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明者》是一本由(德)耶尔格·布勒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病发明者》精选点评:
●入门之作
●奇怪的发明者
●治疗无极限;疾病=不正常(病态);工业产品;生命医药化、医疗化;疾病制造和营销的全球化;数据暴力;医学进步到不再有人完全健康;医学快速企业化、商品化及世俗化
●以为控制了疾病,实质成了疾病的消费对象。或许,悲哀的是,人,已不是所谓的“人”了。
●不太赞同,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边看边哈哈笑。
●当医学变成一门生意的时候,知识和道德都会扭曲。所有的声音听起来都会有道理却彼此矛盾,然后无处下手。庞大的医疗产业,了解一下。二零一六年的暑假,大概是在和小伙伴去浏阳的大围山漂流前后看的一本书,一个人在书店,不想开灯,堆了四本书在跟前,一个一个看下来。
●中心馆借 外公家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649426/
●前言是好的。
●在精神疾病领域,被制造出来的疾病尤其多:害羞、怕生、紧张、社恐都可以被“治疗”,药厂贩卖焦虑的同时就是在贩卖疾病。反观疾病被发明出来的过程,媒体也是帮凶
《疾病发明者》读后感(一):观点另类、新颖
因为孤陋寡闻, 之前很少或者从没有听说过关于过度治疗一类的说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治疗的另一面,总之,以后看问题应该会全面一点吧!本书的前言基本已经概括出了全书观点,其他章节的细节,多是一些实例。看看对拓宽眼界无坏处。
《疾病发明者》读后感(二):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医生说你病了的时侯,也许是因为误诊。手术之后许久没有恢复,也许是因为这个手术根本没有必要。很多时侯,我们太相信权威了。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得保健、不懂得养生、不懂得医学,所以权威说的话,我们都信以为真。哪怕死了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医生已经尽力了。
其实很多时侯,医生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医生也是人,医生也要养家。过年时,听说某医院的外科医生每个月都有开刀的指标,完不成就要扣奖金。又听说,很多医院跟药商都有利益交换……
所以要想不成为利益的牺牲品,还是要靠知识来武装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哪怕生病也要生得明明白白。
9.2.3中写于外公家
《疾病发明者》读后感(三):在读临床本科生的感受
首先我怀疑这个作者是否是个医学专业的(查不到),我读这本书最强烈的感受是:作者一直在证明现代医学的错误,却从未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当然如果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我表示歉意。
个人观点:医学领域肯定存在这种情况,而且还不少,但是绝不像作者说的,什么都是骗局,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等,学习医学几年,我认为现在医学是有理有据的,当然涉及到具体的药物我还没有学习。如果医学领域的“骗局”骗到了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学生,我无话可说。当然我到医院实习后可能会有新的体验。
医学,作为一种非常专业化的学科,在外人看来肯定是充满神秘感的,这种神秘感也会带来嫉妒、怀疑等等。就像我刚入大学去修电脑,结果在中关村被人偷换了硬件还不知。舍友告诉我:修电脑的时候你一定要盯着他。我想:我又不懂电脑,盯着我也看不出什么来呀。医学同理,外行是看不出门道的。这也只能依靠行业的规范和个人道德。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医生。
《疾病发明者》读后感(四):金钱vs道德
作为一个专业的药学人员,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之前很多自己的猜测和怀疑,其实都是早有人关注了。记得在杨森的s党说,她每次和医生沟通时,都告诉他们其实医药代表在国外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与医生不像在中国是金钱或者是利益的关系,以此赢得医生的好感。看完这本书,我终于相信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话。也不由得感叹,幸亏自己的专业是药学背景,不是任医生和药厂广告鱼肉的普通人。我能做的几乎只有保护自己而已。
最近,另一个大学里的s党,也开始频频访问医院,各科室都去,自我感觉的病症是--出差多了容易累。我想,这应该又是某维生素大厂或者保健品公司的目标客户吧,果不其然,搬了价值不菲的灵芝虫草回家。
而另一位千里之外的朋友,告诉我他感冒了,我简单问了状况,教他买几种简单药物自我药疗,第二天,他怀疑地问我合计不到10元的药可以治好吗?几天后,他再报告:药到病除,并感叹,他以前类似症状一旦到了医院没有300-500元外加输液,是绝对不可能痊愈的。
医改十年后,中国的医疗制度该往何处去?以前有朋友一直告诉我,欧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很多经济和福利制度的发展都应该是向西方学习,现在看来,外国的和尚念的经,未必能超度到中国的魂啊。
医药行业究竟应该是朝阳、新兴的赚钱行业,还是应该回归本质,成为代代相传的,神秘但是自有法则遵守的传统技能?
《疾病发明者》读后感(五):有病没病,到底谁说了算?
先吐槽一下整体的内容:这是是一篇战斗缴文。作者跟药厂有仇,所以只要对药厂有利的,作者认为都是错的,而无论这对消费者/病人/普通人是否有利。作者无法说明什么是疾病和如何治疗,只是尝试跟大家说,别去看病,别去吃药。作者把所有有利于药厂医疗器械厂的行为都归结为是有组织的有阴谋的。作者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内容,从而让人无法回击。
具体章节:
第一章、认为医疗已经产业化,试图通过媒体宣传很多人有病,试图去治疗一些不需要治疗的疾病,试图去治疗一些本来没想到要治疗的健康人。
第二章、认为公关、媒体广告、医生推荐、治疗手册等都是有组织的忽悠人去花钱看病。认为医疗研究已经成为了医疗产业的一个环节,是有偏向性的。认为大量的医院都过度治疗,把病人和保险的钱花了,结果看了一身病。
第三章、认为检测是害人的、通过检测来发现疾病是过度治疗,认为西医很多地方没法解释疾病的时候就用诊断结果瞎解释。认为治疗大自然的变化是错误的。有人会因为发现疾病而获得荣耀。
第四章、暗示测量结果带来的风险是错误的。认为高血压和胆固醇的参考意义很低。认为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认为高血压没有治疗的必要,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必要治疗高血压。认为骨质疏松是没必要治疗的。还有不甚明白的形成代谢病的描述。
到现在为止,我只看了前4章,后面还有7章,等明天往上面补。
作者无法回答以下问题
1、看病的是否比不看病的寿命长?
2、医疗条件是什么作用?
3、生病需要事先预防吗?还是坐等来病?
明显与当前西医矛盾的地方:
1、西医是基于统计得到的治疗方法
作者是选择了统计当中的反例来说明治疗方法无效。殊不知,只要统计有效,就已经有效了,如果不认可统计结果,那么也就无法交流
2、如果作者否认这个观点,那么其他观点自然就无法得到一致了
检测当然是有用的,大量的人因为体检而发现了疾病,并且得到了控制。如果不需要控制这些指标,那么也就不需要体检。
其他吐槽点
1、医疗化是错误的(难道不应该有企业而是小作坊?)
2、家访健康者(难道不应该事先预防?)
一些赞同的地方
1、广告都是骗人的(这个很赞同,特别是特定药物的)
2、药厂资助的研究有偏向性。(这个很难解决啊!!利益冲突者!!)
3、市场公关都是尝试让人多吃药的(毫无疑问,利益相关)
4、医疗行话掩盖无知(确实如此,西医的缺陷是非要尝试解释因果关系。在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在人体是这么复杂的情况下,过度解释很困难。)
5、大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胆固醇和其他药品之类的,但是这些知识人人都有。