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的悲剧》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一):她是女人,她是死亡
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kindle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好久,也让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该买个kindle。作为一个眷恋纸书的人,我仍然觉得kindle并不适合去阅读大部头具有研究性质的作品,不过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kindle的确大有裨益,当然,各人有不同的想法。好了,话扯远了,回到玛丽·斯图亚特女王身上。起初我了解到的并不是她,而是她表姐或堂姐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表亲和堂亲我真的不是很清楚。亨利八世是个个性及其鲜明的君王,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好几任妻子,这个男人还爱好打猎,崇尚武力,是那种看起来满是男人味的君主。而顺着这个脉络理下去,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红头发倔强小姑娘也定非等闲之辈。果然,伊丽莎白后来登上王位,成为英国女王,而成为女王的她丝毫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勤勤勉勉地治理着国家。可是以前私生子的名头终究让她惶恐,她的表妹或是堂妹的玛丽·斯图亚特似乎更能名正言顺地继承这个王位,这样,两个女王,也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就这样纠缠起来,直到另一方放弃了生命的藤蔓才肯罢休。
无论是《风中的女王》还是这部传记,似乎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女人的人,作为女性统治者,无论伊丽莎白还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们看起来都是如此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 玛丽却是一个激情又热烈的女子形象。她是女王,妻子,母亲,伊丽莎白的妹妹,然而她更是一个女人。曾有人说:伊丽莎白是女王,而玛丽斯图亚特是女人。对这句话,我一直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收起自己的激情,骄傲,鲁莽,天真和魅力。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一个男性君主上,情况可能稍微会好一点,然而,在那个时代,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如果不收起自己女人的特性而去做一个女王,结果是暗淡的。
有时看传记作品也算是旁观一下别人的人生,更波澜壮阔,更让人唏嘘不已,,却总免不了尘归尘,土归土的感慨。读到行刑那一节,我想起了伊丽莎白自己的母亲安·博林。当年她也是端庄从容地收拾好自己的一切,然后赴死。这样的仪式感为她们的死增添了一份庄严的感觉。姐姐的母亲曾贵为王后,而随后被无情褫夺,自己的君王之位也被无情忽视,不知玛丽心中可曾想过这种种。而砍头砍了三下这种细节让我心中一疼,隔着时空,心疼那样一位女人,她和安·博林一样,活地丰彩,死亦不平淡。
说来惭愧,关于中世纪的仅存记忆是来源于专业课书上的城市介绍。中世纪的城市自由发展,街道狭窄、不规则。社会影响城市,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如此吧,压抑、冷漠、残酷,一个凶猛又野蛮生长的时代。自古以来,这样的乱世更易出英雄,也更容易出传奇。东方讲的是帝王,西方讲的便是女王了。
生活不是戏剧,生活本身就是戏剧。现实往往比故事要精彩百倍。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的对比,如果放到虚构故事中,可能会因为对比太强烈,而被编辑嫌弃太过于典型、不真实。但幸好真实的世界容得下她俩,一对姐妹,在中世纪的背景下给“女王”二字涂上了重重的一笔。
玛丽斯图亚特亚特的一生,除去人生最后的不得志外,看不出任何悲剧的点。从出生至青年,她求仁得仁,活得肆意洒脱,那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她一件没少干。其实说到结局,她的死也是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她说,即便是死,她也要以女王的身份死去。她做到了。
说她勇猛也好,鲁莽也好,她的一生总归是顺心的。她想做就做,做了就不后悔。她的一生是在行动之中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应有的责任,这是应该的,所以说她最后的死也怪不得别人的头上。
而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尽管活得年岁久,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纠结与矛盾中,自己和自己打仗,外人看来风平浪静,自己内心波涛汹涌,还有比这更累的活法吗?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做斗争,自己不饶过自己,看得过程中都让我一个外人跟着揪心。她一生的转折点,在于玛丽斯图亚特的死亡吧。
她把她推向断头台,是她过去那么些年来做过的最勇敢的决定吧。虽然把责任归咎于她的臣子,实则在她的内心,她是靠着这件事情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一直竭力避免自己做决定,就是害怕承担责任。她不怕替别人承担错误,她怕的是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玛丽斯图亚特活着的前40年,她不曾勇敢的为自己做出过任何决定,她一生都是为了英格兰活着,而不是作为伊丽莎白本人活着。
