝国”确实非同凡响。

  从历史意义和价值来说,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甚至于具有一种“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巨大影响力。当然,从最初连诸侯都算不上的一个小部落、在平王东迁时才被封为诸侯,到在几十年间步步出击,逐一击败其他战国诸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给予秦国、秦朝多么大的评价都不为过;但是换言之,探讨秦帝国的建立以及速亡,也才有了某种意义。

  始皇已经远去,而兵马俑依旧、巨大的秦始皇陵依旧。兵马俑不会说话,秦始皇陵也还未发掘,却自有一种足以让人印象无比深刻的气势,久久回荡在关中大地上……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三):秦俑的历史代表着秦国的兴衰

  古都西安,又名长安,寓意长治久安,平安顺遂之意,这个古老的城市拥有着巨大的宝藏,因为有一位伟大的中国统治者长眠于此,并带走了无数珍宝为自己陪葬,他就是――秦始皇。

  《秦俑两千年》是一本另辟蹊径的秦史书,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由猜想兵马俑的履历展开,介绍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秦帝国。书中涵盖了大量重要史实,秦兵马俑带给人们的惊喜还在继续。

  影响世界的百位英雄人物,秦始皇就榜上有名,他以残暴著称,但是他的功绩也是不可否认的。他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他设立了共同的标准,无论是货币还是文化,让整个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他还建设了宏伟壮观的长城。

  开篇作者以一具最普通的秦俑为例,假设了这个秦俑的身世,以及他征战沙场的峥嵘一生。继而又讲述秦始皇墓葬的发现与发掘,由墓主开始讲述了大秦帝国 从最初心怀称霸梦想到最终实现统一的全过程。

  《秦俑两千年》并没有单一的介绍秦始皇这一代皇帝的生平与功过,而是着眼长远,从秦始皇的祖父开始写起,记录着秦国从弱小到将自己的太子当人质送往邻国,再到强大到吞并六国,统一中华,这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绩,而是几代秦国统治者的理想与愿望。

  书中在介绍秦国的发展历史时,不可回避《芈月传》的原型芈夫人,这个传奇女子生于楚国,却有着权倾朝野的实力与野心,在自己的弟弟的帮助下,芈夫人成功的为秦国的富强奠定基础。这个女人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荡妇,为了能够开疆拓土,她甚至不惜与义渠君在一起,他们之间是否存在过真爱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芈夫人靠着义渠君的扶持确实走上了她政治生涯的巅峰。

  当秦始皇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愿望,权利达到了鼎峰,始皇帝便开始一边建造庞大的皇陵,一边寻求长生之道。各种丹药以及修仙之法都让皇帝醉心于此,但是生命终究还是有期限,骁勇如秦始皇也躲不开死亡的命运,秦始皇陵终究还是迎来了他的主人,而秦始皇的死也导致无数无辜的性命被牵连陪葬。

  古君王的葬礼存在诸多封建迷信的思想,当权者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保持现在的荣耀逼着活人为自己殉葬,这本身就是违背天理的事情,这种歪风在秦朝强大的统治者面前被放大到极致,因此也就造就了宏伟壮观的秦始皇陵。

  《秦俑两千年》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考古指南,书中也详细地介绍了秦始皇陵墓的挖掘与建造,皇陵建造规模之宏大,瑰宝之丰富,秦兵俑之生动无不让人感慨秦朝国力的鼎盛,也赞叹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秦朝距离我们很是遥远,兵马俑也已经成为了我们能够随时参观的著名景观,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有理想的统治者,也同样见证了残暴者的下场。秦始皇是一代枭雄,但是他并不是一位好皇帝。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四):秦皇着魔妄长生,遨游四海求神药

  1947年,一群朴实的农民打井偶然发现了,红色陶器(有眼睛、躯干、四肢),后来又传入了当时在临潼博物馆工作的赵康民耳朵里,在不断的研究和发现中,这一发现,不但印证了始皇陵的传说,也向后世展示了庞大的始皇陵的冰山一角。至今,兵马俑博物馆还保留着打井发现位置的标记,截止目前有1号坑、2号坑、3号坑、铜车马坑等。庞大的底下帝国,以这样一个随意的方式出场,曾经累变盗墓贼,如今,也只是管中窥豹。

图源当当网

兵俑有着“千人千面”的说法,那这些士兵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秦国沿袭古代商超实行的人祭,近亲和官员,保存一种“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历史传闻的“礼崩乐坏”,讲的就是周礼,穿了严格的祭祀所需的祭品还有精确控制的乐曲。根据面部特征,这些人来自战国时期的其他六国各民族,秦作为第七个国家,统一乱世。

  假如我们生活在秦朝,那个乱世出英雄,人命如草芥,律条严如铁的时代,我们会成为兵马俑中的一员吗?

