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9 02:4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草读后感100字

  《野草》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草》精选点评:

  ●刚又重读一遍。重读又重读。让不安的内心沉稳有力而昂扬。

  ●最具抒情气质的鲁迅,但其中还是充满了沉郁之气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大师也有拧巴的时候

  ●装帧很好

  ●鲁迅的隐喻之巅

  ●依旧爱迅哥儿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题辞》等几篇是极好的,语言、文意在给我们某种期待后又背逆了期待而使我们觉得更加成理,语言、文意在这个过程中升腾。然而我并不太喜欢那几篇梦魇以及鬼魅,它们与《故事新编》一样,有着某种令我生理上作呕的能量,恰又配上了一些同样令我作呕的插画,且不平静,且不坦然。

  ●那些字就像是用刀刻上去的

  《野草》读后感(一):记梦

  我不想说鲁迅先生是在借《野草》中的一个又一个诡谲的梦境来隐喻或者批判现实,我只是一个跟他有着类似爱好的读者:记录自己梦中的故事。一个经常在梦中跟诡异或者灵异事件相遇的人,久而久之,总会有记录的冲动。

  《野草》读后感(二):《野草》读后。

  鲁迅。印象中一贯在课本中反复出现孤傲难懂生僻不通的句子和只会写“战斗檄文”的政治色彩浓重的,始终被一代代人尊称为“先生”的风骨作家。

  他的文字偶尔诙谐逗趣,也会文艺到心碎。可以清晰感觉到鲁迅大成绚烂且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

  隐喻文章不刻意、不露痕迹很难写,更何况情境里各侍一主难其两全、各取所需、铁骨铮铮。

  降露阴沉时节,感巨人叹谓。

  ——《野草》读后

  《野草》读后感(三):再读《野草》时的几点困惑

  (似懂非懂,姑且录之)

  1.《题辞》里为何两次提到“爱者与不爱者”?

  2.《影的告别》里,为何影子说“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3.《复仇》中立于旷野之上的一男一女为何“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这样长久而干枯的、没有行动起来的、力的隐形对峙为何是一场“无血的大戮”,进而成为一种“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呢?这跟鲁迅“绝望的抗战”是相一致的吗?这是爱吗?

  4.《希望》里为何说“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为何又说“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5.《死火》里,火为何选择自我毁灭?

  6.《墓碣文》里,墓碣正面所刻铭文“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与墓碣背面残存的铭文“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之间有没有隐秘的关联?

  7.《这样的战士》中,战士的战场为何被形容为“无物之阵”?为何说“无物之物则是胜者”?“无物之物”与“各种的旗帜”和“各种的外套”之间是什么关系?

  8.《一觉》中,为何“我”在“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时不光“目睹了‘死’的袭来”,而且也同时“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如何理解鲁迅这一“方生方死”的时代精神辩证法?如何理解他一再说的“人间”?

  2014-8-11

  《野草》读后感(四):心底在震颤--墓碣文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虽是墓碣文,又何尝不是如今那么多那么多游弋的灵魂。他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沉默",又有多少灵魂在这麻木的社会里消颓败落?空虚,精神溃乏的年代,中寒致死,却是得救。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一个墓碑上一个面色空洞的于碑融作一体的尸挖了自己的心饮着血,其实我看见这画下文字的第一感觉上去就像在回答了他:

  创痛酷烈,本味欲何知?欲知本味,抉心自食.

  我知道这答语太投机取巧,但我不管,只是觉得这种答案太过黯然残忍…

  不光明啊!~~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骑,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我不能够明白鲁迅先生那时内心的…无法形容…

  但或许可以感染到那点腐锈味的绝望还有最后的微稀光点…再苦难还不是也…

  ――非常有感觉心底在震颤却有点看不太懂的

  ――选自《野草》

  (转念,或许懂的意义被我固置在应试的中心思想主题背景段落大意里头了,我想,心底有共鸣该也算一种深度吧,何必究其根本呢?

  再转念,我是没能沉痛下去的,就算要有,事实上这社会也已一天天变好,那么还是就不要懂了吧,或许尘埃已经化作阳光在微笑)

  《野草》读后感(五):鲁迅,已死的与未死的

  如果我们顺着“鲁迅”这个字眼去回想,首先浮现在脑海的可能就是如此的肖像:平头、浓眉、方脸,一脸刚毅,着实能抵住千夫所指。在此之后,或许又会盘绕出各类头衔,诸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类,以及语文书上《故乡》、《风筝》、《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此时,在隐隐的呐喊声中,一个引领新文化运动的青年导师已呼之欲出。

  鲁迅在晚年时,曾告诫青年——“忘掉我”;然而百八十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忘掉他,反而牢牢地记住了他。乃至一提起他,就能自动化地联想起一大片东西。鲁迅毫无疑问地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伟人,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存在。然而,一切的神话,都意味着不真实。

  神话的铜像被摆在广场展览,领受着公众目光肆无忌惮地抚摸。铜像是死的,铜像无法反抗;铜像只能是死的,铜像不必反抗。加之于人的神话,可能令人快慰,毕竟名垂青史了;但也令人沮丧,毕竟荒诞夸张了。我们从来不理解神坛之上的神像,这是神的荣耀,也是神的悲哀。

