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是一本由还是定风波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精选点评:
●从一个很好的横断面切入看历史 有一定的宏观视野和微观的考察,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解析也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新观点,但以前的人没有说得这么有趣过
●盐铁过少,故事较多
●关键字不是盐铁 是 往事
●3.75星。虽然口气轻佻,可内容还是挺有干货的。羡慕现在的小朋友,历史启蒙不用找《上下五千年》这种没有经济和文化做基础支撑的书了。
●我这种外行看完都觉得太水,看这个就是浪费时间
●长见识
●盐铁往事,听着很学术,竟难逆料是本口水书。无厘头与狡黠,着实令人伤脑筋,但在叙述“往事”上,作者功力了得,值得推荐。
●自以为幽默的文笔给书减分太多
●希望豆瓣能出一个“听过”选项。喜马的录人甲演播得特别逗,强烈希望他能读完这系列的其他书。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读后感(一):简评
先说说缺点:
一是不应该迷信西方人的历史。西方根本就没有古代史,只有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事。
二是不应该迷信私有制。我的水平不算高,所以看很多人的书是仰视,但看这本书像是俯视。可能作者现在的认识水平已经有提高了。作者在书中对于经济问题的一些观点,是很难让人感到受教育的。
优点也挺多的,通俗读物,很有趣,所以读起来很快。对历史有了一个大体的介绍,这是有价值的。
希望作者以后有更深刻的见解,写出更多的好书。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读后感(二):有意思
《盐铁往事》
盐铁之议,是汉武帝崩后,昭帝时期由于霍光组织的一次谈论国策的大型辩论,主要的议题是谈论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得失。辩论的双方是桑弘羊为主的主政者和儒家的一些当时被称作贤良文学的儒生。桑弘羊是坚持法制,坚持盐铁官办的,而贤良文学是坚持德治礼制,与民休息的。
这本书的开始没有上来就讲盐铁之论,而是从先秦春秋五霸的经济政策开始讲,因为所谓盐铁,实际就是将政治经济,而要明白汉代这个辩论的由来,就要寻根溯源到先秦。
这里面会包括很多东西,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外部压力上的等等。但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实际是体制上的,其实就是中国从先秦的封建制,到了秦汉的郡县制。我们说到封建制,世界已知的标准的封建制度有4个:中国的周,中世纪的西欧,印加和日本。后两个实际都是被人为中断的,而前两个则是我们进化为郡县制的大一统帝国,然后又延续两千年,稳定有余,但也差点要我们万劫不复,后一个怎么向外发展,发展成为现代世界。所以说,中西文化的一大分水岭就是封建制度的进化形态。
回到盐铁之论,如果是我个人选,我还是偏向桑弘羊的,当然了,其实古代人的辩论,由于是咱们老祖先的辩论就喜欢打比喻讲故事,实在是,太多技巧了,并不好读而且容易理解不到点上。由作者用大白话讲给你听,还是不错。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读本书。
《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读后感(三):盐铁之事,关乎大局
盐铁之事,关乎大局
——读《盐铁往事》
林颐
“还是定风波”在天涯煮酒论史连载《史上十大口水战》两年多,点击量六百余万,近日结集出版,《盐铁往事:两千年前的货币战争》是其中一卷。
书名《盐铁往事》,内里暗藏玄机。看完方才明白,说的是“盐铁”,落足点却在“往事”。汉昭帝始元六年,以桑弘羊为首的御史大夫与以董仲舒为首的贤良文学,两股政治力量围绕“盐铁官营”展开大辩论。这场“盐铁辩论”的史料颇为齐全,如西汉当时的学者桓宽就写了《盐铁论》,整理记录撰写了整个过程,因叙述之详细生动而被郭沫若誉为“对话体小说”。风波另辟蹊径,他的视线遥远,一下子望到了先秦时期:“要想真正理解始元六年的那场辩论,还得把来龙去脉说个清楚。”
风波的历史书好看,因为他很好地结合了历史和现代。他的语言活泼俏皮,用现代的口语和网络语言去解构过去的人物事件,比如他屡次拿齐桓公的糗事来调笑他“小白”,就很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风波观察历史的角度,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历史,并非以今非古,而是让过去的历史鲜活,鉴照当下的社会生活。
初读此书,或略感不耐,前面几十页都是先秦历史。“盐铁”二字,竟然连影儿都没看见。待到了“大国崛起之齐国篇”,我顿觉精神一振,来了来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山里的矿,海里的盐,所有权收归国家。国家经济政策中首次明确表现对盐铁的重视。风波对管仲的一揽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进行了独到的、深刻的分析。风波对盐铁特殊性的分析,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今的烟草专卖、石油控价等,刚需、价格弹性,这些词汇很现代,其实在古代的经济活动中早已存在。
汉武帝好大喜功,其内政外交,皆赖帝国财政之倾力支援,其中首功,应是桑弘羊推行之盐铁政策,即原属于民间的盐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专营,同时兼有均输平准改革币制等经济措施,国库由此获利良多。但这种“国进民退”的政策引发百姓不满,尤其触及豪族大贾实际经济利益,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宗法管仲与法家,与儒家黄老皆有背谬。盐铁官营,它有富国强兵的初衷,同时表现为与民争利的形式,缺乏重商精神与批判的意识的经济思想逐渐取得正统地位,商业发展日渐失去活力。中国传统体制与治国理念,基本于汉代定型。盐铁官营,可以说是中国正统封建经济思想确立的标志之一。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反映出国家对商业利益的垄断,市场往往是国家用来支持其财政的工具。
18世纪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表达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或许中国的专制成熟得太早,西方的君主专制时间较短,基本都是十五六世纪之后的事情,西方的君主也从来没有我们皇帝那么大的权力。因此,中国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市场主义的思想萌芽,却很难真正产生市场主义的制度。《盐铁往事》一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戛然而止,但历史已经出现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