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学辩护》是一本由[法]马克·布洛赫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历史学辩护》精选点评:
●如果不是戰爭,此書還有關鍵性的部分可以寫完。
●前言真是感人至深。布洛赫的这本小书,叙述了自己对历史学的看法,时代印记相当明显。执着于史学的科学地位,叙述其科学性。历史是在解释过去,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当下,这又需要历史学家对周遭生活的体悟与热爱,而由此才可达到“理解”。史学的考证法和材料的选择,布洛赫在书中也反复提到,虽说其观点对当今的我们似乎并非多么新奇,但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闪耀。同样,布洛赫讨论了史学术语的使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过了一百年的今日,史学术语的体系似乎变得越来越庞杂而无一点整合、简介的趋势,人们反倒是沿着旧传统继续前进,将术语的诠释学发展到了极致,而这其实无可厚非,历史学由其特殊的学科性质,这种特点似乎决定其无法创立像自然科学那般的国际通行的术语,但正因如此,历史学对待这一文化体系之下的读者才感到更加亲切吧。
●还真觉得学历史有点儿意义了
●回答幼子的提问:历史有什么用。是作者在战争期间写的,后死于战争中。
●颇有启发,语言简洁而富有美感。布洛赫确有很深的洞见,譬如当时即提出多领域的合作,以及对注释的看重。历史与人、历史与当下的关系,一些术语在特定时、空的运用,也讲得极好。还可以了解一些西方辨伪与考证的思路和方法。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译者前言也写得很不错,
●人,是历史的囚徒。历史,终究是难以忘却的。
●我们时代历史学家的圣经
●“在追寻尚未确定而有发展前途的知识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冲动,而烦琐细微的定义却会扼杀这种创造性智慧的火花。”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一):它的两个版本
读书人都对历史都抱有一种雄心,即便布洛赫也不例外。他忠告了他的儿子和历史观众们,作为历史学家或者历史手艺人的角色,如何去激励自己,并且穿越时空,把历史作为一种信仰和存在去重新撰述。
我看的版本更早一些,上海社科院92年版。名叫《历史学家的技艺》。
现在看,翻译的文腔略有不适,因为太过古意,不够白话文的语速。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二):常规(八)
为历史学怎么辩护呢?布洛赫回答了历史学的两个益处:历史具有娱乐的价值,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增进人类利益,用历史指导行动。
历史学是受质疑的,它没能像自然学科一样建立公式和定律,自然受到非难。它所能做到的是对现实的“由古知今”,这是历史学对指导行动的最大“用处”。
本书绝大部分篇幅似乎不在意“为历史学辩护”,将注意力转向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内涵:历史的记述、记忆的误差、前人的“欺骗”、历史的分析等,这是历史研究的教科书式“教学”。
最后一章所说的历史评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过去的人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既局限于评判者的观察角度与道德观念,也局限于被观察者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年代会产生误解。历史人物(最有可能)如此,作为后人的我们是否该全面审视,而不随意褒贬,积些口德呢?
历史学是一门值得尊敬的学科,书里关于历史学的介绍也通俗明智,不过本书的内容设置可能还未全面地为它辩护。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三):从“历史学家的技艺”到“为历史学辩护”:史学也可以走向大众
这本书法文原版的标题分为两部分:为历史学辩护——历史学家的技艺。1992年第一次翻译出版时把“历史学家的技艺”当做了主标题,而2006年再版的书名则是“为历史学辩护”。 应该说后者是更符合作者原本意图的,他在导言中提到,这本书不是主要为同行写的。事实上我一向认为,一般爱好者可以多读一些被归类为“史学理论”的书籍而没必要敬而远之,历史学家也应该多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方式——而非只是研究结果——介绍给公众,这样才有助于破除对历史学的误解。 在这方面,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很值得推荐,恰好本书的写作缘起也是一个类似的问题,来自作者幼子的灵魂拷问:历史有什么用?而实际上作者又把这个问题转换成了“历史是什么”,因为“只有先了解它,然后才谈得上用”。 本书二到五章的标题其实可以扩写为:历史学家如何进行观察、历史学家如何考证史料、历史学家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历史学家如何追溯因果。读者就像是走进了历史学家的“工作室”,依次参观。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中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不过这样或许反而可以避免分散精力,更多的观察他的手法而非评价他的结论。总而言之,不要把“历史学家的技艺”当做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完全可以用美食爱好者看菜谱的态度去读这本书。当然,对于初窥门径的历史学工作者来说,此书的参考价值也应该是不容小觑的,希望以后能够常读常新。 遗憾的是,由于战争——或者说,由于其义无反顾地投身抵抗运动——这本书并未最终完成。不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践行了他所主张的治学态度的:深入现实,才能更好得理解历史。 PS:翻译不错,文字优美晓畅,很少有难懂的复杂句子。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四):备忘
