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0 03:4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100字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是一本由上海远东出版社著作,33.00元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精选点评:

  ●Venues

  ●一声叹息。。把女王描述得如此英姿飒爽

  ●玛丽苏出生6天起就成了苏格兰女王,被全欧洲的未婚王子求娶。在小女王被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忠心部下把她藏在了城堡里后偷偷送去了法国,和法国病秧子小王储有了婚约。玛丽苏在法国宫廷里长大,据说美貌震八方才情传万里,会听说读写好多种语言包括拉丁,深受当时的法国国王宠爱,当然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出身的婆婆不那么喜欢她。然后十几岁的玛丽苏就和病怏怏王子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全欧洲来贺。没多久法国国王跟人比武就把自己给作死了,于是玛丽苏十几岁就成了王后。然后病怏怏就挂了。她婆婆又不待见她了,玛丽苏就哭着回苏格兰了。然后到了苏格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尽管已经丧偶了还是全欧洲王子求娶她。 然后就娶了一个英格兰小贵族给了人家国王头衔,结婚俩月怀孕生了男性继承人。再然后就把老公杀了死心塌地跟一个大臣好,然后写不下了

  ●玛丽生来就是王者,可惜她从没有被教导如何成为一个女王。她有着让人臣服的魅力,却又任性的把自己推向悬崖。

  ●可能是我在书店买的第一本书...学人书店 十多年前的玫瑰花瓣书签 Scarborough fair /这些声音好像被活埋的人听见行人在地面上的脚步声/她整夜策马奔腾 她的热烈轻率 她的romance 她上断头台时麾下藏着的小狗/下午三点西敏寺关门错过..

  ●我觉得翻译很好啊啊hah

  ●茨威格文笔大赞!让我对人物传记又重燃兴趣

  ●茨威格的个人倾向很明显,同情弱者,赞扬对于生命的激情。

  ●非常精彩的传记,在看完昨日的世界以后看了这本书。作者的作品果然如他在《昨日的世界》里说的,力求把精彩浓缩,不要冗长无用的篇幅。

  ●人物性格描写精准地道,有时间一定去看看玛丽·玛格丽特和伊丽莎白的墓碑去看看。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一):悲壮的歌

  看到这本书,是个机缘

  去同学宿舍,顺便问有什么好书没,她拿下这本传记给我,推荐我看

  我一向拒绝传记,因为总认为是别人的人生,而且大多写得像流水帐。

  既然借来了,就信手一翻,却被那份细腻的心理描写深深吸引。

  作为女王,玛丽是鲁莽冲动的,作为女人,她是爱慕虚荣并心怀野心的,

  但当我们站在远处看着她,对她的一切却顿生佩服与爱怜

  她爱的勇敢,恨的彻底,她誓死捍卫自己身为女王的尊严,试问有几人,

  能像她那样把自己投到爱情的火焰中而不计后果不索回报

  所以她的轰轰烈烈与热烈奔放消弭了人们对她的非议,所以我们跟着

  作者,像进入了她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经历了一曲悲壮的歌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二):历史就应该这样写

  一直不大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因为个人认为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再怎么写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当初也不知道是怎么鬼使神差的买了这本书,搁置了许久,前月才拿起来看,不由感叹,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本书应该算是历史人物传记,古往今来,玛丽·斯图亚特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悲剧人物,史学家们对她褒贬不一,无论是谁的观点都仅仅是一家之言。而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争议性,将不同派别的说法罗列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分析,从客观的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并不是想说服别人来赞同自己,只是纯粹的表达,这种方法,往往更令人信服。而对于那些不同意作者观点的人,在书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论据。也就是说,对于玛丽·斯图亚特这个人的种种,作者并没有下论断,而是将所有证据呈现出来,供读者自己分析判断。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

  本书另外一个特点便是戏剧性,将类似于戏剧分析的手法运用于人物传记的撰写,增加了许多可读性和趣味性。要知道,后世许多戏剧都是深受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影响,而现实往往比戏剧更有趣。

  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一名颇有名气的作家,对文字的驾驭当然让人无话可说。而这个版本的翻译读来也颇有韵味,值得一看。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三):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它的无望

  我绝不逊位,我到死也将以苏格兰女王的身份说话.

  ——玛丽.斯图亚特

  茨威格在<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一书的序言中感叹玛丽.斯图亚特一生中烟花般极尽绚烂而凄凉那段传奇,他说:”一个人,唯有焕发出精神力量,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能成为看得见的现象.”