为什么要研究秦朝?

  王立群老师的《秦始皇》之中,几个小标题看来,秦朝的历史文化就非常吸引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大一统王朝, 第一位称帝的统治者。秦不仅是建设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还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里长城。两个建筑的工程量来说,在农业主导,工业落后的时期,匪夷所思的存在。

  秦朝确立的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的弊端和局限性,经过改良后,至今还在使用;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严格的法律措施虽然导致重徭役赋税,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也对国家的管理起到加强作用。

《 淮南子·泰族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 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

  秦朝以铜制符,名虎符,号令军队,一般在皇帝手里,一半在领兵者手里,合二为一,号令万军。秦始皇陵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内,武士邕、战车、战骑,数量之多。都是同真人、真马一样大的陶俑,手中的武器并不是冥器,而是实物。车、步、骑兵混合的大型军阵,向我们验证了秦军的强大。

图源当当网

一带一路的骄傲

  如今的兵马俑,是陕西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兵马俑参观,赞誉他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兵马俑也成了来陕必到之地,不仅是因为他的恢弘壮大,更是欣赏他背后的秦朝文化。

  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地域辽阔,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他的起点陕西西安,也备受关注,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他的古风新韵也成为更多古文化爱好者天堂。

关于《秦俑两千年》

  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是古往今来都有的,他们在不断的敲击着种花国门,想要窥探我们的内里,再一个文化开放性的今天,他们通过众多的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得到陕西文物局的支持和帮助,在秦始皇陵研究馆员的文化搭桥下,历时三年,让西方世界也看到文明和权力高统下的“地下军团。”

  本书可以做科普来用,令人最期待的,应该是书里110张插图照片和10多张的研究图表,也系统的整理 秦史,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谜团,以及秦俑的近期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喜欢历史文化的值得一读,仁者见仁。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五):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有什么用?这本书这三点入手,带你解惑

  1974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地区发生了一场干旱,这场干旱直接威胁到了当年的水果收成。于是,几个村民决定挖一口新井,结果挖着挖着,就挖到一个红色陶器的头部,它的眼睛和外观吓坏了他们,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盗墓者寻找的古文物。

1974年首次挖掘的1号坑,图片来自书籍《秦俑两千年》

  古物发现的消息迅速传开,很快就传到了临潼博物馆工作人员赵康民的耳朵里。赵康民开始走访发现地点,并把部分发掘的东西带回了博物馆。后来一位驻京记者在临潼探亲时刚好听说了这事,就参观了赵康民所在的博物馆,并听他讲述了这些故事。到北京后,这名记者就写了份1000字的报告,发表在1974年6月的《人民日报·情况汇编》上。

  这份报告引起了最高层的注意,国家文物局局长亲自前往西安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就成立团队对该遗址进行评估。这个团队有三名考古学家,其中一人就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墓中找到第一批唐代壁画的袁仲一先生。袁先生怎么也想不到,出发前预计一周左右完成的工作,竟然做了整整三十年,并且一直持续到2003年自己退休。

  袁仲一他们最初发掘的就是后来震惊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因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出土数量之多,造型之逼真精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从发掘至今,已经吸引无数人前往参观,除了兵马俑本身的造型工艺令人惊叹之外,其身上的谜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王玉清(左)和袁仲一(右)工作场景,图片来自书籍《秦俑两千年》

  其中“秦始皇为什么要造这些兵马俑,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这个谜团也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在爱德华·伯曼所著的这本《秦俑两千年》中就提到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研究和佐证。我们从以下三点入手,或许对这个谜团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兵马俑中的人俑似真人,模样各异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秦国用活人殉葬始于秦武公,他的陪葬人数是66人,到公元前537年,秦景公的陪葬人数到了186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马匹陪葬。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意识到这种活人殉葬的方式非常浪费人力,于是废止了人殉制度,转而用陶俑、木俑等替代品的方式进行殉葬。

  替代品有必要做得每个都不一样吗?会是根据真人形象制作的吗?

  拉吉斯拉夫·柯思纳曾经做出过这样的假设:“这些人物是受人之托制造的真人替代品,目的是为了代替真人殉葬”。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些人俑不可能是依据现实中的真人而制作的。每个人俑的发型、服装、盔甲以及腰带、靴子和衣服封口等配饰的细节看似逼真,但是人物的形象僵硬、比例扭曲,而且身体是由身穿的长袍和盔甲而不是通过关节和肌肉等解剖学特征来确定的,因此他们更像是“牵线木偶”,因而研究学者认为他们一点都不真实。

  如果不是依据现实中真人肖像所做,那么这上千个兵俑做成不同的模样又有什么用呢?