1、唯有总体史(Universal History/Histoire Totale)才是真历史。这是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经第二代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发展成为著名的时段理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亦即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而各自对应的历史事物称为“结构”(structures)、“局势”(conjunctions)、“事件”(events)。年鉴学派认为,长时段、短时段不仅是历史分期,同时也直接影响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
在布洛赫看来,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对于既要研究已死的历史,又要研究活的现实的历史学科,他提出以“倒溯”作为研究方法,由已知的现实推及未知的历史。
尽管布洛赫强调以总体史观代替历史时期中出现的各个片段,但也绝不意味着他忽视处于历史中的个人,“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
2、年鉴派和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问题史学”),后者则推崇“史料即史学”的观念(“如实直书”)。以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总体史学提倡者为新史学振臂呐喊,将历史范畴扩大到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尤其是经济、社会及心理)。他们主张综合分析史料,把个别事物放到特定社会环境中考察,理解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反对将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开来。
布洛赫反对实证主义史学,但并不轻视史料的考证工作。他认为,辨伪是史学“求实”的基础,并且必须要进一步揭示作伪的动机,将其作为反映作伪者所处时代和思想的材料加以利用。
在选择史料时,要注意辨别形式和内容的真伪。布洛赫将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的两类,前者包括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报道,后者指政府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前者的可靠性不如后者。
3、理解,而不是评判,才是历史学研究为之努力的方向。在进行史学研究时,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观点,“要窥见前人的思想,自我就应当让位”。
最初发现这本书有两个怎么都搭不上边的译名——《为历史学辩护》和《历史学家的技艺》,找了下原法文书名叫< 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étier d'historien >,才明白敢情是把原书名拆开了。
《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五):为《为历史学辩护》辩护
进入大学来任由天性发展,不加修剪······已然变成了晚上一两点才睡的夜猫族了啊~早上七点起,瞥见窗前一滩阳光,心里会觉得温暖,并慢慢充盈着正能量。反之,打个哈欠略带慵懒,洗洗漱漱,抬头看镜子里头发散乱,不施脂粉的自己,报以大大的微笑O(∩_∩)O~心里自然有阳光。真好,没有什么能将你打败,一切又都是新的。
学一行爱一行,看《为历史学辩护》这本书属偶然也属必然。彼带我于深夜悠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拜倒在历史的裙裾下,于思索辩证处体会它的极妙,暂时忘记琐碎的现实与苦痛的人世。它,带着我向上,向远,向自己也未想过的高度,以历史动辄千万年的眼光俯视人世爱恨种种。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感性认知,也是过去近十八年的形成的思维风格。
然而近日常觉自身欠缺理性,系统性,逻辑性,是性别固有之缺陷耶?还是思维懒惰的另一表现?勉励自己,白天向老师,向同学特别是男同胞学习,跨出自身固有之狭隘圈子,封建思想。晚上向大师,向经典学习,向内心反求。
话说回来,这个译本语言自是极好的,只是个别有阻滞晦涩处,多读几遍才会有感觉。
一个历史学家诚实思索的劳动成果,颇多警语妙句,令我摘不胜摘,不忍独食,以飨大众:
1.我所呈现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常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
2.要了解现实必须超越现实,要探讨历史亦不可囿于历史。
3.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
4.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然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5.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单纯的爱好往往先于对知识的渴求。
6."我不知道,我没法知道。"这种话听起来总是不顺耳的,尚未竭尽全力进行过研究的人是不应该讲这种话的。不过,有时即便是最严谨的学者,在做过各种尝试之后也只得老实承认自己的无知。
7.尽管我们难免受到过去的制约,并永远只能通过昔日的轨迹来了解过去。我们对过去的了解还是要比它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这才是我们的成功之处,确切的说,这就是精神对物质的辉煌胜利。
······待续,晚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