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草》精选点评:
●p1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就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个文体是什么?整本集子带着暗黑的调调。
●每次回家都读一遍,可什么时候能读懂呢...此番对《风筝》篇又有感触...此书真是要一个人读,黑夜里读,反复地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本诗集也是我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对于我来说,鲁迅的生活品文比他犀利的杂文更有吸引力。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其实从文章结构、情节构思或文字来看,并非每一篇都尽善尽美,而且太爱做梦,也使其象征主义不够彻底,奈何其笔触太尖锐深刻。P.S.原来周树人也是“呵呵”界鼻祖。
●诚恳地说,这本我看不太懂。相比其他文集无论是批判还是讽刺的一针见血,这本满满都是隐喻,加上对背景的不了解,读起来很困难。思索与查找资料之后,才隐约能感受一些,最明显的当然是一贯的讽刺:《狗的驳诘》、《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几篇最明显。其次是对革命的决心、对有志青年的赞美:《这样的战士》、《过客》、《死火》最明显。《我的失恋》整个文集最有趣。但如果从整体感觉来说,这一本的感情非常激烈,我隐约的感觉是,他的感情不断在希望与绝望中摇摆,在痛苦与激昂中挣扎,时而几乎窒息,时而又极度亢奋,带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认真感受,这集子里的文字,是带着他的血的。
●多年后再读鲁迅先生的文字,似乎觉得他所在的时代就在眼前。产生他痛苦的根源并没有消失,只是像他那样内心激烈挣扎的青年已经愈发难以遇到了。
●太隐晦,除了几篇直白的其余读不懂,留待重读。
《野草》读后感(一):野草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野草》读后感(二):野草
关于《野草》,无疑是鲁迅用探索性的文体写就的关于自己内心情感在特定的外部世界象征性的投射,以个体体验的悲欢触摸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宁静而诡谲的意象,幽晦而瑰丽的语言,营构的种种匪夷所思的幻象,延伸出失去了的历史、忘却了的记忆,在灵魂的挣扎与沉思中带我们进入一个“太虚幻境”。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野草》读后感(三):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读一读《野草》
《野草》是鲁迅先生文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是鲁迅先生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读过《野草》,当你彷徨无措的时候,你可以从《野草》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当你空虚失望的时候,你可以发现生活的本真和意义;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可以重新思考你的人生。我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读一读《野草》,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和充实。
《野草》读后感(四):小感
我们从来没有那种苦痛的经历,也从来没有灵魂的深刻,却喜欢把自己浸润在悲哀的尘雾里,说我们理解生命。
不,这恰恰是误解生命。
我拒绝解读野草。这些文章只能把自己的灵魂代入,和作者一起绝望,一起战栗,一起在冻灭和燃尽中做艰难的抉择。
大概吧,我们只有努力地生存,在这个“黄金世界”里挣扎、突围。
向死而生。
结局恰为开端。
《野草》读后感(五):鲁迅的生命体验和认识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歌集,他大多运用暗喻的方式,辛辣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的形象,有所赞扬,有所批判,有所讽刺,有所哀叹,有所希冀。
两篇《复仇》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冷漠以及他们对同类的“杀戮”的控诉和不满;
《过客》、《风筝》、《失掉的好地狱》、《颓败线的颤动》、《死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描写了世人的蒙昧、无知、冷漠和可悲以及社会的混沌与阴沉;
《希望》、《这样的战士》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状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和自己逐渐衰老的担忧,但是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绪;
《淡淡的血痕》、《一觉》被放在《野草》的末尾,这两篇作者旨在表明英雄终将胜利,他坚信“沉睡”中的人们终将被唤醒,中国的未来终将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