  瑞典艺术史学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曾经写道,汉代的肖像画家并不是试图画得像,而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创作,为了使画作称为“或多或少想象中的艺术品,其重要性取决于它们能够唤起某些人物、行动或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的重要性取决于与现实的相似性。

  而兵俑的模样各异,其实重点不在于它代表具体某个个体,而是它在军队中代表的角色。所有的细节、武器、发式、表情的不同,刻画的不同类人的性格特征,如弓箭手、御手或者将军。也就是说形态、模样各异的兵马俑,实际上是秦始皇对于自己伟大征服计划中秦国数百万士兵形象的完美想象。

  所以这些兵俑需要与现实中的人物相似,但又不代表具体的某个真实的人,目的就是能够维持这种理想的想象。这与秦始皇本人的野心是十分契合的。

二、陵墓附近发现的石甲

  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发现一个巨大的石甲坑,在这座石甲坑中存有一万多副石甲。在秦朝,将士们刚开始穿铠甲用的是犀牛皮、牛皮,但是因为这些数量有限,之后就出现了木甲、竹甲、藤甲、青铜甲和铁甲等等。

  为什么在陵墓附近会出现这么多石甲呢?刚开始学者们以为是石材便宜,可以大量制作。后来却发现制作石甲需要很高的技术,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它的重量之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穿它作战,如果被金属兵器击中,各个部件很容易被击碎。这样看来,秦始皇没有理由要用石甲。

  但是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石头是防邪灵入侵的。因此有一种猜测是,用这些石甲的目的并不是抵御军队而是抵御邪灵。詹姆斯·林早先提到古代人迷信尸体的分解是由邪恶的灵魂引起的。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坟墓只是意味着住所的改变,人死后是可以继续影响这个世界的。而众所周知,秦始皇生前就非常痴迷长生不老,所以他给自己建造陵墓,要确保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那么这些石甲的最大可能就是防止邪灵入侵,分解尸体。

  当然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石甲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优点,它的耐腐性非常强,可以历经万年而不朽。

三、陵墓中用水银来代表河流

望峰俯视下的陵墓,图片来自书籍《秦俑两千年》

  秦始皇生前进行了数次巡视,后来他这十年前到过的山川河流就被复制到了陵墓中,秦始皇陵用水银来代表河流。这有什么意义呢?

  秦始皇在世时命人建造了很多宫殿,而他在命名这些宫殿时,他把宫殿映射到了星星上。他将渭水以南的一座宫殿命名为“极庙”。它被考古学家认为代表“天极”,与秦始皇在地球上的位置相对应。渭水则被看作是银河,其他建筑和宫殿就等同于星体。

  如果他在咸阳的首都和周围的建筑可以被设想为与之平行的星星,那么在物质世界里,秦始皇的力量也会复制灵魂的力量。所以在这种同样的背景下,秦始皇把死后世界的宫殿看作是他未来力量的寄居之所,同样与宇宙保持一致。因此,陵墓中的世界相当于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微缩模型,而这个微缩世界,利用代表河流的水银与宇宙及现实世界实现一一映射。

  秦始皇的野心无边无际,他期望的是自己建造的帝国能够千千万万年持续下去,而自己能在死后的世界继续影响控制现实世界。

  由此,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兵马俑的作用,就不仅仅是秦始皇死后世界的军队这么单纯。因为古代讲究天授神权,因此“礼制”非常关键。诸如祭天这些礼制,都是为了昭告君王的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君王的绝对地位和威严。那么兵马俑,尤其是1号坑中的军官俑,极有可能最大的作用就是“礼制”作用,让秦始皇在死后世界依然能维持“天授神权”的君王地位。

  而石甲的作用以及在陵墓中的微缩世界,都是保证秦始皇在死后依然能有生前君王的待遇,甚至比生前更豪华,更长久不朽。可见,秦始皇当时造兵马俑,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他并不认为身死就是真的死亡,而是相信他在死后依然能统治世界,并且把这种野心付诸实施了。

  两千年后,秦俑出土,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这其中的种种可能性,以及还有诸多的神秘等待开启……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六):《秦俑两千年》世界第八大奇迹,带你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前世今生

  相信不少人都曾去过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秦始皇陵恢弘壮阔的兵马俑,只不过我们在作为游客参观的时候,大多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只是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惊叹,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感慨,也为他追求长生不老却在陵墓未完成时的逝去而惋惜。

  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带给了世界以震惊,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面对不如此瑰丽的文化珍宝,我们该如何去走近它、了解它、欣赏它呢?答案就在《秦俑两千年:关于秦俑的一切想象、现实与未知》这本书中。

  为创作这本书,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伯曼耗时三年,遍访秦代文物古迹,采访了数十位秦史学者和考古专家,查阅了许多有关秦代历史的中、英、法文著述,甚至请人将国内大量考古报告翻译成英文后,仔细研读才开始动笔著书。