  有人是不满于神像的,总想把神像请下来,并也借此在神坛上登临一回。然而,把神像搁在人群里,是否就意味着真实?意味着对历史的还原?未必的。以世俗的笔墨在神像的脸上涂抹一回,所得的也无非是个丑陋的石像。

  虽然,以形而下的途径给神像穿上三角裤,对于遭受过人欲阉割的神像是普遍有效的。然而,这个“丑陋的石像”不过是个从天国坠落的天使——撒旦,仍旧不是个人。事实上,我们本不需要考虑菩萨的性别,只需要领会低眉顺目之下的慈悲。仅仅是这份慈悲,就足以令那些磕头如捣蒜的信徒困惑终身。

  鲁迅是死了的。没有人把他复活。但他的信徒都相信他曾复活,正如耶稣的信徒都相信耶稣曾复活。我们可以不必争论“复活”的把戏,无论是修辞的、巫术的、还是神迹的。当我们谈论“鲁迅”的时候,就当是学了庄子的还魂术,复活了一个“鲁迅”;至于是哪一个“鲁迅”,无需细究。总之,我们的“鲁迅”可能都不一样。

  我不想谈论吃饭的鲁迅,吃茶的鲁迅,甚乎是蹲茅坑的鲁迅。这些都不是独鲁迅所能做的,任何一个非迅鲁都能做到。我总是想抓住些根本的东西,譬如哲学的,本体的,或许也包括虚妄的。所有对智慧有所希冀的人都渴望一种永恒的不变,即不受任何表象的添加删减的负累。柏拉图对独一理念的寻求,恰恰是每一个爱智慧者的本能。形而上学盛行西方千年,绝不是一个虚荣的学术体系所下的蛊。

  鲁迅的哲学在哪里?如其坦言:“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了。”然而鲁迅不是哲学家,是思想家。其间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家心中有足以解释一切的哲学体系,如黑格尔、康德之辈;而思想家心中只有零碎的转瞬即逝的思想闪光,时刻处于自我辩驳之中。所以,《野草》绝不是什么高头讲章,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汇聚了十数篇“令人费解”的散文诗。

  至于其“费解”程度,我们只消看一下《野草·题辞》的第一句便可: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所表达乃是语言的局限与不足。语言是先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每一个人一出生就开始受到语言的制约,这种制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维与感情。

  当我们开口时,所说的未必是想说的,这不仅是个人意愿的问题,也是语言对情绪表达的局限。当我们声嘶力竭地言说自己时,却发现语言中的“自我”是如此干瘪,不由得令人丧气与空虚;而沉默则是情绪的不断酝酿,充实着我们人生的,恰恰是这种非言词的情绪。

  当一个作家开始意识到语言的界限时,开始试图拓宽语言的边界时,他才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但这种抗争是艰难的,痛苦的;这往往意味着对公众语言的背弃与分离,而在此之前,则是对公众的背弃与分离。他首先要将自己浸没于幽灵的深谷,去触摸身上的每一根肋骨,听见夜的吟唱。而鲁迅正是一个爱夜的人,惯于在半夜写作,“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这种私人化的语言,意味着对浸淫于教科书的人竖起了坚实的壁障。正如对那两棵枣树的描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尽管,我们可以为其找出各式各样“自圆其说”的理由,但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怪异的表述。面对《野草》,对于个别字词的计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涉及了相当私人化的情绪体验。我们所能寻求的只是,在这奇特的语言梦镜下的灵魂脉动。

  对于鲁迅来说,《野草》的创作,其首要动机并不是进行一种文体实验或是文学创新,而是一种自我面壁的需要。《野草》首要展示的是鲁迅式的哲学,而非鲁迅式的文学。但无论是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它都表现出对己对内的私人性。

  多读些鲁迅的作品之后,就会发现鲁迅写文章并不自由。其中,最不自由的是杂文,其次是散文,再次是小说,最末则是散文诗(相对而言最自由)。在这个系列中,作者的影像是逐渐隐匿的,杂文中的鲁迅是“说得明白”的,散文诗中的鲁迅是“说不明白”的,越来越飘忽玄乎。然而,隐匿越多,自由也就越多。

  一个站在镁光灯下,站在讲台上的人,是不容随便说话的。因此,借着杂文与散文了解得来的鲁迅,可能是与真实的鲁迅距离最远的。真实的鲁迅存在于“所想”之中,而不是“所说”之中。正如他在《两地书》中谈到的,“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所以者何,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邀请别人。”对于青年人,鲁迅仍想多给些不悲观、不绝望的指引。

  《野草》就是鲁迅“自身试验”的结果,不邀请别人,甚至拒绝别人。他屡屡向他人强调,《野草》是独属于自己的。其间个性化的语言,繁复的转折,奇特的构思,都是在建构一个排他的自我试验场,乃至于在《暮碣文》中以令人惊悚的“自噬其身”的方式寻求自我的本味。

  行文至此,我似乎对鲁迅《野草》的哲学内涵仍未涉足;然而,我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在鲁迅的这座城堡外导游一圈。若有想进城堡的,便径自去吧。

个人微信公众号:格拉底苏的下午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