  这个一生曾拥有过两顶王冠,又同时失去两顶王冠,激烈地爱过两个人,又同时被两个人背叛过的女人,到最后穷极毕生精力越狱阴谋逃亡,只企图重新夺回苏格兰女王说话的权利.

  这个看似柔弱,平和,谦逊,温柔的女子,这个擅长诗歌,艺术,拉丁语,法语,英文还有马术射击和出猎的高贵女子,她是血统中的贵族,却是心灵中的败者,在她强烈感情的背后,缺乏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她所有的寄托都在烟波浩淼的爱情中陨落.她错爱两个人,牺牲了自己,她纯洁善良的本性,则让她在组织一项又一项政治阴谋时受尽良心的谴责和撞痛.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它的无望.

  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它的无法回头.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四):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一位女王的一生

  玛丽.斯图亚特一生大起大落,一出生就是苏格兰女王,看似拥有无上的权利及荣耀,然而生来就被苏格兰权贵用她的婚姻作为筹码与各国谈判。

  六岁就踏上法兰西的国土成为小王子的未来王妃,她天资聪颖,精通四种外语,擅长诗歌,喜欢骑马打球等户外运动,在法国的这段岁月,成为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她一生经历三段婚姻,第一段与病弱的法国王子的婚姻,她十五岁成为王妃,十六岁成为王后,登上了权利的巅峰,十八岁国王病逝,她失去了权利,命运风雨飘摇。随后他回到苏格兰成为女王,然而苏格兰常年战火破败凋零,与法兰西的浪漫繁华不可比拟,她开始尝到权势的甘甜与苦果。第二段婚姻,未尝爱情滋味的她疯狂爱上了亨利.达恩利,一个外表英俊,爱慕虚荣,胆小懦弱的男人,婚后他成为苏格兰国王,开始暴露他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玛丽.斯图亚特这时才从爱情的盲目中醒来,看清他的真面目。第三段婚姻,她爱上了她的臣子博斯维尔,博斯维尔为了成为国王,为了权利,为了与女王成婚,他们联手杀害她的丈夫达恩利。爱情的盲目让她尝到了真正的苦果,她的政治对手利用有利的形势,让女王成为谋杀案的帮凶,而她没有看清局势及时撇清与博斯维尔的关系,包庇他,使得阴谋暴露,她来到英格兰寻求庇护。

  然而英格兰女王与苏格兰女王政治立场,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她们早已是对方的眼中钉,伊丽莎白怎能容忍玛丽.斯图亚特出现在英格兰。她的出现使国内反对她的大臣开始蠢蠢欲动,制造种种问题。

  在两位历史人物的对立背后,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庞大阴影,那是时代的巨大矛盾。玛丽·斯图亚特是旧教即天主教的虔诚信徒,而伊丽莎白则是新教即教会改革派的保护人——这并不是偶然的。两个人各自支持一派,象征性地表明了这样的事实:两位女王体现了不同的世界。玛丽·斯图亚特代表着垂死的中世纪骑士世界,伊丽莎白则代表正在发展中的新时代。时代的转折似乎随着她们之间斗争的结束而完成。

  “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几年前,玛丽·斯图亚特曾在一袭缎子外套上绣过这样一句格言。当时她还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今她的预感应验了。只有悲壮的终结,才是她光荣的开始。只有悲壮的死,才能在后人眼里弥补她青年时代的罪过,才能掩盖她做过的蠢事和犯下的错误。

  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可能想为后世树立一个榜样,叫后人看看一个女王该以怎样完美的形象迎接死刑,她穿上华美的服饰,坦然的走向断头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五):生而荣耀,或赢得荣耀

  有人说中世纪是荣光的,那时候有严谨的继承制度,有虔诚的宗教传统,有浪漫的骑士精神,是个有序运转、亘古不变的贵族宗法世界。有人说中世纪是黑暗的,一成不变的制度制约发展,民众贫困不堪,更是充斥着虚伪、欺诈、人性的丑恶。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看那个世界是不客观的,就像诧异快要饿死的百姓为什么不去吃香喷喷的面包,偏偏等着饿死。那些身在其中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生活的理念。他们在各自的地位上奋斗,追求财富和荣耀。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同的人,也演绎着不同的人生轨迹,甚至由他们,某个人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世界的发展。中世纪末那两个显赫非凡的女人,就是这样的重要,而且她们纠缠一生,无论生时荣耀异常还是名誉扫地,无论重权在握还是幽禁索居,无论胜负成败,最终或早或晚都埋葬在同一块陵园,威士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列代国王陵园。二人的雕像近在咫尺,虽然生前从未谋面。不知道一位天主教徒,一位新教徒,是否都能就此释怀,安息。她们就是玛丽·斯图亚特女王和伊丽莎白女王,苏格兰女王和英格兰女王,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表妹和表姐,一个勇烈果敢却悲剧收场,一个阴险现实却权倾欧洲,一个生而荣耀,一个赢得荣耀。