  令人敬佩的是,这本书光是引用的文献就多达200多部(篇),可以说是英语世界最重要也最全面的一部介绍关于秦代历史和兵马俑的书籍。本书的中文版在出版过程中,更是得到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严谨审定,为这本书的严谨性、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讲述,分别是历史、谜团和发现,从秦国的发展变迁史讲起,探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谜团,挖掘最新考古发现和动向,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作者对于秦俑两千年的思考与探索。

01 历史悠悠,难掩霞光

  秦国的发展变迁史很漫长,“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时,共经历31位君主。”(援引自百度百科)

  书中没有将这一段冗长的历史一一描写,而是攫取了秦惠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等几个具有影响力和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将秦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兵强马壮,到最后统一“六合”(即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进行了浓缩。

  比如关于秦惠王,书中写到“他是以为优秀的军事领导人,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并通过引进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为后来的征服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原国家,在秦惠王统治时期,他取长补短,引进了胡人的骑射训练、游牧战术等,大大提高了秦军的作战能力,兼并了四川地区,在开疆扩土的大后方提供了良好的物资储备。此外还修建了通往蜀地的道路,让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等等。

  而说到秦始皇帝嬴政的故事,大家可能就更熟悉了,尤其是近年来历史影视剧的改编,让人们对于嬴政的出身、吕不韦的监国有了更多的揣测和探究。

  公元前259年,秦嬴政出生在了赵国的邯郸。为什么是赵国而不是秦国?因为当时秦赵结盟,他父亲秦异人在赵国做质子,也就是人质。可以说他的出身和境遇,“不仅让他对未来的角色认识更清楚,而且更加激发了他的野心。”

  此外,还穿插了很多不同史料的发掘和民间轶事趣闻,比如宣太后,也就是孙俪主演的电视剧《芈月传》里的芈夫人,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也让这段历史更有可读性。

02 谜团重重,暗流涌动

  在本书第二部分《谜团》,作者则呈现了很多让读者好奇,引人探究的部分。比如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中的军官没有携带武器?为什么许多马是真的马,而所有的人物都是泥土做的?士兵们的形象是真人的形象吗,还是想象出来的? 秦始皇陵里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这些谜团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有些已被考证解开,而有些至今仍是是未解之谜,比如始皇陵墓到底有啥。

  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与秦国的陪葬制度有关。秦国一直沿袭着古代商朝实行的“人祭”制度,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一些近亲属和其官员要在皇帝死后进行陪葬,这些在已被挖掘的秦陵墓中可证,而且数量惊人,“常常有数百人成为陪葬的牺牲品”。 到了秦始皇时,改做兵马俑代替真人陪葬。

  而让世界为之惊叹的秦始皇兵马俑,更是造型逼真,细节丰富,比如兵马俑身上的铠甲,就严格按照当时历史记载的等级和制度进行雕塑。

  如“御手驾车进入战场时,站在战车的前部,大部分身体的暴露在外,所以他们必须穿很长的铠甲,而骑兵身穿较轻较短的铠盔甲,方便他们骑马在马背上射箭。将军们和其他高级军官穿着一件长甲,束腰外衣保护着重要的器官,并将其延伸至几乎稀饭的三角区域”等等。

  如此精细的制作工艺,考古和历史学家都倾向于在皇陵周边有很多作坊和工匠,然而这一点却还没有得以证实,因为他们或是被当权者有意磨灭,或是被历史滚滚的车轮所湮灭。

03 利用新科技,探索与发现

  从1974年第一批秦俑被村民挖到并被媒体曝光依赖,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现并没有停止脚步,尤其是这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发现更多关于秦始皇陵墓的秘密。

  比如2005年通过地磁扫描,得到了更精确的陵墓场地及建筑物地图,并且发现了大量金属物体和硬币的存在。而对于出土文物的颜色和颜料研究也得到了进步,新科技可以使出土文物保留更多的颜色,甚至包括“脸上的肤色和睫毛的颜色”,让人们看到更为生动立体的兵俑形象。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秦朝在短短15年就衰亡的原因,他将之归结为两点:

  一是超负荷的经济支出。在秦始皇时期,大兴土木,如长城、水渠、宫殿、陵墓等,哪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的百姓基本上都被拉去做劳力,让土地荒芜,无法保证最基础的生活物资产出。

  二是统治阶级不得民心。 经过了战乱后的王朝统一,让人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等来的却是赋役所困,就好比孟姜女哭长城那样,人们心中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怨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

  不过,在《秦俑两千年》一书中,作者也肯定了秦始皇的成就,他认为,始皇帝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不仅是因为改变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还因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等制度,让人们的分裂意识得以统一,对后世朝代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秦俑两千年》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