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是一本由[英国] 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本读完的英文小说 lessing对人物心理的结构力透纸背
●第一次读种族歧视味道这么浓厚的书. 尊严是人的底线,一但被践踏,是需要生命去陪葬的.
●不错的小说
●她带着渴望的心情,想象着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世界。她闭着眼睛,想象着天空又累又冷,甚至没有一颗星星来划破这无边的黑暗。这时候,无论一点什么影响,都会驱使她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她整个的人都静止不动了,等待着一种力量把她向某个方向推动。
这本书买来好几个月了,前几个月看过第一篇幅,印象中就是叙述一件谋杀案件的,让我读起来索然无味,也是泛泛而读,昨晚偶然翻起直接跳到第二章了,立即吸引我们内心强烈的吸引,一口气看到晚上12点过了,还全然无困意,细细品读每一个文字,脑海中不断刻画出文字背后的困苦与时代背影。
书中刻画的人性是我们眼睛永远无法穿透的,内心感受却可以用一个一个字细腻的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备感震撼,书中凯丽命运多舛的历程,好像是我生活中另一面镜子,20几岁的时候我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哪么触手可及,只要我愿意,一切都是可以重来的。周遭的一切都很是顺心如意,只要我愿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周遭的一切发生了变化,我却似乎仍然在原点,我也被迫边缘化了。
人性的认知也必需要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改变,若永远束缚在哪感觉美好的认知,终将会被哪不符合年岁的认知而束缚。我们要始终相信人性是永远在变化的,不变的哪些只是我们对周遭的认知。不论何何境都要追寻人性的光芒点,
主人公玛丽,女性,出生于贫困家庭,前三十年脱贫有望,曾于城里公司上班,生活工作满意,偶尔倍感寂寞。后因嫁一白人农场主,从此被困农场,生活、理想不佳。逐渐自暴自弃,几度接近崩溃。
这是此书的主要内容,当然寥寥几句话里含着许多内容,比如为何崩溃,怎么崩溃的,崩溃后又遇到什么事等等,书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个人觉得吧,此书的亮点之一,是以南非的农场主白人为背景,亮点之二,是以南非农场主夫人为主人公,亮点之三,是涉及了白人与黑人间的如何相处的关系,亮点之四,暂未想到。
有一首歌唱到,野百合也有春天,和这本书的意思差不多,不管是穷人富人,白人黑人,不管是地处北美洲还是南部非洲,都有争取更好生活和爱情的权利,这一点,是经过上帝同意的。
但不幸的是,真理虽然存在,但真理不是常胜冠军,玛丽和摩西就是真理和现实战斗的牺牲品,所以也只能算一首凄凉的歌。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三):婚姻悲剧呀
百闻不如一见,从南岳归来,三天来处于感冒中,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干别的事情,在煲剧、睡觉、吃饭、吃药之余读完此书。
读过的评论多以此书来抨击上世纪的南非种族歧视。然而,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女主人公玛丽悲惨的经历。我很同情书中这位生活在女性运动还未风起年代的妇女。童年生活不美好,家庭经历在她心中留下阴影。成人后单身白领生活短暂,因三十多岁还未婚而成为周围议论对象,这导致她仓促、不经慎重考虑的婚姻。选择的结婚对象很不合适,迪克不会经营,爱面子,而且有恋母情节。婚后,生活从城市转换到农场,对玛丽而言变化太大,这也不是她所向往的生活。
读此书前,原以为黑人摩西在书中戏份会很多,没料到他与玛丽间的情愫只出现在最后几章。在摩西出现之前,主要还是在讲述玛丽跟着迪克怎么过苦日子。因此,我觉得玛丽的不幸还是源于婚姻。所以,大龄女青年千万不要急着嫁人,没嫁好虽然可以离婚,但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的。
当然,只看到这点,而不是评论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制度或是大英帝国对外殖民政策造成的不幸,是我眼光低。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四):玛丽
没有比读《野草在歌唱》更让人心情糟糕的了。好小说常常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把一个人带进小说,让一个人沉浸在一种情绪里。尽管它比不上<祖母>,<爱之子>,<又来了,爱情>。但莱辛毕竟是莱辛。还有谁比她写得更好呢?