  玛丽·斯图亚特生而荣耀。出生六天便是苏格兰女王,六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十七岁当上了法国王后。一切从天而降,既没有付出辛劳,也没有功劳,靠的是祖上的余荫、天赋和上天的恩赐。少不更事便飞黄腾达,给了她超强的自信和骄傲,再加上斯图亚特王室祖先流传下来的刚烈的性格,让她具备了勇气和果敢。这优良的性格塑造了一位具备骑士精神充满传奇色彩的女王,让她在每一次危急时刻都能够当机立断,败中求胜,疾风扫落叶般的扭转颓势,将她的个人魅力放大到了极致。可在这中世纪的末期,她仍然追求日落西山的天主教庭、没落的骑士精神,义无反顾逐日而去。她的性格也注定了悲剧收场,成了第一个被砍下头的王冠。

  在某种意义上讲,伊丽莎白女王是赢得荣耀的典范。某些历史书上的说法,她曾被父亲宣布为非婚生女,在王位继承权上存在异议。她是新教徒,被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当时的英格兰玛丽女王,一个天主教徒,关进了监狱。如果不是玛丽女王早死,她也有可能就此死在监狱里。如果不是当时英格兰国内的宗教形势,她登不了英格兰王位。这一切都塑造了她的性格:游移不定,善于阴谋,善于妥协。可这也让她不得不走到当时势力还非常庞大的天主教庭的对立面,团结国内势力,去追求新的世界。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这或许成了她和她的英格兰率先崛起的契机。她精于谈判,善于妥协,有必要就使用阴谋,她终身未婚,自身的个人魅力并不显著,但团结了一大批英格兰的能臣谋士,终于塑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两个同样炙手可热的女王,不同的性格,命中注定要争斗一生。因为英格兰和苏格兰是世仇,两国毗邻,一衣带水,国力却天壤之别,英格兰无数次入侵苏格兰,明里暗里干涉苏格兰内政,苏格兰有多位国王死于英格兰手下。可两国王室却千丝万缕,玛丽·斯图亚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表妹,还是英格兰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她的存在,使伊丽莎白女王一直处在自己继承权存在异议的阴影里。注定了矛盾不可调和。

  玛丽·斯图亚特从小就享受到世上极致的华贵。她认为她君权神授,什么都不可动摇和否定她的苏格兰女王王位。她认为她想得到的就一定能得到,她注定能够战胜手下那些不听话的贵族。这让她一次次的胆大妄为,可她一次次的败中求胜。她璀璨的人生经历里充满了浪漫的骑士精神。由于不认可她再婚的对象,苏格兰贵族反叛,玛丽·斯图亚特没有丝毫的犹豫,翻身上马,率领一支仓促成军的队伍迎击乱党。将反叛者打得落花流水,一直赶到边境。发生宫廷政变时,她已怀孕四个月,半夜逃出城堡,疾驰二十多英里,片刻没有休息,召集军队攻打乱党。被苏格兰贵族软禁后,她机智地逃出湖水包围的城堡,反击失败后,她如同一个骑士,在崎岖的道路上连续奔驰九十二英里,孤身一人,逃亡到边境。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勇气的力量。

  可政治的不成熟让她选错了方向。她轻信了伊丽莎白女王的所谓情谊,去英格兰寻求庇护。终于被伊丽莎白女王监禁近二十年,最终陷于阴谋,死于断头台上。

  其实玛丽·斯图亚特曾经一统苏格兰全境,势力蓬勃向上,可由于她对君权的无限自信,不知收敛,造成了众叛亲离。可每当危急时刻,她身上的贵族性格不得不让别人感叹。她对荣耀的坚持,她的勇气和果敢,她的至死不渝。其实她在最后的年月,是有机会避免被谋害的。只要她放弃对英格兰王位的诉求,只要她声称放弃苏格兰王位。可她没有,她至死都是苏格兰女王。

  她败给了伊丽莎白女王。被英格兰人编织阴谋陷于不义,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女王踩着她的尸体赢得了从未曾有的自信,压制了她的王国,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她用另一种方式赢了伊丽莎白女王。她的儿子詹姆斯继承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的王位,从此两个国家统一。

  命运是一场大戏,你偶然担纲了某一角色,就得敬业的将他演好,直到终场谢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