玛丽斯图亚特的死,这样一个重大的决定都做了,还怕什么呢?一个一直以来自己偷偷羡慕过的对象都被她处死了,不正说明她也是也很厉害的吗?于是,此后的伊丽莎白活得更有勇气,更坚定,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
茨威格的书很有特点,在于描写人性和思维的深度,一层层细腻的剖开,再用针一点点拨给你看,你看,这是她的自尊,这是她的怯懦,你看,这是一个女王与生俱来的傲气。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三):null
1.背景有涉及到新教和天主教斗争。
2.后半段贯穿伊丽莎白和玛丽斯图亚特的斗争。
3.冲动坏事,要有长远眼光,斯图亚特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者眼里的世界通常只是他们所希望见到的那样子,不愿尊重现实)
4.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无法挽救、根本没法挽救的错误。(希望自己没有)
6.伊丽莎白的这种伪善,其实我也有。
7.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白天堵住真理的嘴,真理会在夜间说话)
8.我们心灵的形形色色奥秘之中有这样一种奥秘:快速的运动能暂时压住我们心中的恐惧。(yes)
8.全书只记住了四个名字:伊丽莎白,达伦雷,斯图亚特,詹姆斯六世。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四):巅峰对决,不是看谁对的多,而是看谁错的少
我真的太喜欢这一本书,买了市面上的几个译本,发现侯焕闳老师的译本可谓妙语连珠,适合整本背诵的节奏啊。茨威格的作品读了很多,翻译这么到位的并不多见。
茨威格的思想力透纸背直指苍穹,侯焕闳的翻译精准到位铿锵有声,大爱。如果说莎士比亚是历史最优秀的描摹者,那茨威格是卓有见地的历史评论家。传统图书馆或许少了些即视即效感,却多了一些严谨和门槛,经过大浪淘沙的东西,他们才会珍藏和发扬。这一点,百度阅读和京东阅读欠缺的不是一星半点。
与其说伊丽莎白灭了玛丽斯图亚特,不如说后者的任性灭了自己,因为强者与强者的巅峰对决,不是比谁对得多,而是比谁错的少,具体实例可以参考苹果VS诺基亚,三元VS三鹿。
只要玛丽自己不犯二,伊丽莎白恐怕也只能一辈子与她寒暄作揖,动不了她一根毫毛。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正如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怒其不争地所说"这样的大家族从外面是一时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生而为王的玛丽流淌的是苏格兰王族高贵的血,就算是伊丽莎白这样的劲敌,对她恨得牙痒痒也只敢在外围做点刺针针挠痒痒的小动作罢了,只有她自己能二死自己,别人谁也灭不了她。
茨威格的语言入木三分字字见血,谁要是有一颗任性的心,那是不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幸福和太平的,因为任性的心猛烈发作时不断引起灾难和不可避免的危险。
当然,与实力超出自己很多倍的强者为敌并不是什么英明的决定,因为弱者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还要靠在人家智者一失或后院失火的时候搞趁火打劫,这时候除非能一招制敌斩草除根,否则就会像吴王之于勾践,庞涓之于孙膑,后患无穷。因为没有将强者杀死的,都只是让他们更强大了。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玛丽斯图亚特贡献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颗掉在断头台上的加过冕的王的头颅。率性恣意,激情四射,永不妥协,她将生而为王的高傲从华盖带向坟墓。在茨威格诗情洋溢的笔下,与伊丽莎白的鬼鬼魆魆相比,她一往无前的勇气更让人动容,很好诠释了精神之美如何跳脱出有涯肉体化为永恒。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读后感(五):一个女人no zuo no die的一生
这就是一个女人no zuo no die的一生。25岁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体验过人生一切大喜大悲:三次结婚,失去两个王国,入狱越狱,谋杀亲夫。在被囚禁二十年之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走上断头台的君主。她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争斗一生,如同两道火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两个女性君主走向不同结局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情的能力。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把她的全部利己主义和权势欲转换成全民族的利益,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献给了本民族的未来。而玛丽·斯图亚特则是自我挥霍的天才,为了享受爱情和权力不顾一切地跳入没有退路、一去无归的深渊,她的思想感情中没有任何民族的东西,也没有给予苏格兰任何鼓舞创造的力量。二人一个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上取得了胜利;一个是冲动的浪漫主义者,在诗歌和传说中得到成功。俩人是不是有点像薛宝钗和林黛玉?有些人虽然是人生赢家,可就是不招人疼啊。好像这样说起来,我还是倾向这位悲剧女王多一点。女人要想把事业和爱情都照顾好还真是挺难。
不过如果她不这样zuo,也就没有那些伊丽莎白求之不得的人生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