就像<祖母>中凸显的"年纪"残酷得让人窒息,<野草在歌唱>里,现实,热辣的天气,装不起天花板、跟室外一样闷热的房子,室内油腻腻的破烂不堪的家具和编织袋制成的挡不住蚊蝇的窗帘同样让人压抑。小说的主人公玛丽成天呆在这样一个家里,无事可做,没有朋友可以说话、谈心,穷……一夜之间,她从一个城市的小职员变成倒霉的、年年亏损的农场主的妻子。她想要回到城市,回到曾经居住的寓所,她从报上看到先前的老板正在招聘员工,但是,当她真正逃回到那里,发现她的粗糙的皮肤,褴褛的衣衫早就跟城市格格不入,她被养育了她并在那里度过几十年的城市——被温暖、洁净的生活拒绝了。只好又回到农场。那个时候,她是孤独又绝望的玛丽。
佣人摩西出现在她的情绪快要崩溃的时刻。摩西是一个黑人。玛丽讨厌他,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讨厌。她对雇佣的黑人的看法跟当时许许多多的白人所持的观点并无两样——“黑人就是低等又愚蠢的、令人作呕的生物”。但是,这样一个生物却给了她丁点的安慰。摩西是黑暗中的一小缕光。他给她关心。她需要这样的关心和安慰,稍后却生出憎恶,因为给她关心的不是她心目中可以“平起平坐”的人。她在“需要”和“憎恶”之间煎熬。像一个人对“尼古丁”的依赖。麻木的时候一味沉沦,清醒的时候,内心极度恐惧和鄙薄。有一瞬间,白人意识控制了她,鄙薄占了上风,她决定斩断她对摩西的“需要”,她在另一个“白人”的壮胆之下,像呵斥一条狗似地呵斥他“滚开”。
玛丽死了。的确,从“黑白文化”的冲突来看,玛丽不是死于对摩西的背叛,而是死于她从来没有把摩西当成一个“人”来尊重。不过另一方面,玛丽的遭遇也让人联想到某种陷入。从一种境遇转为另一种境遇,看似得到了拯救,其实是更深更危险的陷入,另一种可怕到足以毁灭一个人的陷入。2015.6.29
《野草在歌唱》读后感(五):读《野草在歌唱》
2015-3-19
书很好,只是看过之后心情很差。
看了《野草在歌唱》,我最近正被一种绝望的情绪所包围。
玛丽所以为的经济独立,在她结婚后并在迪克的农场待一阵再离家出走返回原单位却碰壁后被彻底戳破。只不过是一些谁都能做的事,不过是因为年轻貌美而已,不过是刚好在需要人的时候她在而已,没有了她还有别人能做这工作,而没有了这份工作,她却什么都干不了,这就是有工作时所认为的“经济独立”。
玛丽和迪克一起进城,看到迪克的熟人(大概不能称为朋友)不屑的讽刺他的农场经营手段时,玛丽顿悟的:他并不像自己往常所认为的至少在经营农场上是值得自己尊敬的。这种他“不过如此”的念头出现在妻子对丈夫的评价中,真是太恐怖的一件事。我不敢想象这种扑面而来的绝望。。。
玛丽看到土人摩西洗澡时,突然认识到其实土人也是人的,就好像平时所认为的土人是和人不一样的物种。我一直自傲的认为我可以理解打小在丁春秋身边长大的阿紫对于旁人生命的不屑一顾,自以为自己可以客观的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来理解一个人的心态想法和行为,可是无论如何我接受不了这种种族歧视到如此地步的曾经的事实。
玛丽已经神经质了,她做任何事情都慢吞吞的,因为,毕竟还有接下来的一天要去消磨。。。
太多了太多了。。。。。。
我要崩溃了,自己这些天也走不出这种情绪。
我需要正能量,我需要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